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姚渭 陈川 王育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以粮虫陷阱检测器为工具,分析了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检测结果表明,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类为扁谷盗和锯谷盗,分别占捕获总虫量的41.25%和40.47%,次要种类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98%,其余各物种... 以粮虫陷阱检测器为工具,分析了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检测结果表明,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类为扁谷盗和锯谷盗,分别占捕获总虫量的41.25%和40.47%,次要种类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98%,其余各物种分布数量较少。分析了储粮仓库昆虫垂直分布规律,按照Shannon-Wiener(1949)关于测量多样性及均匀度公式,测定了大麦散装粮堆仓虫群落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仓 昆虫 群落 大麦 散装粮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种储粮害虫趋光性的测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姚渭 薛美洲 杜燕萍 《粮食储藏》 2005年第2期3-5,19,共4页
采用储粮昆虫趋光性测试装置测定了红、黄、绿、紫及蓝色光对8种储粮昆虫的光趋避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各试虫处理分布差异都达不到5 %水平的显著水平,而红、黄、绿、紫及蓝色光处理试虫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8种试虫比较,... 采用储粮昆虫趋光性测试装置测定了红、黄、绿、紫及蓝色光对8种储粮昆虫的光趋避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各试虫处理分布差异都达不到5 %水平的显著水平,而红、黄、绿、紫及蓝色光处理试虫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8种试虫比较,锈赤扁谷盗和长角扁谷盗对红、黄、绿、紫及蓝色光都表现为较明显的趋光行为,光的波长对玉米象光趋避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存在随着光波长的减弱,趋光性降低的趋势。根据储粮昆虫的光趋避行为,在其行为利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趋光性 测试装置 可视光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姚渭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6-13,共8页
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 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腐嗜酪螨、麦蛾萝蜂。本文还报道了仓虫群落昼夜活动动态,垂直分布及种间相互关系。根据 Shannon—Wiener(1949)关于测量多样性及均匀度公式:多样性指数 H′=-sum from i=1 to S P_iI_nP_l,均匀度J′=H′/(I_nS)测量了仓虫均匀度 J′,多样性指数 H′。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散装粮堆50—100厘米和100—150厘米粮堆区间,仓虫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较高,说明小麦散装粮堆中部区域仓虫群落组成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组成 小麦 散装粮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产卵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渭 路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24-230,共7页
茶毛虫产卵对茶丛生境有明显的选择习性,卵块主要分布在茶丛两侧,两侧区1代卵块分布数量明显高于2代。着卵部位调查表明,叶背、叶面及枝条着卵量分别占75.5%,16.3%及8.2%。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确定20~60cm和61~100c... 茶毛虫产卵对茶丛生境有明显的选择习性,卵块主要分布在茶丛两侧,两侧区1代卵块分布数量明显高于2代。着卵部位调查表明,叶背、叶面及枝条着卵量分别占75.5%,16.3%及8.2%。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确定20~60cm和61~100cm两组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直线回归方程。20~60cm,61~100cm,101~140cm着卵茶丛高度分别占调查株的29.3%,57.7%及13%。采用David and Moore(1954)和Lloyd(1967)两种方法,分别测定了11块茶园1,2代茶毛虫卵块空间分布图式。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茶园卵块呈均匀分布,少数田块为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茶树 产卵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粮害虫钻孔行为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渭 王艳 +1 位作者 刘晓农 杜燕萍 《粮食储藏》 2001年第2期8-9,30,共3页
设计的测定储粮害虫钻孔行为的装置由 8种不同孔径的孔筛小瓶组成 ,筛孔直径分别为 1.5mm、1.3mm、1.2mm、1.1mm、1mm、0 .9mm、0 .8mm及 0 .6mm ,采用该装置对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头谷盗、谷蠹及锯谷盗单一种群和复... 设计的测定储粮害虫钻孔行为的装置由 8种不同孔径的孔筛小瓶组成 ,筛孔直径分别为 1.5mm、1.3mm、1.2mm、1.1mm、1mm、0 .9mm、0 .8mm及 0 .6mm ,采用该装置对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头谷盗、谷蠹及锯谷盗单一种群和复合种群钻孔行为习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单一种群条件下 ,玉米象、米象、谷蠹及长头谷盗钻孔指数分别为0 .2 8、0 .30、0 .35及 0 .2 4 ,钻孔习性基本相似 ;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钻孔指数分别为 0 .77和0 .9;锯谷盗活动性较强 ,钻孔指数为 0 .57。讨论了玉米象、赤拟谷盗、长头谷盗、锯谷盗及谷蠹复合种群各害虫种类的钻孔习性 ,与单一种群比较 ,玉米象和谷蠹钻孔指数增高 ,赤拟谷盗和锯谷盗钻孔指数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钻孔行为 钻孔指数 潜伏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茶园自然条件下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渭 路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研究了在茶园自然条件下,茶毛虫多角体病毒(NPV)致病活性的残效期、不同叶片涂布病毒后致病活力保持的强度以及降雨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等。试验表明,在茶园自然条件下,涂叶22天后,茶毛虫的死亡率仍达57.3%,叶片不同部位,感染死亡率差... 研究了在茶园自然条件下,茶毛虫多角体病毒(NPV)致病活性的残效期、不同叶片涂布病毒后致病活力保持的强度以及降雨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等。试验表明,在茶园自然条件下,涂叶22天后,茶毛虫的死亡率仍达57.3%,叶片不同部位,感染死亡率差异不大,降雨对其也无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活性 茶毛虫 NPV 昆虫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储粮昆虫种群消长动态监测 被引量:8
7
作者 姚渭 王育杰 《粮食储藏》 2003年第2期6-8,共3页
以GJ8 9型粮虫陷阱检测器为工具 ,在自然条件下对散装小麦、玉米、稻谷和大麦中储粮昆虫种群动态进行了为期 1年的系统监测 ,对主要储粮昆虫的越冬期进行了测定 ,分析了各粮种储粮昆虫群落组成年变动特点。
关键词 自然条件 储粮昆虫 种群消长动态 监测 陷阱检测器为 储粮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适宜生境及生态控制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1期106-108,共3页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主要害虫。关于该虫发生环境的调查研究,仅有部分文献作过一般描述:雌虫善选择树势繁茂的茶丛产卵,繁茂荫蔽或阴坡地茶园茶毛虫为害较重,间作高秆作物田块为害较重。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茶毛虫适宜生境与上述描述不同...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主要害虫。关于该虫发生环境的调查研究,仅有部分文献作过一般描述:雌虫善选择树势繁茂的茶丛产卵,繁茂荫蔽或阴坡地茶园茶毛虫为害较重,间作高秆作物田块为害较重。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茶毛虫适宜生境与上述描述不同。为明确这一问题,1983~1985年,我们在陕西南郑县红庙镇选择不同类型茶园进行茶毛虫生态定点观察。在茶毛虫适宜生境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茶毛虫生态控制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生态防治/茶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仓型储粮害虫陷阱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姚渭 孟书伟 《粮食储藏》 2001年第5期3-8,共6页
对新建仓储粮害虫防治及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YC - 97型储粮温湿度及害虫监测系统和粮虫陷阱检测检疫技术在新仓型中的应用 ,并与扦样筛选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害虫防治 陷阱检测技术 粮仓 新仓型储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粮害虫数量传感机理与技术体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渭 傅剑萍 《粮食储藏》 2002年第5期3-8,共6页
本文报道了储粮害虫数量传感探头结构、机理、各项验证试验及国内外应用进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以粮虫陷阱检测器为辅助工具设计的传感探头结构合理 ,2 4小时记录害虫数量基本上可反映粮堆虫口密度水平 ,可作为储粮害虫数量传感探头... 本文报道了储粮害虫数量传感探头结构、机理、各项验证试验及国内外应用进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以粮虫陷阱检测器为辅助工具设计的传感探头结构合理 ,2 4小时记录害虫数量基本上可反映粮堆虫口密度水平 ,可作为储粮害虫数量传感探头计量单位 ;单台采样速度可控制在 2秒左右 ,多台同时采样误差较低 ;以赤拟谷盗、玉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数量传感机理 技术体系 传感探头 验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C97B型储粮害虫数量光电传感探头技术性能快速检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渭 郝绍玉 傅剑萍 《粮食储藏》 2004年第6期7-11,共5页
以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玉米象、谷蠹、长头谷盗、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锈赤扁谷盗 8种储粮害虫为试虫 ,采用储粮害虫延时释放装置测试了YC97B型储粮害虫数量光电传感探头的性能。设计为 8种储粮害虫单一虫种不同密度、3虫种复合种群组... 以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玉米象、谷蠹、长头谷盗、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和锈赤扁谷盗 8种储粮害虫为试虫 ,采用储粮害虫延时释放装置测试了YC97B型储粮害虫数量光电传感探头的性能。设计为 8种储粮害虫单一虫种不同密度、3虫种复合种群组合及 4虫种复合种群组合的各项处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除低密度处理中长角扁谷盗与谷蠹和赤拟谷盗检测误差率差异达到 5 %的显著性外 ,其余各项处理间检测误差率差异均达不到 5 %水平显著性 ,说明YC97型害虫数量光电传感探头对不同虫种检测效果基本稳定 ,基本符合B型光电传感探头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YC97B型储粮害虫数量光电传感探头 延时释放装置 快速检测技术 复合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装粮堆储粮昆虫种群动态微机远距离监测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渭 傅剑萍 蔡敏春 《微机发展》 1994年第1期37-39,共3页
根据陷阱诱捕技术原理,设计了适用于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种群动态微机遥测系统.该系统由探头、数据监测仪及IBMPC或兼容机组成.设计能力为通过一台微机和多台监测仪可同步监测1000个探头.目前,这一系统已用于储粮仓库昆虫时... 根据陷阱诱捕技术原理,设计了适用于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种群动态微机遥测系统.该系统由探头、数据监测仪及IBMPC或兼容机组成.设计能力为通过一台微机和多台监测仪可同步监测1000个探头.目前,这一系统已用于储粮仓库昆虫时空动态研究,本文报道我国该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 监测 贮粮仓库 昆虫 散装粮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粮虫陷阱检测器检测稻谷粮堆天敌昆虫花蝽初步调查研究
13
作者 姚渭 路刚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2期96-96,F003,共2页
粮堆花蝽类昆虫是捕食仓库害虫的有效天敌,国外曾对黄色花蝽[Xylocoris flavipes(Reuter)]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明确该虫可以捕食13种仓库害虫(Lccato 1977,Jay1968)。姚康(1981)曾报道从国外引进该虫进行应用研究情况。目前,国内仓库... 粮堆花蝽类昆虫是捕食仓库害虫的有效天敌,国外曾对黄色花蝽[Xylocoris flavipes(Reuter)]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明确该虫可以捕食13种仓库害虫(Lccato 1977,Jay1968)。姚康(1981)曾报道从国外引进该虫进行应用研究情况。目前,国内仓库花蝽研究工作仅局限于资源调查,陈启宗(1985)曾记录我国粮堆仓库花蝽有2种;章士美(1985)记录有2种,其中黄色花蝽为国外引进种,已引进四川、上海等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贮藏 天敌 花蝽 陷阱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改制后粘虫的发生与综合治理
14
作者 姚渭 孙为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17-223,共7页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陕西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间作套种双熟耕作制。报道了5种套种类型田粘虫发生规律、粘虫取食行为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了10种农药大田应用防治效果。制订了粘虫综合治理措施,这一措施包括:选用规范化...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陕西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间作套种双熟耕作制。报道了5种套种类型田粘虫发生规律、粘虫取食行为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了10种农药大田应用防治效果。制订了粘虫综合治理措施,这一措施包括:选用规范化套种类型;种植矮杆小麦品种,适时播种玉米;建立害虫测报系统;根据害虫耙标位置,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间作套种 综合治理 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群聚行为研究
15
作者 姚渭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56-60,共5页
利用丙酮虫体粗提物,采用划线法和方格诱集法测试表明,茶毛虫(鳞翅目毒蛾科)对丙酮虫体粗提物无反应;经测试茶毛虫幼虫体毛对群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幼虫个体相互联系及传感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不同虫群幼虫互不排斥... 利用丙酮虫体粗提物,采用划线法和方格诱集法测试表明,茶毛虫(鳞翅目毒蛾科)对丙酮虫体粗提物无反应;经测试茶毛虫幼虫体毛对群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幼虫个体相互联系及传感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不同虫群幼虫互不排斥,可聚集成新的较大的虫群。并讨论了茶毛虫虫群密度的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 茶毛虫 群聚行为 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蝉属Hea Distant研究(同翅目:蝉科)
16
作者 雷仲仁 周尧 +1 位作者 姚渭 陆晓林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本文对碧蝉属HeaDistant做了研究,并记述该属1新种──云南碧蝉Heayunn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同翅目 蝉科 碧蝉属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晶TC4钛合金两种本构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7
17
作者 尤雪磊 华建社 +3 位作者 姚渭 刘莹莹 李洁 王坤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7-242,共6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经过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制备的细晶TC4钛合金进行热模拟压缩,采用的变形温度为750~950℃,应变速率为0.001~10 s-1,变形程度为60%。根据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采用Arrhenius方程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建...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经过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制备的细晶TC4钛合金进行热模拟压缩,采用的变形温度为750~950℃,应变速率为0.001~10 s-1,变形程度为60%。根据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采用Arrhenius方程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经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制备的细晶TC4钛合金的本构方程,并计算了两种本构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度和相对误差。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更加精确,比较适合经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制备的细晶TC4钛合金流动应力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 TC4钛合金 Arrhenius方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原文传递
异种合金的连接工艺特征及其界面的组织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温馨 姚渭 +1 位作者 刘莹莹 王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98-102,共5页
介绍了几种用于异种合金连接的工艺技术、特征及每种连接方法的适用范围,且对采用不同工艺技术所制备界面的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对比。针对不同部位对性能有不同要求的航空发动机用双合金涡轮盘件,讨论其可用的连接方法,并重点介绍... 介绍了几种用于异种合金连接的工艺技术、特征及每种连接方法的适用范围,且对采用不同工艺技术所制备界面的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对比。针对不同部位对性能有不同要求的航空发动机用双合金涡轮盘件,讨论其可用的连接方法,并重点介绍激光立体成形技术连接异种合金的特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合金 连接工艺 连接界面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红眼蝉属的订正(同翅目:蝉科)
19
作者 周尧 雷仲仁 姚渭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2年第3期170-178,共9页
作者之一姚渭,1981年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蝉科分类的初步研究》89—92页(图50,图版XV:6-9)记载有新属周氏蝉属Chouia Yao,以纪念导师周尧教授,并记述了3新种,1新组合种,论文散发50余册,但未正式发表。 贺锦川1984年以同一类群... 作者之一姚渭,1981年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蝉科分类的初步研究》89—92页(图50,图版XV:6-9)记载有新属周氏蝉属Chouia Yao,以纪念导师周尧教授,并记述了3新种,1新组合种,论文散发50余册,但未正式发表。 贺锦川1984年以同一类群建立拟红眼蝉属Paratalainga He,记述有2新种:P.reticulata He(=C.pulchra Yao),P.fusipenis He(=C.liuzhiensis Yao).论文正式发表在上海《昆虫学研究集刊》上,因此贺的属名和种名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翅目 蝉科 拟红眼蝉属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Myzus persicae种群数量动态、取食为害特点与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渭 杨承德 +2 位作者 徐景洲 杨建安 孙维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60-463,共4页
1987—1988年,在陕西省西部及北部烟区观察了烟蚜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取食行为特点.用3种缓释杀虫剂进行药效试验.观察发现,烟蚜于5月中旬迁入蚜田,7~8月为数量高峰期;烟蚜大多数(占总蚜量的80~96%)分布在烟株上部第1至第6片叶上,且以... 1987—1988年,在陕西省西部及北部烟区观察了烟蚜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取食行为特点.用3种缓释杀虫剂进行药效试验.观察发现,烟蚜于5月中旬迁入蚜田,7~8月为数量高峰期;烟蚜大多数(占总蚜量的80~96%)分布在烟株上部第1至第6片叶上,且以背面为多。药剂试验表明,用羊毛脂与50%抗蚜威配制成的缓释剂杀蚜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种群动态 为害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