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腐嗜酪螨、麦蛾萝蜂。本文还报道了仓虫群落昼夜活动动态,垂直分布及种间相互关系。根据 Shannon—Wiener(1949)关于测量多样性及均匀度公式:多样性指数 H′=-sum from i=1 to S P_iI_nP_l,均匀度J′=H′/(I_nS)测量了仓虫均匀度 J′,多样性指数 H′。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散装粮堆50—100厘米和100—150厘米粮堆区间,仓虫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较高,说明小麦散装粮堆中部区域仓虫群落组成相对稳定。展开更多
茶毛虫产卵对茶丛生境有明显的选择习性,卵块主要分布在茶丛两侧,两侧区1代卵块分布数量明显高于2代。着卵部位调查表明,叶背、叶面及枝条着卵量分别占75.5%,16.3%及8.2%。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确定20~60cm和61~100c...茶毛虫产卵对茶丛生境有明显的选择习性,卵块主要分布在茶丛两侧,两侧区1代卵块分布数量明显高于2代。着卵部位调查表明,叶背、叶面及枝条着卵量分别占75.5%,16.3%及8.2%。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确定20~60cm和61~100cm两组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直线回归方程。20~60cm,61~100cm,101~140cm着卵茶丛高度分别占调查株的29.3%,57.7%及13%。采用David and Moore(1954)和Lloyd(1967)两种方法,分别测定了11块茶园1,2代茶毛虫卵块空间分布图式。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茶园卵块呈均匀分布,少数田块为聚集分布。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腐嗜酪螨、麦蛾萝蜂。本文还报道了仓虫群落昼夜活动动态,垂直分布及种间相互关系。根据 Shannon—Wiener(1949)关于测量多样性及均匀度公式:多样性指数 H′=-sum from i=1 to S P_iI_nP_l,均匀度J′=H′/(I_nS)测量了仓虫均匀度 J′,多样性指数 H′。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散装粮堆50—100厘米和100—150厘米粮堆区间,仓虫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较高,说明小麦散装粮堆中部区域仓虫群落组成相对稳定。
文摘茶毛虫产卵对茶丛生境有明显的选择习性,卵块主要分布在茶丛两侧,两侧区1代卵块分布数量明显高于2代。着卵部位调查表明,叶背、叶面及枝条着卵量分别占75.5%,16.3%及8.2%。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确定20~60cm和61~100cm两组茶丛高度与着卵高度直线回归方程。20~60cm,61~100cm,101~140cm着卵茶丛高度分别占调查株的29.3%,57.7%及13%。采用David and Moore(1954)和Lloyd(1967)两种方法,分别测定了11块茶园1,2代茶毛虫卵块空间分布图式。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茶园卵块呈均匀分布,少数田块为聚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