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驱混相带演化规律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凯 李超跃 +2 位作者 姚振杰 杨康 王苛宇 《油气与新能源》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CO_(2)-原油混相带是表征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依据,对其演化规律的研究对于准确认识混相驱驱油机理、提高混相驱采收率、推动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混相带形成机理与表征方法、运移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 CO_(2)-原油混相带是表征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依据,对其演化规律的研究对于准确认识混相驱驱油机理、提高混相驱采收率、推动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混相带形成机理与表征方法、运移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CO_(2)与原油混相是汽化-凝析作用的结果,混相带形成后主要发生水动力弥散现象;混相前缘、混相后缘是混相带最主要的表征参数,目前多采取界面张力、黏度、含气饱和度作为划分指标;混相带的运移受到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参数的共同影响,理想状态下混相前缘呈圆弧形均匀推进,矿场开发中存在混相带退化现象。为提高CO_(2)混相驱现场应用效果,需加强非完全混相驱机理研究,研发高效绿色廉价混相助剂,并开展高时效性与精度的矿场混相前缘监测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混相带 演化规律 形成机理 表征方法 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格型拓扑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姚振杰 白华 易卫东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55-59,共5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环境监测任务时,为了得到可靠的监测数据,必须合理部署传感器节点.针对地势平坦的环境,对对称格型拓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建模.把信息的可靠性划分成信息获取可靠性和信息传输可靠性两部分分别建模,综合...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环境监测任务时,为了得到可靠的监测数据,必须合理部署传感器节点.针对地势平坦的环境,对对称格型拓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建模.把信息的可靠性划分成信息获取可靠性和信息传输可靠性两部分分别建模,综合考虑网格形状、传感器节点间距、网络调度等因素,以提高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为优化目标,提出优化的网格部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部署 可靠性 对称格型 传感模式 通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车牌识别的图像超分辨率算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姚振杰 易卫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3,共7页
仿效人类的视觉认知过程,提出面向目标的图像超分辨率算法.只需从一幅车牌图像就可以恢复目标的细节信息.该算法使用先检测、后重建的思路,通过联合稀疏编码建立目标高低分辨率图像片之间的关系,以目标可以稀疏表示为先验,检测到目标区... 仿效人类的视觉认知过程,提出面向目标的图像超分辨率算法.只需从一幅车牌图像就可以恢复目标的细节信息.该算法使用先检测、后重建的思路,通过联合稀疏编码建立目标高低分辨率图像片之间的关系,以目标可以稀疏表示为先验,检测到目标区域后,通过压缩感知重建图像.实验表明,重建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较传统方法约有2 dB的改善.此外,还验证了超分辨率重建改善了车牌识别结果,可以消除20%的错误识别字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目标 超分辨率 压缩感知 稀疏编码 邻接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动态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闫文华 姚振杰 +2 位作者 石晓博 吴安东 潘文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4,114,共4页
为提高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开展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入时机、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类油层,水驱转注三元复合体系的时间越早,采收... 为提高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开展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入时机、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类油层,水驱转注三元复合体系的时间越早,采收率越高;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时,主段塞聚合物浓度越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采出程度越高;注入聚合物前置段塞的体积越大,聚合物后续保护段塞体积越大,采出程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为62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大于2 750 mg/L时,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大于11%;相对分子质量为700×104(抗盐)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 40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类油层 弱碱 三元复合体系 驱油效果 采出程度 萨尔图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采出液性能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闫文华 王鹏 +2 位作者 姚振杰 郑晓松 付良佳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123-125,共3页
针对辽河油田锦16块实施无碱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问题,通过室内驱替实验模拟该区块实施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测定不同注入阶段采出液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界面张力、黏弹性及流变性,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性能变... 针对辽河油田锦16块实施无碱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问题,通过室内驱替实验模拟该区块实施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测定不同注入阶段采出液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界面张力、黏弹性及流变性,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加而增加,注入0.54 PV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加而降低;采出液的界面张力介于0.8~7.0 mN/m;采出液具有一定的黏弹性;不同注入阶段的采出液表现出了剪切稀释性和剪切增稠性的流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采出液 界面张力 黏弹性 流变性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称性的最小二乘拟合随机椭圆检测算法 被引量:23
6
作者 吕洪赫 姚振杰 易卫东 《电子测量技术》 2011年第5期37-41,共5页
提出了1种基于椭圆对称性和最小二乘拟合的椭圆检测算法。首先,通过CANNY算子获取边缘点;其次,改进采样方法,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对边缘点进行采样,有效避免了传统算法大量无效采样;最后,利用分布均匀的两对采样点,使用最小... 提出了1种基于椭圆对称性和最小二乘拟合的椭圆检测算法。首先,通过CANNY算子获取边缘点;其次,改进采样方法,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对边缘点进行采样,有效避免了传统算法大量无效采样;最后,利用分布均匀的两对采样点,使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对椭圆进行检测。实验表明,该算法有效地解决内存和运算量较大等问题。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大幅减少无效采样,采样点分布均匀,该算法提高了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检测 对称性 旋转不变性 最小二乘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语音端点识别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姚振杰 黄海 陈祥献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5-709,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的语言端点识别方法.该方法对带噪语音信号进行EMD分解得到一组固有模态函数(IMF),采用短时过零率估计其平均瞬时频率.根据语言信号特定阶IMF平均瞬时频率的特征,将平均瞬时频率低且变化缓慢的语言帧作为... 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的语言端点识别方法.该方法对带噪语音信号进行EMD分解得到一组固有模态函数(IMF),采用短时过零率估计其平均瞬时频率.根据语言信号特定阶IMF平均瞬时频率的特征,将平均瞬时频率低且变化缓慢的语言帧作为周期性强的浊音段,而平均瞬时频率高的语言帧判别为清音段,组合处理后的结果最终得到语音段数据.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语音信号受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识别语音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端点识别 经验模式分解 瞬时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驱扩大波及体积矿场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姚振杰 李剑 +3 位作者 陈芳萍 刘凯 刘芳娜 黎保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84-88,共5页
J区块经历多年注水开发,油井增产效果变差,仅砂体展布方向的油井受效。为了改善J区块开发效果,积极探索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通过开展CO_(2)驱先导试验研究CO_(2)驱波及体积,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抑制CO_(2)沿着优势通道的快速渗流... J区块经历多年注水开发,油井增产效果变差,仅砂体展布方向的油井受效。为了改善J区块开发效果,积极探索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通过开展CO_(2)驱先导试验研究CO_(2)驱波及体积,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抑制CO_(2)沿着优势通道的快速渗流。矿场实践表明,实施水气交替注入后,J区块除砂体展布方向外,其他方向的油井也开始展现出增产效果,特别是后续水段塞注入后,4#油井的月产油量从64 t升至102 t,标志着水气交替注入扩大了波及体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类似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特低渗透 CO_(2)驱 波及体积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_(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康宇龙 汪心雯 +5 位作者 李超跃 李采 郭朝斌 刘凯 姚振杰 赵永攀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封存 长岩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飞 杨红 +3 位作者 吴佼佼 于茜 姚振杰 梁全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作用机制,并利用三维径向流模型对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稠化剂可增大CO_(2)黏度18倍;对渗透率级差为5和10的低渗非均质岩心,注入稠化剂-CO_(2)体系1.0 PV后CO_(2)驱,可分别提高CO_(2)驱油效果13.75和11.98个百分点;稠化剂改善黏性指进作用对两类非均质岩心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分别为79.6%和72.5%;利用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的方法在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稠化剂 黏性指进 非均质性 低渗油藏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鄯善油田侏罗系三间房组油层聚合物驱室内实验
11
作者 周志军 时刚 +2 位作者 黄泽明 闫文华 姚振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6-679,共4页
鄯善油田的主要开采层系为侏罗系三间房组油层,有效孔隙度12.8%,平均渗透率6.2 mD.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行了聚合物驱油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 200×104、830×104、620×104的聚合物溶液的浓... 鄯善油田的主要开采层系为侏罗系三间房组油层,有效孔隙度12.8%,平均渗透率6.2 mD.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行了聚合物驱油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 200×104、830×104、620×104的聚合物溶液的浓黏关系,结合鄯善油田的实际开发状况,优选出聚合物驱油实验所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30×104,质量浓度为1 250 mg/L.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岩心,结合优选出的聚合物溶液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除渗透率为0.43 mD的岩心聚驱采出程度为7.2%外,其余岩心的聚驱采出程度均在1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低渗透储集层 聚合物驱油 采出程度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可行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穆剑 武俊宪 +1 位作者 姚振杰 郑晓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116,156-157,共3页
辽河油区锦16块实施二元复合驱时,产生大量采出液,同时要向油层注入大量水以保持油层压力。通过室内驱替实验模拟该区块实施复合驱后二元体系的采出液,测定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黏度稳定性及流变性,研究采出液配制二元复... 辽河油区锦16块实施二元复合驱时,产生大量采出液,同时要向油层注入大量水以保持油层压力。通过室内驱替实验模拟该区块实施复合驱后二元体系的采出液,测定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黏度稳定性及流变性,研究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注入阶段采出液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所需的聚合物用量均比深部处理污水配制相同黏度的聚合物干粉用量少;采出液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可达10-3mN/m;采出液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采出液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黏弹性。因此,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液 二元复合体系 界面张力 稳定性 流变性 辽河油区锦16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E神经网络的测井曲线地层自动识别方法
14
作者 白薷 王世玉 +4 位作者 张璐 张亮 杜炜 耿代 姚振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针对目前计算机自动分层识别准确率低,人工分层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掩码自编码器(MAE)神经网络算法的地层分层识别新方法。通过测井曲线优选,以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井位坐标和补心海拔作为输入特征变量进... 针对目前计算机自动分层识别准确率低,人工分层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掩码自编码器(MAE)神经网络算法的地层分层识别新方法。通过测井曲线优选,以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井位坐标和补心海拔作为输入特征变量进行模型训练及预测,再利用损失函数、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进行模型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MAE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地层分层识别模型,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95.54%;(2) MAE神经网络模型与卷积神经网络和关注分层边界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地层分层实验对比,MAE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和预测精度均较高,准确率分别提高了8.30%和6.32%,且无地层紊乱情况出现,具有明显分层优势;(3) MAE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未知井的地层分层中,自动分层预测准确率为98.07%。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地层识别效果,为油田地层识别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监督神经网络算法的理论支持和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码自编码器 自监督 神经网络 测井曲线 地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性质参数在不同注入阶段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志军 王婷 +2 位作者 姚振杰 黄泽明 薛江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0-424,共5页
用相对分子质量为620×10~4、700×10~4(抗盐)、1400×10~4的聚合物(P_(620)、P_(700)、P_(1400))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Na_2CO_3配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通过分析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时,不... 用相对分子质量为620×10~4、700×10~4(抗盐)、1400×10~4的聚合物(P_(620)、P_(700)、P_(1400))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Na_2CO_3配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通过分析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时,不同注入阶段采出液黏度、界面张力、注入压力及阻力系数等参数,得到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性质在岩心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合体系注入量的增加,表观黏度不断增大;注入后续水时,随着注入量的增加表观黏度升高到最大值后降低,P_(620)、P_(700)和P_(1400)三元复合体系的最高黏度保留率分别为81.53%、17.22%和12.05%。随着驱替过程的进行,采出液界面张力先降低后升高,P_(700)、P_(620)界面张力最低值分别为6.59×10^(-2)和2.38×10^(-2)mN/m。随P_(700)、P_(620)、P_(1400)三元复合体系注入量的增加,注入压力先增大并分别达到最大值2.88、0.60、0.87MPa;注入后续水时,注入压力降低。P_(620)、P_(700)、P_(1400)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阻力系数分别为75.00、360.00、109.25,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22.25、155.00、28.25。P_(620)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达到稳定时的注入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类油层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 表观黏度 界面张力 注入压力 阻力系数 萨尔图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流度控制技术 被引量:10
16
作者 段景杰 姚振杰 +1 位作者 黄春霞 赵永攀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3,共4页
为控制CO_2驱优势通道流体流度,选用乙二胺作为调剖剂,并结合延长油田CO_2驱试验区储层物性特征,对调剖剂体系静态、封堵强度、注入性及流度控制性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地层条件下,调剖剂体系黏度稳定于14 000.0m Pa·s,体系... 为控制CO_2驱优势通道流体流度,选用乙二胺作为调剖剂,并结合延长油田CO_2驱试验区储层物性特征,对调剖剂体系静态、封堵强度、注入性及流度控制性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地层条件下,调剖剂体系黏度稳定于14 000.0m Pa·s,体系强度较高;在一定压力范围内能够抑制气体的窜逸,调剖剂封堵后,CO_2气体突破压力为9.1 MPa;特低渗透储层注入前置段塞+调剖剂体系+保护段塞,体系注入性较好;注入调剖剂体系后可有效封堵优势通道,扩大CO_2驱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CO2驱流度 调剖剂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出液回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以辽河油田J区块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振杰 马永晶 +2 位作者 金志 闫文华 郑晓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3-136,共4页
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 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组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特征及注水优化—以D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景杰 李剑 +3 位作者 姚振杰 赵永攀 李娜 陈芳萍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5期80-80,共1页
D区块为岩性—构造油藏,具有边底水特征。文章通过对D区块注水开发特征分析,认识到:该类油藏注水开发时应控制注、采速度,温和注水,温和采油。通过开发实践,D区块适宜的注采比为0.8—1.0,适宜的井底流压为2.5—3.5MPa。
关键词 低渗透 底水 含水率率 注水 注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驱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姚振杰 黄春霞 +2 位作者 马永晶 王伟 汤瑞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CO_2驱油可有效动用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目前延长油田已经开展了CO_2驱矿场先导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中根据延长油田储层物性特征,针对CO_2注入储层引起孔隙度、渗透率及润湿性等物性特征的变化,进行了CO_2驱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CO_2驱油可有效动用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目前延长油田已经开展了CO_2驱矿场先导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中根据延长油田储层物性特征,针对CO_2注入储层引起孔隙度、渗透率及润湿性等物性特征的变化,进行了CO_2驱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油田靖边CO_2试验区储层矿物中,不同程度的含有斜长石、石英、钾长石、浊沸石、方解石及黏土矿物,其中以斜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其次是石英和钾长石,还有少量的浊沸石和方解石;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随着注入压力增大储层孔隙度变化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CO_2与储层反应时间的增加,储层渗透率恢复值是增大的;随着注入压力的不断增大,储层渗透率降低;CO_2与储层接触后储层的亲水性增强,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储层物性 变化规律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矿场实践 被引量:16
20
作者 姚振杰 江绍静 +2 位作者 高瑞民 王伟 杨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延长油田T区块油藏具有低温低渗的特点,注水井和油井大多经过重复压裂,水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沿裂缝或优势通道水窜的问题,进而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针对T区块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空气泡沫驱油的优势,2007年开始实施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 延长油田T区块油藏具有低温低渗的特点,注水井和油井大多经过重复压裂,水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沿裂缝或优势通道水窜的问题,进而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针对T区块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空气泡沫驱油的优势,2007年开始实施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探索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鉴于前期试验效果,研究区于2011年后陆续扩大空气泡沫驱矿场应用规模。目前,经过多年的空气泡沫驱矿场实践,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见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完整的配套工艺技术及安全保障措施。矿场应用表明:约有70%的单井见效,区块单井月均产油增加了2.2 t、综合含水降低了25个百分点,提高阶段采出程度达1.21%,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见到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低温 空气泡沫驱 防窜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