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东北丘陵地区县域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驱动机制及预警
1
作者 张晓平 鲍辰浩 +2 位作者 黎德华 多玲花 邹自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273,283,共12页
[目的]探究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作出预警,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以铅山县2017年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 [目的]探究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作出预警,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以铅山县2017年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驱动机制,借助PLUS模型预测耕地变化情况,根据预测结果进一步划定预警级别。[结果](1)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总体变化率和非粮化率高值区聚集在县域北部的河谷平原和南部的武夷山北麓山区,低值区分布在县域东西两侧;耕地非农化率高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低值区相对连片。(2)耕地利用等级和人均耕地面积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重要因素,城乡梯度、道路密度与非农化率和非粮化率呈正相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后备资源对非农化率存在正向影响。(3)多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耕地管制情景下耕地连片性提高,生态保护情景下存在林地挤压耕地资源的情况。(4)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处于适度预警以上的行政村主要聚集在县域南部乡镇,耕地非粮化预警级别的高值区普遍集中在县域北部乡镇。[结论]未来应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乡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耕地流转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的耕地用途管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用途管制 非农化和非粮化 空间分异 驱动机制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赣州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洪梓崟 李满根 +1 位作者 多玲花 陈念楠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上,以1991-2021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法、赫斯特指数及莫兰指数分析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空间自相关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远县的植被覆盖度在空... 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上,以1991-2021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法、赫斯特指数及莫兰指数分析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空间自相关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远县的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整体水平较高,在研究期30年内,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占75.48%,退化区域占17.11%,无变化区域占7.41%。赫斯特指数预测未来安远县植被覆盖度将以持续增加为主,研究区整体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聚集状态分布。安远县在植被改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后期还需重点关注植被覆盖度退化区域与空间自相关异常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EE 像元二分模型 趋势分析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PLUS模型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成庆 张明 +1 位作者 多玲花 赵昱茜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分析并预测生态系统服务不但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且对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基于CA-Markov-PLUS模型预测分析了2010—2030年土地利用和4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布局变化,探讨了201... 分析并预测生态系统服务不但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且对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基于CA-Markov-PLUS模型预测分析了2010—2030年土地利用和4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布局变化,探讨了2010—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2010—2020年间,佛山市耕地、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向建设用地转换,在2020—2030年间,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下降。(2)对比佛山市2010年与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发现生境质量、碳储存量、土壤保持以及产水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土壤保持量下降程度最为严重;相较于2020年,2030年佛山市生境质量、碳储存的下降速度减小,土壤保持基本不变,产水量均值略有上升。(3)2010—2030年佛山市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先降低后升高,说明人为正向干扰有利于提高佛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实验结果将为佛山市生态保护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 CA-Markov-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细分行业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丁颖 张明 +2 位作者 多玲花 赵昱茜 蒋成庆 《江西科学》 2024年第2期340-347,410,共9页
为响应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研究行业碳排放及脱钩情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以2000研究行业年江西省各类数据为基础,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判别各行业脱钩情况,结合LMDI模型深入研究影响各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厘... 为响应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研究行业碳排放及脱钩情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以2000研究行业年江西省各类数据为基础,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判别各行业脱钩情况,结合LMDI模型深入研究影响各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厘清脱钩关系背后动因。结果表明:1)2000影响各行业年,江西省碳排增量10188.6×10^(4)t,能源消费结构中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2)研究期内,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产生增量效应;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呈现先增后减现象;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波动性且效力较大;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整体呈现增量作用,各行业存在显著差异。3)研究期内江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整体向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内整体呈现脱钩状态,而第三产业整体处于负脱钩状态。从多角度对江西省细分行业碳排放脱钩进行研究,以期为节能减排、实现产业转型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指数分解模型 脱钩分析 细分行业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吉安市近20a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鲁金萍 李满根 +1 位作者 多玲花 陈念楠 《江西科学》 2024年第5期974-981,1059,共9页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生态质量和制定环保政策的关键指标。系统性地了解植被覆盖度的状况对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利用2001—2023年同(近)时相的陆地卫星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影像,计算植被覆盖度,并采用变异系数、Ma...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生态质量和制定环保政策的关键指标。系统性地了解植被覆盖度的状况对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利用2001—2023年同(近)时相的陆地卫星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影像,计算植被覆盖度,并采用变异系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Theil-Sen Median趋势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吉安市2001—2023年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演变。结果显示,吉安市植被覆盖度演变趋势可以分为2个阶段:2001—2007年,呈现出高覆盖面积减少;2009—2023年,中高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增加。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显示,河流、湖泊和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度波动范围较大,20 a间吉安市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吉安市未来植被覆盖度继续呈改善趋势。海拔、温度、降水是影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的主导环境因子,多因子交互背景下,海拔与地貌类型、海拔与降水这2对组合是影响吉安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卫星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吉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振琪 邵芳 +3 位作者 多玲花 武善元 李星宇 Kevin McSweeney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7-566,共10页
为研究黄河泥沙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新技术,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工艺流程并进行实践,通过研究复垦农田地貌景观、土壤剖面、复垦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揭示... 为研究黄河泥沙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新技术,选取山东省德州市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工艺流程并进行实践,通过研究复垦农田地貌景观、土壤剖面、复垦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揭示复垦新技术工艺的优越性。结果表明: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一次性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可行,土地复垦率为100%,耕地面积恢复率可达95.12%;技术实现表土和心土的分别剥离与回填,构造出与原有农田相似的上部60 cm土层结构,具有较好保水性和持水性,但在覆土过程中存在机械压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孔隙度;复垦农田覆盖土壤p H值较高,覆土层属于中度盐土,其基本不缺全磷、全钾(中高水平),轻度缺少速效钾状态(中级水平),缺少速效氮、有效磷、有机质(低级水平)和严重缺少全氮(极低水平),因此在复垦农田耕种过程中注意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实地测产发现,复垦农田玉米产量(11 961.07 kg/hm2)与对照农田产量(13 032.80 kg/hm2)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复垦当年即可达到原有农田产量。通过山东省邱集煤矿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实践,验证了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的可行性,并可为该技术在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采煤沉陷地 黄河泥沙 土壤重构 农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地夹层式充填复垦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53
7
作者 胡振琪 多玲花 王晓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8-206,共9页
充填复垦是提高耕地恢复率的有效途径。现有充填技术采用一次性充填方式,形成典型的"土壤层+充填层"双层土壤剖面构型。在覆盖土壤厚度不足的情况下,复垦土地的生产力低,为此,提出"土壤层+充填层+夹层+充填层……"... 充填复垦是提高耕地恢复率的有效途径。现有充填技术采用一次性充填方式,形成典型的"土壤层+充填层"双层土壤剖面构型。在覆盖土壤厚度不足的情况下,复垦土地的生产力低,为此,提出"土壤层+充填层+夹层+充填层……"的夹层式多层土壤剖面构型,并以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为例,从夹层式充填复垦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充填材料土壤质地情况,在充填材料层中设置与其质地相异的夹层,可以改善充填材料的水分和营养元素状况,改良了"土壤层+充填层"的双层土壤剖面构型存在的弊端,提高复垦耕地的质量。提出了一种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交替多层多次充填土壤重构方法,通过条带间交替充填工艺和多次充填与土壤回填,实现了夹层式土壤剖面结构重构的连续施工作业。在山东省邱集煤矿进行了实践,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的小麦产量可以当年达到甚至高于对照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复垦 采煤沉陷地 土壤重构 土壤水分 充填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0年江西省都昌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多玲花 张明 +1 位作者 赵昱茜 江会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485-493,共9页
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有利于深层次揭示人地关系,对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2010、2015和2020年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土地利用结构、间隔层次、转移矩阵三个层次和... 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有利于深层次揭示人地关系,对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2010、2015和2020年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土地利用结构、间隔层次、转移矩阵三个层次和景观破碎化、多样化、类型指数三个角度出发,对都昌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的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都昌县耕地和草地呈现缩减态势,其中耕地面积减少248.36 km^(2),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加84.05 km^(2)。景观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斑块密度保持稳定增速,耕地最大斑块指数连续下降的同时斑块个数整体上升,表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耕地存在被侵占问题。因此,都昌县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中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并提高其集约利用率,以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都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GIS K9的耕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以江西省崇仁县为例
9
作者 多玲花 邹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9期6388-6390,6437,共4页
结合崇仁县的实际情况,根据2012年末崇仁县耕地分布数据运用增加耕地系数、耕地坡度结构、耕地区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4个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区耕地整理潜力,在定量评价耕地整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分级单元对崇仁县的耕地整理潜力进行分级... 结合崇仁县的实际情况,根据2012年末崇仁县耕地分布数据运用增加耕地系数、耕地坡度结构、耕地区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4个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区耕地整理潜力,在定量评价耕地整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分级单元对崇仁县的耕地整理潜力进行分级,为地方耕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整理 潜力测算 分级 崇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昱茜 鲁春阳 +3 位作者 文枫 鲁铁定 张明 多玲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9,共9页
通过系统梳理总结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休耕规模测算和布局优化、轮作休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客观评价已有研究的成效、问题、重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深度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 通过系统梳理总结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休耕规模测算和布局优化、轮作休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客观评价已有研究的成效、问题、重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深度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应关注休耕后的潜在风险问题,亟需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更加关注农户对耕地轮作休耕的认知问题,应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为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化、规范化,应加快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研究;应探索轮作休耕地后期审核制度研究;为提高耕地轮作休耕绩效,开展轮作休耕后耕地的监督管护体系研究。未来要更加关注耕地轮作休耕在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层面产生的局地效应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轮作休耕 模式 关键技术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杨静媛 张明 +2 位作者 多玲花 肖圣 赵昱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12-2321,共10页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究江西省2000—2018年的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内的碳排放空间差异以及碳收支情况,同时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结果表明:①江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从1215.687×10^(4)t增至4907.425×10^(4)t,总体表现为净碳源,碳减排压力较大.②江西省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大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其碳排放总量与各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③江西省历年的碳补偿率均低于34%且逐年递减,碳补偿率、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三者均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北部地区的碳补偿率低于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高于西部地区.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生态承载系数等指标将江西省各地级市划分为4个碳排放发展功能区域,即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研究期内碳汇功能区数量变化较大,逐渐转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数量基本无变化.研究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协同减排的困难较大,为此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减排,推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缓解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和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李亚楠 多玲花 张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5-354,共10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影响,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规划体系的建立健全,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CA-Markov和MCE模型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土地利用演...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影响,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规划体系的建立健全,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CA-Markov和MCE模型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土地利用演变角度下的生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草地、耕地及水域是南昌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别,占比超过90%;建设用地急剧扩张,20 a间涨幅高达96.44%,耕地和林地是流转为建设用地的重要地类。(2)研究区整体景观生境质量显著下降,大量高等级生境景观向低等级生境景观转化;城市附近和各个流域的生境退化比较显著;生境稀缺性高的用地类型大多是耕地和林地。(3)2015—2025年期间,区内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继续保持1995—2015年的演变趋势,建设用地等生境适宜度较低的地类高速扩张,进而侵扰林地、水域和草地等生境质量优质地区,致使威胁源规模和影响范畴急剧扩大,景观破碎度水平升高,稳定性降低,这将引起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持续下降。1995—2025年研究区生境质量明显退化,城镇化扩张与生态用地缩减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格局 M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背景下景观破碎化动态演变及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林晋大 多玲花 邹自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为探究城市扩张与景观破碎化演变过程及其关联机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城市破碎指数(UFI)刻画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化水平;然后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接度分析量化了自然景观和耕地... 为探究城市扩张与景观破碎化演变过程及其关联机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基于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城市破碎指数(UFI)刻画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化水平;然后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接度分析量化了自然景观和耕地的景观动态演变过程;最后采用格网分析探究了三者之间的空间自相关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南昌市共有273.26 km^(2)的耕地及45.61 km^(2)的自然景观转为建设用地,整体城市破碎度指数在研究期内由2.27上升至4.94;耕地核心区数量在15 a时间内持续衰减,自然生境在前期变化平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核心及桥接区不断减少,岛状斑块开始增加;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破碎度与自然生境、耕地平均连通概率三者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度与耕地、自然生境平均连通概率之间的高低聚集区域集中分布在城市扩张的主要区域。2000—2015年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的破碎化致使耕地及自然生境景观结构发生改变,景观连通性逐渐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破碎指数 景观连接度 MSPA 空间自相关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圣 多玲花 邹自力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第3期61-68,共8页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规模—效益—结构体系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GWR模...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规模—效益—结构体系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GWR模型,测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2005-2020年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平呈上下波动变化态势,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整体水平偏低,上海、苏州等地区水平最高;耦合协调度总体变化较小,空间相关性显著,较少城市发生类型跃迁,且存在极化现象,高、低水平分布集聚于研究区东北、西南部;由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可知,各要素回归系数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集聚效应明显,其中以人均绿地面积与工业总产值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趋势不一。研究显示,不同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关键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故应从城市的自身状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区域差异 城市群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谷瑞丽 多玲花 +1 位作者 邹自力 黎德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5-292,共8页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扩张对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构建科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识别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时空演变特征,为制定有效生态保护策略提供前提条件。[方法]以黄河下游城市群为研究区,构建VORS评价模型,以格网为...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扩张对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构建科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识别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时空演变特征,为制定有效生态保护策略提供前提条件。[方法]以黄河下游城市群为研究区,构建VORS评价模型,以格网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0和2020年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①200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从2000年的0.325下降到2020年的0.320,标准差从2000年的0.106上升到2020年的0.112。这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上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高的地区更加健康,而等级低的地区生态系统不断恶化。②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异质性显著,各等级空间分布集中,从研究区中部延伸到东北部的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表现为较差,占比高达约74%,整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脆弱。③2000,2010和2020年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512,0.522和0.543。这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分布在整体上具有正向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依赖性显著。[结论]黄河下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上有所降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未来应着重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活力 组织力 恢复力 生态系统服务 黄河下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性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圣 多玲花 +2 位作者 邹自力 张晓平 官炎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人口数量、GDP总量)数据,采用动态变化幅度、冷热点分析、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探究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人口数量、GDP总量)数据,采用动态变化幅度、冷热点分析、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探究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蓝色空间与人口数量、GDP总量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分布存在集聚特征,GDP总量热点、次热点与蓝色空间冷点分布范围大体一致。2)2000-2020年蓝色空间与人口数量的基尼系数较稳定,二者由相对匹配转向匹配较合理状态,蓝色空间与GDP总量的基尼系数先增后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回到匹配较合理状态;空间匹配差异程度与城市自身条件、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多核发展格局比单核发展格局匹配差异程度小。3)受城市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局部视角下各县区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匹配演变趋势不一,全局视角下各要素的总体演变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南北方向扩张、东西方向收缩的空间分布趋势,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匹配总体较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空间 典型经济要素 时空匹配 基尼系数 重心迁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关系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洁茸 周世健 +1 位作者 多玲花 肖圣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第2期19-24,共6页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对地区可持续化发展、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影响。将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单独分开进行耦合协调,并加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模拟计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7市在2003~2019年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的和谐共生,对地区可持续化发展、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影响。将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单独分开进行耦合协调,并加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模拟计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7市在2003~2019年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时序上,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波浪式上升,协调类型从拮抗期的中度失调变为协调期的高度协调,实现了“拮抗—磨合—协调”的跨越,2019年所有城市实现零失调,城市间略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各系统逐步趋于优化;空间上,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总体呈现“东快西慢”、“东北—西南”两级发展较快,鄱中地区发展增速较为匀速平稳,整体趋势处于协调状态;系统间的相对发展值明显有差异,总体呈“社会滞后—经济社会滞后—生态滞后”的变化趋势。虽然这17年三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值整体提高,但系统间矛盾依然是限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据此建议加强产业结构改革,注重各系统的生态效益,同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度 相对发展度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盐碱涝洼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吴媛婧 胡振琪 +2 位作者 多玲花 武文红 张炳庆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7-152,共6页
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庄干渠为例,分别采用Voronoi图、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该区域引黄充填盐碱涝洼地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复垦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聚集型分布特征,同时在乡镇尺度以及时间尺度下的... 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庄干渠为例,分别采用Voronoi图、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该区域引黄充填盐碱涝洼地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复垦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聚集型分布特征,同时在乡镇尺度以及时间尺度下的复垦地空间分布也具有聚集型特点;(2)复垦地总面积、斑块数量以及平均面积存在明显的乡镇尺度差异,在时间尺度下的差异则不明显;(3)复垦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复垦区与引黄干渠及其闸口的距离、农村居民点分布以及道路交通。分析结果对于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相关研究及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充填复垦 盐碱涝洼地 VORONOI图 GIS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连通性-潜力”的南昌市生态韧性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圣 多玲花 邹自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3-741,共9页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生态用地不断缩减,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各种风险和退化现象,故对城市生态韧性进行评估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景观地类变化视角出发,通过“风险-连通性-潜力”模型、空间自相关模...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生态用地不断缩减,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各种风险和退化现象,故对城市生态韧性进行评估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景观地类变化视角出发,通过“风险-连通性-潜力”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核密度评估等方法对南昌市2005—2020年生态韧性水平进行评估,并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0年,研究区风险、连通性和潜力各子系统空间格局稳定,但差异显著,其中,生态风险呈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征,连通性和生态潜力的空间分布则与生态风险相反,呈中部低、东西两端高的格局。南昌市生态韧性整体水平不高,以中、较低韧性水平为主体,低等级持续增长,高值水平区域逐渐减少。生态韧性的“高-高”集聚类型不断减小,“低-低”集聚类型逐步增加。核密度评估表明,南昌市整体韧性水平变化不大,空间差异明显。应根据南昌市不同区域的生态韧性水平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调整不同景观类型的数量与分布,改变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连通性和集聚性,实现区域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优化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风险-连通性-潜力”模型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