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Meta分析 被引量:47
1
作者 夏红和 严宗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寻找一种能有效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电子检索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按对... 目的通过比较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寻找一种能有效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电子检索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按对照组手术方式分成4个组,以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的比值比(oddratio,OR)为统计量,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评价发表偏倚的影响。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4篇共27项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的对照组合并OR值(ORs)为0.19,95%CI(0.15,0.25),P<0.01;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ORs为0.12,95%CI(0.08,0.17),P<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组ORs为0.32,95%CI(0.13,0.81),P<0.05;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ORs为0.43,95%CI(0.26,0.71),P<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组ORs为0.21,95%CI(0.10,0.45),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能有效降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与视力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夏红和 陈佳琳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DME患者13例(22眼),其中男性5例(9眼),女性8例(1...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DME患者13例(22眼),其中男性5例(9眼),女性8例(13眼),年龄48~71岁,平均(61.8±7.5)岁。测量患者多焦ERG的振幅和潜伏期,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焦ERG第1、2、3环的P1波振幅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性(r=?0.558,?0.692,?0.550;P=0.007,<0.001,0.008)。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多焦ERG第2环P1波振幅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结论:DME患者眼后极部内层视网膜病变是影响最佳矫正视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多焦视网膜电图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OCT对角膜穿通伤术后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坤 郑康铿 +4 位作者 陈浩宇 夏红和 陆雪辉 金创 刘昕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7-850,共4页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AS-OCT在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在...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伤口对合及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AS-OCT在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眼科中心因角膜穿通伤行角膜裂伤缝合术的46例(46眼)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和AS-OCT检查,对比观察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角膜伤口的最大厚度、角膜水肿的变化、角膜伤口内口的对合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 d AS-OCT显示角膜伤口内口裂开15例(32.6%),角膜伤口内口出现高低错位17例(36.9%),角膜伤口对合良好11例(23.9%),伤口内口有眼内容物附着3例(6.5%)。所有患者术后1 d AS-OCT显示角膜伤口不同程度水肿,角膜伤口内口裂开、内口高低错位、对合良好这三种伤口形态伤口处最大角膜厚度分别为(1224.1±193.5)μm、(1267.1±184.3)μm、(1086.3±117.1)μm,内口错位患者角膜伤口厚度最大,内口对合良好患者角膜伤口厚度最小,术后1 d、1周、3个月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1周、1个月检查时,角膜伤口内口裂开、高低错位、对合良好患者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合良好患者术后3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口裂开患者术后6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口高低错位患者术后6个月时角膜伤口处厚度与对侧眼对称部位角膜厚度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CT能清晰地观察角膜伤口的对合及愈合过程,是评价角膜裂伤缝合术后角膜伤口愈合情况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角膜穿通伤 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俊峰 谢晓露 +1 位作者 夏红和 姚芬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1—2021年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断为眼部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培养阳性率、菌群种属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1—2021年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断为眼部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培养阳性率、菌群种属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5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312株,占59.77%;革兰阴性菌160株,占30.65%;真菌50株,占9.58%。排名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枯草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占比分别为31.80%、10.15%、5.56%、4.21%、3.07%和2.87%。表皮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均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是2017—2021年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27.18%)比2011—2016年的耐药率(7.94%)升高(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也较低。结论:眼部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但是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感染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史庭坤 夏红和 +1 位作者 柯喜宣 陈浩宇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CRVO继发黄斑水肿共40例(40只眼),患者分为视盘水肿组25例与非视盘水肿组15例,每个月1次玻璃...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CRVO继发黄斑水肿共40例(40只眼),患者分为视盘水肿组25例与非视盘水肿组15例,每个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连续3个月,分析视盘水肿对治疗的影响。结果视盘水肿组3次治疗后视力为0.73±0.48,优于治疗前的1.17±0.58(t=4.28,P=0.001)。非视盘水肿组3次治疗后视力为0.66±0.27,优于治疗前的1.12±0.48(t=3.91,P=0.002)。两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基线视力、椭圆体带完整性与预后视力相关。结论使用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CRVO继发黄斑水肿,视盘水肿组与非视盘水肿组最终视力均有增进,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视盘水肿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行I期与II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金创 陈浩宇 +1 位作者 夏红和 陆雪辉 《Eye Science》 CAS 2018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眼球钝挫伤引起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I期与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因眼球钝挫伤所致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行I期和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 目的:分析比较眼球钝挫伤引起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I期与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因眼球钝挫伤所致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行I期和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29例(29眼),其中I期11例(11眼)、II期18例(18眼)。观察2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3~30个月,I期组术后视力提高达90.9%,II期组达94.4%。I期组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长期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I期与II期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均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理想方法。与I期手术相比,II期手术的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钝挫伤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人工晶状体悬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挫伤后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卢玉芳 夏红和 +3 位作者 陆雪辉 彭坤 郑康铿 陈浩宇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8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研究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和类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目的研究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和类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以及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钝挫伤引起的外伤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对我院门诊数据库和频域OCT数据库进行检索,测量和分析患者的OCT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纳入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138例(138眼),在频域OCT显示的病变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伤性黄斑裂孔25例(18.1%),表现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全层缺损,伴或不伴有裂孔边缘囊样水肿;2)视网膜下出血30例(21.7%),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其后光带衰减;3)脉络膜破裂32例(23.2%),表现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断裂;4)视网膜萎缩70例(50.7%),表现为光感受器内外节层中断、外核层变薄甚至消失;5)内界膜皱褶19例(13.8%),表现为内界膜表面波浪状改变;6)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2例(1.4%),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连续性中断,边缘翘起。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视网膜病变类型患者共有47例(34%)。结论眼钝挫伤可以引起视网膜震荡、外伤性黄斑裂孔、色素上皮撕裂等病变。频域OCT有高敏感性、高分辨率、定量测量等优点,在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外伤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挫伤 视网膜下出血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创 夏红和 +1 位作者 陆雪辉 陈浩宇 《眼科学报》 2020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目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确诊为B RV 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共31例32眼。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A检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foveal macular thickness,FMT)、黄斑区血流密度。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T[(242.13±86.02)μm]较治疗前[(521.44±190.27)μm]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18.44±4.98)%]及中心凹旁浅层血流密度[(44.83±3.19)%]均较治疗前[(25.46±9.21)%,(46.06±5.25)%]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效果显著;OCTA能有效评价抗VEGF治疗B RVO合并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检索与利用因特网医药学信息资源
9
作者 朱俊峰 夏红和 《引进与咨询》 2005年第9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因特网 医药学资源 检索 信息资源 医药学 信息社会 信息交流 知识更新 信息支持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红和 陈伟奇 陈浩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8-480,共3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特发性MH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43例43只眼。平均年龄(60.46±4.79)岁。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特发性MH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43例43只眼。平均年龄(60.46±4.79)岁。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三面镜检查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视力。OCT测量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以及手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平均logMARBCVA0.98±0.41。平均MH最小直径、基底部直径分别为(479.53±164.16)、(909.14±278.65)btm。均行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44±147.46)d。对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MH基底部直径、患者年龄、手术前BCVA、随访时间及手术后CRT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手术后视力有预测作用的手术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BCVA0.44±0.31;平均CRT(158.79±86.96)μm。单因素相关分析,末次随访时BCVA与MH最小直径、手术前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20、0.448,P=0.001、0.000);与手术后CR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04);与MH基底部直径、年龄及随访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203、-0.015、0.000,P=0.130、0.913、0.9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术前BCVA对手术后视力的影响程度大于手术前MH最小直径(P=0.008、0.020)。结论特发性MH患眼PPV手术前MH最小直径、BCVA与手术后视力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乙/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的 meta 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红和 陈浩宇 +1 位作者 彭坤 郑康铿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手术后非面向下体...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和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手术后非面向下体位(非面向下体位组)、面向下体位(面向下体位组)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9篇。其中,非面向下体位组285只眼,其中裂孔直径≤400μm 小裂孔者145只眼,〉400μm 大裂孔者104只眼;面向下体位组303只眼,其中小裂孔者141只眼,大裂孔者124只眼。应用 RevMan 4.2软件对各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相应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合并,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价。结果Meta 分析结果显示,非面向下体位组和面向下体位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比值比(OR)=0.47,95%可信区间(CI )为0.26~0.84;P =0.01]。两组间小裂孔者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5,95%CI 为0.13~1.51;P =0.20);大裂孔者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 为0.17~0.75;P =0.006)。结论黄斑裂孔直径≤400μm 者,是否采取面向下体位对裂孔闭合率无影响;〉400μm 者,采取面向下体位可提高裂孔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俯卧位 META 分析
原文传递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夏红和 陈伟奇 陈浩宇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将眼轴长度≥26mm的轴性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以同时期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将眼轴长度≥26mm的轴性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以同时期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21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玻璃体腔内填充16%C,F。或硅油。对比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6.67%(29/3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0.48%(19/21),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75);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前为(1.87±0.55),术后为(1.13±0.5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前为(2.00±0.54),术后为(1.16±0.5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视力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P=0.6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孑L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式,黄斑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高,视力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黄斑孔性 视网膜脱离 裂孔源性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的屈光度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严宗辉 夏红和 王海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因素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对42例(77只眼)屈光度>-7.0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研究,以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角膜曲率...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因素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对42例(77只眼)屈光度>-7.0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研究,以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角膜曲率(K1/K2)、眼轴长度、角膜厚度,眼压为自变量,以等效球镜SE作为因变量,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有影响的因素,并比较各因素影响力的大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相关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等效球镜(屈光度)=-39.558+1.141×眼轴长度+0.560×角膜曲率K2—1.515×前房深度-0.089×眼压。回归效果检验F=60.114(P<0.01)。结论眼轴长度、角膜曲率K2、前房深度,眼压对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有明显影响,其中眼轴长度对高度近视眼屈光度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屈光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0.5%莫西沙星滴眼液和0.3%加替沙星滴眼液预防眼科术后感染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俊峰 夏红和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0.5%莫西沙星(MXFX)滴眼液和0.3%加替沙星(GTF)滴眼液预防眼科术后感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以0.5%MXFX滴眼液和0.3%GTF滴眼液作为眼科清洁手... 目的:系统评价0.5%莫西沙星(MXFX)滴眼液和0.3%加替沙星(GTF)滴眼液预防眼科术后感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以0.5%MXFX滴眼液和0.3%GTF滴眼液作为眼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房水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对提取的房水药物浓度与眼内炎常见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对比,采用Rev Man 4.2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4项RCT,合计7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0.5%MXFX滴眼液和0.3%GTF滴眼液的房水药物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6,95%CI(1.03,1.48),P<0.000]。0.5%MXFX的房水药物浓度可以达到眼内炎常见病原菌的MIC,而0.3%GTF只能达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结论:0.5%MXFX滴眼液可有效预防眼科术后感染,其房水药物浓度显著高于0.3%GTF滴眼液,能达到眼内炎常见致病菌的MIC。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该结论还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房水穿透性 系统评价 有效性
原文传递
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俊峰 夏红和 《今日药学》 CAS 2016年第7期502-504,518,共4页
目的比较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中重度干眼症的患者共21人39只眼随机分配成2组:试验组11人20只眼,给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用药;对照组10人1... 目的比较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中重度干眼症的患者共21人39只眼随机分配成2组:试验组11人20只眼,给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用药;对照组10人19只眼使用0.1%氟米龙滴眼液和0.1%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前、用药7 d时分别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平均BUT分别为(2.30±0.92)s、(2.21±0.97)s,2组用药前平均BU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294,P=0.77)。用药1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BUT分别为(5.25±2.95)s、(2.63±1.54)s,2组用药后1周平均BU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U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别(F=13.76,P=0.001),试验组用药1周的BUT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的主观问卷调查分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0.1%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治疗中重度干眼症的早期疗效显著,优于0.1%氟米龙滴眼液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普拉洛芬滴眼液 氟米龙滴眼液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前房维持器辅助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定国 彭坤 +1 位作者 夏红和 郑康铿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评价在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巩膜固定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临床效果及... 目的评价在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巩膜固定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4例(34眼)均一次成功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术中眼压平稳,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眼球塌陷,术后人工晶状体无偏位;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1者3眼,0.12—0.3者11眼,0.4~0.5者7只眼,≥0.6者10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具有操作简单,眼压平稳,安全有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维持器 晶状体 人工 无晶状体眼 外份性
原文传递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庭坤 夏红和 +5 位作者 黄育强 金创 柯喜宣 张琦 廖栩龙 陈浩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3F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42、-2.233,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穿孔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 一次手术成功率
原文传递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庭坤 金创 +2 位作者 夏红和 黄育强 陈浩宇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7期501-505,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在眼球挫伤所致晶状体脱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部分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眼球挫伤致晶状体全脱位或不全脱位者58例(58只眼)行晶状体摘出联合...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在眼球挫伤所致晶状体脱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部分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眼球挫伤致晶状体全脱位或不全脱位者58例(58只眼)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91.5±61.4)d,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晶状体脱位范围超过3个象限者30例(51.72%),需行后段玻璃体切除术,其中需重水辅助者8例(13.79%),合并高眼压28例(48.28%)。术后视力(logMAR)为0.76±0.56,优于术前的1.52±0.57(t=9.71,P<0.05)。术后眼压为(14.3±5.4)mmHg,低于术前的(27.5±16.4)mmHg(t=5.95,P<0.05)(1 mmHg=0.133 kPa)。术中1例人工晶状体坠入玻璃体内。术后3例眼压高于21 mmHg,1例出现前房积血。无脉络膜爆发性出血、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无明显偏移。结论: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术可用于眼挫伤所致晶状体脱位患者一期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半脱位 晶体 人工 晶体植入 眼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