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文化事业50年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杏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8-22,共5页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文化事业除旧布新,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轨道,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化事业出现了初步繁荣。反右斗争扩大化使文化事业一波三折,在艰难中复苏。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理论,文化事业再遭挫折,陷入低谷。十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文化事业除旧布新,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轨道,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化事业出现了初步繁荣。反右斗争扩大化使文化事业一波三折,在艰难中复苏。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理论,文化事业再遭挫折,陷入低谷。十年“文革”,文化事业一片荒漠,仅偶露绿州。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文化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文化事业 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及义务教育的突破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2
作者 夏杏珍 《武陵学刊》 2013年第1期35-38,共4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性奇迹,其关键在于选择了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突破口,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通过"两...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历史性奇迹,其关键在于选择了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突破口,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通过"两免一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使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整顿平议 被引量:5
3
作者 程中原 夏杏珍 《学海》 2001年第4期14-23,共10页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 ,一九七五年整顿闪耀着特殊的光辉。本文简要评述了一九七五年整顿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发展过程和显著成效 ,分析了整顿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和突然中断的原因 ,对一九七五年整顿作出了历史评价 :邓小平主持...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 ,一九七五年整顿闪耀着特殊的光辉。本文简要评述了一九七五年整顿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发展过程和显著成效 ,分析了整顿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和突然中断的原因 ,对一九七五年整顿作出了历史评价 :邓小平主持的一九七五年整顿贯彻落实并发展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三项重要指示所体现的正确思想和决策 ,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开始 ,是改革开放的实验 ,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它上承中共“八大”路线和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正确发展趋向 ,是 60年代前期调整、1972年周恩来主持的整顿的继续和发展 ;它下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给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了开辟航道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 邓小平 一九七五年整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夜行》人物谈
4
作者 夏杏珍 《艺术百家》 1987年第4期69-73,共5页
任凭戏剧观念怎样发展变化,戏剧形式怎样创造翻新,紧贴着现实人生,通过戏剧冲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总是戏剧家瞄准的标的,也是测定剧作水准的尺度。人们公认于伶的三“夜”(《夜光杯》、《夜上海》、《长夜行》)
关键词 戏剧创作 戏剧冲突 戏剧形式 现实人生 戏剧家 戏剧观念 新娘子 上海孤岛 形象塑造 特殊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5
作者 夏杏珍 《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70-72,共3页
这是一篇短短的抒情散文,不过千余字,用的也都是朴素的文字,普通的语言,但当你反复诵读它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它是那样的凝重、深沉,感受到它的巨大概括力。这篇短文可以看作是闻一多一生人格的写照,同时也是臧克家同志——作为一个学... 这是一篇短短的抒情散文,不过千余字,用的也都是朴素的文字,普通的语言,但当你反复诵读它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它是那样的凝重、深沉,感受到它的巨大概括力。这篇短文可以看作是闻一多一生人格的写照,同时也是臧克家同志——作为一个学生、一位诗人奉献给自己敬重的先生、奉献给一个崇高的灵魂的真挚颂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先生 抒情散文 臧克家 概括力 李公朴 苦吟 朱湘 诗心 考索 就这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群众性诗歌运动
6
作者 夏杏珍 《党史文苑》 2016年第2期28-30,共3页
共和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群众诗歌运动,一是"大跃进"民歌运动,一是"天安门诗歌运动"。前者是1958年"大跃进"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民歌运动,后者是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而形成的诗歌运动。"
关键词 诗言志 共和国历史 中国诗歌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 诗文集 文艺工作 周扬 诗传单 臧克家 张春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1
7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118,共9页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1965年毛泽东的一月指示和“六·二六”指示推动其发展,1968~1969年《人民日报》组织的大讨论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1965年毛泽东的一月指示和“六·二六”指示推动其发展,1968~1969年《人民日报》组织的大讨论带来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文化大革命”后,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制度化,但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合作医疗日趋萎缩。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为发展、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进一步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障农民防病治病的好办法,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而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 农业合作化 管理体制 医疗救助制度
原文传递
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群众诗歌运动——“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述评 被引量:5
8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2,126,共7页
"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具有共同的典型意义,但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由领导者组织发动的一场全国范围配合正在开展的"大跃进"的诗歌运动;而&qu... "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具有共同的典型意义,但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由领导者组织发动的一场全国范围配合正在开展的"大跃进"的诗歌运动;而"天安门诗歌"则是在极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群众自发地以诗歌为武器,追悼周恩来、声讨"四人帮"而爆发的一场群众示威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弥久不衰。两次诗歌运动真切地印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真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跃进” 四五运动 民歌 诗歌 群众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 被引量:3
9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74,共9页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调整文化政策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这两次。60年代初的文化政策调整是一次全面、自觉的调整,调整从调查研究入手,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关键,注意解决"红专关系"、"双百"方针...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调整文化政策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这两次。60年代初的文化政策调整是一次全面、自觉的调整,调整从调查研究入手,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关键,注意解决"红专关系"、"双百"方针问题,制定了《科学十四条》、《高教六十条》和《文艺八条》等科学、教育、文艺领域的一系列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是调整取得成果的标志;1975年文化政策的调整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文艺、科技、教育三个领域的调整方式方法特殊,结果也有差异,调整的关键在于分清是非、划清界限,文艺领域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学、教育方面分别写出了汇报提纲,但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整顿被迫中断。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初期 1975年整顿 文化 教育 科学 文艺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杏珍 《红旗文稿》 CSSCI 2014年第21期21-25,共5页
把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这一运动,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就能看到其价值和历史必然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3年内,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对知识分子实行在团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把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这一运动,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就能看到其价值和历史必然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3年内,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对知识分子实行在团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思想改造,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实际的,而且也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认可。运动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是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偏差,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总体评价和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改造运动 知识分子 建国初期 必然性 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 意识形态领域
原文传递
“双百”方针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8,共12页
对“双百”方针讨论和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至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前一年左右的时间,本文简称“5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双百”方针得到系统的论述和初步的贯彻执行;二是2... 对“双百”方针讨论和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至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前一年左右的时间,本文简称“5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双百”方针得到系统的论述和初步的贯彻执行;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前后至90年代初,“双百”方针得到充分、深人的研究和认真、切实的贯彻,并有所发展。本文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情况作简要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百”方针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述评
原文传递
邓小平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8,共9页
邓小平 1 977年再度复出以后 ,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率先进行拨乱反正 ,推倒“两个估计”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 ,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不仅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 ... 邓小平 1 977年再度复出以后 ,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率先进行拨乱反正 ,推倒“两个估计”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 ,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不仅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 ,而且对全国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在教育工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教育战线 拔乱反正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1949年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 被引量:5
13
作者 夏杏珍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4-69,共6页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党确立了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为贯彻实施这个政策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总体看,1949年至1957年春,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性...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党确立了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为贯彻实施这个政策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总体看,1949年至1957年春,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性最高涨的时期之一,知识分子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繁荣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后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度出现违反知识分子政策的过“左”行为,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年至1957年春 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
原文传递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杏珍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9,共6页
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是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的。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揭开了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序幕,开启了文艺领域的历史新篇章。随后,通过揭批"文艺黑线专政论",积极参加"实践是检验... 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是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的。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揭开了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序幕,开启了文艺领域的历史新篇章。随后,通过揭批"文艺黑线专政论",积极参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进程不断深化。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对文艺思想和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文艺界的思想解放,摆脱了"左"的羁绊,实现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四次文代会 文艺领域 拨乱反正
原文传递
60年代前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调整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60年代前期 ,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 1 958年秋冬至 1 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为 1 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 1 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 60年代前期 ,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 1 958年秋冬至 1 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为 1 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 1 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制定科研、教育、文艺的工作条例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及为被错误批判的知识分子甄别平反等方面进行。 6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范围广 ,力度大 ,措施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政策 60年代前期 调整
原文传递
曲折和复苏──从“反右派”运动到调整时期的“双百”方针
16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1998年第3期41-51,共11页
曲折和复苏——从“反右派”运动到调整时期的“双百”方针夏杏珍从1956年4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到1961年“双百”方针经历了起伏波折,本文将对此过程作一简要述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阻碍“双百”方针的贯彻... 曲折和复苏——从“反右派”运动到调整时期的“双百”方针夏杏珍从1956年4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到1961年“双百”方针经历了起伏波折,本文将对此过程作一简要述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阻碍“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文艺界是受反右派斗争影响最为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百”方针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毛泽东 反右派斗争 百家争鸣 为社会主义服务 调整时期 周恩来 百花齐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述论
17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7,共10页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百”方针 “二为”方向 社会主义 文化政策
原文传递
朴素自然造诣深 平淡之中睿智显——试论陈云的语言艺术
18
作者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1,126,共6页
陈云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著的工作,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精心谋划,勤奋工作。与陈云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才能相应的是他独特的语言艺术。陈云的语言有三个较突出的特点,即自然朴实,含义隽永,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 陈云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著的工作,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精心谋划,勤奋工作。与陈云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才能相应的是他独特的语言艺术。陈云的语言有三个较突出的特点,即自然朴实,含义隽永,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善用比喻,富有说服力;善用成语典故、谚语方言,富有中国气派。"风格即人",陈云独特的语言风格,源于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高超的政治智慧,崇高的理想追求,求真务实的品德风范。从语言风格中我们更真切地认识了这位足智多谋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陈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语言艺术 文风
原文传递
看似寻常实奇崛——陈云“多谋善断”的决策艺术
19
作者 夏杏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第5期22-24,共3页
1959年4月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以“工作方法”为题发表讲话,共谈了十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讲“多谋善断”。他举陈云为例,称赞陈云“多谋善断”,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还说: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 1959年4月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以“工作方法”为题发表讲话,共谈了十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讲“多谋善断”。他举陈云为例,称赞陈云“多谋善断”,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还说: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艺术 陈云 奇崛 七中全会 毛泽东
原文传递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艺建设
20
作者 夏杏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第12期13-15,共3页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本文试图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及其传承,以有助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
关键词 毛泽东 文艺思想 文艺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