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考古修复 被引量:7
1
作者 唐根顺 《东南文化》 2002年第11期84-86,共3页
根据陶器质地、火候的差异使用不同的粘接剂是陶器修复的关键;补配材料及作色材料的应用得当,将使出土陶器再现当年风采。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陶器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六朝瓷器发展之大势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根顺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1期72-74,共3页
长江下游地区东吴至东晋时期瓷器优势地位的产生是与当时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关键词 六朝 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博物院院藏明代铜符牌及相关问题研究
3
作者 唐根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7期1-4,共4页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阶段,表明身份的符牌和符牌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鼎盛阶段。文章从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中选择了几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铜制符牌,分析其功能,考察其使用背景,从而揭示了符牌折射出明代社会的发展态势、朝廷...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阶段,表明身份的符牌和符牌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鼎盛阶段。文章从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中选择了几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铜制符牌,分析其功能,考察其使用背景,从而揭示了符牌折射出明代社会的发展态势、朝廷统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符牌对探究古代社会和研究典章制度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牌 腰牌 夜巡牌 从人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六朝瓷器发展之大势
4
作者 唐根顺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期72-74,共3页
长江下游地区东吴至东晋时期瓷器优势地位的产生是与当时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关键词 六朝 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工程制图面授教学中MCAI的优化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纯武 陈 循 +1 位作者 尚建忠 唐根顺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57-160,共4页
在运用MCAI进行工程制图面授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和MCAI教学方式中各自的优势克服其不足的问题是当前运用MCAI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本文从认知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怎样在工程制图中优化... 在运用MCAI进行工程制图面授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和MCAI教学方式中各自的优势克服其不足的问题是当前运用MCAI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本文从认知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怎样在工程制图中优化运用MCAI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法 工程制图 面授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CAI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纯武 唐根顺 +1 位作者 陈循 尚建忠 《高等教育研究(长沙)》 1999年第1期63-68,共6页
在工程制图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 CAI 教学方式之间既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缺陷,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 CAI 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中各自的优势,克服其不足,使教与学都达到最佳效果,是当前运用多媒体 C... 在工程制图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 CAI 教学方式之间既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缺陷,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 CAI 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中各自的优势,克服其不足,使教与学都达到最佳效果,是当前运用多媒体 CAI 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认知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结合我们运用多媒体 CAI 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AI 教学法 工程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ID技术在博物馆金属藏品管理上的应用探索——以南京博物院金属库房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根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159,共6页
博物馆藏品的管理长期依赖人工,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博物馆。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有助于博物馆对藏品进行系统、科学地收藏与规范化管理。南京博物院典藏部探索了RFID技术在金属藏品上的具体应用,累积了... 博物馆藏品的管理长期依赖人工,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博物馆。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有助于博物馆对藏品进行系统、科学地收藏与规范化管理。南京博物院典藏部探索了RFID技术在金属藏品上的具体应用,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但也存在容易误读、漏读、缺少防盗功能等缺陷。未来的工作中,管理人员还需思索如何突破RFID技术技术瓶颈,实现这一技术在博物馆各类库房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管理 博物馆信息化 数据识别RFID 金属藏品 南京博物院
原文传递
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国平 邹忆军 +4 位作者 郝明华 汪俊明 解立新 蔡剑鸣 唐根顺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508,I0001-I0006,共42页
彭祖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管家桥村的管家桥自然村西南100米处。遗址西距无锡市区20公里,南临张塘河和伯渎河,东北1公里处有鸿山,相传吴太伯葬于此山(图一)。遗址地处太湖平原,为一近长方形台地,东西长约350米,... 彭祖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管家桥村的管家桥自然村西南100米处。遗址西距无锡市区20公里,南临张塘河和伯渎河,东北1公里处有鸿山,相传吴太伯葬于此山(图一)。遗址地处太湖平原,为一近长方形台地,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3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海拔6.5米,周围平地海拔约4.2米。1990年,无锡市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开5×5平方米探方47个,发掘面积共1175平方米(图二;图版壹,1)。发现了属于马家浜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以及属于以上各个文化和时期的陶器、石器等遗物。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市锡山区 发掘报告 江苏省 遗址 文化遗存 南京博物院 管理委员会 考古调查
原文传递
江苏丹阳葛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则斌 陈刚 +16 位作者 肖梦龙 张敏 韩建立 费玲伢 顾筼 朱晓汀 左骏 唐根顺 赵焕 季宏伟 孙兆福 邓军 吴宁 刘显谋 王会峰 翟呈周 张志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35,共6页
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好,其使用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因此内涵较丰富。发掘过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墙墙址、城门以及相应的濠沟。综合考虑葛城遗址的... 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好,其使用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因此内涵较丰富。发掘过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墙墙址、城门以及相应的濠沟。综合考虑葛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所发现的遗迹,以及邻近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窖藏和墓葬,推测此城址可能是吴国政治中心从镇江丹徒迁往太湖平原地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甚或可能为吴国早中期都城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文化 吴国 葛城城址
原文传递
江苏丹阳神河头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则斌 韩建立 +10 位作者 费玲伢 陈刚 顾筼 朱晓汀 左骏 唐根顺 赵焕 季宏伟 孙兆福 邓军 吴宁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41,I0001,共7页
神河头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南部,是一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大型高台祭坛。结合以往的发现和研究资料分析,神河头遗址应是与吴国葛城城址在长时间内有关联的祭祀遗址,对研究吴国礼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吴国 吴文化 高台祭坛 神河头
原文传递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二、三号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永强 张宏伟 +4 位作者 唐根顺 徐勇 潘明月(绘制/拍摄) 吕真理(绘制/拍摄) 刘传明(绘制/拍摄)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40,I0022-I0029,共26页
煎药庙西晋墓地位于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图一)02015年7月-2016年9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调查、勘探与抢救性发掘。本刊2019年第2期发表《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发掘》一文,详细介绍... 煎药庙西晋墓地位于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图一)02015年7月-2016年9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调查、勘探与抢救性发掘。本刊2019年第2期发表《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发掘》一文,详细介绍了墓地情况以及M5、M8、M9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本文主要报道M2和M3的情况。M2、M3位于南边一排中西部,属带双斜坡墓道的前后室券顶砖室墓,且M2为并列三后室、M3为并列双后室,M2打破M3,这也是该墓地唯一有打破关系的一组墓葬(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博物馆 出土遗物 抢救性发掘 墓葬形制 砖室墓 发掘报告 江苏邳州 南京博物院
原文传递
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敏 李则斌 +7 位作者 田名利 朱国平 费玲伢 韩建立 唐根顺 邹忆军 范玉珊 郭志委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21,共18页
邱承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北约1公里处,2005年2~5月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第二期的年代处于崧泽文... 邱承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北约1公里处,2005年2~5月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第二期的年代处于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第三期的遗存皆属良渚文化,年代分为前、后两段,简报介绍的主要为后段,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偏晚阶段或良渚文化晚期偏早阶段。该遗址第二期的并列双祭台保存较完整,在太湖地区为首次发现。第三期高台墓地的发现,对于综合研究太湖北部的良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无锡市 江苏省 新石器时代 市区
原文传递
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敏 李则斌 +4 位作者 韩明芳 李国耀 田名利 束家平 唐根顺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81-511,514+557-562,共38页
周邶墩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东南的龙奔乡周邶墩村南,距高邮市区约8公里(图一)。遗址近似正方形,四周环水,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为7至10米高的土墩,近年由于砖瓦厂取土,遗址上部遭到严重破坏,现仅高出周围地面1米左右。
关键词 文化遗存 遗址 发掘报告 泥质 宁镇地区 第三类文化 口径 灰陶 南京博物院 考古学
原文传递
精准与华美——院藏宫廷钟表选介
14
作者 唐根顺 《文物天地》 2016年第4期49-51,共3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钟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土圭""日晷""漏壶"等计时仪器。智慧的祖先们用"土圭"测定太阳离地面的距离,确定日影的长度,用"日晷"确定日影的位置指定时辰或刻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钟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土圭""日晷""漏壶"等计时仪器。智慧的祖先们用"土圭"测定太阳离地面的距离,确定日影的长度,用"日晷"确定日影的位置指定时辰或刻度。"漏壶"则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方法,观察壶中"刻箭"以计时。不仅如此,唐代的天文钟,宋代的水运仪象台,元代的大明灯漏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成就。16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影 水运仪象台 计时仪器 现代化机械 科技成就 历史时期 布景箱 盛水 实用品 大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