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璀璨星空与绚丽诗国:“为政以德”的天人象——《论语·为政》开篇释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根希 王翚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其运行依据"德"。"道"与"德"都是正义的体现,然而"为政以德"却有两种情形,即第三章所展示的"德""礼"之治和"政""刑"之治。"德""礼"之治是"礼治","政""刑"之治是"法治",两者都是"德治"。"德治"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天象 诗国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亲相隐”:正义还是无限正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4-89,共6页
叶公通过正直的儿子证实父亲偷羊的案例,把孝道置于正义的对立面。孔子的回答是,"直者"不仅是父与子的正义观,也是父子那个社会的正义观,因此,"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直"是社会正义自身的要求。"隐&... 叶公通过正直的儿子证实父亲偷羊的案例,把孝道置于正义的对立面。孔子的回答是,"直者"不仅是父与子的正义观,也是父子那个社会的正义观,因此,"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直"是社会正义自身的要求。"隐"是父子同样享有的权利,既不是孝道专属,也不是孝道强加给社会正义的非分要求。叶公追求的无限正义无视社会伦理的客观存在,是对正义的扭曲。"亲亲相隐"符合正义的诉求,是正义赋予的正当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躬者 亲亲相隐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落的栖居地——明清小说的寓意与反讽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根希 王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7-39,43,共4页
本文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 ,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寓意———反讽”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小说人物行为的否定 ,继尔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 本文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 ,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寓意———反讽”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小说人物行为的否定 ,继尔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在 ,这正是这几部伟大文学作品所提示的深刻主题 :通向天国的路已经阻断。作品无论在艺术还是思想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上山 家园 寓意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夏的反讽与孔子的批评——《论语》“贤贤易色”“君子不重则不威”两章解诂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9-88,共10页
子夏"贤贤易色"章承接上章,运用反讽质疑了孔子孝、悌的互文使用和文、质的轻重区分。子夏的观点是:孝、悌有内外之分而文、质应同时并重。随后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章,孔子阐释了文、质的轻重关系,主张一种涵盖了孝... 子夏"贤贤易色"章承接上章,运用反讽质疑了孔子孝、悌的互文使用和文、质的轻重区分。子夏的观点是:孝、悌有内外之分而文、质应同时并重。随后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章,孔子阐释了文、质的轻重关系,主张一种涵盖了孝、悌的忠信论,批评了子夏"吾必谓之"的修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子夏 孔子 “贤贤易色”章 “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平之战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2-26,39,共6页
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重新梳理了长平之战发生前后的战国形势,清晰勾勒了长平之战的发生、发展及其结局;对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并从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着眼解释了长平之战的意外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 长平之战 再研究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堪大任的知识分子——《渴望》的措辞寻绎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6-32,共7页
电视剧及小说《渴望》中藏匿了一种涵义深刻的修辞学。《渴望》预见到了知识将成为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知识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到来。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在知识分子重要性日显突出的时候,知识分子能否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对此,作品给出了否... 电视剧及小说《渴望》中藏匿了一种涵义深刻的修辞学。《渴望》预见到了知识将成为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知识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到来。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在知识分子重要性日显突出的时候,知识分子能否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对此,作品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知识分子 文字学 种群学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的神祗:俄狄浦斯神语的神话解读
7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8-60,66,共4页
俄狄浦斯处在希腊神话的英雄时代,身份是半人半神。他不仅讲我们熟悉的人类语言,也讲着我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俄狄浦斯的神语,从而造成对剧作解读的偏差。俄狄浦斯的神语,是剧作本身超自然和仪式因素中最难理解的方面... 俄狄浦斯处在希腊神话的英雄时代,身份是半人半神。他不仅讲我们熟悉的人类语言,也讲着我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俄狄浦斯的神语,从而造成对剧作解读的偏差。俄狄浦斯的神语,是剧作本身超自然和仪式因素中最难理解的方面,对它的理解必须回到神话与宗教本身。纵览本剧的批评史,这样的解读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 半人半神 神语 希腊神话 索福克勒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疯狂:《俄狄浦斯王》对人性的双重解读
8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9-105,共7页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在理性和疯狂之间游移不定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疯狂 人性 神性 俄狄浦斯 半人半神 宫廷政变 索福克勒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权利观溯源
9
作者 唐根希 陈淑芳 《南京农专学报》 1999年第4期51-56,共6页
分析了私有制产生的几个必要条件,提出了财产权利观念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主要展开叙述了家族私有观念的来源、表现及实质,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财产权利观,始终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分析了私有制产生的几个必要条件,提出了财产权利观念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主要展开叙述了家族私有观念的来源、表现及实质,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财产权利观,始终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意识形态力量,也是社会发展变革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利 部落所有 家族私有 个人私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山与进园——兼论明清几部奇书的寓意与反讽
10
作者 唐根希 王羽军 《南京农专学报》 2001年第1期78-83,共6页
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 ,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反讽手法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否定 ,继而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在 ,使我们在阅读中迷失... 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 ,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反讽手法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否定 ,继而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在 ,使我们在阅读中迷失了回家的路。这样的寓意 ,正是这几部诞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伟大文学作品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通向天国的路已经阻断。而这些作品都运用“寓意—反讽”的表现手法 ,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思想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精神家园 寓意 反讽 表现手法 诗意栖居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谖客孟尝君》的哲学戏剧
11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冯谖首先是作为哲人找到了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的初衷是为了对孟尝君实行君王式教育。冯谖的教育是一种哲学戏剧,哲学成为行动中的言辞或言辞中的行动,在故事情节中演出。通过文中人物的行动,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哲... 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冯谖首先是作为哲人找到了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的初衷是为了对孟尝君实行君王式教育。冯谖的教育是一种哲学戏剧,哲学成为行动中的言辞或言辞中的行动,在故事情节中演出。通过文中人物的行动,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哲学:即教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哲学戏剧 教育哲学 冯谖 孟尝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葬礼与政治——论《安提戈涅》的政治哲学视野
12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安提戈涅》堪称戏剧哲学,它通过新国王克瑞翁颁布禁葬令、把葬礼置于政治的监管之下所引起的广泛冲突考察了政治这个属人的事物,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古代希腊时期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 安提戈涅 政治哲学 政治 葬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物论和他的艺术理论
13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与他的物论密切相关。对物的分析与梳理构成了海德格尔的物论,但是由此建立的艺术理论,既缺少可操作性,也带来了主观随意性,并且,海德格尔自己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也背离了他的理论主张。
关键词 物论 作品 艺术理论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立足主业到凸现特色——解读新华报业的核心竞争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根希 《新闻通讯》 2002年第1期3-5,共3页
报业集团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这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报业集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勿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业将成为主要产业。去年,我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是... 报业集团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这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报业集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勿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业将成为主要产业。去年,我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是全球范围的。报业要图生存,必须走集团化、产业化之路。而报业集团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核心竞争力是否处于强势。近年来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就已经达到了白热化。1999年年末,南京报业的价格战如火如茶,引领全国;至2000年,各报又各显神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新华报业集团 核心竞争力 报业竞争 市场细分 新闻策划 精品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政》问孝四章疏解
15
作者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0-102,共13页
问孝四章生动记录了孔子因学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孝活动,揭示了孝道对于君子成人的奠基意义,是孔子教孝而“立人”“达人”的为仁写照。践行孝道就是要守之以礼、动之以情、养之以敬、事之以仁。
关键词 《为政》 问孝 立人 达人 为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而君子——《论语》开篇及“其为人也孝弟”章释义
16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7-23,30,共8页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就“不亦说乎”了。“学”因为“悦”而成为生命的本质存在,是人的生命灵性即自主、自觉、自我意识的表征。作为“仁之本”的奠基性存在,孝弟的爱欲从宗法的亲亲升华为普世的亲仁。孝、弟及孝弟与仁的关系,如同学、习及学习与悦的关系。“学”是为了造就以仁为己任的君子,因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启蒙和思想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 君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相从 以事相从——《论语》体例探秘
17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5-20,共6页
“以人相从”“以事相从”是《论语》组章为篇的体例,是《论语》各篇划分段落依据的原则。“以人相从”是指:《论语》各篇中,凡孔子应答、言及弟子的章节,该章之下“子曰”“子谓”等不言及一众弟子的各章,都取自所应答、所言及弟子的... “以人相从”“以事相从”是《论语》组章为篇的体例,是《论语》各篇划分段落依据的原则。“以人相从”是指:《论语》各篇中,凡孔子应答、言及弟子的章节,该章之下“子曰”“子谓”等不言及一众弟子的各章,都取自所应答、所言及弟子的“所记”,由此构成独立单元。“以事相从”是指:《论语》各篇中顺接的若干章,不论言语者或问答者是何人,只要是论述一事或一个主题的,即可看作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人相从”“以事相从”的体例,揭示了《论语》的编纂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体例 以人相从 以事相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以《论语》为考察视角
18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7-23,共7页
《论语》中蕴含着浓郁的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有忧患意识才有“远虑”;有忧患意识才有畏惧之心,有畏惧之心才有恭敬之情,有恭敬之情才有洁身廉政;有忧患意识才有道统论述。《论语》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论语》中蕴含着浓郁的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本质上是政治意识。有忧患意识才有“远虑”;有忧患意识才有畏惧之心,有畏惧之心才有恭敬之情,有恭敬之情才有洁身廉政;有忧患意识才有道统论述。《论语》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表现为生理上养生防控、心理上戒惧恭敬、措施上勤政节用、治理上政治清明。要求君子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忧患意识 政治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死善道:“曾子有疾”两章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根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7,共7页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q...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归途之守死是对死亡的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的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的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的内涵。曾子的身体爱欲,是孝和仁的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曾子 守死 善道 爱欲 修身
原文传递
有天下而不与——试论《泰伯》的开篇与结尾
20
作者 唐根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4,共9页
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的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而不与"的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的... 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的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而不与"的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的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的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泰伯 至德 天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