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明燕 朱秋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410-1412,共3页
[月的]探讨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糖脂代谢及妊娘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GDM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包括... [月的]探讨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糖脂代谢及妊娘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GDM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救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孕期体质量管理。比较两组GDM患者糖脂代谢、妊娠结局等指标。[结果]分娩前,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产褥感染、产后出血以及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管理有助于调控GDM患者糖脂代谢指标,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人体质量指数 糖脂类/代谢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意义——从青少年教育和养老敬老谈起 被引量:5
2
作者 唐明燕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构建“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健康成长的思想资源,是实现代际关系融洽和老年人幸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青少年教育 养老敬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何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被引量:3
3
作者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从儒学的基本素质出发,结合古代中国的国情,并通过与中国其他学术派别的对比,可以将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一,儒学的思想内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特点,切合从普通民众到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其二... 从儒学的基本素质出发,结合古代中国的国情,并通过与中国其他学术派别的对比,可以将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一,儒学的思想内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特点,切合从普通民众到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其二,儒学具有宽容开放的胸怀,善于学习、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能够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合时代发展;其三,儒家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从而得以在逆境中一次次崛起;其四,儒学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儒学的流传范围,加深了儒学的社会实践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主干地位 素质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文章从儒家"中和"境界的特点出发,对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概括,将其归纳为两点即"执两用中"与"时中"。"执两用中"的特点是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把握住相互... 文章从儒家"中和"境界的特点出发,对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概括,将其归纳为两点即"执两用中"与"时中"。"执两用中"的特点是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把握住相互对待的方面,找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中正之点,不极端、不偏执;"时中"的特点是从动态处着眼,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权变,不拘泥、不教条。这两种方法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执两用中 时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文子》自然论统领下的道、气合一思想 被引量:4
5
作者 唐明燕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2期77-79,共3页
《文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路和资料的基础上,改造了老庄道家的宇宙观。将“道”与“气”相整合,并以“自然论”贯之,对黄老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两汉哲学战线上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斗争奏响了序曲。
关键词 道论 气论 自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为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明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590,共5页
自信是自强的逻辑起点,自信心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前提和空间,但要将愿景化为现实,还需要该民族有自强的能力,这样自强不息精神才能实际开展。这是构建自强不息精神所必须的逻辑上的二环。对于这两环,先秦儒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自信是自强的逻辑起点,自信心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前提和空间,但要将愿景化为现实,还需要该民族有自强的能力,这样自强不息精神才能实际开展。这是构建自强不息精神所必须的逻辑上的二环。对于这两环,先秦儒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凭借着自身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独领风骚的地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提供了思想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强不息 先秦儒学 信心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弱势感”及其缓解——以儒家价值观为借鉴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明燕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186,共5页
"弱势感"作为一种对自身境遇的内在情感自觉,它是一个比"弱势群体"更宽泛的概念。怀有"弱势感"的人既可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也可能属于通常标准中的非弱势群体。近年来,"弱势感... "弱势感"作为一种对自身境遇的内在情感自觉,它是一个比"弱势群体"更宽泛的概念。怀有"弱势感"的人既可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也可能属于通常标准中的非弱势群体。近年来,"弱势感"在我国社会中有不断蔓延和泛化的趋势,这对社会稳定、人心凝聚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遏制"弱势感"蔓延的势头,儒学的若干价值观经过现代转化后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感 非典型性弱势群体 价值观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协调人际关系的总体原则及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明燕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1,共3页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人与"己"关系上,从群体和睦着眼,奉"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群体本位"的前提下,先秦儒家也重视个体价值,肯定个体才华,尊重个体的人格、气节和尊严。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中华民族成长为重群体、重社会效益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本位 正名 忠恕之道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精神的一般含义、演进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刍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明燕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意识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子》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明燕 《兰州学刊》 2005年第5期86-87,90,共3页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正是表现了对这三个生命存在层面的真诚呵护,呈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肉体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它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仁、义、礼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主干内容,"仁"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义"是"仁"向具体道德行为转化的枢纽,是道德主体...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它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仁、义、礼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主干内容,"仁"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义"是"仁"向具体道德行为转化的枢纽,是道德主体在具体行事时依据"仁"所做的应当、应为之判断,是经过反思后形成的自觉意识;"礼"是"仁"的制度化,它对于仁义具有节制、文饰和补充的作用。先秦儒家力图通过仁、义、礼的道德教化来成就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君子"和"圣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教化哲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一个重教化、重仁义、讲礼仪的有道德感的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儒学热”看儒学的现代转化之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01-105,共5页
文章通过对"儒学热"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儒学在实现现代转化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以下五点:第一,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发展自身又要避免媚俗,尤其要避免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第二,既要面向大众普及儒学,又要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走世俗化... 文章通过对"儒学热"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儒学在实现现代转化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以下五点:第一,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发展自身又要避免媚俗,尤其要避免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第二,既要面向大众普及儒学,又要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走世俗化与学术化并行的道路;第三,既要借用政治支持发展自身又要有自知之明,与政治保持适当的疏离;第四,儒学要增强自我批判意识,不断进行融合创新。第五,儒学传播者和研究者要增强道德修养,以避免因个人品行问题使儒学蒙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学热 现代价值 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荀子思想中的人本意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明燕 《管子学刊》 2003年第1期32-35,共4页
本文从广义的人本意识的特点出发,围绕天人关系、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三个方面,对荀子思想中蕴涵的人本意识进行了挖掘,并分析了其思想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 人本意识 天人关系 道德修养 政治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明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3-76,共4页
先秦儒家将人性与人的本质区分开来,认为人性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上的本质要经过个体的自主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华... 先秦儒家将人性与人的本质区分开来,认为人性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上的本质要经过个体的自主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孔子的人文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明燕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3-25,共3页
孔子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 :他试图以人道、人为来摆脱外在天命的控制 ,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他首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 ,将仁德安置在主体自身之中 ,使人成为真正自觉的道德性存在 ;他还探讨了人的本质及价值实现的途径 ,即“... 孔子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 :他试图以人道、人为来摆脱外在天命的控制 ,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他首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 ,将仁德安置在主体自身之中 ,使人成为真正自觉的道德性存在 ;他还探讨了人的本质及价值实现的途径 ,即“克己”以“正身”、“克己”以“敬人”、“克己”以“复礼”。孔子的人文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仍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为 仁德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学“天”、“命”、“鬼神”观念的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明燕 《中共山东大学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3期70-72,共3页
先秦儒学承袭了春秋以来重人轻神的思潮,立足于"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来改造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赋予其新的特色。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天",以人文理性来理解&q... 先秦儒学承袭了春秋以来重人轻神的思潮,立足于"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来改造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赋予其新的特色。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天",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命",以人文理性来理解"鬼神",由此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理性 鬼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生命超越之路的开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明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7期28-29,32,共3页
现世今生是儒家生命超越之路的立足点,德与业是儒家为生命超越规设的努力方向,这一理念鼓舞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为群体多作贡献,进德修业,死而后已,这就是儒家视野中生命的意义。在儒家这种生命超越思想的影响下,重现世、... 现世今生是儒家生命超越之路的立足点,德与业是儒家为生命超越规设的努力方向,这一理念鼓舞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为群体多作贡献,进德修业,死而后已,这就是儒家视野中生命的意义。在儒家这种生命超越思想的影响下,重现世、重今生、讲道德、讲有为成为中国人思想的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世今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明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0期39-41,共3页
结合民族精神的一般特点,从民族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发现其有三个突出特点:其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二,传统部分受儒学影响最深;其三,包容性大,创新能力强,与时俱进的品格突出。
关键词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明燕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5-79,共5页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汉族 少数民族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明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它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合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细节的相通之处以及由各自理论气质决定的发展逻辑,是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二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具备不同优势,在功能上能够形成互补,这是二者结合的现实基础。从功能的互补性入手,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是使二者产生深刻“化学反应”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