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MMP-1、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小婷 欧斌贤 +3 位作者 唐屈 黄积荣 刘达恩 农庆文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浓度分别为0 mmol/L(对照组)、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人HSF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加药...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浓度分别为0 mmol/L(对照组)、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人HSF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加药后上清液中MMP-1、MMP-9表达量。结果苦参碱作用24 h、48 h时各浓度组MMP-1、MMP-9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5.0 mmol/L组表达量明显高于2.5 mmol/L组、10.0 mmol/L组(P<0.05)。结论苦参碱可增加HSFb MMP-1、MMP-9的表达,抗瘢痕作用好,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苦参碱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难愈性创面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唐屈 陶宏军 +2 位作者 谭加 刘思怡 张小红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高压氧治疗(HBOT)对难愈性创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150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50例。A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B组采用单独VSD治...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高压氧治疗(HBOT)对难愈性创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150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50例。A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B组采用单独VSD治疗,C组采用VSD联合HBOT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B组和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标记指数明显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肉芽组织覆盖创面80%以上所用的覆盖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C组短于B组(P<0.05)。结论采用VSD联合HBOT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高压氧 难愈性创面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瓣移植术治疗严重胸部高压电烧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屈 陈小婷 +1 位作者 林源 刘达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高压电烧伤的临床特点及皮瓣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胸部严重高压电烧伤合并肋骨和(或)肺组织烧伤坏死的患者创面采用皮瓣转移与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1例患者创...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高压电烧伤的临床特点及皮瓣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胸部严重高压电烧伤合并肋骨和(或)肺组织烧伤坏死的患者创面采用皮瓣转移与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1例患者创面因皮瓣部分缺血坏死而行二次植皮手术后Ⅱ期愈合,1例患者因术后2 h病情恶化而死亡。结论皮瓣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胸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有效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电烧伤 创面 皮瓣移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例烧伤死亡病例分析
4
作者 唐屈 陈小婷 刘达恩 《蛇志》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总结影响烧伤死亡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烧伤死亡患者55例的主要死亡原因、性别比、烧伤原因、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与院前急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 总结影响烧伤死亡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烧伤死亡患者55例的主要死亡原因、性别比、烧伤原因、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与院前急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内脏功能衰竭、全身性感染、吸入性损伤.火焰烧伤,年龄,烧伤面积,内脏功能衰竭,创面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感染与死亡呈现高度相关性.结论 内脏功能衰竭、全身性感染、吸入性损伤为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改善主要脏器功能、有效控制细菌及真菌感染、积极处理吸人性损伤并在本地区范围内逐步建立烧伤治疗网络,有助于降低烧伤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1年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鲁海强 刘达恩 +3 位作者 陈小婷 吴泽兵 李顺堂 唐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602-5604,共3页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烧伤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0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7株,占62.76%,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烧伤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0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7株,占62.76%,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7.93%、12.32%、7.49%、6.60%;革兰阳性菌323株,占31.8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分别占16.35%、4.24%、3.15%,真菌55株,占5.4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17%、1.3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4.07%、40.66%,26.37%;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广泛耐药;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仍保持敏感,耐药率<10.0%;多药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碳青霉烯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主要病原菌多药耐药/泛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临床应予以重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耐药性 多药耐药 泛耐药
原文传递
严重开放性胸部高压电烧伤一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屈 林源 +2 位作者 陈明华 贾文波 刘达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0-421,共2页
患者男,47岁,30 kV高压电烧伤后6h急诊入院.检查: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醒,精神萎靡,烧伤创面位于右侧胸背部、左大腿及会阴部.右侧胸背部创面面积约4% TBSA,创... 患者男,47岁,30 kV高压电烧伤后6h急诊入院.检查: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醒,精神萎靡,烧伤创面位于右侧胸背部、左大腿及会阴部.右侧胸背部创面面积约4% TBSA,创面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明显炭化,第8、9肋骨外露呈炭黑色,并可触及第8肋骨断端.肋骨周围肌肉及软组织广泛坏死,坏死范围深达右肺脏层胸膜(图1),局部可见气体进出.左大腿创面中心皮肤肌肉广泛坏死,形成焦痂,局部肿胀,创面周围皮肤表面蜡黄、干硬,痛触觉消失,创面面积约5% TB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烧伤 烧伤创面 胸部 皮肤表面 急诊入院 呼吸频率 精神萎靡 TBS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