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学生中文班医学影像学精准教学策略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漠玲 易小平 +2 位作者 刘进康 廖伟化 李文政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7-80,共4页
新的教学客体留学生中文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不仅存在着与留学生英文班一样的语言障碍、留学生学习策略差异、非影像学专业影像学教学定位偏差、教学模式等一般性问题,还存在着如何有效使用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中文拼音备... 新的教学客体留学生中文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不仅存在着与留学生英文班一样的语言障碍、留学生学习策略差异、非影像学专业影像学教学定位偏差、教学模式等一般性问题,还存在着如何有效使用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中文拼音备注知识点,辅以图像为主的备课解决语言问题,针对留学生学习策略特点,采取建立互组学习小组,并创造出三段双重复习式教学法应对。用侧重于临床相关影像知识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取所长形成互补解决定位偏差及教学模式问题。通过采取以上精准针对留学生中文班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留学生好评,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留学生、扩大中国影响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中文班 学习策略 拼音备注 三段双重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CT误诊分析
2
作者 周漠玲 刘进康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CT诊断。方法对19例病理证实均为肺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常规CT平扫及增强描,部分较小病变区行2.0mm薄扫。结果19例病变按CT征象不同分三型:肿块结节型7例,肺炎型6例,胸腔积液型6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 目的探讨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CT诊断。方法对19例病理证实均为肺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常规CT平扫及增强描,部分较小病变区行2.0mm薄扫。结果19例病变按CT征象不同分三型:肿块结节型7例,肺炎型6例,胸腔积液型6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具有不典型CT征象的肺腺癌较难做出正确诊断。应仔细分析图像并重视病灶特征性征象,缺乏特征性影像病变的患者应密切结合病人诊疗病史,如病情顽固或反复者应警惕存在肺癌并应及早行肺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误诊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技术优化与标准化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智明 周漠玲 +3 位作者 刘进康 熊曾 周晖 陈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893-1896,共4页
目的优化和标准化多层螺旋CT(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参数,并评价该方案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收集肺内单发结节患者16例行MSCT肺灌注成像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与文献回顾初步确定灌注扫描方案。再扩大样本按已优化与标准化的参数对65例... 目的优化和标准化多层螺旋CT(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参数,并评价该方案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收集肺内单发结节患者16例行MSCT肺灌注成像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与文献回顾初步确定灌注扫描方案。再扩大样本按已优化与标准化的参数对65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进行MSCT肺灌注成像,分析影响灌注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用ROC曲线、诊断效能参数与优势比(OR值)来评价该方案的有效性,用一致性分析来评价该方案的稳定性。结果65例患者中47例灌注图像满意并有病理证实,9例未明确病理诊断,9例图像质量不能满足灌注测量及计算的要求,呼吸不配合是导致灌注失败的主要原因,灌注成像诊断肺部单发结节性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9%、83.3%、82%、4.620、0.280、0.840,一致性为0.894,对比常规平扫增强,灌注成像诊断效能显著提高(χ2=4.27,P=0.031,OR=4.33)。结论优化与标准化后的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优化设计 标准化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肺癌灌注成像与VEGF和PC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进康 熊曾 +3 位作者 周晖 周漠玲 周建华 傅春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湘雅医院对61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行MSCT肺灌注扫描,其中2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获得...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湘雅医院对61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行MSCT肺灌注扫描,其中2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获得与灌注成像兴趣区相当的病理层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CD34,VEGF和PCNA表达。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22例NSCLC患者灌注参数与NSCLC分化程度及CD34-MVD,VEGF,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VEGF与PCNA在肿瘤组织中呈异质性表达。分化程度与总CD34-MVD无关,而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周围区CD34-MVD,PCNA,VEGF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均P<0.05)。未形成完整管腔的周围区CD34-MVD与VEGF和PCNA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分化程度与血流量(BF),血容量(BV),最高增强值(PEI)均呈负相关(均P<0.05)。总CD34-MVD与PEI呈正相关(P<0.05)。未形成完整管腔的周围区CD34-MVD与BF,BV,PEI均呈负相关(P<0.05)。PCNA与BF,BV,PEI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PCNA与VEGF均参与肿瘤增殖与血管新生的调控,灌注成像主要通过评价微血管构筑表达水平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肺灌注成像 微血管构筑表型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进康 熊曾 +4 位作者 胡成平 周漠玲 周晖 陈伟 夏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2-1247,共6页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结节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将各值分别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以及分化程度做相关性分...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结节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将各值分别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以及分化程度做相关性分析;将36例肺癌按灌注参数高低分为高灌注组与低灌注组,分析2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和分化程度的差异。结果:36例肺癌结节灌注参数BF,BV和PEI的值分别为(39.7±11.5)mL/(100mg·min),(8.6±3.8)mL/100g和(20.1±8.6)HU。PEI与MVD呈正相关(r=0.645,P<0.01),BF与MVD呈负相关(r=-0.280,P=0.048);BF,BV,PEI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中BF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相关性最高(r=-0.882,P<0.01)。高灌注组中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低于低灌注组,2组MVD无明显差别。BF,BV,PEI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其中BF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最高(r=-0.751,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定肺癌分化程度与血管生成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与病变微血管管腔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与多层螺旋CT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晖 熊曾 +3 位作者 刘进康 陈胜喜 周漠玲 刘洋腾宇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标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微淋巴管并计数LMVD,观察患者肺癌病灶MSCT表现。方法对34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行MSCT检查,收集相关临床病理结果;评价MSCT表现(包括边缘形态、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的CT征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心区、周边区的LMVD。结果 MSCT表现有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和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其肺癌切除标本周围区LMVD均高于无上述表现者(P均<0.05)。结论 MSCT出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或癌性淋巴管炎表现提示更高的肿瘤淋巴管生成水平,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检查在2019冠状病毒病筛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黎格 熊曾 +6 位作者 周晖 谢江平 陈伟 周漠玲 朱智明 周高峰 刘进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9-274,共6页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暴发引起了全球的持续关注。早筛查、早诊断、早隔离及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临床上,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对COVID-19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暴发引起了全球的持续关注。早筛查、早诊断、早隔离及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临床上,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对COVID-19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筛查方面,其检测敏感性高于实时荧光RT-PCR检测。CT结合人工智能有望帮助临床医师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计算机体层摄影 筛查 诊断 随访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综合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熊曾 刘进康 +5 位作者 胡成平 陈伟 周漠玲 周晖 朱智明 夏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综合评估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 44例,按本室已标准化的方案行CT灌注成像获得病变的灌注参数(BF值),并行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目的:综合评估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 44例,按本室已标准化的方案行CT灌注成像获得病变的灌注参数(BF值),并行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三维成像(3D)技术全面了解病灶形态学特征。同时以术后2年为随访终点,对其中22例NSCLC进行随访,追踪术后2年内新发转移和复发的情况,运用Spearman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病灶形态学特征、灌注参数BF值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灌注参数BF值预测病灶恶性潜能的价值。结果:44例纳入的NSCLC灌注图像均比较满意。恶性病变中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与血管聚集征出现率分别为84%、91%和100%;分化程度与空泡征显著正相关(r值为0.649,P值为0.000),pTNM分期与毛刺征显著正相关(r值为0.652,P值为0.000),结节大小与衰减密度显著负相关(r值为-0.742,P值为0.000)。BF值与分化程度、术后转移或复发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3、-0.419,P值为0.000、0.005。BF值与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负相关,r值为-0.310、-0.351,P值为0.046、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F值是NSCLC术后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显著影响因素(P=0.005),BF值越低,术后发生转移和复发的危险性越高,用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术后出现转移或复发总的正确率为86.4%。结论:灌注成像能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综合评价病灶,预测恶性潜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非小细胞肺癌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的网状结构 被引量:3
9
作者 熊曾 周晖 +4 位作者 刘进康 胡成平 周漠玲 夏宇 周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15-2218,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2D-TMAP)的结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完整采集30例NSCLC肺内结节标本,按其活体解剖方位选取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最大层面相当的病理层面,构建该病理层面2D-TMAP,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2D-TMAP)的结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完整采集30例NSCLC肺内结节标本,按其活体解剖方位选取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最大层面相当的病理层面,构建该病理层面2D-TMAP,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2D-TMAP各指标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D-TMAP在NSCLC组织中呈异质性表达,不同区域微血管密度(MVD)无明显差异,周围区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明显多于中心区(P值为0.030)。总MVD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r=0.042,P=0.831),周围区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8,0.533,P值分别为0.041,0.028)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phrinB2、EphB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4、0.549、0.549、0.370,P值分别为0.005、0.002、0.002、0.048)。分化程度与PCNA、VEGF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4、0.370,P值分别为0.001和0.048),与基底膜完整性呈负相关(r=-0.531,P=0.033)。结论2D-TMAP能观察肿瘤生长微环境的整体状态,对血管新生与肿瘤增殖的调控呈网状结构,深入探讨2D-TMAP表达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血管构筑表型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碘水造影结合三维重建诊断食管癌术后胸胃瘘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晖 陈胜喜 +4 位作者 刘进康 高阳 熊曾 周漠玲 陈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MSCT碘水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癌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吞服碘水后MSCT造影特征。结果 8例为单个瘘口,1例有2个瘘口;6例瘘口位于胃底部,3例瘘口位于... 目的探讨MSCT碘水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癌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吞服碘水后MSCT造影特征。结果 8例为单个瘘口,1例有2个瘘口;6例瘘口位于胃底部,3例瘘口位于胃体部;瘘口直径2~10mm,瘘道长2~6mm。MSCT碘水造影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胸胃瘘的瘘口与瘘道,明确瘘的确切位置、瘘口直径以及瘘的毗邻关系。结论 MSCT碘水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是一种有效的确诊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手段,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胃瘘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ept法和SAX法测量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初始T_(1)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平 周晖 +4 位作者 唐海雄 李文韬 周漠玲 陈荣 周高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3-1009,共7页
目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_(1) mapping)可以无创性定量心肌初始纵向弛豫时间(T_(1)值),在钆延时强化灶(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心肌纤维化信息。但传统的测量T_(1)值的方法由于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 目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_(1) mapping)可以无创性定量心肌初始纵向弛豫时间(T_(1)值),在钆延时强化灶(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心肌纤维化信息。但传统的测量T_(1)值的方法由于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需包括短轴全部心肌(the whole short axis,SAX),操作复杂且耗时,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研究拟对比中间层间隔壁(conservatively within the midventricular septum,ConSept)法和SAX法获得的初始T_(1)值诊断心肌弥漫性病变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采用3.0T心脏磁共振扫描的38例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NIDCM)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根据NIDCM患者是否存在LGE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将ROI分别放置在ConSept或SAX进行初始T_(1)值测量,比较两种方法区分病变心肌和健康心肌的能力以及两种方法测得的心肌初始T_(1)值的差别。结果:NIDCM组采用ConSept或SAX法测得的初始T_(1)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LGE阳性组的初始T_(1)值均大于LGE阴性组(均P<0.05)。ConSept法和SAX法测得的中间层T_(1)值与基底层、心尖层T_(1)值无明显差别(均P>0.05),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0.954]。结论:与SAX法相比,ConSept法是一种等效且更简便的测量心肌初始T_(1)值的方法,适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纵向驰豫时间 心肌弥漫性纤维化 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评估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晖 刘进康 +5 位作者 陈胜喜 熊曾 周建华 童时宇 陈浩 周漠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rcinoma,NSCLC)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three-dimensionaltumor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phenotype heterogeneity,3D-TMAPH)的程度、产生机制及其意义。方法:完整地采集21例肺内单发结...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rcinoma,NSCLC)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three-dimensionaltumor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phenotype heterogeneity,3D-TMAPH)的程度、产生机制及其意义。方法:完整地采集21例肺内单发结节标本,每个结节各取5个组织层面,石蜡包埋后构建微血管构筑立体二维表型和立体表型,检测指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EphB4、ephfinB2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用变异系数与异质率来定量评价3D-TMAPH的大小,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3D-TMAPH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的关系。结果:3D-TMAPH表现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在NSCLC组织中呈异质性表达,这种异质性存在于形态、类型、数目、二维和立体分布等指标上,恶性结节异质性明显大于结核与活动性炎性病变;NSCLC组织CD34-MVD与PCNA呈现程度不同的异质性,CD34-MVD和PCNA的变异系数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与P-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均P>0.05)。不同NSCLC组织中不同表达物(ephrinB2,EphB4,VEGF)异质率不同,但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异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MAPH普遍存在于NSCLC发生、发展过程的微环境中,并密切影响NSCLC复杂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血管构筑表型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T2 mapping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T2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仪 周晖 +5 位作者 唐海雄 李文韬 胡平 周漠玲 周高峰 雷凯波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8期12-17,共6页
目的检验磁共振T1、T2 mapping技术扫描获得的左心室短轴心肌不同区域和短轴全部心肌的初始T1值、T2值的差异,比较短轴层面测量间隔壁和全部心肌两种方法的差异。方法对26例健康者进行3.0 T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和T2 mapping扫描。分别... 目的检验磁共振T1、T2 mapping技术扫描获得的左心室短轴心肌不同区域和短轴全部心肌的初始T1值、T2值的差异,比较短轴层面测量间隔壁和全部心肌两种方法的差异。方法对26例健康者进行3.0 T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和T2 mapping扫描。分别测量间隔壁、前壁、侧壁、下壁和包括短轴层面整体心肌的初始T1值、T2值,比较不同区域和短轴全部心肌的初始T1值、T2值的差异。结果基底层、中间层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值不全相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4、2.641,P=0.001、0.037),间隔壁心肌T1值高于前壁和侧壁(P=0.005、0.023)。基底层、中间层和心尖层不同区域心肌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层、中间层、心尖层短轴全部心肌初始T1值和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壁与短轴全部心肌的初始T1值、T2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者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存在区域差异,心肌T2值无明显区域差异,测量心肌T1值、T2值时应考虑到区域性差异的影响并规范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诊断 磁共振成像 定量测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血流量与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特点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晖 刘进康 +5 位作者 陈胜喜 熊曾 林国强 周漠玲 陈伟 吕辉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灌注成像血流量(BF)与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特点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NSCLC患者均行CT灌注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按中位BF值将28例NSCLC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分析高灌注组和低灌... 目的初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灌注成像血流量(BF)与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特点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NSCLC患者均行CT灌注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按中位BF值将28例NSCLC患者分为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分析高灌注组和低灌注组患者肿瘤组织病变微血管超微结构的表现以及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全组28例NSCLC患者的中位BF值为36.40ml·100g-1·min-1。以中位BF值为界,将28例患者分为低灌注组(14例)和高灌注组(14例),低灌注组患者的BF值为(30.84±4.79)ml·100g-1·min-1,高灌注组患者的BF值为(49.67.4-10.89)ml·100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灌注组有9例(64.3%)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高灌注组有4例(28.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低灌注组和高灌注组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有转移组患者的BF值为(30.78±5.24)ml·100g-1·min-1,无转移组患者的BF值为(50.73±11.16)ml·100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低灌注组患者的NSCLC微血管成熟度较高灌注组更差,表现为管腔更狭窄,基底膜完整性更差,癌细胞与管壁关系更密切,而且管腔内更容易见到癌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的BF值可能与NSCLC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异常有关,并有助于评价NSCLC发生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液灌注 微血管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分化程度的价值及其机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进康 胡成平 +4 位作者 周漠玲 周晖 熊曾 夏宇 陈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化程度的价值及机制。方法应用MSCT对44例NSCLC行灌注成像,其中22例构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2D—TMAP)。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趋势检验,探讨不同区域血流量(BF)、...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化程度的价值及机制。方法应用MSCT对44例NSCLC行灌注成像,其中22例构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2D—TMAP)。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趋势检验,探讨不同区域血流量(BF)、血容量(BV)、强化峰值(PEI)、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与NSCLC分化程度、2D—TMAP指标的关系。结果趋势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总BF、总BV和总PEI随NSCLC分化程度降低而减低,r分别为-0.613(P=0.000)、-0.309(P=0.042)和-0.350(P=0.020)。总PEI与总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r=0.441,P=0.046),周围区BF、总BF、总BV、总PEI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鼠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强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NSCLC的分化程度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周围区MVD、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7(P=0.034)、0.656(P=0.002)和0.430(P=0.048),而与总MVD无关。未形成完整管腔的周围区MVD与VEGF、PCNA、ephrinB2和EphB4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6(P:0.005)、0.430(P=0.048)、0.634(P=0.002)和0.634(P=0.002)。结论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NSCLC的分化程度,其机制在于通过检测微血管的管腔化程度来评价NSCLC的血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多层螺旋CT 血液灌注 肿瘤分期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肺癌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的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进康 周漠玲 +2 位作者 朱智明 熊曾 陈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304,共2页
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影像诊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为研究肿瘤微循环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运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49例肺内单发肺癌进行分析,探讨CT... 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影像诊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为研究肿瘤微循环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运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49例肺内单发肺癌进行分析,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肺癌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组织类型 病理分级 肺癌 现代影像技术 微循环变化 诊断工作
原文传递
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熊曾 周漠玲 +1 位作者 周辉 刘进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7-442,共6页
目的用M eta分析综合评价低剂量螺旋CT(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搜集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和一致性分析。汇总敏感性和... 目的用M eta分析综合评价低剂量螺旋CT(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搜集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和一致性分析。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来综合评价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价值,同时对基础扫描和严密随访至少2年后的结果进行比值比(odds ratio,OR)的合并检验,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由9个独立研究构成,研究对象共8168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发现结节(B0)、发现结节直径(d)≥5 mm(B5)、发现结节d≥10 mm(B10)3个标准基础扫描的Kappa值分别为0.061、0.134、0.460,汇总敏感性分别为0.686、0.721、0.640,汇总特异性分别为0.708、0.815、0.95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949、0.539,B0与B5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0与B10及B5与B10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与B10进行基础扫描和严密随访至少2年后结果的合并检验,OR值分别为1.11和1.66。结论纳入文献质量较好。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基础扫描中以发现结节d≥5 mm为阳性标准较合理,总的诊断效能较高,严密随访能提高筛查试验的准确性,筛查效果受机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有必要通过设计合理、随访严密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严格控制机会性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肺癌筛查试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综合分析 文献计量学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的表达与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熊曾 刘进康 +3 位作者 周漠玲 胡成平 周晖 陈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的表达及其与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方法对31例NSCLC患者的肺内单发结节行CT灌注成像,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数据。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B4和ephri...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的表达及其与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方法对31例NSCLC患者的肺内单发结节行CT灌注成像,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数据。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B4和ephrinB2在肿瘤细胞与问质血管中的表达。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趋势检验探讨EphB4和ephrinB2蛋白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灌注参数的关系。结果31例NSCLC组织中,22例(71.0%)Ephl34表达阳性,26例(83.9%)ephrinB2表遗阳性,明显高于内对照(分别为24.0%和20.3%,P〈0.01)。EphB4和ephrinB2的表达在肿瘤细胞中有一致性,在肿瘤间质血管中有差异性。EphB4和ephrinB2蛋白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均呈低度正相关(r=0.370,P=0.045;r=0.362,P=0.047)。31例NSCLC患者BF为(42.3±10.2)ml·100mg^-1·min^-1,BV为(9.0±3.9)ml/100g,PEI为(21.6±8.4)HU。相关分析显示,在NSCLC肿瘤细胞中,EphB4的表达强度分别与BF和BV呈负相关(r=-0.452,P=0.011;r=-0.408,P=0.023),与PEI无关。ephrinB2的表达强度分别与BF和BV呈正相关(r=0.516,P=0.003;r=0.448,P=0.013),与PEI无关。EphB4表达强阳性组和阳性组的BF与BV值均显著低于EphB4表达阴性组(均P〈0.01)。ephrinB2表达强阳性组的BF值显著高于ephrinB2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均P〈0.01),ephrinB2表达强阳性组的BV值显著高于ephrinB2表达阴性组(P〈0.01)。结论灌注成像反映功能性管腔化血管的密度差异,这种差异同时取决于管腔化血管的数量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EPHB4 EPHRINB2 多层螺旋CT 血液灌注
原文传递
肺内结节CT血管集束征与强化值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熊曾 周晖 +6 位作者 胡成平 刘进康 陈浩 陈伟 何欣源 周漠玲 朱智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8期3015-3018,共4页
目的探讨肺内结节cT血管集束征与强化值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肺部双源CT平扫增强的连续原发孤立性肺内结节病例708例。将所有病例分成有血管集束征组与无血管集束征组,再依据病灶与血管连接数量... 目的探讨肺内结节cT血管集束征与强化值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肺部双源CT平扫增强的连续原发孤立性肺内结节病例708例。将所有病例分成有血管集束征组与无血管集束征组,再依据病灶与血管连接数量将有血管集束征组分为4个亚组,分析强化值与血管集束征的关系。结果有血管集束征组强化值明显高于无血管集束征组[(27.6±10.5)比(3.2±2.8)HU,P=0.000],随着与病灶相连血管数目的增加,病灶强化值有增加趋势,但各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分别以强化值≥15、20、25HU为标准判别肺内恶性结节的准确度分别为84.9%、70.6%、60.3%;以有血管集束征为标准判别肺内病灶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2%、68.8%、93.7%;以有血管集束征判断病灶强化程度≥15HU的准确度为88.1%。结论在缺乏增强图像时,血管集束征的有无可作为判断肺内结节有无强化的简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币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双源容积灌注CT对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近期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熊曾 胡成平 +4 位作者 刘进康 陆蓉莉 周晖 周漠玲 陈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0期2824-2827,共4页
目的以双源容积灌注CT(VPCT)评价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人肺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初治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6~69岁,中位年龄53岁。在吉非替尼治疗... 目的以双源容积灌注CT(VPCT)评价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人肺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初治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6~69岁,中位年龄53岁。在吉非替尼治疗前后行VPCT,用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比较治疗前后VPCT灌注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和表面通透性)的变化及其与分化程度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6周后,血流量上升的病例疗效欠佳(P=0.030),治疗前血流量和表面通透性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r=-0.603,P=0.038和r=-0.694,P=0.012);血流量下降率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686,P=0.029),血流量变化趋势与RECIS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07,P=0.010),与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9)。将血流量下降认为靶向治疗达部分缓解,VPCT预测RECIST评价有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6.7%、83.3%、75.0%及100%。结论双源VPCT能有效评价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前后肺癌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对判断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