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FUT1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何萍萍 陈质斌 +3 位作者 朱倩钰 周冬虎 邢洁 黄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O-岩藻糖基转移酶1(POFUT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siRNA转染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30和EC109细胞株,按转染情况分为POFUT1敲低组(转染POFUT1 siRNA)和阴性对照组(转染NC siRNA)。... 目的探讨蛋白O-岩藻糖基转移酶1(POFUT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siRNA转染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30和EC109细胞株,按转染情况分为POFUT1敲低组(转染POFUT1 siRNA)和阴性对照组(转染NC s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敲低效果。通过CCK-8法、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的POFUT1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POFUT1后食管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POFUT1敲低组与阴性对照组KYSE30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潜在的信号通路。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OFUT1敲低组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OFUT1敲低组凋亡细胞比例增加,同时,细胞周期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结果显示,敲低POFUT1后,多条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发生改变,其中鞘脂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1PR5与MAPK8,以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OTCH1、NOTCH2、DLL1表达均降低。结论POFUT1体外敲低导致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少、细胞周期阻滞以及凋亡水平升高,POFUT1可能通过鞘脂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食管鳞癌 POFUT1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F2H2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功能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冬虎 李艳萌 +3 位作者 贾思雨 王何静 齐赛平 黄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通用转录因子ⅡH亚基2(GTF2H2)在肝癌细胞中的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功能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构建GTF2H2敲低的肝癌细胞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 目的探讨通用转录因子ⅡH亚基2(GTF2H2)在肝癌细胞中的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功能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构建GTF2H2敲低的肝癌细胞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株的凋亡情况。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蛋白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构建肝癌细胞的紫外线(UV)照射模型,分析GTF2H2敲低后UV照射引起的NER的标志物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嘧啶(6-4)嘧啶酮光产物(6-4PP)的变化。结果GTF2H2敲低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相对明显增强增殖蛋白PCNA的表达相对增多。相反,凋亡能力相对减弱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相对降低。而GTF2H2敲低后,UV照射所致的NER标志物CPD和6-4PP含量相对增加。结论GTF2H2在肝癌细胞中发挥了NER功能,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是肝癌发生的一个潜在抑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F2H2 核苷酸切除修复 肝癌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时代的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冬虎 姜颖 贺福初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7-1184,共8页
可变剪接是造成生物体内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间被首次报道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体内的可变剪接现象广泛存在,其能够调节增殖、分化、发育、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且机体对其调控有着高... 可变剪接是造成生物体内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间被首次报道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体内的可变剪接现象广泛存在,其能够调节增殖、分化、发育、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且机体对其调控有着高度的精密性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飞速发展和完善,可变剪接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人们对可变剪接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对单一可变剪接事件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组学层面的分析:高通量组学数据的不断产出、整合,使得大规模、系统性可变剪接亚型功能的研究成为可能;在更为宏观的领域,组织、器官、物种或生理病理状态下特异性的剪接模式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晓;同时,借助组学手段,剪接层面的临床治疗策略也开始崭露头角,并且有着传统分子治疗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从组学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可变剪接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在基础及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做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剪接 生命组学 多组学研究
原文传递
EGCG联合姜黄素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溧兴 许小进 +5 位作者 陈晓栋 王学敏 傅士龙 周冬虎 李媛 冯晴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0期2367-2370,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姜黄素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A2780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EGCG 10μmol/L处理组(B组)、姜黄素5μmol/L处理组(C组)和EGCG 10μmol/L+姜黄素5μmo...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姜黄素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A2780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EGCG 10μmol/L处理组(B组)、姜黄素5μmol/L处理组(C组)和EGCG 10μmol/L+姜黄素5μmol/L联合处理组(D组)。采用MTT法检测A2780细胞存活率,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荧光染色检测细胞DNA复制活性,平板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单个细胞的生存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EGCG和姜黄素均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2780细胞增殖(P<0.05)。与A、B、C组相比,D组细胞存活率、EdU染色阳性细胞数、细胞集落形成率、Cyclin B1和Cyclin D1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 EGCG联合姜黄素能明显抑制A2780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姜黄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原文传递
孕期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婴幼儿白血病相关性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申欣 周冬虎 冯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2-636,共5页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以及孕期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婴幼儿白血病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ubMed、万方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黄酮类化合物、白血病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为关键词,检索1987-0...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以及孕期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婴幼儿白血病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ubMed、万方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黄酮类化合物、白血病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为关键词,检索1987-01-2012-09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7条,中文文献0条,以任意2个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 445条,中文文献108条。纳入标准: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资料介绍。2)婴幼儿白血病的基本资料介绍。3)拓扑异构酶及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基本资料介绍。4)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与白血病的关系。5)黄酮类化合物与婴幼儿白血病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精选46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32篇。结果: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物中,对人类健康有许多积极作用。但是,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也存在遗传毒性、细胞毒性,某些实体瘤患者在应用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治疗后可继发白血病,其细胞遗传学异常多与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染色体11q23的混合系白血病(MLL)基因异位。孕期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婴幼儿某种类型白血病的发生风险增高有一定的关系。在急性婴幼儿白血病患者中,>80%都包括位于染色体11q23的MLL基因异位或异常重组。样本量均超过200例的5个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孕期摄入大量含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食物(主要为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果和蔬菜等)后,MLL重排引起的AML的发病风险增高。结论:了解黄酮类化合物作为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以及孕期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婴幼儿白血病间的关系,有助于孕妇膳食指导及膳食指南的修订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白血病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2011年马鞍山市游泳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钮丽 陈德平 +3 位作者 刘洋 陈芳 周冬虎 操基玉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2年第3期221-223,226,共4页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游泳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干预效果。方法对马鞍山市11家游泳场所的15个游泳池进行干预前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等6项指标测量,并对其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干预,...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游泳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干预效果。方法对马鞍山市11家游泳场所的15个游泳池进行干预前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等6项指标测量,并对其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干预,测量比较干预前后指标合格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检测游泳池水样60份,干预后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得到显著性提高,且都达到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是游泳池水质的测量指标并没有取得良好改善。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水质,游泳高峰时期,应从控制游泳人数、合理安排开放场次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制度以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强化游泳池水的消毒工作,监督监测的重点在完善游泳场所游离性余氯的自测自控制度,同时要加强浸脚池水量和浸脚池中游离性余氯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场所 水质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ATP7B基因突变致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贾思雨 周冬虎 +1 位作者 欧晓娟 黄坚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 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结构域间相互作用、调控ATP7B蛋白催化活性、改变ATP7B基因剪接方式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系统总结了常见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如p.R778L,被认为与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相关;同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亦可能对患者是否发病或发病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在分子层面上对ATP7B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所致临床表征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提示可针对不同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手段,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临床表型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基因
原文传递
GTF2H2通过介导AKT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Hep3B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琴 李艳萌 +3 位作者 徐安健 周冬虎 李振坤 黄坚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2,共9页
目的:探讨通用转录因子II H亚基2(GTF2H2)是否影响肝癌细胞Hep3B的增殖和迁移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转染GTF2H2-siRNA构建GTF2H2敲低的Hep3B肝癌细胞模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3B的GT... 目的:探讨通用转录因子II H亚基2(GTF2H2)是否影响肝癌细胞Hep3B的增殖和迁移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转染GTF2H2-siRNA构建GTF2H2敲低的Hep3B肝癌细胞模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3B的GTF2H2敲低效果;细胞计数实验(MTS)检测GTF2H2敲低的肝癌细胞Hep3B的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GTF2H2敲低的肝癌细胞Hep3B的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分析实验检测GTF2H2敲低后是否影响肿瘤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结果:GTF2H2敲低组的Hep3B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的Hep3B细胞增强,迁移能力亦有增强;蛋白质印迹实验显示GTF2H2敲低后,p-AKT通路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GTF2H2可能通过介导AKT分子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Hep3B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3B GTF2H2 P-AKT 增殖 迁移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的肝豆状核变性调控网络的构建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晓曦 何松 +3 位作者 李潇瑾 周冬虎 伯晓晨 黄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4-3858,共15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经铜诱导的ATP7B基因敲除HepG2细胞系的转录调控网络。探讨关键转录因子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包含野生型、ATP7B基因敲... 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经铜诱导的ATP7B基因敲除HepG2细胞系的转录调控网络。探讨关键转录因子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包含野生型、ATP7B基因敲除型、铜诱导的野生型和铜诱导的ATP7B基因敲除型HepG2细胞系数据。筛选由铜诱导产生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基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识别疾病关键基因和功能模块,并对关键功能模块中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最后,构建转录调控网络,筛选核心转录因子。共筛选出103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525个,下调509个。上、下调关键功能模块分别包括了3785个和3931个基因。关键功能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定位于细胞-基质连接、染色体、剪接复合体、核糖体等区域,共同参与了mRNA加工、组蛋白修饰、RNA剪切、DNA代谢调节、蛋白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且与转录共调控活性、DNA转录因子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等分子功能相关。KEGG分析表明功能模块中的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乙型肝炎、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细胞衰老和凋亡、神经营养信号通路和神经变性途径等。肝豆状核变性转录调控网络包括11个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和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U2AF1、NFRKB、FUS、MAX、SRSF1、CEBPA和RXRA为核心差异表达转录因子。该研究为肝豆状核变性转录调控相关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敲除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调控网络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CRISPR转录激活系统构建内源性着丝粒蛋白F稳定过表达的肝细胞癌细胞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赛平 李潇瑾 +1 位作者 周冬虎 黄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38-3746,共9页
临床研究表明着丝粒蛋白F(centromere protein F,CENPF)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相关。由于CENPF蛋白的分子量高达358 kDa,目前有关CENPF致癌机制研究使用的体内外模型主要基于CENPF表达敲低,尚缺乏将CENPF过表... 临床研究表明着丝粒蛋白F(centromere protein F,CENPF)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相关。由于CENPF蛋白的分子量高达358 kDa,目前有关CENPF致癌机制研究使用的体内外模型主要基于CENPF表达敲低,尚缺乏将CENPF过表达以探究其与癌变因果关系的研究,CENPF过表达改变到底是“因”还是“果”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利用包括lentiMPHv2和lentiSAMv2两个载体的CRISPR/dCas9转录激活协同激活介体(synergistic activation mediator,SAM)系统构建内源性CENPF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为阐明CENPF过表达与HCC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提供有效工具。首先设计并合成能够特异性识别CENPF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单向导核糖核酸(single guide RNAs,sgRNA),并将其插入lentiSAMv2质粒中。利用慢病毒载体将lentiMPHv2质粒导入Huh-7和HCCLM3细胞株中,用潮霉素B筛选后再用慢病毒载体将连接好的携带sgRNA序列的lentiSAMv2质粒导入细胞中,并用杀稻瘟菌素S继续筛选。对2种抗生素筛选获得的Huh-7和HCCLM3细胞株样品进行CENP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sgRNA1和sgRNA4序列均能够激活内源CENPF的表达,其中sgRNA4诱导转录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利用CRISPR/dCas9系统成功构建内源性CENPF稳定过表达的HCC细胞模型,为研究CENPF过表达与肿瘤发生的因果关系奠定基础,并为构建大分子量蛋白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dCas9系统 稳定过表达 内源性着丝粒蛋白F 肝细胞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