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典贵 白秀梅 +4 位作者 王君 耿红梅 陈晶 李宏 惠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2-904,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34例,动脉溶栓组92例,静脉溶栓组112例。从血管再通、欧洲脑卒中量表(E... 目的探讨接受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34例,动脉溶栓组92例,静脉溶栓组112例。从血管再通、欧洲脑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分、Ba rthel指数评分以及脑出血病死率4个方面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分别为(93.7±6.3)分,(79.2±20.8)分和(74.1±35.9)分。3组患者第30天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94.1%,79.3%和90.2%,55.4%和71.4%。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较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可在最短时间内使血管再通,再通率高,早期和远期神经功能评价高,且脑出血的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典贵 焦海旭 +7 位作者 徐树军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4期2082-2083,共2页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尿激酶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45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动...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尿激酶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45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显效率88.9%,有效率100%。术后责任血管全部通畅,血管残余狭窄<30%。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典贵 焦海旭 +7 位作者 徐树军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8期2696-2697,共2页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对照组采用行静脉溶栓(静脉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24 h、1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5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病变 急性脑梗死 动脉成形术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典贵 焦海旭 +4 位作者 惠凯 伍丽红 李春双 蔡振利 郭柳彩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年第6期57-57,共1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社区人群颈动脉斑块影响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典贵 惠凯 +4 位作者 李春双 伍丽红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1期50-51,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多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选取大庆市5个区域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68422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进行影... 目的:分析影响多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选取大庆市5个区域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68422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进行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颈总动脉的IMT受血脂、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结论:血脂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相对次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社区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血脂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多社区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典贵 惠凯 +3 位作者 李春双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5期77-79,共3页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多个社区人群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选择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病例300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多个社区人群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选择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病例300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6个月后。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6个月后,IMT下降均无显著性。2组之间比较,40mg/d阿托伐他汀较10mg/d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高剂量组中有3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达到正常。结论:10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基础上,稳定并消退颈动脉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消退 副作用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卒中病人合并肺栓塞36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典贵 白秀梅 吴海霞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年第2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体会和探讨
8
作者 周典贵 李春双 +2 位作者 惠凯 武丽红 周勇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0期22-23,共2页
目的: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48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征及操作技巧。方法:适应征选择为颈动脉狭窄超过50%,伴有脑缺血发作。本组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 目的: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48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征及操作技巧。方法:适应征选择为颈动脉狭窄超过50%,伴有脑缺血发作。本组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42例成形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达到正常管径的60%以上,6例达到30%。48例临床缺血体征在支架成形术后明显改善,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2个月~2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狭窄 支架 缺血 血管成形
原文传递
颅脑微创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30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周典贵 白秀梅 吴海霞 《中国伤残医学》 2008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颅脑微创定向血肿清除术(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微创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3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83.33%)优于内科组(43.33%)(P<0.005)。微创组病死率(10%)显著低于内科... 目的:观察颅脑微创定向血肿清除术(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微创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3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83.33%)优于内科组(43.33%)(P<0.005)。微创组病死率(10%)显著低于内科组(40%)(P<0.005)。随访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患者病死率,适宜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颅脑微创定向血肿清除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10例报告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勇 伍丽红 +1 位作者 刘娜 周典贵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9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9月.2009年2月收治10例I。V级颅内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4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9月.2009年2月收治10例I。V级颅内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于入院后3天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行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3.D“网篮”技术。术中维持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采用支架治疗者术后肝素抗凝3天,继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例术后行腰椎穿刺置换血性脑脊液,常规静脉滴注尼莫地平。4例栓塞术当时动脉瘤腔即完全闭塞,4例栓塞达90%以上.2例栓塞在70%~90%。3个月后随访患者无头痛及肢体活动不利。结论:对于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可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采用血管栓塞治疗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疗效可靠,创伤微小,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的延髓出血1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树军 周勇 +1 位作者 惠凯 周典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496,共1页
关键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出血 临床综合征 易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娜 惠凯 +5 位作者 李和永 王淑荣 伍丽红 张才 周典贵 李春双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8-61,7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8例CW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CT、MRI、CTA、DSA改变,临床分型和病因。结果38例CWI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因及病变部位有关。CT/MRI...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8例CW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CT、MRI、CTA、DSA改变,临床分型和病因。结果38例CWI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因及病变部位有关。CT/MRI证实皮层前型13例,皮层后型17例,皮层下型8例。以脑血管器质性病变为丰因者33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CWI多有血液成分的异常(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结论CWI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病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CWI主要病理基础、血液成分异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参与了CWI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病因 脑低灌注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MRA、CTA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勇 刘娜 +1 位作者 伍丽红 周典贵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4-74,145,共2页
目的评价DSA、MRA与CTA血管造影对颅内外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DSA、MRA与CTA三种不同血管成像法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外动脉狭窄都能明确定位、定性,但对血管狭... 目的评价DSA、MRA与CTA血管造影对颅内外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DSA、MRA与CTA三种不同血管成像法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外动脉狭窄都能明确定位、定性,但对血管狭窄率的诊断有一些差异,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结论DSA是一种微创性检查,对脑血管疾病诊断仍是金标准,而MRA、CTA属于无创性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螺旋CT 数字显影 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变 计算机影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树军 周典贵 +6 位作者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150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动静脉组)8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150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动静脉组)8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组(成形术组)62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欧洲卒中评分(Eurpean strokescale,ESS),对比分析治疗的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1周后ESS评分明显增高,(P<0.05,P<0.01);动静脉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是16.0%,52.0%,12.0%;成形术组分别是10.0%,0.0%,9.0%。结论:动静脉组和成形术组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疗效改善都有效果。成形术组使神经系统恢复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15
作者 周勇 刘娜 +1 位作者 周典贵 伍丽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09年第4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在通过静脉动脉联合溶栓,并结合球囊扩级和支架置入(动脉成形术),使早期血管再通。方法:在2005年10月~2008年1月期间对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静脉溶栓+动脉成形术镑疗进行分析,其中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 目的:探讨在通过静脉动脉联合溶栓,并结合球囊扩级和支架置入(动脉成形术),使早期血管再通。方法:在2005年10月~2008年1月期间对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静脉溶栓+动脉成形术镑疗进行分析,其中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简称治疗组)18例,静脉溶栓组46例,动脉溶栓组37例。结论: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是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可在疾病的超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并保持血管通畅,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并减少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静脉内溶栓 动脉成形术
原文传递
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7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体会
16
作者 王晓慧 王凤芝 +2 位作者 李京淑 王艳荣 周典贵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1年第3期43-44,共2页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使患者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的持续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并且患者越期也较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应用重组干扰素可以改善病毒的损害,减轻肾功的损伤,加...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使患者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的持续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并且患者越期也较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应用重组干扰素可以改善病毒的损害,减轻肾功的损伤,加快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从而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炎性反应标志物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吴海霞 周典贵 +2 位作者 冯雪影 邓立菊 白焱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反应标志物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度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测定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和尿酸(UA)等指标,...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反应标志物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度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测定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和尿酸(UA)等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的TC、LDL、TG较单纯冠心病组均明显增高,HDL则较单纯冠心病组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尿酸血液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结论:hs-CRP、TC、LDL、TG、HbAIc、UA均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联合测定hs-CRP、FBG、HbAIc、血脂和UA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诊断
原文传递
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因素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鹏程 李尚品 +6 位作者 叶泽鸿 郑瑞春 廖运全 黄木楚 古君庆 吴恩仪 周典贵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 目的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统计数据显示,230例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198例患者就医延迟,占总人数的86.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与既往卒中史、启动院前急救、居住地点、居住情况、发病时间、转运方式、交通情况、发病时离医院的距离、相关知识宣教、年龄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5)、无既往卒中史(OR=4.689)、未启动院前急救(OR=8.845)、居住地点为农村(OR=6.342)、私人交通工具转运方式(OR=5.175)、交通情况拥堵(OR=3.262)、发病时离医院的距离≥5 km(OR=3.924)、未接受过相关知识宣教(OR=4.500)均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山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复杂,医院应及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强化卒中教育,确保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就医延迟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社区颈动脉斑块人群干预治疗对斑块逆转及缺血事件发生的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惠凯 李春双 +5 位作者 周典贵 历国艳 伍丽红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2期19-21,共3页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逆转 颈动脉狭窄 综合干预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神经溃疡超微电镜结构及临床多态性研究
20
作者 宋亚彬 周典贵 +4 位作者 陈晶 张立志 宋宏杉 孙雪 程立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3期1704-1706,共3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神经溃疡的危险因素,评价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皮质醇、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与疗效评分的相关性。糖尿病足神经溃疡病例进行活检,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糖尿病足神经中的...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神经溃疡的危险因素,评价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皮质醇、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与疗效评分的相关性。糖尿病足神经溃疡病例进行活检,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糖尿病足神经中的表达。糖尿病足患者应用神经节苷脂的疗效评价。方法总结我院12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疗效、预后。结果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皮质醇、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及血清白蛋白降低与糖尿病足患者疗效评分呈正相关。CGRP水平的下降,可诱发糖尿病神经溃疡。结论通过调整上述指标,尽早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节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