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我校医科类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吴鸿翔 陈渭 刁承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4,共4页
本文对复旦大学医科类三年来入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回顾与分析,认为博士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各个培养环节,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是这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和保障;对今后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博士生教育,进一步做好... 本文对复旦大学医科类三年来入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回顾与分析,认为博士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各个培养环节,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是这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和保障;对今后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博士生教育,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科教育 培养质量 博士 课题 学位论文 分析 教学管理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科环境——从全国优博论文的“共生效应”谈起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鸿翔 汪玲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通过对12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医学优博论文的学科分布存在"共生效应"。选取基础医学曹雪涛和临床医学汤钊猷两位院士领导的学科作为典型案例,从学科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采取措施,营造创新氛围来推动创新性... 通过对12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医学优博论文的学科分布存在"共生效应"。选取基础医学曹雪涛和临床医学汤钊猷两位院士领导的学科作为典型案例,从学科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采取措施,营造创新氛围来推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并分析了"共生效应"产生的机制。在分析典型学科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改进学科环境,加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效应 创新 学科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校若干临床重点学科三年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刁承湘 陈渭 吴鸿翔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以我校参与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第一周期建设的四个重点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3年建设的初步成效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学科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领先学科 肝脏肿瘤 学科带头人 中青年学术骨干 研究生 人才培养 耳显微外科 高层次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海峰 汪玲 +4 位作者 尤小芳 刘树麟 吴鸿翔 陈兆君 何珂 《中国卫生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0-312,共3页
概述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培养模式,聚焦京沪等地高校临床药学领域博士的培养路径,分析当前形势下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药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药学领域人才培养路径的若干思考,旨在加快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提高我... 概述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培养模式,聚焦京沪等地高校临床药学领域博士的培养路径,分析当前形势下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药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药学领域人才培养路径的若干思考,旨在加快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提高我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博士Doctor of Pharmacy Pharm.D.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创新发展innovativ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题多卷”试卷质量和防作弊成效的计算分析——以2012年“综合能力”和“英语”试卷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汪玲 汪泽波 吴鸿翔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70,共5页
对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试卷"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和"英语二"的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科目的试卷均具有较高信度,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根据概率理论和数据统计原理,选择试卷客观题成绩的&qu... 对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试卷"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和"英语二"的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科目的试卷均具有较高信度,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根据概率理论和数据统计原理,选择试卷客观题成绩的"平均分数"、"频数分布"和答案"对错同一性"等指标,对2011年和2012年"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行"一题多卷"考试改革,起到了有效防范和遏制社会团伙高科技作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 一题多卷 试题质量 防高科技作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春保 吴鸿翔 《湖北农业科学》 1999年第5期12-14,共3页
分析了湖北省近10年来的小麦生产情况,并与邻近小麦主产省份的小麦生产水平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湖北省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小麦生产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湖北 小麦生产 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冬青中五环三萜Ilexgenin A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7
作者 周园 周玖瑶 +3 位作者 赵钟祥 林朝展 秦聪怡 吴鸿翔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6期759-761,共3页
目的:分离制备毛冬青三萜类化合物ilexgenin A,并初步探讨其药理活性,为阐明毛冬青的活性成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综合运用柱层析和重结晶法等分离纯化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制备,采用~1H和^(13)C NMR波谱分析的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制备毛冬青三萜类化合物ilexgenin A,并初步探讨其药理活性,为阐明毛冬青的活性成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综合运用柱层析和重结晶法等分离纯化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制备,采用~1H和^(13)C NMR波谱分析的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小鼠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ilexgenin A,通过考察其对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评价其药理活性。结果:Ilexgenin A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影响(P>0.05);Ilexgenin A中、高剂量(50、100mg·kg^(-1))组对小鼠耳廓微循环无明显影响,但低剂量组(25mg·kg^(-1))可显著加快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速度(P<0.05)。结论:小鼠口服给药后,ilexgenin A未显示出明显抗凝效果,但能促进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exgenin A 毛冬青 抗凝 活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动车排出颗粒物组分分析及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8
作者 周伟 叶舜华 +1 位作者 吴鸿翔 伊明那吉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38-40,共3页
助动车排出颗粒物组分分析及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周伟1叶舜华1吴鸿翔2伊明那吉21.上海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上海200032)2.上海医科大学91届毕业生助动车是一种使用方便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发展很快。其排放尾气... 助动车排出颗粒物组分分析及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周伟1叶舜华1吴鸿翔2伊明那吉21.上海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上海200032)2.上海医科大学91届毕业生助动车是一种使用方便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发展很快。其排放尾气所致健康危害也逐渐被重视。我们曾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车 排出颗粒物 DNA 组分分析 毒理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density Ir single sites from rapid ligand transformation for efficient water electrolysis
9
作者 Zhaoping Shi Ziang Wang +3 位作者 Hongxiang Wu Meiling Xiao Changpeng Liu Wei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SCD 2024年第11期223-232,共10页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catalysts with low iridium content is the key to the scale-up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zer(PEMWE)for green hydrogen production.Single-si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catalysts with low iridium content is the key to the scale-up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zer(PEMWE)for green hydrogen production.Single-site electrocatalysts with maximized atomic efficiency are held as promising candidates but still suffer from inadequat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practical electrolyzer due to the low site density.Here,we proposed a NaNO_(3)-assistant thermal decomposition strate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density Ir single sites on MnO_(2)substrate(NaNO_(3)-H-Ir-MnO_(2)).Direct spectroscopic evidence suggests the inclusion of NaNO_(3) accele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r-Cl to Ir-O coordination,thus generating uniform dispersed high-density Ir single sites in the products.The optimized H-Ir-MnO_(2)demonstrates not only high intrinsic activity in a three-electrode set-up but also boosted performance in scalable PEMWE,requiring a cell voltage of only 1.74 V to attain a high current density of 2 A cm^(-2) at a low Ir loading of 0.18 mgIr cm^(-2).This work offers a new insight for enhancing the industrial practicality of Ir-based single site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High-density Ir single sites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ZER Ligand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汉林 李康 +5 位作者 李勇 吴鸿翔 程晓敢 曾昌民 师骏 张欲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33-1942,共10页
本文在精细地表构造地质学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开展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精细几何学解析,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 本文在精细地表构造地质学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开展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精细几何学解析,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探讨构造变形分段性的控制因素。根据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可以将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段,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乌泊尔段、苏盖特段、齐姆根段、柯东段与和田段,且各段又可分为1~4个的构造带。各段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乌泊尔段表现为受主帕米尔断裂(MPT)和帕米尔北缘断裂(FPT)控制,帕米尔北缘断裂表现为地表突破和大规模的垂向位移,限定了冲断作用的往北传播,浅部发育了上新世以来的背驼盆地;苏盖特段表现为走滑逆冲作用导致的构造变形的特点,构造样式总体上靠近山前地区为堆垛构造,盆地内部为薄皮的叠瓦扇构造;齐姆根段受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向北东突出的走滑构造;柯东段则以逆冲作用为主,变形向盆地内部发生大规模的薄皮传播;和田构造段表现为南部发育高角度的铁克里克断裂及基底卷入构造,北部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西向的喀什-叶城转换系统、北东向的库尔干右行压扭断裂带和齐姆根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古近系的膏盐滑脱层、新近纪同构造沉积作用和乌拉根古隆起等对西昆山山前冲断带分段变形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带 变形特征 分段性 控制因素 西昆仑山前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印支运动期构造对后期构造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晓敢 吴鸿翔 +3 位作者 李勇 陈汉林 章凤奇 师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3,共7页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等综合研究表明,西昆仑山前发育印支运动期褶皱冲断带,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北东翼陡、南西翼缓的背斜,这与晚三叠世塔里木板块与羌塘地体最终完成陆—陆碰撞形成的北—北东向挤压有关。印支运动期发育的古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挤压下复活,从而造成两期背斜上下叠置,构造高点重合。因此,印支运动期构造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奠定了中生代的古地形格局,并对侏罗纪—白垩纪沉积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深部印支运动期逆冲断层控制的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古隆起,是造成该区白垩系分布和储集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昆仑山前 印支运动期 古隆起 构造变形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震旦系发现二叠纪基性岩床侵入事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鸿翔 黄伟康 +4 位作者 励音骐 林秀斌 陈汉林 程晓敢 章凤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9-1882,共14页
准确识别侵入岩和火山岩并厘定其形成时代是野外地质调查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们对认识区域岩浆事件序列和建立沉积地层年代格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以出露连续的新元古界和丰富多样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成为备受前... 准确识别侵入岩和火山岩并厘定其形成时代是野外地质调查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们对认识区域岩浆事件序列和建立沉积地层年代格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以出露连续的新元古界和丰富多样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成为备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作者关注的地区。本文通过遥感影像的识别、野外剖面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发现塔里木西北缘阿克苏市西南部的震旦系中发育的基性岩具有典型的岩浆侵入特征,包括局部截切地层、包裹围岩块和内部结晶粗、边缘结晶细等特点。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该地区震旦系发育的基性岩浆岩并不全是震旦纪玄武岩,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二叠世(ca.290Ma)侵入的辉绿岩岩床,其侵位年龄与塔里木二叠纪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的喷发时代接近,很可能是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期显著的岩浆热事件可能对该地区前寒武纪岩石重磁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启示今后开展塔里木北缘震旦纪岩浆作用研究时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并加以仔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地块 震旦系 基性岩床 二叠纪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沉积物源分析及对盆地属性的制约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汉林 黄伟康 +5 位作者 李勇 章凤奇 吴鸿翔 杨志林 黄少英 杨树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6-766,共11页
新元古代是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过程。作为我国三个最主要的克拉通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其发育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体系纪录了大量新元古代盆地构造属性和板块... 新元古代是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过程。作为我国三个最主要的克拉通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其发育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体系纪录了大量新元古代盆地构造属性和板块动力学信息,同时也是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震旦系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和物源示踪研究。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碎屑锆石存在约2600,2300,2000~1800,790~730和620 Ma等5个年龄峰值,其中2600,2300和2000~180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来自于塔里木克拉通内部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基底;790~73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谷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而620 Ma年龄峰值的锆石直接来自地层沉积时的岩浆作用,表明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本身。结合地震剖面所具有断陷-坳陷的结构特征、南华系快速充填的浊积岩沉积建造、震旦系由碎屑岩建造转变为海相碳酸盐岩建造、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沉积同期的岩浆作用,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经历了裂谷性盆地的断-坳转换阶段和坳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年代学 物源分析 盆地属性 震旦纪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延贵 吴鸿翔 +6 位作者 张亮 程晓敢 陈才 张欲清 任凭 章凤奇 陈汉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05-1418,共14页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对后期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西昆仑山前的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晚三叠世的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晚三叠世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的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三叠纪末古地貌形态由于特提斯造山带的强烈隆升,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但是褶皱冲断构造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南缓北陡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是侏罗系发育前的基本地貌格架。早侏罗世受特提斯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影响,西昆仑山前发育4个箕状断陷,控陷断层发育于古造山带一侧;受大型控陷断层的影响,在断陷内部呈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断陷内侏罗系逐渐向北部斜坡超覆。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早侏罗世断陷叠加形成的古地理格架一直控制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直到晚白垩世沉积时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古地貌 沉积作用 晚三叠世 侏罗-白垩纪 西昆仑山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蓝色OLED材料均三嗪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浩敏 宏凤英 +5 位作者 欧阳新华 夏正策 朱德兆 吴鸿翔 曾卓 王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7,共8页
合成了3种均三嗪衍生物三(4-吡咯基苯基)均三嗪(TPTPA)、三(4-吲哚基苯基)均三嗪(TITPA)和三(4-咔唑基苯基)均三嗪(TCTPA),并利用其电学和光学特性,将其作为发光/电子传输层材料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TCTPA的荧光量子产率(47%)... 合成了3种均三嗪衍生物三(4-吡咯基苯基)均三嗪(TPTPA)、三(4-吲哚基苯基)均三嗪(TITPA)和三(4-咔唑基苯基)均三嗪(TCTPA),并利用其电学和光学特性,将其作为发光/电子传输层材料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TCTPA的荧光量子产率(47%)比TPTPA(11%)和TITPA(33%)的更高.从TPTPA到TCTPA的最低未占据轨道能级(LUMO)逐渐减少,说明由于TCTPA共轭结构的延长,导致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以TCTPA作为发光/电子传输层的无掺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20 V时亮度达到最大值(2 612 cd/m2),其最大亮度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72 cd/A和1.35 lm/W.将Ir(PPy)3、聚-N-乙烯基咔唑(PVK)、1,2-聚丁二烯(PBD)等化合物分别掺杂到以TCTPA为发光/电子传输层的OLED器件中,均具有比无掺杂器件更高的亮度(12 642 cd/m2)、最大亮度效率(11.93 cd/A)和最大功率效率(18.13 c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三嗪 电子传输 量子产率 深蓝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与非地震联合约束下复杂冲断带构造建模:以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鸿翔 邹乐君 +4 位作者 张欲清 李春阳 杨少梅 程晓敢 章凤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7,共9页
柯东构造带是揭示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关键区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重要的目标区。由于该区构造变形强、地层速度变化快以及地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当前勘探面临着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差,构造建模多解性强等问题。文章利用R型因子... 柯东构造带是揭示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关键区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重要的目标区。由于该区构造变形强、地层速度变化快以及地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当前勘探面临着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差,构造建模多解性强等问题。文章利用R型因子降维分析方法,通过对柯东构造带甫沙地区的重、磁、电反演成果进行降维分析,结果表明甫沙地区深部发育断块构造,不存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背斜构造;同时联合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认为现今的甫沙地区发育的断块构造是早期的完整背斜受早更新世山前右旋走滑断裂改造的结果。在柯东构造带的综合建模实践表明,通过地震与非地震方法的联合约束可以为认识复杂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提供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因子降维法 地震与非地震联合方法 构造建模 柯东构造带 西昆仑山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生物热能蒸发处理糖蜜酒精废液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立平 陈开正 +1 位作者 吴鸿翔 陈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0-62,共3页
应用甘蔗糖厂的固体废物蔗渣、炉渣、烟灰、滤泥和高浓度糖蜜酒精废液 ,采用堆肥发酵的方法 ,进行了利用生物热能蒸发处理糖蜜酒精废液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利用生物热能来蒸发处理糖蜜酒精废液是可能的。
关键词 堆肥 生物热能 蒸处理 糖蜜 酒精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陆缘侏罗纪岩浆作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来自浙东南毛弄组火山岩的新证据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伟 吴鸿翔 +5 位作者 朱孔阳 张科峰 邢新龙 陈东旭 陈汉林 章凤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75-3398,共24页
华南东部内陆地区在侏罗纪处于陆内伸展背景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但对于该时期东部陆缘的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本文以浙东南毛弄组火山岩为对象,开展了岩石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研... 华南东部内陆地区在侏罗纪处于陆内伸展背景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但对于该时期东部陆缘的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本文以浙东南毛弄组火山岩为对象,开展了岩石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研究,为认识华南东部陆缘构造背景提供制约。浙江侏罗纪火山岩以松阳毛弄剖面较具代表性,总体上是一套以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流纹质玻屑凝灰岩为主的火山岩组合。本次研究在毛弄组下段获得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3±2Ma。综合前人研究表明,毛弄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180~148Ma。毛弄组火山岩属于镁质钙碱性系列,且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其中早侏罗世毛弄英安质凝灰岩Eu负异常不明显,而晚侏罗世毛弄流纹质凝灰岩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两组凝灰岩均富集K、Rb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毛弄英安质火山岩的源区残留相组合可能为"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而毛弄流纹质凝灰岩则可能为"斜长石+角闪石",这一差异可能代表它们具有不同的源区深度。毛弄组火山岩的Sr-Nd-Hf同位素特征与华夏陆块古元古代基底岩体相似,其可能主要起源于基底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新生物质的加入。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毛弄组火山岩等陆缘岩浆岩形成环境为相对低温的"安第斯型"俯冲环境。通过不同时代区域岩体锆石氧逸度计算发现,早侏罗世东南海域岩浆岩的氧逸度比大陆陆缘更高,且大陆陆缘岩浆岩的氧逸度从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不断升高,可能标志着陆缘地区俯冲流体的影响有着从东南海域向大陆陆缘扩散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在侏罗纪华南东部陆缘可能发育一个与古太平洋俯冲有关的"安第斯型"陆缘岩浆弧,其时代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早期,并持续扩大到中-晚侏罗世。这一时期浙闽沿海地区总体处于弧后挤压主导的构造环境,与同期内陆地区构造伸展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弄组火山岩 侏罗纪 古太平洋俯冲 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华南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程小鑫 吴鸿翔 +5 位作者 孙大亥 黄伟康 陈汉林 林秀斌 朱孔阳 章凤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3-764,I0002-I0009,共30页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发现的两个重要的二叠纪大火成省之一,不仅有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喷发,还有复杂多样的侵入岩及其组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等显生宙地层发育区,对于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中是否存在二叠纪岩浆侵入未...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发现的两个重要的二叠纪大火成省之一,不仅有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喷发,还有复杂多样的侵入岩及其组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等显生宙地层发育区,对于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中是否存在二叠纪岩浆侵入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系中识别出数条侵入南华系的基性岩墙和较大规模侵入震旦系的基性岩床。岩墙、岩床与围岩之间均显示出典型的侵入接触关系,包括岩体内部结晶粗、边部结晶细的淬冷边结构、岩床顶底面显著的切层现象以及包裹围岩团块等;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辉绿岩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和嵌晶含长结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侵入下震旦统的辉绿岩岩床和侵入南华系的辉绿岩岩墙的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约为290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岩岩床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及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结合Sr-Nb-Pb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它们来源于碳酸盐化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辉绿岩岩墙具有Nb、Ta、Zr、Hf等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曾被俯冲相关流体/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本文的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和岩墙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和岩浆演化特征、形成构造背景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镁铁质岩石十分相似,在空间发育上毗邻。因此认为这些侵入的基性岩应属于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不仅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而且在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还存在显著的基性岩浆侵入。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类型和空间分布认识,并增进了对二叠纪岩石圈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二叠纪 大火成岩省 辉绿岩岩床和岩墙 地幔柱 壳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壳源型碳酸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小鑫 吴鸿翔 +5 位作者 黄伟康 陈汉林 林秀斌 朱孔阳 李磐 章凤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42-2464,共23页
碳酸岩是自然界较为特殊的一类火成岩,由于其在上侵过程中不易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以很好地保留源区原始特征,因而在揭示岩浆源区属性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南部地区发育多条侵位到... 碳酸岩是自然界较为特殊的一类火成岩,由于其在上侵过程中不易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以很好地保留源区原始特征,因而在揭示岩浆源区属性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南部地区发育多条侵位到新元古界南华系中的火成碳酸岩岩墙或岩脉。这些岩脉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出多个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一组(3颗)岩浆锆石的谐和加权年龄为272±4Ma,另外还有400Ma、450Ma、790Ma、850Ma等年龄峰,而这些锆石可能均为碳酸岩岩浆捕获成因。结合区域上发育大量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及岩墙等侵入事件,推测这些碳酸岩很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270Ma)。碳酸岩主要由方解石(90%以上)构成,并含少量的白云石、重晶石、天青石、赤铁矿等其它矿物,可见方解石与白云石之间明显的出溶结构以及野外宏观上碳酸岩包裹围岩等现象。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碳酸岩CaO含量高(44.40%~50.40%),SiO 2含量低(1.83%~7.97%);稀土元素总量很低(ΣREE=21.67×10^(-6)~91.32×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3.90~8.4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δEu=0.61~0.68)和中等至弱负铈异常(δCe=0.59~0.98);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等相对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稳定同位素δ13 C V-PDB值高(-2.69‰~-2.93‰)、δ18 O V-SMOW值高(17.33‰~17.86‰)。这些特征与壳源碳酸岩特征相似,而与幔源碳酸岩差别较大。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高的(87 Sr/86 Sr)i值(0.710106~0.710558),低的εNd(t)值(-8.46~-12.80),也进一步证实碳酸岩为地壳来源。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碳酸岩很可能是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晚期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系由塔里木西北缘地幔柱减压熔融后形成高温的基性岩浆向上侵位运移时,导致下地壳的碳酸盐储库部分熔融形成碳酸岩岩浆,并沿着断裂快速向上侵位形成。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组成认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二叠纪深部复杂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壳源型碳酸岩 二叠纪 地幔柱 壳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