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kaBP以来滇池地区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艳宏 吴瑞金 +2 位作者 薛滨 钱君龙 肖家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5-9,共5页
根据DC93一1孔孢粉组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等资料,结合14C、210Pb和137Cs测年,滇池地区13k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3—10.... 根据DC93一1孔孢粉组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等资料,结合14C、210Pb和137Cs测年,滇池地区13k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3—10.2kaBP.气候偏凉湿,湖水深度不大;10.2-7.5kaBP,气候向暖湿过渡.湖水渐深;7.5-4.0kaBP,气候暖湿,出热条件达到最佳配制,湖水也最深.6.5kaBP前后,气温最高,这一时段古气候状况存在次级波动;4.0-2.7kaBP,气候突转干旱.湖水最浅;2.7-1.7kaBP,气候温湿,湖面扩大,湖水变深;1.7kaBP,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使湖泊环境的变化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地区 古环境 环境演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澎泽一带沙山研究存在问题探讨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艳宏 羊向东 +1 位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依据 TL和 1 4 C测年数据及各项环境指标分析 ,对九江—红光澎泽一带沙山剖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讨论了 147ka B.P.至晚冰期的年代地层序列和古气候环境 ,同时对沙山成因、古湖沼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区沙山地貌并非新构造运动所... 依据 TL和 1 4 C测年数据及各项环境指标分析 ,对九江—红光澎泽一带沙山剖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讨论了 147ka B.P.至晚冰期的年代地层序列和古气候环境 ,同时对沙山成因、古湖沼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区沙山地貌并非新构造运动所致 ,属差异侵蚀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年代地层 古季风 沙山成因 古湖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3000年来南北沉积差异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艳宏 沈吉 +2 位作者 夏威岚 张振克 潘红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8-83,共6页
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 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62 ka BP前,南四湖南部微山湖和北部独山湖沉积物各环境指标同步变化,0.62 ka BP后,南四湖南北环境分异.3000年来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经历下列过程:2.45 ka BP前有河流沉积环境的特点:色素指标为零,C/N比值高达60~80等;2.45 ka~1.3 ka BP,2.45 ka BP前后色素指标迅速上升,表明为还原环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总类胡萝卜素保存较好C/N比值下降,内源有机质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沉积的细颗粒成分增加,为南四湖形成发展时期;1.3 Ka~0.62 Ka BP,CD,TC大幅度下降,而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变化不大,藻类繁盛,表明这一时期水体较稳定;0.62 ka BP后,独山湖更多地接受入湖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沉积速率加快,环境指标更具有河流环境的特点,而微山湖仍受黄泛影响,更具有湖相特点.上述南四湖南北沉积差异,将为分析研究南四湖的演化历史,确定该地区黄泛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判别3000年来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对湖泊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差异 环境指标 南四湖 岩性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夏威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小冰期 化学风化 青海 可可西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岱海^(14)C测年的现代碳库效应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1 位作者 周力平 孙照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7-510,共4页
碳库效应的复杂性是影响建立湖泊沉积物高精度年代序列的一大障碍。本项研究通过我国内蒙古半干旱区封闭湖泊表层沉积物、湖水、现生沉水植物狐尾藻、现生鲤鱼鱼骨和湖岸表层土壤等一系列样品的14C年代测定,表明现代岱海确实存在碳库效... 碳库效应的复杂性是影响建立湖泊沉积物高精度年代序列的一大障碍。本项研究通过我国内蒙古半干旱区封闭湖泊表层沉积物、湖水、现生沉水植物狐尾藻、现生鲤鱼鱼骨和湖岸表层土壤等一系列样品的14C年代测定,表明现代岱海确实存在碳库效应。碳库效应年龄因湖水盐度在湖区的不均而有所变化,岱海西部湖区弓坝河径流补给量大,湖水盐度较东部稍低,碳库效应年龄也略小于东部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包含浮游生物和沉水植物的混合信息,因而其碳库效应年龄较沉水植物年龄轻,岱海湖心表层沉积物碳库效应年龄在2000a左右。这一碳库效应年龄较通过沉积钻孔14C年龄线性回归获得的年龄偏大,可能的原因是在时间序列上碳库效应并非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测年 碳库效应 湖泊沉积物 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70年以来青藏高原错鄂地区古气候定量恢复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3 位作者 夏威岚 李世杰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eck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通过对1999年所采错鄂CE 1孔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1955—1999年器测温度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取了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并据此恢复了1770年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错鄂沉积物中自生方解石氧同位素... 通过对1999年所采错鄂CE 1孔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1955—1999年器测温度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取了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并据此恢复了1770年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错鄂沉积物中自生方解石氧同位素与气温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降水相关性不明显;碳同位素刚好相反,它与降水负相关,而与气温相关性不显著。1770年以来,错鄂地区在20世纪初气候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00年以前降水偏少,为沼泽环境,1900年后降水增加,湖泊发育;1900年前后气温开始上升,30年代后期气温达到峰值,50年代初气温稍有下降。1935—1999年平均气温较前一百多年升高了近1℃。所获结果有较好的区域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定量恢复 同位素 自生碳酸盐 回归分析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感湖近百年来沉积物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艳宏 邴海健 +2 位作者 刘恩峰 羊向东 周俊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1-1155,共5页
湖泊沉积物蓄积的磷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如pH值、Eh改变)时,往往能释放到水体,形成湖泊内源释放,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因此了解湖泊沉积物磷的蓄积特征,对于湖泊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江中游龙感湖不同部位钻孔的^(210)Pb、... 湖泊沉积物蓄积的磷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如pH值、Eh改变)时,往往能释放到水体,形成湖泊内源释放,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因此了解湖泊沉积物磷的蓄积特征,对于湖泊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江中游龙感湖不同部位钻孔的^(210)Pb、沉积物磷和其他环境指标分析表明,近百年来东部湖区沉积速率明显大于西部湖区,北部湖区略大于南部湖区,人类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和闸坝,改变龙感湖水系结构,也改变了龙感湖的物源供给,因而西部湖区沉积速率略有放缓,东部湖区变化不明显。龙感湖沉积物磷的浓度空间上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这与不同物源磷的背景值相关,时间序列上近百年来呈上升趋势,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在确定沉积物磷背景值的基础上,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磷的增加量表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活动导致沉积物磷的增加量持续上升,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增加幅度更大,这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分布特征 人类活动 龙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典型植被带总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吴艳宏 周俊 +3 位作者 邴海健 余东 孙守琴 罗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70-74,共5页
由于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式,磷已成为影响山地生态系统发育和安全的重要元素。为了了解贡嘎山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贡嘎山海螺沟坡地典型植被带土壤、植物根际土壤、植物不同部位总磷在生长季(9月)和非生长季或生长季初期(5月)... 由于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式,磷已成为影响山地生态系统发育和安全的重要元素。为了了解贡嘎山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贡嘎山海螺沟坡地典型植被带土壤、植物根际土壤、植物不同部位总磷在生长季(9月)和非生长季或生长季初期(5月)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总磷的分布在垂直梯度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土壤层总磷的差异均较明显,同时还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土壤发育程度、温度变化及植物生长有关;不同根际土壤在非生长季或生长季初期总磷的差异非常大,而在生长季较为接近,进一步说明植物对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存在较大影响;杜鹃、冬瓜杨、柳的叶较幼枝更富集磷,而峨眉冷杉、麦吊杉、竹的幼枝较叶所含磷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根际 植被带 垂直地带性 生物地球化学 海螺沟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城盆地11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8
9
作者 吴艳宏 吴瑞金 +2 位作者 王强 朱育新 潘红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地区存在 YD(Younger Dryas)事件 ,进入全新世后气候有变湿的趋势 ,最高湿润度发生在 7.88~ 5 .15和 5 ka BP后 ,气候逐渐变干。湖面波动与气候波动相关 ,全新世早期湖面开始上升 ,湖泊扩张 ,5 ka BP后湖泊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湖面波动 全新世 运城盆地 湖泊沉积物 环境指标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孢粉组合及古气候变迁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艳宏 羊向东 朱海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9-34,共6页
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 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_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2000年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艳宏 项亮 +1 位作者 王苏民 蒋雪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5-92,共8页
通过对鄱阳湖中大汊湖DCH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恢复了鄱阳湖200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鄱阳湖经过多次扩张,形成如今的格局。约在1500aB.P.前后水面由北向南扩张至大汊湖... 通过对鄱阳湖中大汊湖DCH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恢复了鄱阳湖200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鄱阳湖经过多次扩张,形成如今的格局。约在1500aB.P.前后水面由北向南扩张至大汊湖附近。大汊湖由古赣江河流洼地(1500aB.P.前)发展为赣江三角洲分流间洼地。该地区气候的变化经历了多次波动,900aB.P.以前偏干,气温略高于后期;900aB.P.以后偏湿,在450aB.P.前后温度偏低。鄱阳湖人类活动出现较早,人类活动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鄱阳湖 古环环境 湖泊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色度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7
12
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89-792,共4页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 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L 、a 和b 值...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 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L 、a 和b 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对湖泊色度指标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1440年以来苟仁错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表明,L 值(亮度)与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 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a 值(红—绿彩度)与沉积物中Mg含量相关,高a 值对应于沉积物中高MgO含量和高Mg/Ca比值,反映气温较高;b (黄—蓝彩度)值与三价铁的含量相关,较高的b 值代表了湖泊处于较强的氧化条件下,因此b 值可以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反映有效湿度的变化,b 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苟仁错沉积物a 值和b 值曲线镜像对称进一步反映了冷干—暖湿的气候组合特征。根据沉积物的色度意义,判断苟仁错地区自1430年进入小冰期,至1890年结束。近40年来气候变化与邻近气象站的器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色度 古气候 青藏高原 苟仁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感湖沉积物中人类活动导致的营养盐累积通量估算 被引量:36
13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3-848,共6页
通过LL-4孔沉积环境指标研究表明,近100年来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加强,导致营养元素磷、碳、氮以及铁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1950年以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围湖造田、破坏湖滨湿地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沉积物质量累... 通过LL-4孔沉积环境指标研究表明,近100年来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加强,导致营养元素磷、碳、氮以及铁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1950年以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围湖造田、破坏湖滨湿地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加快,同时营养元素累积量急剧增加。根据营养元素与参比元素Al,Fe和Ti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的累积量得以从自然背景上区分出来,结合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计算,人类活动引起的磷、有机碳和氮的累积通量分别在151.0~889.4mg/m^2a,4.3—149.0g/m^2a和0.5~18.6g/m^2a间变化。碎屑物质的累积稀释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富集浓度,龙感湖草型湖泊的特点,使湖泊沉积环境易于呈氧化环境,生物和地球化学作用,也削弱了人类活动累积营养盐的变化幅度,使沉积中营养盐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通量 人类活动 龙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变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艳宏 羊向东 王苏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69-76,共8页
晚更新世期间鄱阳湖北部地区,九江、湖口、彭泽一带发育风沙-黄土-湖沼相交互地层序列。本文通过对该序列5个露头剖面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晚更新世环境变迁和季风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约147—129.6kaBP,... 晚更新世期间鄱阳湖北部地区,九江、湖口、彭泽一带发育风沙-黄土-湖沼相交互地层序列。本文通过对该序列5个露头剖面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晚更新世环境变迁和季风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约147—129.6kaBP,以较强的冬季风控制的气候为主,季风降水很少,气候偏冷干;129.6—76kaBP,早期,夏季风逐渐增强,至120kaBP后,夏季风进入强盛阶段,103kaBP后,夏季风较弱,97kaBP后,夏季风又一次增强,这一时段内古气候阶段性非常清楚,早中期暖湿程度较高,后期较弱,在暖湿的背景上存在110—106、103—92kaBP等冷事件;76—55kaBP,为强盛的冬季风时期,气候冷干;55—25kaBP,夏季风又一次增强,气候温暖湿润,中间有冷波动;25—16kaBP,气候变冷干,后期冬季风有所减弱;16kaBP后,夏季风明显增强,气候变温湿,13.0kaBP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气候 古季风 鄱阳湖 古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艳宏 邴海健 周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75-82,共8页
山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单元,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中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是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起点,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山地表生地球化学包括山地生物地球化学、山地环境地球化学和山地生态地球化学,是山地科... 山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单元,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中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是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起点,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山地表生地球化学包括山地生物地球化学、山地环境地球化学和山地生态地球化学,是山地科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山地表生地球化学重点关注山地表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山地表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对山地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未来需要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将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开展山地表生地球化学研究;从初期的单一要素着手积累基础数据,到后期的多单元、多因素研究的整合;通过长期的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最终建立适合山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地球化学循环模型,预测将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潜在影响,这对山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山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科学 表生地球化学 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感湖小流域元素时空分布及湿地拦截功能探讨 被引量:22
16
作者 吴艳宏 王苏民 R.W.Barttarbee 《湿地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33-39,共7页
众所周知,湖滨湿地是湖泊环境的屏障,它对流域入湖物质具有吸收与拦截作用。通过长江中游龙感湖湖滨湿地和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对比研究,发现湖滨湿地对入湖主要重金属元素确有明显拦截作用;但对于化学性质活跃,易以溶... 众所周知,湖滨湿地是湖泊环境的屏障,它对流域入湖物质具有吸收与拦截作用。通过长江中游龙感湖湖滨湿地和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对比研究,发现湖滨湿地对入湖主要重金属元素确有明显拦截作用;但对于化学性质活跃,易以溶液态迁移的元素如Fe、Mn等不具备明显的拦截功能。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减弱了湿地对流域入湖物质的拦截功能,加速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布 湖滨湿地 拦截作用 人类活动 龙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生态地球化学--定义、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艳宏 邴海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生态地球化学是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自然界中化学、物理、地质和生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生态地球化学通过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 生态地球化学是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自然界中化学、物理、地质和生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生态地球化学通过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评价生态系统状态及发展方向。生态地球化学虽然形成较晚,西方科学家甚至很少用"生态地球化学"这一名词,但国内外都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生态地球化学填图为基础,生态安全和健康评价为目的的多个独立生态系统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如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等。山地是陆地最主要的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性,国内外山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尚未系统开展,但在山地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等方面均已有相当显著的成果,今后山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方法体系、研究体系和生态效应评价体系,为山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和生态保护、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化学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冷杉林带草海子小流域土壤及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艳宏 周俊 邴海健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1208-1214,共7页
磷(P)是控制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了解陆地与水体间P的迁移特征,是了解控制水体生态系统中P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海拔2800m左右峨眉冷杉林带中一小湖泊——草海子及其流域,通过对流域内土壤... 磷(P)是控制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了解陆地与水体间P的迁移特征,是了解控制水体生态系统中P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海拔2800m左右峨眉冷杉林带中一小湖泊——草海子及其流域,通过对流域内土壤、湖泊沉积物中P的形态组成分析,探讨流域内P的形态组成及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草海子流域内土壤成土母质中的磷以Ca-P为主,表层土壤中的磷以Al、Fe结合态为主,占总磷的49%~80%,而湖泊沉积物中Al、Fe结合态P下降到46%左右。在成土作用及植物吸收的过程中P由土壤剖面下部向上迁移,迁移的主要形态为树脂提取态(或称可交换态,R—P),而R—P还是由陆地向水体迁移的主要形态P。土壤的Al、Fe结合态P难以释放转化,因此少有随地表径流迁移向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迁移 土壤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冰川退缩区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磷循环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艳宏 罗朝逸 +3 位作者 王治国 祝贺 周俊 邴海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6-705,共10页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磷循环协同作用过程,分析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次冰碛物出露时间(1980、1970、1958、1930年)退缩迹地上发育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磷形态和酶活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磷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生明显改变;②成土作用初期,微生物促进了原生矿物磷的转化,并为早期植被发育提供养分;随着原生矿物磷释放量的减少,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经历了由磷回收循环→简单获取→回收循环3个不同阶段;另外,随着植被演替,微生物更多地参与有机磷活化,提升了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③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冰碛物磷的快速流失加剧了植物与微生物对磷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磷循环 植物-土壤反馈 养分重吸收 功能多样性 协同作用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艳宏 周俊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916,共8页
山地系统提供了诊断和分析全球变化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山地环境的研究,了解山地系统内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可以准确理解山地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反馈机制。本文重点针对山地系统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山地环境要素... 山地系统提供了诊断和分析全球变化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山地环境的研究,了解山地系统内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可以准确理解山地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反馈机制。本文重点针对山地系统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山地环境要素研究和近年的研究热点碳循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顺,并提出了未来山地环境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蓬勃兴起,推行了一系列研究计划,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山地气象、水文、生物、生态、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更是在全球碳循环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山地环境碳库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的山地环境研究在今后应更加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山区环境变化指标的长期监测和分析;2)开展山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研究;3)基于模型的不同类型山区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山地环境 进展和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