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1
作者 吴开亚 孙博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究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供决策借鉴。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在以包容性普惠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衍生的金融服务新形式和新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究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供决策借鉴。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在以包容性普惠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衍生的金融服务新形式和新质态。普惠金融既能够从“拓宽涉农贷款的服务渠道—提供农业保险产品—畅通产业化融资渠道”三个维度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又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城镇化”两个维度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间接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潜力,必须注重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夯实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设施,重视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间接效应,强化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系统整体性,建立“普惠金融-乡村产业振兴”双向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链的普惠金融绩效考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死亡概率的老年起点年龄界定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2
作者 吴连霞 丁金宏 +2 位作者 王显玉 李微 吴开亚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共14页
伴随经济、医疗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传统固定年龄指标定义的老年已无法准确反映老龄社会状况。中国面对老龄化严峻挑战,亟需重新审视老年起点年龄。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命表和队列要素法,运用PADIS-... 伴随经济、医疗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传统固定年龄指标定义的老年已无法准确反映老龄社会状况。中国面对老龄化严峻挑战,亟需重新审视老年起点年龄。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命表和队列要素法,运用PADIS-INT软件,基于死亡概率的高中低三方案(12‰、10‰、8‰)重新估算中国老年起点年龄,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2010—2020年中国老年起点年龄提高,高中低方案分别从64、62、59岁提高到67、65、63岁。(2)中方案更合理,其中2010、2020年中国男性老年起点年龄分别为59、62岁,女性分别为64、69岁,城镇分别为64、67岁,乡村分别为60、63岁。(3)东部地区老年起点年龄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江浙沪、京津和琼等东部城镇老年起点年龄较高,藏新云等西部乡村老年起点年龄较低。女性老年起点年龄高于男性,男性、女性老年起点年龄均为东部地区远高于西部地区。(4)中方案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全体、男性与女性老年起点年龄分别为75、73和77岁。最后,提出推行差异化柔性延迟退休政策等建议,为完善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概率 生命表 重新估算 老年起点年龄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的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耦合模型 被引量:49
3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1 位作者 周玉良 王文圣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2,共7页
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对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家咨询和调研基础上确立了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初步指标体系,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 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对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家咨询和调研基础上确立了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初步指标体系,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等级标准,提出了用集对分析方法构造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样本符合评价等级标准的可变模糊集的相对隶属度的新方法,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流域水资源安全定量评价模型(SPA-QAM)。SPA-QAM在巢湖流域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该流域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必须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降低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以提高该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SPA-QAM综合利用了评价指标样本值与评价标准等级之间的各单指标联系度的评价信息,评价结果合理,精度高,方法直观简便,在已知等级评价标准的各类系统综合评价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安全管理 水资源安全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集对分析 可变模糊集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标体系的流域水安全诊断评价模型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1 位作者 魏一鸣 张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13,共9页
为在随机、模糊、经验等不确定性环境下定量评价流域水安全系统的总体状况,识别使流域水安全系统或其子系统处于不安全的主要指标,在流域水安全的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调研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水安全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提出... 为在随机、模糊、经验等不确定性环境下定量评价流域水安全系统的总体状况,识别使流域水安全系统或其子系统处于不安全的主要指标,在流域水安全的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调研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水安全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提出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确定水安全评价系统中各指标和子系统的权重,用集对分析方法构造流域水安全评价指标样本值隶属于可变模糊集"水安全诊断评价标准等级"的相对隶属度函数,建立了流域水安全诊断评价模型(SPA-DAM)。SPA-DAM在巢湖流域水安全诊断评价中的结果说明:流域近7 a来水安全等级值均处于临界安全附近,虽存在缓慢改善的趋势,但由于水资源安全和水灾害防治安全程度不高、波动性大,水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程度不高、改善缓慢,因此总体上该流域的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合理调控水资源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单位面积蓄水工程总库容、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区域开发指数、人口密度和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等关键指标,是提高该流域水安全保障程度的重要措施。SPA-DAM的评价结果可靠合理,方法简便实用,在已知等级评价标准的多层次系统诊断评价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安全管理 诊断评价 指标体系 集对分析 模糊层次分析法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吴开亚 李如忠 +1 位作者 孙世群 汪家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5,共4页
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 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上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 未确知测度 评价模型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吴开亚 张礼兵 +1 位作者 金菊良 孙世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9-764,共6页
为建立有效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AHP赋权方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的途径,以巢湖流域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及其次级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9区(县)及流域整体生态... 为建立有效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AHP赋权方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的途径,以巢湖流域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及其次级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9区(县)及流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从优到劣的排序结果依次为合肥、流域整体、居巢、无为、和县、含山、舒城、庐江、肥东和肥西;合肥和肥西的生态安全状况分别为Ⅳ级和Ⅰ级,其它评价单元均处于Ⅱ级。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能同时实现生态安全等级的分类和排序,在其它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综合评价 属性识别模型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开亚 刘晓薇 +1 位作者 朱勤 张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3,共5页
根据物质流分析指标和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分析了1990—2007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基本实现相对脱钩,但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高... 根据物质流分析指标和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分析了1990—2007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基本实现相对脱钩,但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高物质投入和高污染排放;近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呈现扩张性复钩现象,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环境压力未见下降,反而物质利用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加;EKC分析进一步揭示,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实现绝对脱钩仍需较长时间和较多物质投入。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生产力,使EKC顶点左移的同时实现穿山式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绝对脱钩的最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经济增长 环境压力 脱钩 复钩 EKC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角模糊数截集的联系数模型在城市涝灾影响等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8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潘争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719,共9页
在一般系统等级评价中通常把评价样本值与标准等级之间的关系作为实数之间数值接近性进行评价,这易产生系统偏差。为克服这一不足,本文将三角模糊数与集对分析方法相耦合,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截集的联系数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湖南省29个... 在一般系统等级评价中通常把评价样本值与标准等级之间的关系作为实数之间数值接近性进行评价,这易产生系统偏差。为克服这一不足,本文将三角模糊数与集对分析方法相耦合,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截集的联系数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湖南省29个城市的涝灾影响等级评价中。结果表明: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涝灾影响等级总体上较高。本文模型不仅给出了评价指标的具体等级,所得的评价等级为一置信区间,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区间数的期望-方差排序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排序,确定评价结果的优劣次序。该模型在自然灾害综合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涝灾 影响等级评价 集对分析 三角模糊数 模糊数截集 区间数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开亚 林保国 +1 位作者 宋润朋 刘海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34-1138,共5页
文章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0—2004年安徽省域尺度上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由1990年的1.0121 hm2、0.5014 hm2增加到2004年的1.6523 hm2和1.2397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需求则分别由0.... 文章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0—2004年安徽省域尺度上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由1990年的1.0121 hm2、0.5014 hm2增加到2004年的1.6523 hm2和1.2397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需求则分别由0.5108 hm2、8.5601 hm2减少到0.4125 hm2和2.1270 hm2。说明了近年来安徽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方法在区域生态足迹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1 位作者 王玲杰 王文圣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73-977,共5页
提出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用频率分析方法构造分类集合,然后采用集对分析方法从同、异、反三方面对预测当前年的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集与分类集合的影响因子的距离进行定量计算,将分类集合生态足... 提出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用频率分析方法构造分类集合,然后采用集对分析方法从同、异、反三方面对预测当前年的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集与分类集合的影响因子的距离进行定量计算,将分类集合生态足迹中心值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年生态足迹的预测值,进而建立了用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方法进行区域生态足迹动态预测的(SPA-CP)具体实施方案。应用结果说明,这套建模方案的物理概念清晰,计算简便,精度较高,通用性较强,在不同区域生态足迹动态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生态足迹 动态预测 集对分析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 被引量:104
11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4-758,共5页
为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把指标的权重结构分为反映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主观权重,和反映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差异信息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客观权重,可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 为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把指标的权重结构分为反映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主观权重,和反映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差异信息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客观权重,可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这些权重,再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把它们综合为组合权重;为体现单指标评价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提出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单指标评价的新思路;对组合权重值和单指标评价值进行相乘并累加,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说明:用AR-CWE既可利用指标中的专家主观经验信息,又可挖掘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的客观差异信息,权重信息利用全面,评价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在安全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指标权重 单指标评价 信息熵方法 属性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吴开亚 王文秀 +1 位作者 张浩 王桂新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上海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部门碳排放强度是现阶段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消费 间接碳排放 投入产出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安全预警评价的智能集成模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魏一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8-525,共8页
提出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和各子系统的权重,用BP神经网络模型滚动预测评价指标,用集对分析方法构造评价指标样本值隶属于可变模糊集“水安全评价标准等级”的相对隶属度函数,建立了流域... 提出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和各子系统的权重,用BP神经网络模型滚动预测评价指标,用集对分析方法构造评价指标样本值隶属于可变模糊集“水安全评价标准等级”的相对隶属度函数,建立了流域水安全预警评价的智能集成模型(IMI-FEM)。IMI-FEM对巢湖流域水安全系统未来5年的预警评价结果说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防治安全子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分别处于2.73~2.74级、3.30~3.32级和2.54~3.43级,社会经济安全子系统的安全状况将维持在3.33级,流域水安全系统的总体安全状况将处于2.98~3.20级,处于临界安全;主要限制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生态环境用水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单位面积蓄水工程总库容、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区域开发指数、人口密度和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安全 预警评价 智能集成模型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被引量:25
14
作者 吴开亚 李如忠 陈晓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3-478,共6页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实现全面环境管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评价所涉及的地域复杂性和因素多样性,许多评价方法和体系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包括了...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实现全面环境管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评价所涉及的地域复杂性和因素多样性,许多评价方法和体系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包括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信息不确知性和不完全性的因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该模型将评价样本及各级质量标准视为矢量,分别向同一矢量(理想样本)进行投影。根据投影值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个案,在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即巢湖流域总体以及分区合肥市、六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4级,分区巢湖市为5级。研究表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科学的、有效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矢量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方法(英文)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开亚 金菊良 王玲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7-322,共6页
生态安全评价是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及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为确立有效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BP神经网络的途径,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 生态安全评价是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及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为确立有效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BP神经网络的途径,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宣城、池州、黄山为Ⅱ级,亳州、宿州、阜阳、滁州、六安、巢湖、安庆为Ⅲ级,合肥、淮北、蚌埠为IV级,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为Ⅴ级。区域生态安全的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能区分生态安全的等级,可以应用于具有评价标准的其它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指标体系 BP神经网络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的灰关联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开亚 孙世群 聂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8-371,共4页
将灰关联方法应用于生态安全评价,分别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参考序列、比较序列和评判等级。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例,通过计算确定其生态安全等级,直观地得出各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灰关联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吴开亚 王玲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188,共7页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有关生态足迹的时序分析以及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动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计算了...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有关生态足迹的时序分析以及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动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计算了安徽省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1.0121hm^2升至1.7659hm^2,增长率为74.48%。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等若干重要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探讨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立步骤和方法,并以安徽省近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子对生态足迹的相关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支出。比较偏最小二乘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进行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差异,揭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能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可提高相关分析的精度,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法 生态足迹 影响因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的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开亚 何琼 孙世群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本文探讨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赋权方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的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并通过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得出具有较强实际意义的结论,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生态安全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 评价指标 主成分投影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趋势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吴开亚 王文秀 朱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1-167,共7页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居民食物碳消费研究是促进可持续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1980-2007年上海市居民...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居民食物碳消费研究是促进可持续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1980-2007年上海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居民食物碳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粮食、畜禽肉、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但碳消费结构仍欠合理;②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受城市人口逐年增加的影响,食物碳消费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③使用person乘积相关分析法得出食物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模式和减轻食物消费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碳消费 秩相关系数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差异分析 被引量:40
20
作者 吴开亚 王玲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对基于全球公顷或是国家公顷来核算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全球公顷法和国家公顷法对安徽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全球公顷法核算的生态足迹需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分别为1.765 909 hm2/cap,0.435 083 hm2/cap,1.... 为对基于全球公顷或是国家公顷来核算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全球公顷法和国家公顷法对安徽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全球公顷法核算的生态足迹需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分别为1.765 909 hm2/cap,0.435 083 hm2/cap,1.330 826hm2/cap;而国家公顷法核算的结果则分别为0.955 026 hm2/cap,0.102 027 hm2/cap,0.852 999 hm2/cap。对核算结果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表明:①采用全球公顷法将会扩大国家生态足迹的核算误差;②全球平均产量难以体现产品之间的属性差异;③使用全球公顷法核算时的数据汇总难度大;④以国家为统计对象的全球公顷法在全球范畴内进行国际比较时具有优越性,但在对国家以下尺度进行生态超载分析时采用国家公顷法和国家平均产量更符合实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公顷 国家公顷 生态足迹核算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