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至2022年肥厚型心肌病研究概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作者 卢涛 陆政阳 +3 位作者 蒙延海 朱昌盛 吴子宁 王水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3,共7页
目的分析2018至2022年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355篇文献,平均被引频次7次,2021年出... 目的分析2018至2022年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355篇文献,平均被引频次7次,2021年出版文献最多,为1406篇。VOSviewer软件分析显示,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猝死研究,特别是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对猝死的预测价值是目前的热点话题,此外基因检测和新药mavacamten研究也成为一大热点。美国是目前肥厚型心肌病发文量和文献被引频次最多的国家,中国学者发文量位居第2位,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结论猝死危险分层和预防仍是目前肥厚型心肌病领域重要和热点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应开展多中心合作,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猝死 基因 mavacamten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转归的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杨秋蓝 陆政阳 +7 位作者 朱昌盛 唐兵 聂长荣 卢涛 吴子宁 杨淑娟 赵世华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35-641,共7页
目的阐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术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与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相关性,进一步确定LVMI预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术前及术后左右... 目的阐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术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与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相关性,进一步确定LVMI预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术前及术后左右1年行心脏核磁检查的HCM患者89例,研究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和切除术后的左心室质量(LVM)差与手术切除心肌重量的线性相关性,并进行中远期随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术后复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模型,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LVMI组间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中远期转归结果。结果术后LVM较术前显著性下降[(187.9±115.3)g比(153.6.9±99.3)g,P<0.001]。手术前后LVM差值为26.7(3.7,61.5)g,术中切除心肌重量平均为(11.0±5.1)g,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设定术中切除心肌重量为自变量,手术前后LVM差值为因变量,二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手术前后LVM差值与术中切除心肌重量呈线性相关性(P=0.0112,R=0.268,R2=0.072)。9例(10.1%)患者在平均(43.4.6±20.5)个月的随访期间发生不良复合事件。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最显著的预测因子是CMR测量的LVMI(风险比1.025,95%CI 1.009~1.040,P=0.002)。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中,LVMI≥95.1 g/m2可准确预测不良复合事件发生(敏感度77.8%;特异度77.5%;曲线下面积AUC=0.748,P=0.010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提示,HCM患者LVMI增高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中远期不良复合事件发生率高(P<0.001)。结论心肌切除术后左心室心肌质量消退明显大于术中切除心肌重量,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利于梗阻性HCM患者的左心室逆向重构。术前较高的LVMI是HCM患者心肌切除术后中远期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肌切除术 心室重构 左心室心肌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绝对型”电容薄膜真空计的研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家庆 黄岩彬 +2 位作者 赵应丁 杨晓继 吴子宁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1994年第4期265-269,共5页
介绍用磁控溅射制作的从大气往真空约覆盖5个量程的“绝对型”电容薄膜真空规,以及与该真空规配套的真空计的电路。该真空计测量范围为1.3~105Pd,真空规与电容信号检测电路置于同一金属壳内,以避免外界干扰。规的恒温胜温度波动小... 介绍用磁控溅射制作的从大气往真空约覆盖5个量程的“绝对型”电容薄膜真空规,以及与该真空规配套的真空计的电路。该真空计测量范围为1.3~105Pd,真空规与电容信号检测电路置于同一金属壳内,以避免外界干扰。规的恒温胜温度波动小于±0.1℃,有效地降低了温度的影响。电路的非线性小于0.4%,高真空下北输出漂移小于0.1%,在13~105Pa各量程内,最大校准误差小于读数的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 薄膜 真空计 电容薄膜真空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损伤与超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贡鸣 李磊 +9 位作者 李嘉晨 许士俊 吴子宁 关欣亮 刘愚勇 王晓龙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张宏家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30-35,51,共7页
目的:心外科术后出现的急性肾损伤(AKI)是与不良预后紧密相连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研究人群的选择性偏差及不同AKI诊断标准的干扰,因此我们对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常温停循环下行紧急主动脉弓部手术出现AK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目的:心外科术后出现的急性肾损伤(AKI)是与不良预后紧密相连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研究人群的选择性偏差及不同AKI诊断标准的干扰,因此我们对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常温停循环下行紧急主动脉弓部手术出现AK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该项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115例因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行紧急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化验结果、及术前数据均来自数据库。AKI诊断标准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所制定指南。结果:61例患者(53.0%)出现术后AKI,处于指南中所描述第一阶段23例患者,处于第二阶段11例患者,位于第三阶段27例患者。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OR=1.31,95%CI:1.05~1.64,P=0.018); BMI增加(OR=1.17,95%CI:1.05~1.31,P=0.006)。结论: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所制定指南为术后AKI危险因素为超重及手术时间延长。因此对于主动脉A型夹层的超重患者术后应积极预防AK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体质量指数 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 超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瓣环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组间基线及预后差异。生存数据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术前发生MAC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评估MAC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整个队列共纳入1035例患者,112例(10.82%)患者存在MAC。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高龄、主动脉瓣环钙化、主动脉钙化、二尖瓣收缩前向运动(SAM)、二尖瓣瓣叶增厚和术前三尖瓣反流是MAC的危险因素。术后全因死亡(3.57%比1.08%,P=0.03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3.21%比14.41%,P=0.015)、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8.04%比2.49%,P=0.001)和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心衰)(11.61%比5.53%,P=0.012)在合并MAC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调整其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后,MAC是术后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中重度MAC是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结论 HOCM患者发生MAC主要与高龄、女性、其他部位钙化、基线二尖瓣及三尖瓣状态等相关。在改良扩大室间隔肌切除术后,合并MAC的HOCM患者预后较差,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瓣环钙化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肌切除术后永久起搏器置入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分析
6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13-421,共9页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整体和匹配队列中比较术后是否置入PPM两组围术期和随访终点预后。并通过Cox回归建立术后置入PPM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共107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1.4,3.3)年。在研究终点,共有39例(3.64%)患者接受了PPM置入。通过1∶3比例倾向性评分建立39对(n=156)术后置入或非置入PPM匹配队列。术后置入PPM组基线糖尿病、房颤、右束支阻滞和既往酒精消融的比例更高。在匹配队列中,两组远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未见明显差异。而在置入PPM组,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程度更重。高龄(HR=1.07)、术前束支传导阻滞(HR=13.20)、既往酒精室间隔消融手术史(HR=6.39)和本次同时合并Maze手术(HR=4.99)为术后置入PP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为术后置入PPM的保护因素(HR=0.38),模型预测术后PP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在外科治疗术后PPM置入率为3.64%。在长期随访中,与无PPM患者相比,PPM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对基线束支传导阻滞和酒精消融术后等高危人群的识别和关注有助于术后起搏器置入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置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处理策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小希 吴子宁 +8 位作者 宋民 王水云 孙寒松 陈亮 蒙延海 何莉 然鋆 常硕 郑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84-390,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远期预后临床证据,从而寻找最佳手术策略。方法:本研究连续回顾性纳入了2013年至2018年,在我中心行外科治疗的伴有三尖...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远期预后临床证据,从而寻找最佳手术策略。方法:本研究连续回顾性纳入了2013年至2018年,在我中心行外科治疗的伴有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两组。通过长期随访分析两组间远期全因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围术期超声心动变化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寻找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远期全因死亡及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平均时间为56个月的远期随访,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组的远期全因死亡率更低(P=0.028),远期MACCE事件发生率也更低(P=0.011)。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患者远期发生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风险更高。多因素回归发现,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是此类患者远期全因死亡事件的保护因素(OR=0.03,95%CI:0.00~0.40),而术前左心房较大及术前肌酐水平较高是其危险因素。对于远期MACCE事件发生率,同期行外科二尖瓣干预也是其保护因素(OR=0.29,95%CI:0.09~0.95),而年龄较大、术前肌酐水平较高是其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三尖瓣反流可以作为此类患者积极行外科二尖瓣干预的有效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三尖瓣反流 手术策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FBN1基因突变谱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贡鸣 许士俊 +11 位作者 付煜伟 王欣 孙海瑞 吴子宁 李磊 韩露 兰峰 何怡华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张宏家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检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FBN1基因突变谱,并探讨其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300例马方综合征及具有马方综合征样表现的患者及其亲属,收集并评估患者眼部、心血管、骨骼及其他累及系统的临床表现。留取患者血样,通过设计遗传... 目的检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FBN1基因突变谱,并探讨其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300例马方综合征及具有马方综合征样表现的患者及其亲属,收集并评估患者眼部、心血管、骨骼及其他累及系统的临床表现。留取患者血样,通过设计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基因Panel对每位患者进行DNA测序,测序结果通过一代Sanger验证,通过Illumina官方GATK分析软件与正常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使用UnifiedGenotyper生物分析软件分析FBN1基因突变类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对进行外科手术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中取其主动脉壁组织,通过比对各基因型患者的主动脉壁组织病理标本,进一步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在300例马方综合征及具有马方综合征样表型的患者及家属中共检测出92个FBN1基因突变,占31%,其中18例为新发突变。在这些突变中,有49个错义突变,13个剪切位点突变,17个移码突变,13个无义突变。根据主动脉病变分为主动脉夹层组和主动脉根部瘤组。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出现移码突变(29.17%对4.00%,P=0.017);主动脉根部瘤患者多出现错义突变(72.00%对37.50%,P=0.015),且多合并晶状体脱位(41.67%对8.33%,P=0.008)。结论患有主动脉夹层的马方综合征患者较主动脉根部瘤患者中移码突变较多见,其主动脉壁结构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细胞含量与错义突变患者相比,数量较少且排列相对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瘤 原纤蛋白-1 马方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处理策略的倾向性匹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小希 吴子宁 +7 位作者 王水云 宋民 孙寒松 蒙延海 汤开 陈易新 章良 郑哲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外科手术策略,明确CABG术同期是否行二尖瓣外科干预(MVS)对此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CABG治疗的连续234例中度IMR... 目的:探讨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外科手术策略,明确CABG术同期是否行二尖瓣外科干预(MVS)对此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CABG治疗的连续234例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4例,女50例;年龄29~78岁,平均(61.5±8.7)岁。根据是否同期行MVS分为CABG组(108例,单纯行CABG术)和CABG+MVS组(126例,同期行CABG+MVS术),随访远期心脏事件、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终点事件。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建立匹配队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建立匹配队列,包含78对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BG+MVS组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间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行CABG+MVS术是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亚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心脏事件概率更高(P<0.05)。而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LVEF≤0.55、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房颤概率更高(P<0.05)。结论:CABG术治疗中度IMR患者,无论是否同期行MVS干预二尖瓣,均能改善左心室重塑,两者远期生存率相近。同期行CABG+MVS能保持较低的残留反流量,但远期心脏事件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更远期的预后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此类患者的手术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中心手术质量进行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策略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