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包容性创新发展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拉昌 喻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2-1912,共11页
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城市创新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传统城市创新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包容性创新的内涵,构建了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框架,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 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城市创新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传统城市创新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包容性创新的内涵,构建了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框架,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以包容性创新政策为基础,为大众公平参与创新活动和分享创新成果创造机会,实现城市创新相对公平发展的创新行为。测度维度包括包容性创新政策、参与机会公平和创新成果共享。(2)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递减的特征和集聚效应,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丰台区,低低型聚类分布在怀柔区和密云区。(3)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教育和产业结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包容性创新 文化教育 产业结构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全息论及其实践应用
2
作者 吕拉昌 任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区域全息论是全息哲学思维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区域全息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区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全息元构成的多层级、多维度且有边界的全息系统,每一个全息元都是区域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驱动着区域... 区域全息论是全息哲学思维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区域全息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区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全息元构成的多层级、多维度且有边界的全息系统,每一个全息元都是区域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驱动着区域的演化。区域全息论辩证看待了区域的整体性和部分性,从信息的角度将区域的独特性、整体性与关联性统一起来,为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基于全息论与区域研究,系统梳理全息区域概念、全息区域结构、全息关系以及区域全息论的理论内涵、应用范式,并从全息地理数据库—区域全息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全息协调发展模式—大城市病“针灸”治理4个方面开展应用实践,以期为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全息论 区域全息论 时空全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超越 吕拉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搜索引擎,以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研究进展进行知识计量分析,探究其研究的历史进程、主要内容,分阶段解读其内在特质。研究如下:①1989—2006年创新空间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开... 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搜索引擎,以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研究进展进行知识计量分析,探究其研究的历史进程、主要内容,分阶段解读其内在特质。研究如下:①1989—2006年创新空间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开始被重视,出现对创新环境、创新产业、区域创新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设想,空间上对产业集中与扩散的研究拉开序幕,“技术区”“产业区”“企业根植性”“技术扩散”等概念随之出现。②2007—2014年城市创新空间的网络化。通过区域知识的外部溢出效应,实现各类地理单元上的创新要素流通,创新活动集聚的主要平台具象到各类空间范围上,研究区域呈网格化模式,研究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③2015年至今城市空间发展创新内容的专业化。在空间网络整体演化的基础上对多尺度的研究内容逐渐专业化及深化,立足于城市创新空间内容的各个层级,如城市创新街区、城市间创新廊道、城市创新职能等方面,实证分析成为主流。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空间测度体系,多尺度、多角度完善指标内容,运用交叉学科手段丰富创新空间模拟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深入探究中国中西部地区创新空间发展规律,加强制度对城市创新空间的引导,使其在城市规划层面得到更好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空间 知识图谱 阶段特征 中国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59
4
作者 吕拉昌 黄茹 廖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3-661,共9页
创新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研究的"人类创新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对智慧的人地关系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地理学与其... 创新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研究的"人类创新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对智慧的人地关系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也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有关,创新地理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创新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创新要素(人才、资本、技术等)在空间的地域分布与组合规律的研究;3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研究;4创新地理测度、创新空间格局与效应的研究;5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的研究;6多尺度的创新体系的研究;7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地理学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学科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研究 被引量:127
5
作者 吕拉昌 梁政骥 黄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7,共8页
对国内外城市创新联系综述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组测度指标,界定了城市外向创新联系规模,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了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强度及格局。研究表明: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联系格局基本为东强西弱,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联系格局显... 对国内外城市创新联系综述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组测度指标,界定了城市外向创新联系规模,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了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强度及格局。研究表明:中国主要城市创新联系格局基本为东强西弱,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联系格局显现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角,以北京、天津,以广州、深圳为2个底角的创新联系"金三角"。城市创新联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等级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与中国的许多城市有广泛的创新联系,具有全国创新影响力;南京、杭州、武汉、郑州、济南、青岛、大连、西安等成为地区性的城市创新联系节点,具有区域性的创新影响力。在创新联系较强的东部沿海主要的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间创新联系最强,但外向辐射力有限;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部创新联系较强,并与环渤海经济圈有较强的创新联系,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北京、天津、唐山具有较强的创新联系,外向辐射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为主。对中国创新联系格局规律的揭示,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创新城市体系中城市的作用,并为规划与建立中国创新都市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创新联系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以广州狮岭镇皮具产业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拉昌 余国扬 +2 位作者 高晶华 刘毅华 林彰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6-341,共6页
全球化与地区化是两个相对的过程,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全球地区化与地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地区化过程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对地区全球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广州花都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认为在贸易导向型的专... 全球化与地区化是两个相对的过程,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全球地区化与地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地区化过程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对地区全球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广州花都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认为在贸易导向型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会展经济的"地区结构",这一结构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自下而上的地区全球化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意义在于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不仅是生产领域的全球化,也包括流通与市场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全球化需要一种系统的"地区结构",这是地区走向全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地区化 地区全球化 地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全息论及其应用
7
作者 张圆圆 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区域全息论的核心在于以全息式的思维看待区域与整体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思路。本文对全息论进行系统梳理,将全息论与区域研究相结合,阐述了区域全息论的理论内涵... 区域全息论的核心在于以全息式的思维看待区域与整体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思路。本文对全息论进行系统梳理,将全息论与区域研究相结合,阐述了区域全息论的理论内涵与研究范式,并以微观尺度下的城市针灸、宏观尺度下的地域分工、流域治理与发展等实例概括出区域全息理论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新时期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缓解区域发展问题,以及建立和谐的区际关系等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论 区域全息论 全息区域 区域研究 实践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被引量:141
8
作者 吕拉昌 李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90,共14页
基于问卷、访谈及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数学建模等综合分析方法,以知识经济下城市创新职能及城市体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城市的创新格局、网络、等级体系及城市的创新联系,研究表明,中国创新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形成以上海、... 基于问卷、访谈及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数学建模等综合分析方法,以知识经济下城市创新职能及城市体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城市的创新格局、网络、等级体系及城市的创新联系,研究表明,中国创新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形成以上海、北京为顶级城市的五级塔型城市体系结构,东部沿海城市在中国创新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劲的城市一般成为区域性的创新中心。中国创新城市体系受城市创新规模、城市科研规模与效率、城市创新潜力因素、城市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城市间合作论文数量来测度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结果表明,北京在知识传播和知识合作创新中的处于中心位置,高层级的城市在知识传播与合作中明显比较高层级与中层级以及低层级城市多,省会城市及经济实力强劲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知识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职能 创新城市体系 城市创新联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拉昌 王建军 魏也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98-808,共11页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及融合多核心网络模式。现阶段处于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阶段,新城市区域与老城市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景观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格局,是全球化及新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及城市规划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新经济 大都市 “二元”空间城市 城市形态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 被引量:41
10
作者 吕拉昌 谢媛媛 黄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5,共5页
大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国际创新的主要支点。我国三大都市圈在我国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内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都市圈的创新能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并应用重力模... 大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国际创新的主要支点。我国三大都市圈在我国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内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都市圈的创新能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并应用重力模型,对中心城市创新引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了三大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创新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创新能级体系 创新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与组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3
11
作者 吕拉昌 孟国力 +1 位作者 黄茹 孙飞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2000—2005年)、增强发展阶段(2005—2010年)和扩展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从空间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城市群逐步形成"双核+多节点"的创新网络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一些小组团创新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创新系统 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 创新网络演化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期刊论文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拉昌 廖倩 黄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45-1255,共11页
将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发布的168个学科领域期刊论文数量为数据来源,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专业... 将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发布的168个学科领域期刊论文数量为数据来源,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总体偏低,多样化水平较为明显;知识专业化水平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随城市行政等级依次升高,即直辖市四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2)知识专业化水平主要受科教经济因素、人才潜力和服务业因素、工业基础因素、人口规模因素四大因素影响。(3)知识专业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整体呈现倒U形关系;但各区域随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可以分为U形、倒U形、M形和W形4种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专业化 期刊论文 知识专业化影响因素 地级以上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吕拉昌 阎小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0,125,共5页
近些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很快,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已进入服务社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加速增长。从服务业整体上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成为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建立服务业地理学成为必然。文章探讨了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 近些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很快,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已进入服务社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加速增长。从服务业整体上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成为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建立服务业地理学成为必然。文章探讨了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认为,服务业地理是研究服务业结构及空间组合、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服务活动区位的研究;服务业的结构研究;服务业空间组合与形态;服务业空间的差异及服务业的产业———空间结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 服务活动 区位 发展中国家 基本理论问题 产业 发达国家 地理 研究内容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海外学者的观点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拉昌 魏也华 林初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7-71,共5页
海外学者是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本文就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全球化与城市发展、体制改革与城市转型及城市地理的理... 海外学者是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本文就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全球化与城市发展、体制改革与城市转型及城市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期望加强了解,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地理 城市化 全球化 城市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 被引量:42
15
作者 吕拉昌 魏也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7-441,共5页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制度转向 制度厚度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学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吕拉昌 阎小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2期5-7,共3页
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生产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注重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的研究。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创建物流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生产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注重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的研究。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创建物流地理学;从全球供应链的理论出发,深化生产区位理论;加强物流产业及地域系统的规划研究;充分考虑物流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新区域发展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物流经济 经济地理学 物资流通 发展潜力 整合性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发展战略中的区域整合——珠江三角洲与省内相邻区个案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吕拉昌 许学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5,共5页
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结构。如何在此种结构下,实现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整合发展,是一项挑战性的课题。通过珠江三角洲与省内邻区区域整合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要实现区域整合发展,除了有... 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结构。如何在此种结构下,实现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整合发展,是一项挑战性的课题。通过珠江三角洲与省内邻区区域整合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要实现区域整合发展,除了有效的政府干预外,建立有效的区域整合机制是实现区域整合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际产业整合 区域整合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产业区的形成、特征及高级化途径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吕拉昌 魏也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9-363,368,共6页
新产业区是后福特主义与新劳动地域分工及全球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同源性,但在不同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新产业区的定义及其特征描述要充分考虑新产业区的成因。新产业区的高级化要从实际出发,从多种途径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新产业区是后福特主义与新劳动地域分工及全球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同源性,但在不同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新产业区的定义及其特征描述要充分考虑新产业区的成因。新产业区的高级化要从实际出发,从多种途径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形成新产业区提升的最佳路径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产业区 创新网络学派 经济地理制度学派 产业集群 全球与地方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群理论的争论、困惑与评论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吕拉昌 魏也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6,共6页
产业集群理论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及政策界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但产业集群理论仍是发展中的理论,在国外有很大的争论。本文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空间界限及划分、产业集群与产业演化及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与... 产业集群理论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及政策界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但产业集群理论仍是发展中的理论,在国外有很大的争论。本文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空间界限及划分、产业集群与产业演化及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与全球化及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演化 产业政策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南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拉昌 许学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伴随着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转换,边缘地区由军事对抗渗透逐步向多方经济合作、交错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华南地区利用毗邻港澳优越的地缘环境、以华人文化为纽带,吸引了港澳台的大量资金投入珠江三角洲及边缘地区,形成了日益... 伴随着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转换,边缘地区由军事对抗渗透逐步向多方经济合作、交错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华南地区利用毗邻港澳优越的地缘环境、以华人文化为纽带,吸引了港澳台的大量资金投入珠江三角洲及边缘地区,形成了日益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阐述了中国华南地域结构的形成、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地域功能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结构 形成 演化 地域优化 华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