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古續帖》本《書譜》異文及其意義
1
作者 向净卿 《书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7,195,共15页
孫過庭《書譜》在唐時已經傳入日本。成書于891年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954年後補編)著錄“孫過庭《書譜》三卷”。而日本又存有三種形態的《書譜》:陽明文庫三行臨本、御物十三行抄本、《集古續帖》三十九行刻本。學界多認為前二者... 孫過庭《書譜》在唐時已經傳入日本。成書于891年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954年後補編)著錄“孫過庭《書譜》三卷”。而日本又存有三種形態的《書譜》:陽明文庫三行臨本、御物十三行抄本、《集古續帖》三十九行刻本。學界多認為前二者為空海所書。而《集古續帖》本與御物本同屬一個系統,也應該是空海之作的摹刻本。《集古績帖》三十九行本與今傳《書譜》墨迹本相比,多出三行二十八字,再結.合張懷瓘《書断》所引《書譜》異文看,可證明《書譜》存在多個稿本形態。空海、張懷璀所見的《書譜》是某個中間形態的稿本。《集古績帖》本多出的二十八字,充分展現了草書、真書之間的區别與聯縶,對于我們理解真書、草書的審美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孫過庭《書譜》 陽明文庫三行臨本 御物十三行抄本 《集古績帖》三十九行刻本 《書譜》異文
原文传递
因文生情、由情入理:孙过庭的抒情理论
2
作者 向净卿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65-177,259,260,共15页
在当代的书法史主流叙事中,情感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孙过庭《书谱》重视书法的情感表达,认为书法应该“情深调合”。这对于我们思考书法的情感抒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孙过庭认为,王羲之在书写《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在当代的书法史主流叙事中,情感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孙过庭《书谱》重视书法的情感表达,认为书法应该“情深调合”。这对于我们思考书法的情感抒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孙过庭认为,王羲之在书写《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这些作品时,因文本内容不同,其心灵受到的触动不同,进而在笔墨之下表现出情多怫郁、意涉瑰奇、怡怿虚无、纵横争折、思逸神超、情拘志惨等不同类型的情感;这是“因文生情”。孙过庭进而强调要“由情入理”,即书写必须要有情感带入;否则,“既失其情,理乖其实”,若“神情悬隔”,则只能是“鼓努为力”“绝于诱进”。没有情感、情绪,心神不在,则会陷入“五乖”,若“五乖同萃”,则“思遏手蒙”。因此,孙过庭对书法的抒情特点论述得深入全面。然而,孙过庭的抒情理论实质上是受到文学理论的影响;从逻辑上看,由文本阅读唤起情感,进而把相同的情感用另外一种媒介表达出来,并且后人还能阅读出这样的情感,似乎过于迂曲,难以实现。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孙过庭的抒情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书法的本质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一则要思考法度与情感的关系,二则要从书法看中国艺术有关情感抒发的普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过庭《书谱》 文本阅读 因文生情 情感唤起 由情入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过庭《书谱》的理论创新及反思
3
作者 向净卿 《书法》 2024年第9期70-72,共3页
孙过庭拥有宽博的经典阅读面,他在消化吸收前代书论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经学、易学、道家、文学等方面的理论,创建出诸多新的理论范畴和审美命题,如形质与情性、性与情、刚与柔、迟与速、体势与推移、自然妙有与鼓努为力、刚柔相济与偏刚... 孙过庭拥有宽博的经典阅读面,他在消化吸收前代书论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经学、易学、道家、文学等方面的理论,创建出诸多新的理论范畴和审美命题,如形质与情性、性与情、刚与柔、迟与速、体势与推移、自然妙有与鼓努为力、刚柔相济与偏刚偏柔、将反其速与未悟迟速、情深调合与神情悬隔、五乖与五合、人书俱老与绝于诱进等。此外,孙过庭的一些论证过程也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如艺术微妙性与丰富性、艺术与非艺术的界定、学习的阶段性、心手关系、创作中主客观条件的高度融合等。孙过庭的理论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过分强调书法的社会性政教性功能、伦理性意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谱》 易学审美观念 道家方法论 文学式理论建构
原文传递
盘古图像考
4
作者 赵雅如 向净卿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盘古神话的产生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产生于三国时代。而饶宗颐依据唐代《益州学馆庙堂记》关于“盘古图”的记载,将盘古神话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东汉末年。近年来,汉画像中有一类“伏羲-神人-女娲”图像,部分学者认为其中的... 盘古神话的产生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产生于三国时代。而饶宗颐依据唐代《益州学馆庙堂记》关于“盘古图”的记载,将盘古神话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东汉末年。近年来,汉画像中有一类“伏羲-神人-女娲”图像,部分学者认为其中的“神人”就是盘古,这似乎也可以作为东汉时已有盘古图像的证据。但是,唐代“益州学馆庙堂”是儒家礼制建筑,盘古图与之不类,唐人记载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同时,汉画像中与伏羲、女娲组合的神人图像,从当时的信仰体系、神话故事来看,其身份更可能是太一或者高禖,而不是盘古。因此,盘古神话的出现时间,仍应维持旧说,即出现于三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古 图像 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揆中”与荀子“礼义之中”——对儒家“中道”传统的再省思 被引量:3
5
作者 向净卿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3-72,共10页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提出要以"揆中法常"的原则来实现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九种"法度"。《三寿》是继《保训》之后,又一重现儒家"中道观念"的出土文献,既重视"礼义之中"&...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提出要以"揆中法常"的原则来实现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九种"法度"。《三寿》是继《保训》之后,又一重现儒家"中道观念"的出土文献,既重视"礼义之中""刑罚之中""政令之中",还重视"仁义之中",具有仁礼一体的思想。《三寿》仁学是政治化的,而不是心性化的,这是与荀子"仁学"相似的地方,但《三寿》中仁礼的关系还没有像孔子和荀子那样的有机联系。《三寿》或为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文献。其关于"礼义化民"的思想,为荀子继承并理论化、系统化。这也再次证明荀子"礼义"系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三寿》、《保训》弥补了孔子和荀子之间关于"礼义之中"思想传承的缺环。儒家外王的"中道"思想,自西周以来就已经成熟,周秦之间,传承有绪。而今天谈全面继承和发展儒学,必然要认真面对以荀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外王"中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 “揆中” 荀子“礼义之中” 儒家“中道”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学科视野下书法研究的独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向净卿 《大学书法》 2022年第3期55-59,共5页
交叉学科的视角能够让我们看清书法研究与美术史研究的根本区别,即书法研究更多是“读字”,美术史研究更多是“读图”。“读字”研究本质上是“书写”研究。在交叉领域中进行“书写”研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便会呈现出来,这些... 交叉学科的视角能够让我们看清书法研究与美术史研究的根本区别,即书法研究更多是“读字”,美术史研究更多是“读图”。“读字”研究本质上是“书写”研究。在交叉领域中进行“书写”研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便会呈现出来,这些研究方法也可进一步拓展为书法学科所独有,这就符合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交叉学科研究中提炼书法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能为书法学科提供合法性依据。我们应该拓展和深化书法研究独特性的领域,将这些领域系统化、科学化,使书法学科获得长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视野 书法研究独特性 书法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拙毋巧 笔意纵横--小记刘春雨的书法
7
作者 向净卿 《书画世界》 2023年第3期35-40,共6页
清人傅山论书有“四宁四毋”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的作书理论有其特定背景,其目的在于挽回当时书坛的颓靡矫饰之风。“宁拙毋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观刘春雨的书作,亦可... 清人傅山论书有“四宁四毋”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的作书理论有其特定背景,其目的在于挽回当时书坛的颓靡矫饰之风。“宁拙毋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观刘春雨的书作,亦可见“宁拙毋巧”的追求——拙朴、自然、率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艺 论书 傅山 四宁四毋 特定背景 美学命题 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到渠成看道力 崖枯木落见天心——记同门李群辉兄
8
作者 向净卿 《书画世界》 2018年第3期46-51,共6页
李群辉Li Qunhui1984年出生,湖南慈利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书法)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理事。2014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获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 李群辉Li Qunhui1984年出生,湖南慈利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书法)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理事。2014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获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2015年策划并参加行道迟迟—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师生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联 行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書法藝術的儒家倫理性
9
作者 Eric C.Mullis 向净卿 《书法研究》 2016年第3期24-33,共10页
本文從儒學視角討論書法與道德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出如下主張,即首先強調藝術家(書法家)必須要經歷一定階段的技術訓練,同時更看重藝術個性養成的過程;藝術創作過程必定也是一種道德行爲,因爲創作中勢必要展現主體觀念意志乃至社會倫理... 本文從儒學視角討論書法與道德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出如下主張,即首先強調藝術家(書法家)必須要經歷一定階段的技術訓練,同時更看重藝術個性養成的過程;藝術創作過程必定也是一種道德行爲,因爲創作中勢必要展現主體觀念意志乃至社會倫理關係,而不僅僅是作者純個體的自適行爲;儒家思想也關注美學與倫理關係問題,否定藝術創作中的單純自足性,強調藝術應該服務于國家社會、契合于倫理與道統。本文從書法藝術的"倫理背景"出發,討論其倫理性的表現——"適當性",即儒學思想中"禮""義"觀念在書法中的反映,以及此背景下"平衡""中庸""中和"諸觀念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再討論"肉、筋、骨、血、脈、氣"等概念及技術行爲與道德行爲、倫理支配之間的關係;最後就"道德評判"對書法藝術的意義進行闡述。總之,書法藝術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純粹形式"的構成,而更是書家個性的集中表現,應被看作是在廣闊社會背景下的主體行爲的發揮與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倫理性 適當性 有機形態 道德批判
原文传递
张怀瓘的书法批评与理想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97-101,共5页
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资料多来自于前代书论,其书学是对前代书论"公共素材"的一次大的总结。研究张怀瓘书法批评理论,可以窥探其前代的书法批评观念。张怀瓘在批评"妙品"与"能品"的缺失的基础上,构建了"... 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资料多来自于前代书论,其书学是对前代书论"公共素材"的一次大的总结。研究张怀瓘书法批评理论,可以窥探其前代的书法批评观念。张怀瓘在批评"妙品"与"能品"的缺失的基础上,构建了"神品"的理想模型。神品具有特定化的具体内涵,有技术、风格的,也有境界、性分的,体现出张怀瓘书法批评观念的体系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在方式和向度上对当代书法批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怀瓘 公共素材 书法批评 理想建构 重“神”观念
原文传递
“爨体”书法近现代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58-63,共6页
"爨体"书法自清中晚期,逐步被阮元、包世臣所重视;到康有为,《爨龙颜碑》被视为正书第一、神品第一,爨体书法在理论上受到空前的重视。在创作实践上,康有为巧妙地将爨体书法与其他碑体进行融合,沈曾植则直接将爨体书法的隶书... "爨体"书法自清中晚期,逐步被阮元、包世臣所重视;到康有为,《爨龙颜碑》被视为正书第一、神品第一,爨体书法在理论上受到空前的重视。在创作实践上,康有为巧妙地将爨体书法与其他碑体进行融合,沈曾植则直接将爨体书法的隶书笔意与结体融入其行草书中,以潘天寿和陆维钊为代表的学院派中,书家创作多元化,爨体书法是其重要的取法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体书法 近现代 接受史
原文传递
从“尚古泥古”到“通古为变” ——近现代隶书及其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6期143-155,共13页
民国时期的隶书总体而言比较尚古、泥古,创新性和艺术成就还无法与清代的隶书相提并论.但表现形式仍多样化,有以张祖翼、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泥古拘谨型,有以曾熙、李瑞清为代表的融篆古雅型,也有以沈曾植、经亨颐等为代表的“二爨”新隶体... 民国时期的隶书总体而言比较尚古、泥古,创新性和艺术成就还无法与清代的隶书相提并论.但表现形式仍多样化,有以张祖翼、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泥古拘谨型,有以曾熙、李瑞清为代表的融篆古雅型,也有以沈曾植、经亨颐等为代表的“二爨”新隶体,还有以吴昌硕、齐白石等为代表的篆隶杂糅写意风.民国时期隶书创作的观念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即多主张篆隶杂糅、楷隶相参、隶入行草,隶书成为发展篆书、楷书、行草的一种手段.字体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书家们多认为古法亦如此,唯有通晓此法才能传承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书 尚古泥古 通古为变
原文传递
“碑学独尊”语境下的陆维钊书学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净卿 《中国美术研究》 2016年第1期107-114,68,共9页
陆维钊碑帖并重,在北碑的审美认识上对康有为以来的碑学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但又明确指出其中"尊魏抑唐"的错误,力图矫正一偏之见。其书学思想亦有诸多开创性,如风格类型学的广泛应用,个性化书学之路,法度与自然有机结合,对天资观念... 陆维钊碑帖并重,在北碑的审美认识上对康有为以来的碑学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但又明确指出其中"尊魏抑唐"的错误,力图矫正一偏之见。其书学思想亦有诸多开创性,如风格类型学的广泛应用,个性化书学之路,法度与自然有机结合,对天资观念的重视,艺术心理学的阐发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尊魏卑唐 碑帖并重 继承性 开创性
原文传递
孙过庭思想的经学性探源
14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0-172,共3页
孙过庭受唐初经学的影响,《书谱》中使用了大量经学义理。唐初孔颖达等受命修订五经,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得唐初士人皆以经学为本,修身治学。本文从经学视角即"通变"观、"立象"观、"礼乐"观等方... 孙过庭受唐初经学的影响,《书谱》中使用了大量经学义理。唐初孔颖达等受命修订五经,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得唐初士人皆以经学为本,修身治学。本文从经学视角即"通变"观、"立象"观、"礼乐"观等方面去诠释并试图还原孙过庭的审美思想及理论基调,以期能窥探到孙过庭的书学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谱》 孙过庭 五经 通变 立象 礼乐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的书学研究
15
作者 向净卿 郝海波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0-171,共2页
当前书法研究在跨学科方面还做得不够。"新文科"的倡导给我们一个积极反思书法跨学科研究的契机,通过跨学科的探讨能实现对问题意识的不断追问、反思。书法研究应该跳出所谓的"书法本体"的视野,追求"书写研究&... 当前书法研究在跨学科方面还做得不够。"新文科"的倡导给我们一个积极反思书法跨学科研究的契机,通过跨学科的探讨能实现对问题意识的不断追问、反思。书法研究应该跳出所谓的"书法本体"的视野,追求"书写研究",从书写视角实现跨学科的探讨,进而体现出书学研究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书写研究 书学研究 问题意识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孙过庭道家哲学思想的三个层次
16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18-120,共3页
孙过庭的书学思想,一般都认为以"宗经征圣"为尚,但道家思想也是其重要的书学内容。书法之道乃形上之道,具有"道"的"不可名""希""微"等特点;书法之道乃是道的一种,故而须"道法自... 孙过庭的书学思想,一般都认为以"宗经征圣"为尚,但道家思想也是其重要的书学内容。书法之道乃形上之道,具有"道"的"不可名""希""微"等特点;书法之道乃是道的一种,故而须"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可力致;同时也要"泯规矩于方圆",在方法方,在圆法圆,得鱼忘筌,如此才能进入个人之道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过庭 道家哲学 书道 自然 泯规矩于方圆
原文传递
书何以为“心画”
17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23-126,共4页
"书为心画"原初涵义是:书写的内容为心灵的表达。后来逐渐转化,"书"指书写的形式、书写的艺术即书法。书何以为"心画",书何以能"如其人"?本文在现代学术视野即美学、艺术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古... "书为心画"原初涵义是:书写的内容为心灵的表达。后来逐渐转化,"书"指书写的形式、书写的艺术即书法。书何以为"心画",书何以能"如其人"?本文在现代学术视野即美学、艺术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古代书论、哲学,从师法与创作模式、艺术主体的三种能力以及书法艺术传达力等角度进行阐释,全方位揭示书法与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展现出"书为心画",即书法乃心迹外化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为心画 创作模式 艺术主体能力 艺术传达力
原文传递
古今中西交汇点上的端方金石学
18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7期6-23,共18页
有关端方金石收藏的评价及其辨正晚清"怪杰"辜鸿铭(一八五七-一九二八)把端方描述为"高尚品质业已破碎的满清贵族",他"每天从早到晚收集、玩弄玻璃器皿和鼻烟壶,有人见他不尽总督的责任,对他表示非议,他竟说:... 有关端方金石收藏的评价及其辨正晚清"怪杰"辜鸿铭(一八五七-一九二八)把端方描述为"高尚品质业已破碎的满清贵族",他"每天从早到晚收集、玩弄玻璃器皿和鼻烟壶,有人见他不尽总督的责任,对他表示非议,他竟说:「……哪有什么事可做,无非舒舒服服地享福就是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学 端方 交汇点 中西 玻璃器皿 辜鸿铭 鼻烟壶 贵族
原文传递
唐代书学的两种哲学诠释定向
19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X期75-79,共5页
唐代书学体系庞大,论述精宏,立意高远,大量的传统哲学义理贯穿其间,错综复杂,不易把握。从传统哲学即儒、道等角度予以阐释,可以清晰地展现其内在理路,这是面向文本和历史的诠释。唐代书学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展现出许多具有当代美学性质... 唐代书学体系庞大,论述精宏,立意高远,大量的传统哲学义理贯穿其间,错综复杂,不易把握。从传统哲学即儒、道等角度予以阐释,可以清晰地展现其内在理路,这是面向文本和历史的诠释。唐代书学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展现出许多具有当代美学性质的课题:比如书法美学与伦理的关系,技术、自由与情感,"性分论"与"天才理论"之间的关系等。对唐代书学的哲学性的深刻剖析,可以拓展当代书法美学深入的维度。这是面向当下和现实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书学 哲学性 诠释定向 历史的诠释 当下的诠释
原文传递
晚清碑学中的自由性向度
20
作者 向净卿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8X期50-53,共4页
清代碑学书论说魏碑"迷离变化,不可思议",犹如"向壁虚造"。魏碑美学具有变化性、无穷性特点,这背后蕴含着自由性的基因。唯有当自由地发挥,避开固定程式的书写,才能出现"应接不暇,任其无穷"的特点。包世... 清代碑学书论说魏碑"迷离变化,不可思议",犹如"向壁虚造"。魏碑美学具有变化性、无穷性特点,这背后蕴含着自由性的基因。唯有当自由地发挥,避开固定程式的书写,才能出现"应接不暇,任其无穷"的特点。包世臣认为北碑"多变态""有定法",从古典哲学与美学角度看,这正是"无需固定概念的普遍可传达性""无规则而又合规则性",符合人们对于纯粹美追求的普遍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书学 魏碑美学 自由性 哲学诠释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