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吉笃学 陈发虎 +6 位作者 R.L.Bettinger R.G.Elston 耿志强 L.Barton 王辉 安成邦 张东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0-282,共13页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阳 末次盛冰期 环境变化 细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口文化”试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吉笃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5,共5页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发掘 临潼县 零口遗址 考古研究 遗存 考古学 试析 简称 发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 被引量:49
3
作者 安成邦 王琳 +2 位作者 吉笃学 陈发虎 王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7,共5页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动,可以对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甘青文化区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的变...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动,可以对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甘青文化区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发现自大地湾文化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研究区文化在空间上扩张,而后逐步向南退缩。这一变化和气候的干湿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5kaB.P.气候逐步趋向干旱,导致文化分布上的空间差异,至齐家文化时期,研究区105°E以西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大大地向南收缩,而105°E以东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仰韶文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文化区 环境变化 新石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在史前栗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安成邦 吉笃学 +4 位作者 董广辉 王辉 董惟妙 贾鑫 马敏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0-414,共5页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碳同位素值总体偏正。这一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检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能够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数据库,将会为粟和黍的鉴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小虎 夏正楷 +1 位作者 杨晓燕 吉笃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1069,共9页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kaB.P.气候事件 史前经济形态 响应模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苏苗塬头地点石制品特征与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东菊 陈发虎 +3 位作者 吉笃学 L Barton PJ Brantingham 王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苏苗塬头地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北部,埋藏于章麻河二级阶地的典型马兰黄土中。经剖面清理和地表采集,2002和2004年在该地点共获得石制品2318件,本文以集中分布区出土(2166件)和地表采集(48件)共2214件石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该... 苏苗塬头地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北部,埋藏于章麻河二级阶地的典型马兰黄土中。经剖面清理和地表采集,2002和2004年在该地点共获得石制品2318件,本文以集中分布区出土(2166件)和地表采集(48件)共2214件石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批石制品以石片、碎片和碎屑为主,有少量石核和工具。剥片技术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为辅,鲜见第二步加工。石制品原料主要为来自现代河床或阶地底部砾石层的脉石英。炭屑加速器质谱(AMS 14C)年代测试和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显示,苏苗塬头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点,人类活动主要发生于气候干冷的末次盛冰期(约距今2.4—1.8万年),反映了古人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苗塬头 旧石器晚期文化 环境变化 末次盛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可能动因 被引量:12
7
作者 吉笃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7,共12页
世界农业起源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农业是在当地采集狩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东“新月形地带”、中国、中美洲、安第斯一亚马逊河地区、美国东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非热带雨林地区、埃塞俄比亚以及新几内亚;另一种... 世界农业起源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农业是在当地采集狩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东“新月形地带”、中国、中美洲、安第斯一亚马逊河地区、美国东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非热带雨林地区、埃塞俄比亚以及新几内亚;另一种是本地农业的发生是周围其它地区农业扩散的结果,如欧洲大陆以及北美的Great Basin地区(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采集经济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历史与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吉笃学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22,28,共7页
Based on the review of archaelotany,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tep and methodology about the sampling,processing,identify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lant remains during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archaelotany,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tep and methodology about the sampling,processing,identify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lant remains during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and hope it is helpful to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aleobota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遗存 考古学 人类发展史 历史 考古遗址 栽培作物 制造工具 植物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口文化”试析
9
作者 吉笃学 《文物世界》 2002年第4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零口文化” 中国 文物考古 文化堆积 历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州市东龙山汉墓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昌富 彭力 +4 位作者 种建荣 杨亚长 侯宁彬 陈芬 吉笃学 《文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42,共11页
关键词 汉墓 考古发掘 汉代墓葬 随葬器物 遗址 形制结构 简报 早年 99年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学校北门唐代遗迹的发掘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麦明 吉笃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6,共8页
2000年4月,西北大学基建处在校北门两侧修建博物馆综合楼和教学九楼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灰坑和水井遗迹.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所发现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清理.
关键词 西北大学 大学校 遗迹 发掘 唐代 博物馆 发现 考古 灰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 被引量:48
12
作者 张东菊 陈发度 +8 位作者 BETTINGER R L BARTON L 吉笃学 MORGAN C 王辉 程晓钟 董广辉 GUILDERSON T P 赵晖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7-894,共8页
报道了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Dadiwan06探方的最新发掘成果,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绝对测年(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气候事件年龄和考古分析,为Dadiwan06探方的地层沉积建立了6.5万年的年代框架.考古材料... 报道了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Dadiwan06探方的最新发掘成果,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绝对测年(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气候事件年龄和考古分析,为Dadiwan06探方的地层沉积建立了6.5万年的年代框架.考古材料分析显示,Dadiwan06探方完整记录了石英打制技术制品、细石器技术制品、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陶器制品等分别代表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成熟农业经济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距今6.0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湾遗址 黄土古土壤地层 采集狩猎 旱作农业起源 石器制作技术
原文传递
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安成邦 吉笃学 +4 位作者 陈发虎 董广辉 王辉 董惟妙 赵雪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381-1386,共6页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黍成功实现了向农作物的过渡.本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兴盛略晚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润,为仰韶文化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且出现了喜湿热的水稻.4kaBP以后,气候趋向干旱,齐家文化中农业水平开始下降,寺洼文化以畜牧经济为主,一直到东周时期农业才开始复苏,并出现了大麦和小麦等新的作物品种,粟作农业被多元化的农业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新石器文化 秦安县 礼县
原文传递
渭水流域史前陶窑分期初探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吉笃学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4,共8页
渭水流域的史前陶窑可分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和龙山时代五个时期。从形制上来看,渭水上游地区的陶窑均为横穴式,接近于渭水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期陶窑。渭水上游地区始终保持着以红陶为主的... 渭水流域的史前陶窑可分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和龙山时代五个时期。从形制上来看,渭水上游地区的陶窑均为横穴式,接近于渭水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期陶窑。渭水上游地区始终保持着以红陶为主的文化传统,而渭水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却一改红陶作风而大兴灰陶。陶窑结构和技术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渭水上游和中下游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陶器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窑 史前 分期 红陶 渭水流域
原文传递
上川岛花碗坪遗存年代等问题新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吉笃学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9-68,88,共11页
花碗坪遗址,又名大洲湾遗址,位于广东省台山市川岛镇三洲港的大洲湾。早在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欧维士(Jorge Alvares)就抵达了广东沿海一带。关于葡萄牙人最先登陆中国的地点,学界争讼不已。通过梳理早期葡萄牙人在广东台山一带贸易和... 花碗坪遗址,又名大洲湾遗址,位于广东省台山市川岛镇三洲港的大洲湾。早在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欧维士(Jorge Alvares)就抵达了广东沿海一带。关于葡萄牙人最先登陆中国的地点,学界争讼不已。通过梳理早期葡萄牙人在广东台山一带贸易和交往活动等相关历史文献,可以初步建立它们的历史编年。同时,通过对比广东台山上川岛花碗坪遗存与非洲发现的S?o Jo?o(1552年)和S?o Bento(1554年)号纪年沉船出水瓷器纹饰、组合,可以推断花碗坪遗址的年代约为1552~1554年。由此得知,上川岛花碗坪遗存的年代应在明代嘉靖晚期,也从侧面证明葡萄牙人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并非上川岛,而是香港大屿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川岛 遗存 台山市 广东省 遗址 大洲 海滩
原文传递
东魏石刻的标形器——翟门生屏风石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吉笃学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7,共7页
本文首先介绍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翟门生石床,然后,根据已发表的朱洛石床、谢氏和冯僧辉夫妇合葬墓石床等东魏纪年石床材料,对国内外博物馆或艺术馆收藏的相关石床的年代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翟门生 石床 断代
原文传递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明洪武砖瓦产地新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吉笃学 刘龙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4,共9页
本文通过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滴水和砖等主要建筑材料的全面分析,发现它们的来源较为复杂。绝大部分板瓦、筒瓦主要由浮梁县下属各都烧造,莲瓣纹砖和零星板瓦分别来自于邻近的饶州府鄱阳县和安仁县。滴水和素面卷草纹砖等可... 本文通过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滴水和砖等主要建筑材料的全面分析,发现它们的来源较为复杂。绝大部分板瓦、筒瓦主要由浮梁县下属各都烧造,莲瓣纹砖和零星板瓦分别来自于邻近的饶州府鄱阳县和安仁县。滴水和素面卷草纹砖等可能由景德镇韭菜园地点烧造或转运而来。因此,御窑厂遗址所在地作为明洪武时期建材类陶瓷产品中转地的特征似乎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窑厂遗址 洪武 产地 浮梁县
原文传递
景德镇明“洪武”瓷器的思考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吉笃学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关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设立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御窑厂遗址历年所发现的相关洪武遗迹和地层年代的重新研究,发现这里的洪武遗存主要是以各类建筑材料和白瓷制品为主,而所谓的"洪武"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年代可能已晚至... 关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设立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御窑厂遗址历年所发现的相关洪武遗迹和地层年代的重新研究,发现这里的洪武遗存主要是以各类建筑材料和白瓷制品为主,而所谓的"洪武"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年代可能已晚至明永乐时期。通过已有洪武墓葬的系统梳理发现,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风格的器物在洪武早中期仍在一直沿用,直到洪武末期才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可能设立于"洪武三十五年或洪武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 御窑厂 青花 釉里红 永乐
原文传递
“南澳Ⅰ号”沉船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吉笃学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91,共9页
本文首先依据福建漳州二垄窑和皇家舰长礁沉船与万历时期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提出"南澳Ⅰ号"应是万历时期的沉船。随后,通过"南澳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与一系列的考古纪年材料的对比推断该船的年代在1581~1588年。在... 本文首先依据福建漳州二垄窑和皇家舰长礁沉船与万历时期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提出"南澳Ⅰ号"应是万历时期的沉船。随后,通过"南澳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与一系列的考古纪年材料的对比推断该船的年代在1581~1588年。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沉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海防形势以及可能的航线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两处遗存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Ⅰ号” 年代 万历 1581~1588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