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子绣与纳针绣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郭沁怡 叶洪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2期61-65,共5页
刺子绣和纳针绣的发展历程,在表现内容和造型方法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两者所属地域文化并不相同,因此在艺术特色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发展历程看,纳针最初是应用于军队之中,后才流传于民间,而刺子绣则是在民间孕育产生的。从针法技艺上看... 刺子绣和纳针绣的发展历程,在表现内容和造型方法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两者所属地域文化并不相同,因此在艺术特色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发展历程看,纳针最初是应用于军队之中,后才流传于民间,而刺子绣则是在民间孕育产生的。从针法技艺上看,二者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从艺术特征上看,纳针和刺子绣在图案造型和选取题材上也有所不同。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对刺子绣和纳针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非遗刺绣文化的多样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针 刺子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以西兰卡普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洪光 张元美 Kuzmichev Victor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1-13,共3页
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的推广,将高校教学、学生学习与非物质文化联系起来,简述了高校教学和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以土家族西兰卡普为例,分析了其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西兰卡普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家织锦对巴楚文化的精神继承 被引量:2
3
作者 叶洪光 陈龙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21-23,共3页
土家织锦是身处巴楚文化长期融合与发酵区域的土家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一种艺术理解,反映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一种精神特质,更是体现了土家织锦对巴楚文化的精神继承。本文从西兰卡普的巴楚文化历史溯源出发,立足于史料记载和巴楚文化特征... 土家织锦是身处巴楚文化长期融合与发酵区域的土家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一种艺术理解,反映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一种精神特质,更是体现了土家织锦对巴楚文化的精神继承。本文从西兰卡普的巴楚文化历史溯源出发,立足于史料记载和巴楚文化特征,通过西兰卡普中体现出的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朴拙的审美情趣、兼容并蓄、果敢创新等文化精神内涵来分析与巴楚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的共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精神 共通性 审美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男女正装的重建与识别的“视觉形象”软件(英文)
4
作者 叶洪光 陈明珍 维克多.库兹米切夫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55-60,共6页
"视觉形象"这种新软件其功能是帮助重建20世纪五十年代至21世纪初男女正装图片中地实际尺寸和其所属年代风格的对应。该软件的开发是在研究了大量地时尚杂志地原始图片及服装企业所使用地板型基础上建立地数据库。该程序可以... "视觉形象"这种新软件其功能是帮助重建20世纪五十年代至21世纪初男女正装图片中地实际尺寸和其所属年代风格的对应。该软件的开发是在研究了大量地时尚杂志地原始图片及服装企业所使用地板型基础上建立地数据库。该程序可以作为独立地计算机软件或服装CAD系统其中一个应用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式套装 男西装 视觉图像 时装史 图像重建 图像识别 计算机软件 数据库 服装CAD 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楚民间挑补绣艺术探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冯泽民 叶洪光 郑高杰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1-54,共4页
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地区民间刺绣家族中的3朵奇葩。从刺绣工艺、纹样布局、色彩表达、文化意蕴等方面对3种民间艺术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通过这些讨论更好地促进荆楚民间挑补绣的传... 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地区民间刺绣家族中的3朵奇葩。从刺绣工艺、纹样布局、色彩表达、文化意蕴等方面对3种民间艺术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通过这些讨论更好地促进荆楚民间挑补绣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挑花 红安绣活 阳新布贴 刺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的文字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安定 叶洪光 李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8,共6页
针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特征的问题,采用历史文献与纺织品考古的研究方法,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以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为研究样本,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的特征与夹缬工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南无释... 针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特征的问题,采用历史文献与纺织品考古的研究方法,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以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为研究样本,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的特征与夹缬工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的特征与木版印刷法、丝漏印刷法、夹缬工艺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夹缬工艺所为;其次,提出可以运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左右两端汉字字型一致的假设;最后,分析造成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纹样罕见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夹缬织物的用途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二是对折夹染的工艺特征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缬 文字 织物 纹样 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汉口市井文化对汉绣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冯泽民 叶洪光 万斯达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6-198,共3页
19世纪,随着老汉口的繁荣,市井文化处于最活跃的时期,汉绣在此时也进入了兴盛期。市井文化对汉绣艺术的品种类别和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角度看汉绣,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汉绣艺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汉绣 市井文化 品种类别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锦起源及其出现原因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斌 刘安定 +1 位作者 李强 叶洪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2-16,共5页
宋锦起源的问题,包括宋锦织造工艺和宋锦之名的起源两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国纺织史学界对宋锦起源这两方面的内容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宋锦工艺源于南宋初年,它融合和发展了宋代蜀锦、缂丝等织造工艺而形成的。而宋锦之名最迟... 宋锦起源的问题,包括宋锦织造工艺和宋锦之名的起源两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国纺织史学界对宋锦起源这两方面的内容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宋锦工艺源于南宋初年,它融合和发展了宋代蜀锦、缂丝等织造工艺而形成的。而宋锦之名最迟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远远早于人们普遍认为的清代康熙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锦 起源 织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的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许毓 李斌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6年第1期46-53,共8页
花腰彝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发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对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 花腰彝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发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对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的刺绣技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认为: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具有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性;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彝族 图案纹样 刺绣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罗品种、特征及其织机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斌 李强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4年第2期75-81,共7页
杭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杭罗在中国丝绸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品种上看,杭罗可分为横罗、直罗、花罗三大类;从特征上看,由于杭罗具有结构稳定、轻薄舒适、透气性好的特点,从而... 杭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杭罗在中国丝绸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品种上看,杭罗可分为横罗、直罗、花罗三大类;从特征上看,由于杭罗具有结构稳定、轻薄舒适、透气性好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其作为夏服、帐幕、灯彩等材料;从织机结构上看,杭罗织机可分为古代和当代两种机型,当代杭罗织机是在继承古代绞经罗织技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代西方纹版提综和飞梭织造技术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罗 品种 特征 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慢设计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高杰 冯泽民 叶洪光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10年第2期70-72,共3页
介绍了慢生活的起源、发展和慢设计理念,探讨了慢设计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以及在服装设计理念、服装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的民族性方面会出现的结果,同时强调注重民族性风格是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关键词 慢设计 服装设计 设计影响 慢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花腰彝族剪纸艺术探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毓 叶洪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7-42,共6页
花腰彝族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剪纸是花腰彝族服饰制作过程的首道工艺,也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针对花腰彝族剪纸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图像学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花... 花腰彝族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剪纸是花腰彝族服饰制作过程的首道工艺,也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针对花腰彝族剪纸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图像学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花腰彝族剪纸纹样的内在蕴意进行解读。其次,笔者依据调查收集所得的剪纸花样,对花腰彝族剪纸的纹样结构和题材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花腰彝族剪纸纹样是原始崇拜的产物,其纹样图案充分表征了花腰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花腰彝族人民独特而又智慧的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彝 剪纸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挑花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咪咪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6年第4期47-52,共6页
许多学者对黄梅挑花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刻。然而在寻根之旅中,如何正确的理解黄梅挑花的艺术价值并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依旧是个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基于对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分析,文章深入探索目前黄梅挑花在非物质文化... 许多学者对黄梅挑花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刻。然而在寻根之旅中,如何正确的理解黄梅挑花的艺术价值并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依旧是个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基于对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分析,文章深入探索目前黄梅挑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发展性困境,并为此提出相关建议,期望找到传承之路的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挑花 发展困境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高校对纺织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重嵘 叶洪光 冯泽民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51-52,共2页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艺术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推广、传承的重任,因此通过艺术教学形式与学术研究活动等多方位的艺术教育实践与交流途径,将纺织类非遗的多重社会价值与艺术高校教育资源相结合,以便加深高校艺术教...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艺术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推广、传承的重任,因此通过艺术教学形式与学术研究活动等多方位的艺术教育实践与交流途径,将纺织类非遗的多重社会价值与艺术高校教育资源相结合,以便加深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高校 纺织类非遗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蓝印花布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心悦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5年第3期89-94,共6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的,现代服装设计界切实地践行这一句话。天门蓝印花布有着朴素、雅致的格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蕴含着无比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去传承、去创新,让即将消亡的这一染织类非物...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的,现代服装设计界切实地践行这一句话。天门蓝印花布有着朴素、雅致的格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蕴含着无比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去传承、去创新,让即将消亡的这一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获得新生,成为众多学者、文化人研究的重点。文章基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纹样、表现手法三大元素,用创新的发散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旨在将民间的、传统的手工艺术与流行的、现代的服装设计相结合,寻找出传统手工艺术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印花布 湖北天门 创新 服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龙 乔颜璨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2年第A02期86-88,共3页
随着2001年联合国公布首批"非遗"的开始,国内的非遗申报工作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申报"非遗"的同时,保护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能把现代大工业环境和传统手工工艺完美结合起来的保护方式... 随着2001年联合国公布首批"非遗"的开始,国内的非遗申报工作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申报"非遗"的同时,保护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能把现代大工业环境和传统手工工艺完美结合起来的保护方式受到广大"非遗"工作者的亲睐。本文以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技术特点,分析现存保护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初步建构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以期对同类别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土家织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传统阳新布贴中凤纹样艺术表现形式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重嵘 叶洪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3,共3页
作为一种地域性艺术现象,阳新布贴中凤纹样是楚人先民们思想和信仰的间接或直接的反映。本文从其凤纹样的成因入手进行阐述分析,进而对其概括化童趣化的抽象造型、装饰性互补及对比色彩、移花接木式的意象组合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必要的... 作为一种地域性艺术现象,阳新布贴中凤纹样是楚人先民们思想和信仰的间接或直接的反映。本文从其凤纹样的成因入手进行阐述分析,进而对其概括化童趣化的抽象造型、装饰性互补及对比色彩、移花接木式的意象组合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必要的归纳,以期带来艺术理论方面的提升与设计实践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新布贴 传统 凤纹样 艺术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构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毓 叶洪光 《服饰导刊》 2017年第3期27-34,共8页
花腰彝族是彝族的尼苏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笔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方法,以花腰彝族盛装服饰为代表,对花腰彝族服饰的女装及男装构成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花腰彝族服饰构成丰富,结构独具民族特色,刺... 花腰彝族是彝族的尼苏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笔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方法,以花腰彝族盛装服饰为代表,对花腰彝族服饰的女装及男装构成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花腰彝族服饰构成丰富,结构独具民族特色,刺绣纹样精美,不同分类的花腰彝族服饰都折射出了花腰彝族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花腰彝族服饰构成的研究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彝族 服装构成 刺绣 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民间女红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泽民 叶洪光 万斯达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鄂东地区民间挑补绣是我国女红艺术之奇葩,既是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心智的创造与情感意愿的表达。针对这一现象从历史与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女红 挑补绣 鄂东地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汉绣产业对苏绣、湘绣产业发展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龙 叶洪光 《山东纺织经济》 2014年第11期34-36,共3页
长期以来,苏绣和湘绣作为我国的主流绣种,占据了武汉地区乃至全国的大部分的刺绣市场份额。而作为湖北地区的代表性绣种的汉绣虽然与苏绣、湘绣在市场规模、从业人员、消费认知度方面缺乏可比性,但从其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运作情况来看,... 长期以来,苏绣和湘绣作为我国的主流绣种,占据了武汉地区乃至全国的大部分的刺绣市场份额。而作为湖北地区的代表性绣种的汉绣虽然与苏绣、湘绣在市场规模、从业人员、消费认知度方面缺乏可比性,但从其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运作情况来看,市场主导意识、注重设计创新、注重文化品牌价值都是值得汉绣产业发展所借鉴的。因此,通过对苏绣与湘绣的发展优势和汉绣产业发展出现的症结进行对比,为推动汉绣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地区 汉绣产业 湘绣 苏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