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叶切除术前动脉栓塞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俊翔 伍筱梅 +2 位作者 戴立果 叶永胜 刘彩银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1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讨外科肺叶切除术前,对合并胸膜增厚粘连的病例进行超选择性体循环供血动脉栓塞术,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连续病例164例,其中筛选出CTA及手术证实术区胸膜广泛粘连的单侧肺叶切除患者43例... 目的探讨外科肺叶切除术前,对合并胸膜增厚粘连的病例进行超选择性体循环供血动脉栓塞术,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连续病例164例,其中筛选出CTA及手术证实术区胸膜广泛粘连的单侧肺叶切除患者43例。按外科术前是否接受过栓塞术将筛选出的病例分为A组(24例)和B组(1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动脉栓塞术记录、外科手术记录,比较两组病例肺叶切除术中的出血量。结果A、B两组于术前胸部CT均见病变肺叶区多发胸膜增厚、粘连(后胸壁为著),与外科术中所见术区胸腔胸膜广泛粘连相符,检出胸膜增厚相关的异常体动脉A组108支、B组82支,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肺叶切除术中出血量中位数A组为400 ml、B组为1200 ml,A组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伴有显著胸膜增厚的肺部病变,行肺叶切除术前进行超选择胸膜增厚相关体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增厚 肺叶切除术 出血 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重述的意义与策略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永胜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53,共4页
重述神话是神话流播、传承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传统。通过重述,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隧道,触摸先民的诗性智慧;在古今相通的境遇中,展开对当下生存的知性探讨。神话的固有特性是象征性,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及... 重述神话是神话流播、传承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传统。通过重述,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隧道,触摸先民的诗性智慧;在古今相通的境遇中,展开对当下生存的知性探讨。神话的固有特性是象征性,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几乎无限的意义空间。借重述神话以表达人类情感,述说现代人的精神苦闷、理想与追求,这是现代人关注自身、拯救失落的自由本性、创造力和生活激情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神话重述 现代性 神话原型意象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 被引量:7
3
作者 叶永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8-201,共4页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存在主义 诗学 晚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悟道·体证——贾平凹的意象世界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永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9-22,共4页
贾平凹的创作注重意象的建构,表达对人生宇宙的体验,追求"悟道"的大境界。他的文本中有真善美意象、封闭落后意象、孤独颓废意象和神秘意象等几种类型。他把生活中的碎片连缀起来,构成意象,贯串着行文的叙事结构,凝聚意义,营... 贾平凹的创作注重意象的建构,表达对人生宇宙的体验,追求"悟道"的大境界。他的文本中有真善美意象、封闭落后意象、孤独颓废意象和神秘意象等几种类型。他把生活中的碎片连缀起来,构成意象,贯串着行文的叙事结构,凝聚意义,营造神秘气氛。贾平凹以其独特的感知方式,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意象 类型 文人精神 传统文化 “真善美”意象 神秘性意象 结构 意象性现实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叶永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零余者"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30、40年代文学中,主要有困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零余者"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30、40年代文学中,主要有困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后的幻灭者及民族压迫与斗争中的彷徨者三类形象;80年代中后期一群都市"顽主"表现了中国转型期整个社会无所适从的焦灼心态,人文知识分子价值观破灭,苦闷彷徨;世纪之末,新生代在物的世界中感受到零余处境,产生了欲望的焦虑,和世纪之初的"零余者"在"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上都有着不同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零余者 流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组合体长篇叙事结构体式 被引量:3
6
作者 叶永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系列组合体长篇小说在形式上呈现为一系列独立的短篇故事,但通常有共同的叙述视角,指向统一的叙事目标,人物相互呼应,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列人物传记以互文、散化叙述形式呈现某一空间类型化的生存状态。它是对来自西方那种... 系列组合体长篇小说在形式上呈现为一系列独立的短篇故事,但通常有共同的叙述视角,指向统一的叙事目标,人物相互呼应,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列人物传记以互文、散化叙述形式呈现某一空间类型化的生存状态。它是对来自西方那种结构谨严、遵循主线因果导控叙事模式的反叛,也是对中国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它丰富了小说文体的样式,而且符合(后)现代生活本质与文学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组合体 长篇小说 结构特征 形式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的声音:美华家族叙事 被引量:4
7
作者 叶永胜 《华文文学》 2004年第3期13-16,共4页
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 ,大多采用了家族叙事的叙述策略。他们对祖居国的史述 ,带有极大的想象性成份 ,客观上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猎奇心理。他们对家族移民历史的追溯 ,去除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历史的遮蔽 ,重构了历史存在。而对家族内“... 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 ,大多采用了家族叙事的叙述策略。他们对祖居国的史述 ,带有极大的想象性成份 ,客观上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猎奇心理。他们对家族移民历史的追溯 ,去除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历史的遮蔽 ,重构了历史存在。而对家族内“代沟”的叙述 ,揭示了华裔家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 ,并致力于族群属性的界定。他们对中国文化创造性的利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华作家 家族叙事 想象 历史去蔽 文化冲突 族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神话叙事” 被引量:5
8
作者 叶永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当代文学中有一些"神话叙事"现象,它们或是对远古神话的引用、改写仿拟与重述,或是以神话叙事思维写作,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之思。当代神话不同于原始神话,它是当代作家从理性思维走向直觉,根据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 当代文学中有一些"神话叙事"现象,它们或是对远古神话的引用、改写仿拟与重述,或是以神话叙事思维写作,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之思。当代神话不同于原始神话,它是当代作家从理性思维走向直觉,根据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独特感受重新构想出来的世界。它赋予神话原型意象新的现实涵义,提供现代叙事结构的范式,表达对人类生存境况的认知和把握,显示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神话叙事 表现形式 特征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夕阳·影像——论老年题材电影 被引量:5
9
作者 叶永胜 朱文进 《东南传播》 2012年第2期78-81,共4页
老年题材的影片通常表现老年生活的孤独、衰老,面对死亡的悲哀,也反映老人的豁达乐观。影片多以人情关系模式表现老年人走出心理的孤僻,与外界沟通,与亲人和解,触摸爱情。少数优秀的影片以心理历程模式探讨更为深层的人生问题。老年题... 老年题材的影片通常表现老年生活的孤独、衰老,面对死亡的悲哀,也反映老人的豁达乐观。影片多以人情关系模式表现老年人走出心理的孤僻,与外界沟通,与亲人和解,触摸爱情。少数优秀的影片以心理历程模式探讨更为深层的人生问题。老年题材的影片大多采用舒缓的影像语言、朴实细腻的叙述风格,表达对生命与亲情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电影 类型 镜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大手术后新型抗凝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永胜 查振刚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5期566-569,共4页
关键词 抗凝药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史诗·人性画卷·文化寓言——评范稳《水乳大地》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永胜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9-32,共4页
范稳的《水乳大地》以滇藏地区的世纪风云展现了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性的丰富瑰丽,他以诗性思维触摸边地的灵魂,书写了一则文化寓言。
关键词 宗教 人性 史诗 寓言 神灵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女性·历史——女性家族叙事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永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13,共4页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和对女性命运的言说,观照女性反观男权文化的独特体验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 女性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家族叙事的悲剧化与喜剧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永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1-64,共4页
中国的家族叙事大多采取悲剧化的格调,展现人物在悲剧情境中的生命抗争。由于题材和中国文化的性质,家族悲剧性叙事呈现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等审美特征。在少数文本中,喜剧性的手法揭示了旧家族的荒诞与崩溃的必然,特别在先锋叙事中,对... 中国的家族叙事大多采取悲剧化的格调,展现人物在悲剧情境中的生命抗争。由于题材和中国文化的性质,家族悲剧性叙事呈现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等审美特征。在少数文本中,喜剧性的手法揭示了旧家族的荒诞与崩溃的必然,特别在先锋叙事中,对父辈的降格叙述表明了伦理与家族叙事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叙事 悲剧化 喜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奇与神话:现代家族叙事主题一种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永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57-60,共4页
不同于对家族的批判叙事,现代家族小说也以回忆和想像的方式讲述家族祖先的事迹,表现其精神风采、道德操守,以此来比照当下现实的精神苍白和孱弱血性。传奇性的文本和神话叙事契合着怀旧寻根思潮,表现了一种现代审美理想。
关键词 家族叙事 传奇 神话 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情感的两难——家族文学的背反叙事心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永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28-32,共5页
20世纪家族文学中家族形象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在叙事上表现出批判与眷恋的两难心态。这种叙事态度是缘于时代话语的规约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及作者的叙事角度和立场,而且心理回忆机制和情感的慰藉需要也使得作家在世纪末转而对家族温情地... 20世纪家族文学中家族形象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在叙事上表现出批判与眷恋的两难心态。这种叙事态度是缘于时代话语的规约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及作者的叙事角度和立场,而且心理回忆机制和情感的慰藉需要也使得作家在世纪末转而对家族温情地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文学 叙事心态 两难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艺术中的“无”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永胜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注重以"无"生"有",以"虚"证"实"。电影中的静寂、黑幕和空镜头等是视听艺术"无"的体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所营造出的"空白",是对现实物象的... 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注重以"无"生"有",以"虚"证"实"。电影中的静寂、黑幕和空镜头等是视听艺术"无"的体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所营造出的"空白",是对现实物象的艺术升华,表达和建构了主体的修辞意向,并使电影呈现出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修辞 静寂 黑幕 空镜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传奇的温情回眸——评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永胜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5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张一弓 《远去的驿站》 长篇小说 叙述视角 叙述结构 知识分子群像 家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时空意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永胜 《百家评论》 201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作为一个重要的亚叙事类型,所谓家族小说,是指以家族生活(宗法伦理、婚姻爱情、家族兴衰等)为叙事中心,展示家族框架中的人物生存状态,并由家族而辐射及社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画卷的小说,具有惊人的艺术总括力。
关键词 家族小说 叙事结构 时空意识 当代 社会生活 叙事类型 宗法伦理 婚姻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视野中的男女性别叙事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永胜 刘桂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1-124,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男女性别关系的书写,以符号作用和隐喻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体验、理解和想象。以男女角色对中西方指代的互转表现了不同时期对中西民族和文化关系的想象;革命文学和反思文学中的角色设定则表现了政治上启蒙与拯救关...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男女性别关系的书写,以符号作用和隐喻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体验、理解和想象。以男女角色对中西方指代的互转表现了不同时期对中西民族和文化关系的想象;革命文学和反思文学中的角色设定则表现了政治上启蒙与拯救关系;寻根文学却藉此表现现代文明与原始生命力的冲突;而在当下欲望叙事中,则表现了权力对世界的占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 性别关系 隐喻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愁情与现代惊颤——《雨巷》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永胜 《中文自学指导》 2009年第3期40-42,47,共4页
戴望舒的《雨巷》和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两首诗都描绘了一种“邂逅”的情境,但是由于所使用的意象与诗歌的背景的不同,它们在主题意蕴、情感体验及抒情主人公形象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从而指明了它们各自具有的美学... 戴望舒的《雨巷》和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两首诗都描绘了一种“邂逅”的情境,但是由于所使用的意象与诗歌的背景的不同,它们在主题意蕴、情感体验及抒情主人公形象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从而指明了它们各自具有的美学特性和民族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波德莱尔 古典情绪 现代体验 漫游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