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圈互联,探索视觉赋能全媒体报道新路径
1
作者 叶捷 雷宁 《传媒评论》 2025年第1期80-81,共2页
互联网传播的多与广,给新闻摄影带来发展机遇,又使其面临空前挑战。本文实例分析摄影记者从“以优质图片掌握话语主导权”“以视频升格静态图片叙述力”“以动图表达精彩瞬间氛围感”“以长图诠释互动形式融合味”四个方面发力,实现新... 互联网传播的多与广,给新闻摄影带来发展机遇,又使其面临空前挑战。本文实例分析摄影记者从“以优质图片掌握话语主导权”“以视频升格静态图片叙述力”“以动图表达精彩瞬间氛围感”“以长图诠释互动形式融合味”四个方面发力,实现新闻摄影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裂变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摄影 全媒体报道 影像表达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潮汐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净化效果 被引量:18
2
作者 叶捷 彭剑峰 +4 位作者 高红杰 宋永会 张盼月 曾光明 邱光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4-300,共7页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将湿地按时间序列周期性地充水和排干,使得湿地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交替过程,从而实现并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新型人工湿地形式.该研究主要考察了低温条件下(9~13℃)潮汐流人工湿地与传统连续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处理的效能差...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将湿地按时间序列周期性地充水和排干,使得湿地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交替过程,从而实现并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新型人工湿地形式.该研究主要考察了低温条件下(9~13℃)潮汐流人工湿地与传统连续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处理的效能差异,以及运行工况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各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 m3/(m2.d)条件下,采用3个周期/d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出水ρ(DO)为0.61 mg/L,高于连续流人工湿地的0.22 mg/L;NH4+-N,CODCr及PO43--P的去除率达到48.57%,68.96%及29.02%,分别比连续流人工湿地提高了约30%,20%和20%.同时,通过对各反应器内微生物呼吸作用和脱氢酶活性等的对比研究发现,3个周期/d的潮汐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具有更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流 人工湿地 低温 微生物活性 复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伦古河流域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的新成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叶捷 吴文裕 +2 位作者 孟津 毕顺东 伍少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Stratigraphic sections of 4 Tertian rock units in the Ulungur River region, northern rim of the Junggur Basin, Xinjiang,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se are the Kekemaideng, Halamagai, Suosuoquan and Ulunguhe formations.... Stratigraphic sections of 4 Tertian rock units in the Ulungur River region, northern rim of the Junggur Basin, Xinjiang,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se are the Kekemaideng, Halamagai, Suosuoquan and Ulunguhe formations.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s and biochronology of these rock units are discussed. The Kekemaideng bed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formation of probably equivalent to middle Miocene Tunggur Fm. in age. The farm from the Halamagai Fm. is correlative to early coddle Miocene Tongxin fauna. The lower part of the Suosuoquan Fm. is younger than Tabenbulukian and probably of earliest Miocene. The Uunguhe Fm. in itS current usage is a mixture of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different ages ranging from Cretaceous to Oligocene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redef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伦古河流域 第三纪 哺乳动物 生物地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布尔津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岩石及生物地层 被引量:7
4
作者 叶捷 孟津 +1 位作者 吴文裕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上部克孜勒托尕依组。额尔齐斯河组为一套富含铁质的色彩鲜艳的碎屑堆积 ,克孜勒托尕依组是一套浅黄绿色砂岩夹杂色泥岩地层。克孜勒托尕依村附近的建组剖面为一连续沉积剖面 ,含有 3个确切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5个化石地点。最下部化石层含有典型的始新世Ergilian期哺乳动物 ,其余两个层位的化石均属早渐新世Shandgolian期哺乳动物。因此 ,该剖面为一Ergilian Shandgolian(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过渡时期的地层剖面 ,是进一步研究该过渡期哺乳动物群替代及Ergilian/Shandgolian地层界线的理想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布尔津盆地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建组 哺乳动物地层 岩石地层 乌伦古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Anchitherium 被引量:8
5
作者 叶捷 吴文裕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的原小尖弱但可辨认,次附尖较发育并与后部齿带共同封闭成一三角形窝,前齿带发育但内齿带弱;下颊齿相对较宽,下颊齿齿叶呈V形,外端显得较为尖锐;下臼齿列由前向后明显变窄;距骨较高窄。这些特征均与内蒙古通古尔的AnchitheriumgobienseColbert,1939一致,而与欧洲的A.a.aurelianense、A.a.steinheimense及A.a.hippoides者不同。因此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应归属Anchitheriumgobiense。我国湖北房县的安琪马也应是A.gobiense种。A.gobiense的前臼齿列的宽度由后向前,尤其是臼齿列的宽度由前向后减小的程度,大于欧洲的A.aurelianense种,这一特征与下颊齿相对较宽、齿叶外端较尖锐、上颊齿的内齿带弱等特征一起组成了中国Anchitherium支系的特征。中国的三趾马化石层位中的大型安琪马Sinohippuszitteli具有明显不同于欧洲安琪马类的特征:1)齿冠很大,上颊齿外脊的外壁呈宽V形;2)其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特别是下前臼齿列向前变窄的程度远超过安琪马属。因此应保留Sinohippus属,Sinohippuszitteli是亚洲大陆上特有的安琪马支系的晚期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化石层位 中新世 特征 齿列 材料表 三角形 内蒙古 欧洲 宽度 三趾马 新疆 发育 内齿 V形 前向 中国 马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布尔津地区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叶捷 孟津 +1 位作者 吴文裕 伍少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3-210,共8页
1995年以来作者等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开展了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该区乌伦古河组地层同时 (叶捷等 ,2 0 0 1a ,b) ,为搞清乌伦古河组的区域分布 ,我们在 1 999年和 2 0 0 1年先后两次前往布尔津地区... 1995年以来作者等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开展了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该区乌伦古河组地层同时 (叶捷等 ,2 0 0 1a ,b) ,为搞清乌伦古河组的区域分布 ,我们在 1 999年和 2 0 0 1年先后两次前往布尔津地区考察了那里的“乌伦古河组”。在布尔津县城西北 1 4km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片新生代露头 ,长期被视为乌伦古河组 ,因而时代也被定为始新世至渐新世 ,但一直没有确凿的化石依据。 1 999年我们首次在该套地层中采集到哺乳动物化石 ( 990 2 7地点 ) ,2 0 0 1年再次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采集到化石并实测了地层剖面。布尔津的该乌伦古河组地层可大致分为两段 ,下段为富含铁质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上段为浅灰绿色砂岩与杂色泥岩互层 ,整套地层的风化表面呈黄棕色。在乌伦古河组建组的乌伦古河流域 ,乌伦古河组则由一套浅灰绿色砂岩与棕灰色含砂泥岩构成 ,整套地层风化表面呈灰白色 (叶捷等 ,2 0 0 1a)。两个地区的乌伦古河组的岩性显然是不同的。野外追索证明 ,这两个地区的两套不同岩性的地层是两个不同沉积盆地的堆积物 ,这两个盆地在乌伦古湖附近 (E87°1 2′)被一由古生代地层构成的山岭隔开。作为地质体 ,这两套地层间没有联系 ,不应当归为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奇蹄类 新疆布尔津地区 晚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ceratherium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叶捷 孟津 吴文裕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Paraceraterium sui sp.nov. is represented by a lower jaw collected at Loc.20004 (46°35.779′N , 87°43.818′E) of Saerduoyila, Halamagai Village, Fuhai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new specie... Paraceraterium sui sp.nov. is represented by a lower jaw collected at Loc.20004 (46°35.779′N , 87°43.818′E) of Saerduoyila, Halamagai Village, Fuhai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P. bugtiense , in general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le and teeth, but differs from the latter in larger size, the proportionally deeper horizontal ramus, the more anteroventrally curved symphysis and the much deeper trenched dorsal surface of symphysis. The associated small mammals indicates an age of Late Oligocene. The occurrence of Para ceratherium sui demonstrates that the genus Paraceratherium erected by Forster Cooper, based on the lower jaw from Pakistan, is a valid taxon different from Indricotheriu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ceratherium 新疆 准噶尔盆地 晚渐新世 副巨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同心铲齿象一幼年头骨化石 被引量:9
8
作者 叶捷 邱占祥 陈景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84-300,317-318,共17页
本文记述了一个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同心铲齿象幼年头骨。通过与PL.danovi.Pl.grangeri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l.tongxinensis的进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选择Phiomia和现生Elephas maximus为参照分析了同心头... 本文记述了一个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同心铲齿象幼年头骨。通过与PL.danovi.Pl.grangeri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l.tongxinensis的进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选择Phiomia和现生Elephas maximus为参照分析了同心头骨的进化特征。尽管三者不属于同一枝系,但表现在它们身上的性状变化仍可大体反映出长鼻类的进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 头骨 宁夏同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宁夏同心中中新世的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 被引量:5
9
作者 叶捷 邱占祥 张国典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中中新世地层中的 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 化石,讨论了丘齿型利齿猪与脊齿型利齿猪之间的关系,认为过去所发现的"中间型"利齿猪皆应归入 Bunolistriodon 属.
关键词 宁夏同心 中新世 丘齿 型利齿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铲齿象闭合肌组复原及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捷 吴文裕 贾航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84-295,共12页
通过对中新世同心铲齿象(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闭合肌组的复原,讨论了由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形态适应性变化的机制。食性与取食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下颌变短、下门齿消失,以及由低冠丘脊型、具研磨—剪切功能的臼齿向高冠... 通过对中新世同心铲齿象(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闭合肌组的复原,讨论了由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形态适应性变化的机制。食性与取食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下颌变短、下门齿消失,以及由低冠丘脊型、具研磨—剪切功能的臼齿向高冠脊型、具高效水平剪切功能的臼齿的变化是导致头部骨骼和咬合肌组一系列相关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着重讨论、补充了颞肌附着点和延伸方向的变化对于在臼齿齿脊和咬合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臼齿咀嚼面上的压强的功能,并分析了齿脊数增加脊间距减小的功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 闭合肌组复原 进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雄盆地K/T界线问题的讨论──与D.A.拉塞尔,D.E.拉塞尔,A.R.斯威特商榷 被引量:10
11
作者 叶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陆相山间盆地的沉积过程远比某些海相的沉积过程复杂。评述了当今流行的利用沉积速率来检验、甚至推断陆相磁性地层极性时序列方法的可靠性。南雄盆地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分布研究表明,前人所定K/T界线上下地层连续,并不象一些学... 陆相山间盆地的沉积过程远比某些海相的沉积过程复杂。评述了当今流行的利用沉积速率来检验、甚至推断陆相磁性地层极性时序列方法的可靠性。南雄盆地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分布研究表明,前人所定K/T界线上下地层连续,并不象一些学者认为的在上湖组底部缺失了数百万年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雄盆地 K/T界线 地层 沉积 白垩系 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偶蹄类 被引量:15
12
作者 叶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7-52,81-83,共19页
本文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偶蹄类七属七种(包括一个新种Eot-ragus halamagaiensis sp.nov.),奇蹄类三属三种。其中始羚在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该化石集群与内蒙东部的通古尔动物群比较两者成分相接近,但其中一些分子... 本文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偶蹄类七属七种(包括一个新种Eot-ragus halamagaiensis sp.nov.),奇蹄类三属三种。其中始羚在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该化石集群与内蒙东部的通古尔动物群比较两者成分相接近,但其中一些分子具有更原始的特征。显然哈拉玛盖组比通古尔组的沉积时期早,但仍属中中新世通古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中新世 哈拉玛盖组 偶蹄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希热晚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叶捷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3年第2期109-118,179,共11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乌兰希热层的两个新属、三个新种,及新发现的一枚细齿兽科上裂齿。通过和阿山头动物群、伊尔丁曼哈层动物群、沙拉木伦动物群比较,分析了乌兰希热哺乳动物群。其时代仍暂定为晚始新世早期,但也不能排除为更早时代的可能性。
关键词 内蒙古 晚始新世早期 哺乳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 被引量:78
14
作者 赵资奎 叶捷 +2 位作者 李华梅 赵振华 严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0,共20页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的恐龙蛋是在地磁极性带 29R 的中、下部,也就是说在白垩系—第三系交界之前20~30万年期间绝迹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所有已发现的蛋壳中,绝大多数蛋壳的厚度和显微结构都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例如根据随机取样统计,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蛋壳异常结构的出现率,最高可达75%.产生病态恐龙蛋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发生在现生鸟类的相同病理特征来解释.进一步分析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Pb, Cu, Mn 等9种元素丰度变化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峰值, δ^(18)O 也出现正异常.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突然的变化妨碍了正常蛋壳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恐龙的绝灭.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0~30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灭绝 恐龙蛋 K/T交界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谢家阶底界—推荐界线层型及其生物—年代地层和环境演变意义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孟津 叶捷 +2 位作者 吴文裕 岳乐平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5-236,共32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Ma;铁-Ⅱ带:23.2~23.1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Ma;索-Ⅱ带:21.9~21.7 Ma;索-Ⅲ带:21.68~21.15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问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年代地层 生物地层 索索泉组 谢家阶界线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新近系顶山盐池组及相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孟津 叶捷 +2 位作者 吴文裕 倪喜军 毕顺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110,共21页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顶山盐池组。该组平行不整合于哈拉玛盖组之上,是一套以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体的细碎屑岩堆积,厚约50 m,含有上下两个化石带。上化石带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下化石...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顶山盐池组。该组平行不整合于哈拉玛盖组之上,是一套以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体的细碎屑岩堆积,厚约50 m,含有上下两个化石带。上化石带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下化石带为中中新世中晚期,与通古尔期默尔根小哺乳动物群大体相当。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推测顶山盐池组含有风成沉积物,或主要为风成堆积。其下部地层与流域中可可买登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下伏的哈拉玛盖组,顶山盐池组可以和附近地区的铁尔斯哈巴合剖面衔接,构成乌伦古河流域一个从晚渐新世到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大体连续的地层序列。这个序列有可能包含了塔本布鲁克期至保德期的沉积物和动物群。我们将这个序列与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同时段生物年代序列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并讨论了有关的生物年代和年代地层问题。以哈拉玛盖动物群为代表的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繁盛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中中新世全球气候最佳期的温暖气候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新世 顶山岩池组 生物地层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 被引量:22
17
作者 童永生 齐陶 +2 位作者 叶捷 孟津 阎德发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9-70,001,T002,共14页
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订正了乌伦古河北岸的地层时代:乌伦古河组为晚白垩世,索索泉组为晚渐新世,哈拉玛盖组为中中新世。在三个泉地区恢复使用了依希白拉组,时代为中始新世。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第三纪地层 脊椎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古生物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文裕 叶捷 +4 位作者 孟津 王晓鸣 刘丽萍 毕顺东 董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4-31,共8页
近两年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在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内发现了新的化石层位。对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勒布勒津地区索索泉组顶部的沉积物时代为中中新世,下部的沉积物时代不晚于晚渐新世,中新世... 近两年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在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内发现了新的化石层位。对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勒布勒津地区索索泉组顶部的沉积物时代为中中新世,下部的沉积物时代不晚于晚渐新世,中新世与渐新世地层的界线应在索索泉组内寻找。新发现的动物群分子Cricetodonsp.nov.和Tachyoryctoidessp.nov.指示哈拉玛盖动物群的时代应重新考虑,有可能早于丁家二沟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第三纪 哺乳动物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顶山盐池组中新世哺乳动物(英文)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文裕 孟津 +3 位作者 叶捷 倪喜军 毕顺东 魏涌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8-233,共26页
顶山盐池组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新建立的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孟津等,2008)。2006年本文作者在该组地层中采集了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记述的化石采自位于同一陡坎的相距约1.6 km的两个剖面上的3个化... 顶山盐池组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新建立的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孟津等,2008)。2006年本文作者在该组地层中采集了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记述的化石采自位于同一陡坎的相距约1.6 km的两个剖面上的3个化石点,分属两个层位。化石点XJ 200613(46°24.572′N;87°28.541′E)和XJ 200617(46°24.479′N; 87°29.818′E)都位于顶山盐池组的底部层位:前者位于该组底界2.3 m之上,后者则位于该组底部砂岩透镜体中。除少数大哺乳动物外,从这两个地点采集到的化石都是由筛洗法获得的小哺乳动物。另一个化石层位位于剖面的上部,在建组剖面中位于距底界34.5 m、距顶界12.4 m处,在该层位的化石点XJ 200614(46°24.757′N;87°28.476′E)采集到一些大哺乳动物的牙齿碎片。这里将底部和上部层位的化石分开描述。顶山盐池组底部XJ 200613和XJ 200617两个化石点有相当多共同的小哺乳动物(见表5),同归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放在一起描述。该动物群总共有22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种和4个大哺乳动物种,分属食虫目、翼手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7个目的16科:鼩鼱科、鼹鼠科、蝙蝠科、鼠兔科、沙鼠科、仓鼠科、睡鼠科、始鼠科、跳鼠科、林跳鼠科、松鼠科、梳趾鼠科、啮齿目不定科、鹿科、马科和熊科。其中小哺乳动物中有11个种和1个属与通古尔期的默尔根动物群分子相同(见表5):Alloptox gobiensis,Desmatolagus sp.,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Protalactaga major,P.grabaui,Democricetodon lindsayi,D.toagt, Megacricetodon sinensis,M.pusillus,Plesiodipus leei,Miodyromys sp.和Keramidomys fahlbuschi。大型哺乳动物中能鉴定的属种Anchitherium和Hemicyon cf.H.stehlini也是通古尔动物群中曾有记载的属。此外有两种不能鉴定到属种的鹿科动物牙齿碎片。邱铸鼎等(2006)基于近20年来对内蒙古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研究的新进展,将通古尔期的动物群进一步细分为推饶木、默尔根和铁木钦三个次级动物群。认为这三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和动物组成代表了时代早晚不同的序列。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不具有铁木钦动物群中较为进步的Plesiodipus progressus,也没有较早的推饶木动物群中所含有的从渐新世和早中新世延续下来的属,如Prodistylomys和Tachyoryctoides,以及较为原始的食肉动物,其时代应与默尔根动物群相当。在我国,与默尔根动物群时代相当的小哺乳动物群还有甘肃永登咸水河组上部的泉头沟动物群(邱铸鼎,2000,2001a,b)、青海西宁盆地的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动物组合(邱铸鼎等, 1981,2006;李传夔等,1981)。泉头沟动物群有11属12种小哺乳动物,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相同的种有7个: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Protalactaga major,P.grabaui,Megacricetodon sinensis, Plesiodipus leei,Ganocricetodon cheni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其中前5个种是与默尔根动物群共有的,而Ganocricetodon cheni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仅为泉头沟和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共有。此外,泉头沟动物群中的沙鼠类Myocricetodon和Mellalomys在默尔根动物群中是没有的,而在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有属于Myocricetodontinae的成员。青海西宁盆地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的动物组合中目前已知的小哺乳动物很少。车头沟组内有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和Megacricetodon sinensis(原来描述的Megacricetodon cf.sinensis无疑可归入Megacricetodon sinensis),咸水河组动物组合中小哺乳动物仅有Plesiodipus leei和Alloptox chinghaiensis。结合与它们共生的大哺乳动物成分,以及不具有较古老的动物分子的特点,这两个哺乳动物组合的时代可与默尔根动物群大致相当。此外,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也可与甘肃秦安剖面148 m处的A4组合(Guo et al.,2002)对比。A4组合中6个属种内有4个属种可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比较:Desmatolagus sp.,Alloptox gobiensis,Plesiodipus leei(原鉴定为Gobicricetodon sp.)和Cricetodon sp.。笔者有机会观察到A4组合中的Cricetodon.sp.很可能归属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的Cricetodon volkeri sp.nov.。因此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可与我国内蒙古通古尔期默尔根动物群、甘肃的泉头沟动物群、青海西宁盆地的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动物组合及甘肃秦安剖面A4动物组合对比。这些动物群的时代应大体上和欧洲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分期中的MN7+8较早期相当,为中中新世中期(依邱铸鼎等,2006)。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具有泉头沟动物群中特有的沙鼠类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比通古尔动物群的生态环境更为干旱和开阔(邱铸鼎,2001b)。顶山盐池组上部层位中产出有一枚很可能为贺风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的下臼齿、不能鉴定的犀类、长鼻类的牙齿残片和鸵鸟蛋片。贺风三趾马在中国的生存时期为保德期至游河期(或榆社期)(邱占祥等,1987)。新近,对2008年夏季采集的小哺乳动物的初步鉴定表明,顶山盐池组上部层位的时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的最晚期。因此顶山盐池组上部含化石层位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晚期,顶山盐池组的时代应该为中中新世中期至晚中新世晚期。文内的测量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为:齿冠长度×宽度;单位为毫米(mm)。古仓鼠属Cricetodon Lartet,1851弗尔克古仓鼠(新种)Cricetodon volkeri sp.nov. (图3A-D)种的特征M1的前边尖仅轻度二分,具短的前纵脊外距。M1、M2的前尖后刺弱或缺失,后脊舌端与后边脊的中部相交。M1可能仅具三齿根。上下颊齿的横脊近于横向伸展,上臼齿的内脊和下臼齿的下外脊近于前后方向伸展。名称由来纪念已故德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Volker Fahlbusch教授对仓鼠类化石研究的重大贡献。正型标本左M1(IVPP V 15621.1);2.93×1.98。副型标本右M1前段(V 15621.2)和一枚未经磨蚀的右M2(V 15621.3;2.25×2.05)。模式地点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顶山盐池西北XJ 200613地点。归入标本左m2(V 15622;2.27×1.71,齿冠的最大高度在舌侧下后尖处,为1.32 mm)。XJ 200617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中新世 顶山盐池组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饱和天然钙型沸石基质人工湿地对模拟养猪废水的处理效能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红杰 彭剑峰 +2 位作者 宋永会 刘静 叶捷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0年第6期14-16,34,共4页
针对养猪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NH4+-N)浓度高、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采用循环流人工湿地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以天然钙型沸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模拟养猪废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历时22个月的高NH4+-N负荷运行,已使人工湿地... 针对养猪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NH4+-N)浓度高、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采用循环流人工湿地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以天然钙型沸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模拟养猪废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历时22个月的高NH4+-N负荷运行,已使人工湿地中的钙型沸石对NH4+-N的吸附达到饱和。在天然钙型沸石填料铵饱和条件下,湿地系统对模拟养猪废水中NH4+-N的处理效果仍可达61%~76%,对TN的去除率可达66%~80%,对CODCr的去除率一直维持在78%~9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饱和 天然钙型沸石 循环流人工湿地 模拟养猪废水 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