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身份公钥体制的新型SSL协议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
作者 叶会成 刘光杰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7年第9期50-55,共6页
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 Layer,SSL)协议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安全连接协议,现有SSL协议中的公钥密码大部分是基于证书服务来实现。基于身份加密为代表的新型非证书公钥体制可以在保证较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计算开销和网络负载,... 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 Layer,SSL)协议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安全连接协议,现有SSL协议中的公钥密码大部分是基于证书服务来实现。基于身份加密为代表的新型非证书公钥体制可以在保证较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计算开销和网络负载,并避免对证书的管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身份公钥体制的新型SSL协议IBE-SSL,并使用开源的Open SSL库和PBC库对其进行实现,通信过程数据包捕获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的IBE-SSL协议在取消证书操作的基础上依然可以建立安全的SSL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加密 安全套接层协议 证书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服务性权威观辩护:三个批评及其回应 被引量:5
2
作者 叶会成 《交大法学》 CSSCI 2022年第1期45-61,共17页
权威能否正当化是法律政治哲学中既经典又前沿的问题,它可以简单概括为:服从权威意志能否得到道德上的辩护。约瑟夫·拉兹提出的“服务性权威观”对此贡献卓著,同时也饱受争议与批评,亟须澄清和回应。“服务性权威观”的核心理念是... 权威能否正当化是法律政治哲学中既经典又前沿的问题,它可以简单概括为:服从权威意志能否得到道德上的辩护。约瑟夫·拉兹提出的“服务性权威观”对此贡献卓著,同时也饱受争议与批评,亟须澄清和回应。“服务性权威观”的核心理念是:在遵从正确理由比个人自治更重要的条件下,如果服从权威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从理由,那么权威就具备正当性。有关的批评理论主要有制度性权威观、责任性权威观和程序性权威观,但是制度性权威观错误地将权威的本质视为制度性的,责任性权威观难以在责任与权威两者之间建立概念联系,而程序性权威观主张民主程序具备内在价值并不成立,民主只具备工具价值。因此,以上三种竞争性理论均未成功,服务性权威观仍旧得以捍卫。且经由这些交锋和反思,反而揭示了服务性权威观解释力的整体性与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 自治 服务性权威观 理由 约瑟夫·拉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是一种解释性概念吗?——德沃金法理学方法论批判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浩 叶会成 《研究生法学》 2017年第2期58-70,共13页
本文目的在于反思与批判德沃金的法理学方法论。德沃金的核心主张为法律是一种解释性概念,本文对此采取了两种批判进路:概念论视角和诠释学命题。就前者而言,德沃金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解释性概念的存在。他诉诸理论争议的衍生机制,却忽... 本文目的在于反思与批判德沃金的法理学方法论。德沃金的核心主张为法律是一种解释性概念,本文对此采取了两种批判进路:概念论视角和诠释学命题。就前者而言,德沃金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解释性概念的存在。他诉诸理论争议的衍生机制,却忽视了"元语言协商"的可能性,因而无法保证这一论证是唯一答案。而且,法律概念本身并非评价性概念,因此也不能纳入加利所说的"本质上争议的概念"之范畴。就后者而言,德沃金认为,法律本质的理论(法概念论)和法院裁判理论之间不存在任何分析上的差别,两者属于同一种推理类型,它们都试图将可能的最佳解释赋给某个特定实践,此谓"诠释学命题"。诠释学命题包含两个子命题:一是法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必须摄入法理论者自身的道德评价判断,二是法理论者的道德评价判断必须和法官或其他法律实践者的道德评价判断的推理类型相一致。但是法理论即使依赖评价判断,却不必然是道德评价;即使涉及道德评价,也并不必然是直接评价,而可能是间接评价。因此,不管从概念论,还是从诠释学命题出发,德沃金的法理学方法论都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沃金 解释性概念 本质上争议的概念 元语言协商 诠释学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权威与自由之间——评耶夫·西蒙的《权威的性质与功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叶会成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4期181-195,共15页
一、引言权威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敬重甚至崇拜权威是各国社会文化当中的一个基本传统。但自启蒙运动以降,神权祛魅、王权消退,权威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日趋衰退。(1)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理性、平等与自由的... 一、引言权威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敬重甚至崇拜权威是各国社会文化当中的一个基本传统。但自启蒙运动以降,神权祛魅、王权消退,权威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日趋衰退。(1)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理性、平等与自由的主体身份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共识。一定程度上讲,人类自由的进步正是建立于对权威的批判与反思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明进程 主体身份 批判与反思 性质与功能 权威 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微孔陶瓷化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
作者 叶会成 赵华俊 +2 位作者 王可 王西伟 王葵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6-30,47,共6页
金属的软氮化是金属表面强化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通过加热试样到实验所需的温度时进行适当的保温,使氮离子、碳离子渗入到金属的表面。通过干滑动摩擦试验方法,对在不同渗氮温度和渗氮时间条件下45#钢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得出了硬度变... 金属的软氮化是金属表面强化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通过加热试样到实验所需的温度时进行适当的保温,使氮离子、碳离子渗入到金属的表面。通过干滑动摩擦试验方法,对在不同渗氮温度和渗氮时间条件下45#钢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得出了硬度变化曲线和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对比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的磨损量,并与未处理试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渗氮处理的45#钢比未处理的45#钢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随着渗氮时间的增加和渗氮温度的升高,45#钢的耐磨性和硬度都有所增加,摩擦系数则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软氮化 摩擦磨损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论与描述性法哲学是否可能?--评马默的《法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叶会成 《交大法学》 2016年第2期78-89,共12页
安德雷·马默(Andrei Marmor)的新著《法哲学》是近年来英美法理学界的一部杰作。整本书围绕当代英美法理学两大核心议题——法律性质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展开论述,作者马默在两大议题上均持严格的分离观:法律性质问题上采取还原论立场... 安德雷·马默(Andrei Marmor)的新著《法哲学》是近年来英美法理学界的一部杰作。整本书围绕当代英美法理学两大核心议题——法律性质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展开论述,作者马默在两大议题上均持严格的分离观:法律性质问题上采取还原论立场,方法论问题上固守描述性法哲学,两者融贯相连。经过重述和检讨,本文认为马默在上述两个议题上较前人的观点确有进步和创造性,值得认真审视。但本文也批判性地指出:首先,在检视承认规则的争议和法律规范性与权威的关系时,我们发现法律效力并不能完全还原为社会事实。其次,法律性质问题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马默想象得那样紧密。最后,描述性法哲学也并不能完全承载法哲学的目的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默 还原论 分离论 描述性法哲学 法律的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理由与权威正当化——论拉兹的权威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叶会成 《金陵法律评论》 2015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权威问题在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地位极其重要,约瑟夫·拉兹的权威理论作为20世纪法律与政治权威领域里最重要的理论,为权威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拉兹以独特的实践哲学为进路,把权威指令定义为一种兼具一阶理由和排他性理... 权威问题在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地位极其重要,约瑟夫·拉兹的权威理论作为20世纪法律与政治权威领域里最重要的理论,为权威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拉兹以独特的实践哲学为进路,把权威指令定义为一种兼具一阶理由和排他性理由的保护性理由。沃尔夫的"权威悖论"虽然破产,但它揭示了权威正当化难题。拉兹为此提出了由三个规范性命题和独立性条件组成的服务性权威观。但拉兹的权威理论并非完美,其仍旧面临着实践理由与权威正当化之间的张力、程序正当性等批评,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权威 实践理由 服务性权威观 权威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建土建工程中的高支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叶会成 李冬阳 童开庆 《建筑与装饰》 2021年第29期41-44,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建土建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高支模施工技术属于全新施工工艺,可为房建土建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基于此,本文将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其在房建土建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房建土建工程 高支模施工技术 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威与理由给予:关于排他性之争
9
作者 叶会成 《南大法学》 CSSCI 2023年第3期61-76,共16页
法律制度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制度,它意图对民众的行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兑换成理由概念就是既要给予一阶理由,也要给予排他性理由。排他性理由的概念一直备受争议,本文聚焦于其排除范围问题。其一,排他性理由不仅排除理由,还排除慎思。其二... 法律制度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制度,它意图对民众的行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兑换成理由概念就是既要给予一阶理由,也要给予排他性理由。排他性理由的概念一直备受争议,本文聚焦于其排除范围问题。其一,排他性理由不仅排除理由,还排除慎思。其二,不论是排除全部的一阶理由,还是只排除与权威指令相悖的一阶理由,排他性理由都会面临困境。化解困境的一个尝试出路是区分权威的理性问题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应当是权威的首要问题。但如要完整回答权威问题,则还需迈入理由的伦理学层面做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权威 排他性理由 法律的规范性 实践推理 拉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法法理学的类型与意义——立法学学科性质的反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叶会成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50,共19页
目前立法理论并未跟上"大立法时代"的期许,这主要是因为立法学的性质还含混不清。既有立法学研究分为政治学的和公法学的进路,各自存在缺陷:前者偏向实证的描述性立法理论,将立法视为外在于实在法体系的政治决策,并不为立法... 目前立法理论并未跟上"大立法时代"的期许,这主要是因为立法学的性质还含混不清。既有立法学研究分为政治学的和公法学的进路,各自存在缺陷:前者偏向实证的描述性立法理论,将立法视为外在于实在法体系的政治决策,并不为立法活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后者虽偏向规范性的立法理论,但只是将立法视为对既有实在法体系的具体化,既容易抹除立法的政治属性,也容易被司法理论所取代。只有将立法学归属为法理学,建立起立法法理学,才能够避免前述两种进路的缺陷,在为立法提供理想性原则指引的同时,也能与既有的实在法体系保持对接和融贯。立法法理学有实践型和理论型之分,各自具有着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相较之下,实践型立法法理学可能更有发展优势,更契合于"大立法时代"对于立法理论品性的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学 政治学 法律教义学 立法法理学 立法原则
原文传递
超越工具论:民主立法的内在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叶会成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61,192,193,共16页
民主是当代立法活动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其对于立法品质的塑造有着根本性的意义。然而,关于民主立法的价值内涵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基本持工具论观点,仅将其视作实现良法善治的工具。工具论不仅会面临两个难题的反驳,而且还忽视了民主立... 民主是当代立法活动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其对于立法品质的塑造有着根本性的意义。然而,关于民主立法的价值内涵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基本持工具论观点,仅将其视作实现良法善治的工具。工具论不仅会面临两个难题的反驳,而且还忽视了民主立法具备的三项关联性内在价值。第一,民主立法相比于非民主式立法更能表达对公民的平等尊重,这种平等尊重的基础主要建立于公共性的内在价值而非良法之结果;第二,民主立法是公民行使公共自治的体现,是公民为增进自身福祉实施的集体立法,公共自治的价值无法被折抵为良法之结果;第三,民主立法具备独立的认识论价值,其本身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这种知识生产活动的价值评判也独立于良法之结果。民主立法之内在价值的证成,既是对工具论的超越,也是对民主立法原则的支持和深化,更有益于立法权威的塑造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立法 良法善治 平等尊重 公共自治 认识论价值
原文传递
权威、自治与实践合理性——重访“权威悖论”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叶会成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89,共17页
"权威悖论"是对权威正当性或其意义的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反思,它主张权威要求服从义务这一特性与道德自治不相容,要么坚持道德自治而拒绝权威,要么接受权威而拒绝道德自治。解决这一悖论有两条进路。一条进路是消解权威的概念... "权威悖论"是对权威正当性或其意义的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反思,它主张权威要求服从义务这一特性与道德自治不相容,要么坚持道德自治而拒绝权威,要么接受权威而拒绝道德自治。解决这一悖论有两条进路。一条进路是消解权威的概念,即取消权威所宣称的服从义务,但这一进路下的诸种方案因为误解了权威概念的实践要求而归于失败。更为合理的是另一条进路,即重构自治概念,放弃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的道德自治,转而支持以自我规范性建构和评价为核心内涵的个人自治。个人自治虽然能够与权威概念相互兼容,但要彻底解决"权威悖论",还必须匹配一套合适的正当权威观念,即"服务性权威观";也就是说,权威的正当性在于服务行动者最大化地遵从实践合理性。"权威悖论"的最终解决就是要妥当处理权威、自治与实践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 自治 实践合理性 服务性权威观 权威悖论
原文传递
实践哲学视域下的法哲学研究:一个反思性述评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会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64,共17页
实践哲学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法哲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近年来的法哲学研究借鉴了实践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实践哲学转向",为中国的法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转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提出"... 实践哲学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法哲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近年来的法哲学研究借鉴了实践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实践哲学转向",为中国的法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转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提出"实践法学"、"实践法哲学"和"实践法律观"等一般性法哲学理论;二是立足实践哲学进路,研究具体的法哲学问题;三是部门法哲学与实践哲学理论的结合研究,尤其是在法律解释领域引入实践诠释学理论;四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兴起。实践哲学转向提供的新视域改变了中国的法哲学研究气质和格局,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足以承载三点期望:"中国贡献"的理论雄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贯以及研究方式的多元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与法 实践法学 实践法哲学 实践法律观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法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实践诠释学
原文传递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玛莎·C.努斯鲍姆 叶会成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 2015年第1期18-58,共41页
一、两种自由主义在哲学文献中,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观点是我们称作至善自由主义的一个有影响的代表。至善自由主义是一种自由政治观,它阐明了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关涉价值的本质和好生活之形而上学与伦理学说,并进一步将... 一、两种自由主义在哲学文献中,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观点是我们称作至善自由主义的一个有影响的代表。至善自由主义是一种自由政治观,它阐明了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关涉价值的本质和好生活之形而上学与伦理学说,并进一步将政治原则奠基在这些价值之上。伯林的论述尽管影响很大,但特别简略和间接。而约瑟夫·拉兹(Jos印h Ra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略 政治 奠基 价值 原则 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15
作者 史蒂文·沃尔 叶会成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 2017年第1期139-157,共19页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玛莎·努斯鲍姆揭示出了通行的政治自由主义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模糊性。这个模糊性主要是集中在“合理性”这个概念上,特别是当它(合理性)适用于整全性的学说和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正如努斯鲍姆所注意到的那样,...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玛莎·努斯鲍姆揭示出了通行的政治自由主义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模糊性。这个模糊性主要是集中在“合理性”这个概念上,特别是当它(合理性)适用于整全性的学说和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正如努斯鲍姆所注意到的那样,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合理性概念既可以从纯粹的伦理意义上解释,也可以从伦理和认识性要素的联合意义上解释。这个模糊性极大影响了尊重人这个规范——一个有助于区分至善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重要规范。努斯鲍姆认为,当政治自由主义者们支持的合理性解释囊括了认识性要素时,他们就很难构想出一种明确区别于至善自由主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她进一步认为,应当反对至善主义版本的自由主义,因为他们无法提供一个尊重人的学说。这篇文章就是要回应努斯鲍姆的挑战。本文认为对尊重人的适格解释必须要涉及认识性要素,因为这样的话,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政治自由主义者们将认识性要素包含进他们对合理性的解释之中是正确的,而且还说明了为什么认为至善自由主义者们本身无法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尊重人之解释是错误的。努斯鲍姆的挑战值得认真地研究,因为它既阐明了政治自由主义的本质,也突显出了政治自由主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自由主义 尊重 至善主义 合理性 从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