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治疗老年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史刚刚 郝敬鹏 +3 位作者 何彬 王力 王晖 甘建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279-6280,共2页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老年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直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探析,将其分成三组,组一28例采取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s)手术治疗,组二26例采取直肠前切除术(Dixon)手...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老年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0例直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探析,将其分成三组,组一28例采取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s)手术治疗,组二26例采取直肠前切除术(Dixon)手术治疗,组三16例采取Hartmann手术治疗。结果组一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3年内22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78.57%;组二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4.62%,3年内20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76.92%;组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3年内10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62.50%。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一、组二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组三(P<0.05)。结论老年患者一般体质状况较差,而且手术耐受情况不良,一定要结合老年患者肿瘤的位置、身体状况以及合并疾病等情况正确选择手术方法,确保临床的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科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肛周脓肿500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史刚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1041-1042,共2页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500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一期切开术372例,一期切开挂线术54例,不全切开加对口引流术31例,单纯切开引流术43例。并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2个月至3年,...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500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一期切开术372例,一期切开挂线术54例,不全切开加对口引流术31例,单纯切开引流术43例。并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2个月至3年,一次性愈合426例,形成肛瘘74例,愈合时间28~180d,平均35d,无肛门失禁、肛门畸形出现。结论:根据肛周脓肿的类型,选择不同手术方法能够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外科学 外科手术 对比研究 @肛周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阑尾口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史刚刚 郑冰 韩梅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阑尾口周围炎(AOI)的危险因素及AOI对UC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88例UC患者,其中AOI阳性105例,AOI阴性183例。收集肛肠外科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结肠镜下...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阑尾口周围炎(AOI)的危险因素及AOI对UC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88例UC患者,其中AOI阳性105例,AOI阴性183例。收集肛肠外科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结肠镜下病变累及范围和Mayo内镜评分、显微镜下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情况,根据镜下是否存在AOI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C患者发生AOI的影响因素。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性分析AOI病理炎症程度分级与直肠病理炎症程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AOI阳性与阴性组间年龄、性别、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累及范围、Mayo内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广的累及范围与较高的Mayo内镜评分是发生AO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OI阳性患者的AOI病理炎症程度分级与直肠病理炎症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s=0.512,P<0.05)。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获缓解,AOI阳性与阴性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治疗方式将AOI阳性的直肠型患者分为单纯外用药物组和外用加口服药物组,外用加口服药物组较单纯外用药物组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 UC患者镜下病变累及范围越广、Mayo内镜评分越高,越易出现AOI阳性;镜下对AOI的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指导UC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结肠镜检查 阑尾口周围炎 跳跃性病变 蒙特利尔分型 Mayo内镜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水囊扩张联合药物灌注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文广 史刚刚 +2 位作者 张卫 雷铭德 韩瑞发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13-814,共2页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慢性无菌性膀胱炎症疾病。我院于2003年3月-2007年5月共收治IC患者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膀胱炎 间质性 扩张术 灌注 局部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卫 史刚刚 韩瑞发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黏膜上皮组织病理学与超微病理的改变与特征。方法:收集16例女性IC患者的膀胱黏膜标本为IC组,16例女性输尿管结石患者标本为对照组。IC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疼痛及排尿后疼痛减轻,尿...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黏膜上皮组织病理学与超微病理的改变与特征。方法:收集16例女性IC患者的膀胱黏膜标本为IC组,16例女性输尿管结石患者标本为对照组。IC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疼痛及排尿后疼痛减轻,尿常规与尿培养阴性,盆腔症状评分(PUF)均在15分以上,钾离子试验阳性,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多发性球状出血点。采用普通光镜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膀胱黏膜上皮和黏膜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情况。结果:光镜下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皮发生断裂或缺失,黏膜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肥大细胞计数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IC患者膀胱黏膜伞状细胞发生缺失或者相邻伞状细胞间连接缺失,肥大细胞大部分呈脱颗粒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及膀胱黏膜肥大细胞增多和激活在I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炎 间质性 黏膜 输尿管结石 肥大细胞 细胞膜通透性 病理学 临床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囊梯度加压扩张术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卫 史刚刚 +1 位作者 李杰 韩瑞发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6-507,共2页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及盆腔疼痛,排尿后减轻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疗效不佳。由于膀胱容量缩小,仅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最常用的...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及盆腔疼痛,排尿后减轻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疗效不佳。由于膀胱容量缩小,仅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膀胱扩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炎 间质性 治疗 统计学 女(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再生细胞通过表达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观察
7
作者 叶奎 彭秋凤 +2 位作者 史刚刚 曲鑫 王浩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RC)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抑制作用。方法月事杯收集健康育龄期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利用标准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后获得ERC。将50只Wistar...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RC)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抑制作用。方法月事杯收集健康育龄期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利用标准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后获得ERC。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利用肠系膜上动脉结扎30 min后恢复血供的方法建立肠道IR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结扎。建模后,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和PD-L1低表达ERC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给予5 ng/mL重组人干扰素γ预刺激72 h后的ERC、普通ERC、10μg/mL抗人PD-L1抗体作用72 h后的ERC各5×10^(6)个。72 h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肠道组织和血清标本,HE染色后评价肠道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及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肠道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500±0.534)、(2.000±0.535)、(2.875±0.641)、(3.750±0.463)、(4.125±0.641)分,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血清D-Lac、DAO、TNF-α、IL-6、IL-1β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ERC能够通过表达PDL1而减轻大鼠肠道IRI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再生细胞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肠道屏障功能 炎症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止血术治疗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及再出血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晨旭 胡芳 史刚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508-5511,共4页
目的探究内镜止血治疗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的效果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ANVUGIB患者18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93例,内镜下钛夹止血)、对照组(89例,内镜下注射药物止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探究内镜止血治疗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的效果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ANVUGIB患者18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93例,内镜下钛夹止血)、对照组(89例,内镜下注射药物止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根据内镜止血有效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非再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NVUGIB患者内镜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引流变清、呕血消失、潜血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即时止血93例(100.00%)、有效止血92例(98.92%),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3例(93.26%)、79例(88.76%);止血有效后再出血6例(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例(29.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75岁、有重要器官并发症、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Ⅰa级、休克指数增高是内镜止血有效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而HGB增高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内镜下钛夹止血可加快老年ANVUGIB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止血效果;年龄≥75岁、有重要器官并发症、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Ia级、休克指数增高是再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监测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止血 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人直肠癌LoVo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梅 王晖 +3 位作者 东帅 史刚刚 郝敬鹏 何彬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人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划痕愈合实验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CCK-...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人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划痕愈合实验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干预组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干预组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划痕愈合实验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直肠癌LoVo细胞的迁徙力降低。结论塞来昔布在直肠癌中起着抑制肿瘤增殖、促进凋亡等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直肠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细胞增殖 凋亡 侵袭 塞来昔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相关转录因子2对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10
作者 韩梅 王晖 +3 位作者 东帅 史刚刚 郝敬鹏 何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探讨核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表达对直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Runx2 mRNA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转染48 h细胞中Runx2 mRNA、蛋白... 目的:探讨核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表达对直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Runx2 mRNA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转染48 h细胞中Runx2 mRNA、蛋白表达;CCK-8检测增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Runx2对LOVO的的影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Runx2表达联合X射线照射对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Runx2 mRNA在人直肠癌细胞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83±0.31,癌旁组织为0.43±0.25(P<0.05)。与对照组(0.88±0.09)相比,下调组细胞Runx2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0.23±0.04)显著降低,上调组细胞中的Runx2 mRNA表达水平(1.47±0.09)显著升高。Runx2下调组直肠癌LOVO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Runx2上调组放射敏感性升高(P<0.05)。下调组增殖被抑制,凋亡率(58.16±0.92)%增加(P<0.05);Runx2上调组LOVO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13.23±0.37)%降低(P<0.05)。20 Gy X射线照射后,Runx2下调组瘤体平均体积(2.53±0.23)cm^3较对照组(3.82±0.31)cm^3明显减小(P<0.05),上调组平均体积明显变大(5.21±0.21)cm^3(P<0.05)。结论:下调Runx2表达能抑制人直肠癌细胞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增强瘤体的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Runt相关转录因子2 移植瘤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负反馈调节因子Vasohibin家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刚刚 甘建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9-952,共4页
血管生成依赖于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Vasohibin家族作为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其中Vasohibin-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以负反馈为作用机制调节血管生成的因子,可抑制血管生成;而Vasohibin-... 血管生成依赖于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Vasohibin家族作为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其中Vasohibin-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以负反馈为作用机制调节血管生成的因子,可抑制血管生成;而Vasohibin-2促进血管生成,表达于肿瘤细胞和单核细胞;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小分子的Vasohibin结合蛋白,其存在于内皮细胞,可与Vasohibin-1和Vasohibin-2结合,与Vasohibin-1结合时,增强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扮演分泌伴侣作用。本文就Vasohibin家族成员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及在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内皮细胞 综述 血管生成 VASOHIB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D18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PCNA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郑冰 史刚刚 +3 位作者 韩梅 李帅 郑琳樾 王晖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42-448,共7页
目的研究RAD18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2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73例)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蜡块的玻璃切片,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中分析RA... 目的研究RAD18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2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73例)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蜡块的玻璃切片,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中分析RAD18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验证;分析RAD18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体外培养HCT116和HT29细胞,分别设置对照组和转染组(转染RAD18 shRNA敲低RAD18),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评估RAD18的表达;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探究RAD18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GEPIA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RAD18与PCNA的相关性。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RAD18在结肠癌组织(n=275)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n=349,P<0.05)。RAD18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未见高表达。RAD18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与患者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15),而与年龄(P=0.115)、性别(P=0.665)和肿瘤分化(P=0.733)无关。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HCT116和HT29细胞中RAD18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HCT116和HT29细胞的克隆细胞数和吸光度(A)值均下降(均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RAD18与PCNA具有相关性(R=0.27,P<0.05),且PC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结论RAD18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较高,可能通过影响PCNA来促进结肠癌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RAD18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临床病理特征 细胞增殖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股薄肌环绕方法对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史刚刚 张作兴 +2 位作者 王力 甘建琛 王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股薄肌环绕法对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畸形成形术后失禁患者的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人民医院采用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的38例先天性肛门... 目的比较不同股薄肌环绕法对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畸形成形术后失禁患者的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人民医院采用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的38例先天性肛门畸形成形术后肛门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U形环绕组(股薄肌从肛门后绕肛管近1周缝合到同侧耻骨梳韧带)20例,1形环绕组(股薄肌从肛门前绕肛管1周缝合到对侧坐骨结节骨膜或耻骨梳韧带上)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6月、1年和2年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以及术后蹲位排粪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u形环绕组和1形环绕组患者术后Wexner评分、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和排粪阈值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善(均P=0.000);但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2周、6月、1年和2年两组分别有4例(20.0%)、3例(15.0%)、2例(10.0%)、1例(5.0%)和10例(55.6%)、12例(66.7%)、10例(55.6%)、8例(44.4%)患者出现蹲位排粪困难,U形环绕组的比例较1形环绕组明显减少(P=O.002),但两组患者蹲位排便困难的比例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变化(P.0.057)。结论股薄肌U形环绕与γ0环绕的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但U形环绕法能降低患者术后蹲位排粪困难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畸形 肛门失禁 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 股薄肌环绕方法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抑制蛋白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史刚刚 郝敬鹏 +4 位作者 王力 何彬 甘建琛 王晖 所荣增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抑制蛋白1(Vasohibin-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60例结直肠癌及癌...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抑制蛋白1(Vasohibin-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距肿瘤大于5 cm)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asohibin-1和VEGF-A的表达情况及MVD (CD34标记),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应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blot检测Vasohibin-1和VEGF-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Vasohibin-1和VEGF-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Vasohibin-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质中,VEGF-A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胞质和胞膜。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Vasohibin-1与VEGF-A的阳性表达率、蛋白表达量及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 Vasohibin-1表达与VEGF-A表达(r=0.378,P=0.003)及MVD(r=0.628,P<0.001)呈正相关。 Vasohibin-1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分期越晚及有远处转移者阳性表达率越高(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Vasohibin-1的表达与VEGF-A表达和MVD呈正相关。 Vasohibin-1的阳性表达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血管抑制蛋白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布拉氏酵母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史刚刚 韩梅 +1 位作者 郝敬鹏 郑冰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啤酒酵母菌的一个亚种,为真菌类益生菌。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同细菌类益生菌相比,布拉氏酵母菌更耐酸、耐氧化、不与细菌发生遗传物质传递,还可以同抗生素合用。布拉氏酵... 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啤酒酵母菌的一个亚种,为真菌类益生菌。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同细菌类益生菌相比,布拉氏酵母菌更耐酸、耐氧化、不与细菌发生遗传物质传递,还可以同抗生素合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其分泌的许多蛋白酶具有抗毒素作用;其自身菌体含有较多多胺类物质,可以营养肠道黏膜细胞,调节机体代谢平衡;可以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增强肠道免疫。布拉氏酵母菌已经被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应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改善肠道炎症,增强美沙拉嗪的治疗效果,布拉氏酵母菌可作为UC治疗的辅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 生物学特性 作用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Vasohibi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16
作者 史刚刚 郝敬鹏 +3 位作者 王力 何彬 甘建琛 王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40-2340,共1页
Vasohibin-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链霉菌抗生... Vasohibin-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指标包括Vasohibin-1、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及微血管密度(M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直肠癌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临床病理资料 抗生物素蛋白 直肠癌患者 过氧化物酶
原文传递
干细胞标志物CD44及Lgr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兴芬 张向莲 +3 位作者 许丽萍 史刚刚 郑海燕 孙保存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2899-2904,共6页
目的探讨干细胞标志物CD44及Lgr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结直肠癌标本90例、癌旁组织20例、淋巴结转移灶30例、癌结节28例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30例,... 目的探讨干细胞标志物CD44及Lgr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结直肠癌标本90例、癌旁组织20例、淋巴结转移灶30例、癌结节28例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30例,利用免疫组化检测CD44及Lgr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和Lgr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和62.2%,高于癌旁组织的30.0%和15.0%(P:0.001及P〈0.001);结直肠癌中CD44和Lgr5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肿瘤浸润深度、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软组织癌结节及肝转移、TNM分期有关(分别为P=0.021、0.032、0.030、0.011、0.015、0.007及P=0.011、0.027、0.017、0.008、0.011、0.021);淋巴结转移灶、癌结节及肝转移灶中CD44和Lgr5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9.3%、90.0%和83.3%、89.3%、86.7%)较原发灶(68.9%和62.2%)高(P=0.007、0.032、0.022及P=0.033、0.007、0.013);结直肠癌中CD44和Lgr5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615,P〈0.001),两者同时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化、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癌结节及肝转移、TNM分期有关(P=0.005、0.003、0.003、0.026、0.01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D44阳性表达及CD44与Lgr5同时阳性表达结直肠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P=0.030及0.001);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组织学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伴肝转移及临床分期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35、0.035、0.018、0.016、0.00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D44与Lgr5同时阳性表达、伴淋巴结转移、伴肝转移及临床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4、0.044、0.031、0.008)。结论CIM4和Lgr5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是促进患者局部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两者同时阳性表达对不良预后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干细胞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胸苷激酶1、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鹏昊 郝敬鹏 +1 位作者 史刚刚 王晖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1(TK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5-3和CA72-4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分别测定了124例结直肠癌患者、5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1(TK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5-3和CA72-4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分别测定了124例结直肠癌患者、5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154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10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K1水平和血清CEA、CA19-9、CA15-3、CA72-4的水平。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K1和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TK1、CEA、CA19-9、CA15-3和CA72-4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TK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及年龄相关(均P<0.05),但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良性病变和健康者中,血清TK1水平依次降低。TK1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生存期更短。多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5%、93.0%和93.1%。结论血清TK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预测的独立标志物。TK1、CEA、CA19-9、CA15-3和CA72-4的联合检测具有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胸苷激酶1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原文传递
抗增殖因子活性测定对间质性膀胱炎的诊疗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卫 史刚刚 韩瑞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抗增殖因子(APF)活性测定在间质性膀胱炎(IC)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5例IC患者作为治疗组和2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膀胱扩张及膀胱灌注西施泰对IC患者治疗6个月,留取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尿液并行... 目的探讨尿液抗增殖因子(APF)活性测定在间质性膀胱炎(IC)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5例IC患者作为治疗组和2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膀胱扩张及膀胱灌注西施泰对IC患者治疗6个月,留取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尿液并行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评分(PUF)。采用角蛋白抗体对膀胱上皮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的鉴定。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治疗前后尿液对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对照组中尿液对正常膀胱上皮细胞没有抑制活性。治疗组治疗前后尿液APF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798,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前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UF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12,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前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PF同PUF(rs=0.974,P〈0.05);术后3个月APF同PUF(rs=0.836,P〈0.05);术后6个月APF同PUF(rs=0.679,P〈0.05)。结论APF活性同PUF评分呈正相关,尿液APF活性测定可以作为IC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膀胱炎 抗增殖因子 尿液
原文传递
间质性膀胱炎与1型/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漂移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卫 史刚刚 韩瑞发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血浆及膀胱黏膜1型/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与免疫调节失衡的关系。方法女性IC患者血浆及黏膜标本1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标本1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匹配。IC患者符合美国糖尿病、消...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血浆及膀胱黏膜1型/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与免疫调节失衡的关系。方法女性IC患者血浆及黏膜标本1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标本1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匹配。IC患者符合美国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诊断标准。依据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评分(PUF评分)结果分为低评分(0~20分)和高评分(21~35分)2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组患者血浆和膀胱黏膜中Th1(IFN-γ和IL-2)和Th2(IL-4和IL-10)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①IC患者血浆IFN-γ、IL-2表达量分别为(4.57±2.92)、(17.52±7.52)pg/ml,对照组分别为(4.11±2.27)、(20.99±5.09)pg/ml,2组间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患者血浆IL-4、IL-10表达量分别为(0.34±0.22)、(4.37±2.34)pg/ml,对照组分别为(0.14±0.07)、(1.18±0.61)pg/ml,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C患者和对照组膀胱黏膜标本中IFN-γ、IL-2表达强度比较χ2值=1.900、0.5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IL-4、IL-10表达强度比较χ2值=8.237、8.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C患者PUF低评分组血浆IL-4、IL-10表达量分别为(0.16±0.11)、(2.42±1.27)pg/ml,高评分组分别为(0.53±0.12)、(6.31±1.21)pg/ml,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膀胱黏膜标本IL-4表达强度比较χ2=7.608,rs=0.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表达强度比较χ2=8.844,rs=0.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失衡,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增强,且免疫失衡随症状程度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炎 间质性 T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