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采油厂原油沉降罐及污水罐排泥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双立娜 《辽宁化工》 CAS 2017年第3期291-293,296,共4页
吴起采油厂联合站大罐现有的排泥技术无法实现罐底污泥的有效排放,必须采取人工定期清理,这不仅影响了沉降罐和污水罐的正常运行,导致污水处理水质不达标,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行能耗。本文通过对国内大罐排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借鉴周... 吴起采油厂联合站大罐现有的排泥技术无法实现罐底污泥的有效排放,必须采取人工定期清理,这不仅影响了沉降罐和污水罐的正常运行,导致污水处理水质不达标,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行能耗。本文通过对国内大罐排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借鉴周边油田成熟的排泥技术,针对吴起采油厂的油泥形成特性,实施了适合吴起采油厂大罐排泥的技术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泥 排泥 无害化处理 负压排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采油厂污水处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双立娜 《辽宁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565-567,570,共4页
吴起采油厂是延长油田的第一大厂,承担着巨大的原油生产任务。但是伴随着连年上产,以及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形气候环境、特殊的社会环境等,采油厂地面系统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体现在油田污水处理方面。本文通过对吴起采油厂油... 吴起采油厂是延长油田的第一大厂,承担着巨大的原油生产任务。但是伴随着连年上产,以及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形气候环境、特殊的社会环境等,采油厂地面系统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体现在油田污水处理方面。本文通过对吴起采油厂油田污水处理现状、处理工艺、水质不达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详细论证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水质指标 处理工艺 改进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地震法进行地应力及压裂缝方向监测研究
4
作者 双立娜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9期945-947,950,共4页
XC油区的主力油层属于低渗-超低渗储层,通过压裂作业来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是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压裂效果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后续产量。而对压裂裂缝进行监测,获取压裂裂缝的基本参数,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基础之一。本... XC油区的主力油层属于低渗-超低渗储层,通过压裂作业来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是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压裂效果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后续产量。而对压裂裂缝进行监测,获取压裂裂缝的基本参数,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基础之一。本文采用最常用的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微地震法,对XC油区5口压裂井压裂缝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确定了地应力的方向,对该地区的后续压裂方案制定及井网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压裂 地应力 裂缝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小奇 赵小春 +5 位作者 马涛 双立娜 齐博 冯全宏 张文奕 高胜利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6期53-60,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的储层特征,挖掘开发潜力,针对研究区长8和长9储层特征研究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利用岩心薄片、压汞、测井及岩心等分析资料,从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研究区进行储层表征研究,并... 为进一步了解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的储层特征,挖掘开发潜力,针对研究区长8和长9储层特征研究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利用岩心薄片、压汞、测井及岩心等分析资料,从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研究区进行储层表征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层主要成分为长石砂岩,其余依次为岩屑、云母和填隙物;2)研究区储层孔隙度主要为6%~12%,渗透率主要为(0.3~1.0)×10^(-3)μm^(2),整体上属于低-特低孔隙度及超低渗透率储层,物性较差;3)该区油组砂岩储层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为不均质地层,层间为“极不均质”;4)储层类型以Ⅳ_(a)和Ⅳ_(b)为主,是超低渗储层。以上成果认识,对研究区持续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油田 楼坊坪油区 储层特征 长8 长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地质模型在XP1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奇 双立娜 +2 位作者 高俊龙 张东海 李春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2年第3期70-73,81,共5页
应用地质建模技术,根据建模的对象、地质条件和沉积特征等相关的已知信息选择适用的随机模拟技术,建立水平井目的层三维地质模型设计。文中通过分析储层有利区的位置,部署水平井井位;经过地应力及水力压裂裂缝方向研究,确定水平段的方位... 应用地质建模技术,根据建模的对象、地质条件和沉积特征等相关的已知信息选择适用的随机模拟技术,建立水平井目的层三维地质模型设计。文中通过分析储层有利区的位置,部署水平井井位;经过地应力及水力压裂裂缝方向研究,确定水平段的方位;根据储层状况并结合压裂缝与产能的关系,论证出水平段的长度;投产初期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水平段 井位 方位 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深层含油层系开发井网密度研究
7
作者 赵阳 高胜利 +6 位作者 张小奇 马涛 双立娜 赵小春 齐博 冯全宏 张文奕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和长9油层,需要确定1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根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相关性,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的井网密度为6.8口井/km^(2);实际上,...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和长9油层,需要确定1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根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相关性,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的井网密度为6.8口井/km^(2);实际上,延长油田西部三叠系已开发油田的井网密度为9.2~18.0口井/km^(2)。考虑到新老井网的衔接,确定长8和长9油层开发井网密度宜在10~15口井/km^(2),以300 m井距部署井网密度较为适合;在分析研究区最大主应力与裂缝走向的基础上,尽可能在原有300 m×300 m正方形井网的基础上进行井网布置,以继承原有井网;采用300×300正方形反九点布井,采用反九点法注水。以上成果对整个吴起油田深层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密度 长9油层 楼坊坪油区 吴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油田楼坊坪油区深层含油层系开发井网密度研究
8
作者 赵阳 张小奇 +6 位作者 马涛 双立娜 赵小春 齐博 马全宏 张文奕 高胜利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3年第9期1087-1094,共8页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长9油层,需要确定一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将研究区长8、长9油藏水驱采收率20%以及相关参数,依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得出...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未动用的长8、长9油层,需要确定一套合理的井网系统,以便积累经验,指导吴起油田其他深层含油区域进行高效、合理开发;将研究区长8、长9油藏水驱采收率20%以及相关参数,依据不同流度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得出研究区井网密度分别为6.8口/km2;结合延长油田西部三叠系已开发油田的实际井网密度9.2~18口/km2,综合考虑新、老井网衔接,确定出长8、长9油藏开发井网密度宜在10~15口/km2、300 m井距部署的井网密度基本适合;在对研究区最大主应力与裂缝方位分析的基础上,井网方案部署在原部署的300 m~300 m近正方形井网的基础上尽量继承原井网形式,采用300 × 300正方形反九点布井,注水采用反九点法投注;该项研究结果对把本区乃至整个吴起油田深层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密度 长9油层 楼坊坪油区 吴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实施CO_2泡沫驱的基岩采收率
9
作者 陈军斌 双立娜 +3 位作者 陈瑜芳 史鹏涛 陈朋刚 陈军斌 《国外油田工程》 2010年第2期6-10,共5页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CO2驱后采收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CO2从裂缝到基岩的流动,因此CO2分子从裂缝向基岩中原油的扩散作用会影响采油速度。在CO2驱中泡沫CO2显示了其在提高宏观驱油效率方面的作用。然而,泡沫剂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从基岩到裂...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CO2驱后采收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CO2从裂缝到基岩的流动,因此CO2分子从裂缝向基岩中原油的扩散作用会影响采油速度。在CO2驱中泡沫CO2显示了其在提高宏观驱油效率方面的作用。然而,泡沫剂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从基岩到裂缝的采油速度还需要确定。一个裂缝模型中研究了油藏条件下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CO2驱过程中泡沫CO2对采油速度的影响。这个裂缝模型通过把水驱后的岩心塞置于带有环空的不锈钢壳电解槽的环空中制作而成。裂缝被注入的CO2气以及同时注入的CO2气和泡沫剂溶液充满,或者在岩心塞外注入水和泡沫剂。利用压力衰减法来确定人造海水、地面脱气原油和CO2泡沫剂水合溶液中CO2的体积扩散系数。同时注入CO2气和水合泡沫剂溶液的采收率比单独注入CO2时的采收率略高。在人造海水和水合泡沫剂溶液中测得的CO2的体积扩散系数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被测泡沫剂对CO2的渗透没有太大影响。油藏条件下对于CO2-人造海水和CO2-地面脱气原油系统而言,可以预测体积扩散系数与之前出版的文献资料中的值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裂缝模型CO2 驱泡沫 剂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用二甲苯乳化酸:一种去除沥青质沉积提高油井产能的经济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双立娜(编译) 陈军斌(编译) +2 位作者 张小奇(编译) 樊伟平(编译) 陈军斌(审校) 《国外油田工程》 2009年第12期16-18,共3页
乳化酸(30%柴油和70%盐酸)已经应用于基岩酸化压裂等措施中。注入这种酸的优点包括:延迟酸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减少酸对油井各种管线的腐蚀,使酸中的添加剂用量最少。然而,用这种酸来处理有沥青质沉积的油井需要一种合适的芳香基溶剂来首... 乳化酸(30%柴油和70%盐酸)已经应用于基岩酸化压裂等措施中。注入这种酸的优点包括:延迟酸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减少酸对油井各种管线的腐蚀,使酸中的添加剂用量最少。然而,用这种酸来处理有沥青质沉积的油井需要一种合适的芳香基溶剂来首先去除沥青质,然后再采取基岩酸化处理措施,这种额外采取的步骤将增加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为了去除沥青质沉积、提高油井产能,选择在二甲苯中乳化盐酸。二甲苯是连续相用来溶解沥青质,盐酸作为不连续相溶解碳酸盐岩,以此来提高油井产能。做了大量的室内试验确保二甲苯乳状液中酸的稳定性,而且测量它的表观黏度。乳状液中酸的质量浓度是15%,体积分数是0.7,其余的含量是二甲苯。所有试验都是在室温160条件下进行的。发现乳化酸的稳定性和表观黏度是配制乳化酸的烃相的函数。用二甲苯配制的乳化酸表观黏度较小,并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更稳定。在4口井上实施了二甲苯乳化酸的基岩酸化,没有遇到操作问题。不像以前应用常规酸的基岩酸化,这4口井对新措施都做出了反映,结果是含水量没有增加。但是其中一口井除外,因为在实施酸处理之前这口井含水量就已经上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二甲苯 乳化酸 表观 黏度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应用岩层层间滑移模型模拟水力压裂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奇(编译) 韩继勇(编译) +2 位作者 双立娜(编译) 樊伟平(编译) 韩继勇(审校) 《国外油田工程》 2009年第11期29-32,共4页
当水力压裂遇到较弱地层或天然裂缝时,层间滑移是改变水力压裂强度的机理之一。在浅地层或超压地层,当地层层间的有效正应力很低时地层的层间滑脱就有可能发生。当垂向水力压裂裂缝在这样的地层中延伸时,岩层层间滑移将阻碍或停止裂缝... 当水力压裂遇到较弱地层或天然裂缝时,层间滑移是改变水力压裂强度的机理之一。在浅地层或超压地层,当地层层间的有效正应力很低时地层的层间滑脱就有可能发生。当垂向水力压裂裂缝在这样的地层中延伸时,岩层层间滑移将阻碍或停止裂缝高度的增长。现在研究出一种层间滑移模型,已将其应用于虚拟三维水力压裂模拟系统中。该模型用不连续位移法来计算层间滑移引起的裂缝宽度形变,用界面交叉点准则来判定压裂裂缝高度增长过程中裂缝是否穿过了特定的岩层。模型规定了所需要的摩擦系数和抗剪强度这两种界面性能,应用了Renshaw and Pollard判定准则并解释了不连续位移法。产生层间滑移直接影响裂缝高度的增长和宽度的变形,但是由于水力压裂的耦合作用,层间滑移还将影响裂缝的几何形状和地层破裂压力。将层间滑移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示踪测井压裂测量的裂缝高度和压力,以及压裂后的产能分析进行了比较。在现场实例中,根据实际现场测量,地层将产生一种T形裂缝,裂缝的高度、宽度和压力与用层间滑移模型模拟的结果和测量数据拟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滑移 水力压裂 裂缝 拟三维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