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娜 任中秀 +3 位作者 历国艳 朴影 李春双 惠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423-424,共2页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无斑块组的年龄、性别、TC、LDL、血糖、血压、FIB、Hcy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性别、胆固醇、血糖、血压、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典贵 焦海旭 +7 位作者 徐树军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4期2082-2083,共2页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尿激酶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45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动...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尿激酶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45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显效率88.9%,有效率100%。术后责任血管全部通畅,血管残余狭窄<30%。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典贵 焦海旭 +7 位作者 徐树军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8期2696-2697,共2页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对照组采用行静脉溶栓(静脉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24 h、1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5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病变 急性脑梗死 动脉成形术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地区脑梗死与胆红素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伍丽红, 刘娜 +4 位作者 历国艳 袁玉英 李和永 徐树军 惠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研究寒冷地区脑梗死与胆红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 目的研究寒冷地区脑梗死与胆红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胆红素 寒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树军 周典贵 +6 位作者 惠凯 程立山 周勇 罗恩丽 历国艳 袁玉英 房庆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150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动静脉组)8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150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动静脉组)8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组(成形术组)62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欧洲卒中评分(Eurpean strokescale,ESS),对比分析治疗的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1周后ESS评分明显增高,(P<0.05,P<0.01);动静脉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是16.0%,52.0%,12.0%;成形术组分别是10.0%,0.0%,9.0%。结论:动静脉组和成形术组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疗效改善都有效果。成形术组使神经系统恢复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多社区颈动脉斑块人群干预治疗对斑块逆转及缺血事件发生的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惠凯 李春双 +5 位作者 周典贵 历国艳 伍丽红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2期19-21,共3页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逆转 颈动脉狭窄 综合干预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程立山 高朋杰 +5 位作者 陈晶 宋亚彬 历国艳 宋宏杉 冯俊强 张立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对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46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动脉组22例,行脑血管造影,将微导管超选择置于小脑前下动脉,给予尿激酶30万~50万U于20~30 min注完;静脉组采用常规静脉给予扩血管、降... 目的探讨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对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46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动脉组22例,行脑血管造影,将微导管超选择置于小脑前下动脉,给予尿激酶30万~50万U于20~30 min注完;静脉组采用常规静脉给予扩血管、降纤药物治疗,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采用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结果动脉组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静脉组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8例。结论超选择局部动脉内给药可能是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尿激酶 突发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焦虑症干预治疗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立山 高朋杰 +5 位作者 历国艳 陈晶 宋亚彬 宋宏杉 冯俊强 张立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6期503-503,共1页
目的观察丁螺环酮、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按CCMD-3标准诊断为广泛性焦虑30例,服用丁螺环酮、帕罗西汀4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客观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 目的观察丁螺环酮、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按CCMD-3标准诊断为广泛性焦虑30例,服用丁螺环酮、帕罗西汀4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客观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时HAMA积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螺环酮或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螺环酮 帕罗西汀 脑梗死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止留置胃管拖出(拔出)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历国艳 袁玉英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21期124-125,共2页
目的:让接受鼻饲,减少病人拔管的机率。方法:将108倒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纽各5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为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观察组分别从置管流程、固定方法、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 目的:让接受鼻饲,减少病人拔管的机率。方法:将108倒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纽各5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为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观察组分别从置管流程、固定方法、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高了置管一次成功率,避免了常规方法导致的误吸、粘膜损伤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胃管 置管流程 固定方法 心理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