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肝病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卢安卫 黄东胜 +3 位作者 郑树森 陈庆廉 金旭东 徐林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264-267,共4页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 ( OL T)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心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麻醉前放置肺动脉导管和右桡动脉导管 ,监测各个时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先用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变化的差异性 ,再以术前、术毕时作对照 ,按配对资料 t检验的统计方...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 ( OL T)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心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麻醉前放置肺动脉导管和右桡动脉导管 ,监测各个时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先用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变化的差异性 ,再以术前、术毕时作对照 ,按配对资料 t检验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术中心率增快 ;血压在无肝期开始转流时 ,显著下降后短期内回升 ,术后 1 2 h开始进行性增高 ;肺动脉压从无肝期前开始增高 ,术后 60 h又进一步增高 ;肺动脉楔压变化与肺动脉压变化一致 ;心输出量在术前到术后 60 h均处于高输出状态 ;术前肺循环阻力低于正常 ,术毕时显著增高 ;体循环阻力在无肝期显著下降 ;术后两者均进行性增高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OL T患者术前术中有高排低阻型血流动力学障碍 ,术后逐渐恢复正常。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预防和控制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同种移植 血液动力学 心输出量 肺动脉压 OLT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肺内分流量的影响及其原因探讨
2
作者 卢安卫 章云涛 +1 位作者 浦其斌 方雪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4期225-226,共2页
目的 为了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内分流量 (简称Qs/Qt)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在吸纯氧下测定体外循环前及结束后20′、2h、4h、8h的肺内分流量。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20分钟、2h、4h时肺内分流均增加 (P<0.05) ,8h开始恢复。结论 体外循... 目的 为了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内分流量 (简称Qs/Qt)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在吸纯氧下测定体外循环前及结束后20′、2h、4h、8h的肺内分流量。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20分钟、2h、4h时肺内分流均增加 (P<0.05) ,8h开始恢复。结论 体外循环可引起肺内分流量增加 ,其原因存在着解剖分流的增加 ,也可能同时存在肺泡萎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内分流量 肺摄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25
3
作者 郑树森 卢安卫 +3 位作者 梁廷波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 :对 1999年 2月至 2 0 0 3年 4月 ,术前无呼吸系统疾病行肝移植 16 3例 ,监测术后 2周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其治疗效应。结果 :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76 % (12 4 /16 3) ...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 :对 1999年 2月至 2 0 0 3年 4月 ,术前无呼吸系统疾病行肝移植 16 3例 ,监测术后 2周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其治疗效应。结果 :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76 % (12 4 /16 3) ,治愈 92 % (114 /12 4 )。各并发症的治愈率分别为 :胸腔积液 10 0 % (113/113) ,肺部感染 92 % (76 /83) ,急性呼吸衰竭 91% (5 9/6 5 ) ,肺水肿 98% (5 8/5 9) ,肺动脉高压 98% (10 1/10 3) ,肺不张 10 0 % (4 /4) ,气胸 10 0 %(2 /2 )。结论 :单腔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安全有效。肝移植术后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导致气管插管时间的过长是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吸痰时无菌操作和通畅呼吸道引流是防治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重要措施。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与换气功能障碍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类型。肺动脉高压与肺水肿主要与肺的血管张力及肺循环血量相关 ,处理以扩血管、利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副作用 手术后并发症 肺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与感染(附52例肝移植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郑树森 吴健 +5 位作者 梁廷波 黄东胜 王伟林 张珉 沈岩 卢安卫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以来5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发生率以及治疗。结果:本组中42例(80.8%)病人术后发生一次以上的细菌感染。36.5%的病人术后至少有...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以来5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发生率以及治疗。结果:本组中42例(80.8%)病人术后发生一次以上的细菌感染。36.5%的病人术后至少有一次真菌感染,CMV-Ag阳性率为34.6%,CMV-DNA阳性率为40.4%。6例病人出现HBV再感染,其中3例HBV YMDD区产生变异。结论:肝移植术后极易发生细菌、真菌及/或病毒感染,积极预防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感染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傅明杰 赵赫 +3 位作者 李志涛 卢安卫 蔡洪流 董汉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9年第10期1474-1482,共9页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模型的高效移植方式。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硫磺胆酸钠)。SAP模型制作成功6 h后,分为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模型的高效移植方式。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硫磺胆酸钠)。SAP模型制作成功6 h后,分为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tail vein)、腹腔注射移植组(intraperitoneal)和尾静脉-腹腔注射联合移植组(tail vein+intraperitoneal),每组18只。在移植后第24、48和72 h分别安乐死6只大鼠,收集胰腺组织及血清,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抗炎因子IL-10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水平;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和第72 h后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及肺泡组织病理改变;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bMSCs在胰腺组织的分布。结果SAP组胰腺组织有大量出血、水肿、炎性反应及坏死;与对照组相比,3种不同方式bMSCs移植组胰腺组织的出血、水肿、炎性反应及坏死明显减少(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尾静脉+腹腔联合移植组较单纯尾静脉或腹腔移植组胰腺组织的出血、水肿、炎性反应及坏死进一步减少(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IL-10的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DAPI标记的bMSCs在移植组的胰腺组织内均有分布,且在尾静脉+腹腔联合移植组观察到更多的荧光分布;72 h后可见移植组小肠黏膜及肺泡组织完整性较SAP组明显好转,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情况较SAP组明显减轻,相比于腹腔和单纯尾静脉移植,联合移植组情况进一步改善。结论在大鼠SAP模型中,bMSCs通过尾静脉+腹腔联合移植能显著抑制炎性反应,减少SAP相关性胰腺、小肠黏膜及肺损伤,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尾静脉移植和腹腔注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在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
6
作者 章初寒 卢安卫 《中外医疗》 2024年第7期195-198,共4页
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凝血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显得尤为关键。阿加曲班作为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DTI),以其可控的抗凝监测、出色的抗凝... 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凝血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显得尤为关键。阿加曲班作为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DTI),以其可控的抗凝监测、出色的抗凝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等特点,可能相较于传统的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更为优越。本文综述了阿加曲班在ECMO中的应用,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为个体化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了ECMO抗凝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丽蓉 卢安卫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22期2440-2442,F0003,共4页
目的总结3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诊治经验并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加深对不典型AD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2020年7至12月树兰(杭州)医院ICU收治3例不典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1... 目的总结3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诊治经验并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加深对不典型AD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2020年7至12月树兰(杭州)医院ICU收治3例不典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胸闷伴低血压,D-二聚体均升高。经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出现急性腹痛、恶心、呕吐以及伴有其他系统症状患者应考虑AD的可能,并及时行增强CT、D-二聚体、胸部X线、心脏超声等检查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 主动脉夹层 误诊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后应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卢安卫 郑树森 +6 位作者 吴健 梁廷波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施邵华 吴应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3389-3392,共4页
目的观察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后合理的联用方法及合适的血药浓度。方法本实验为单中心、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从2001年2月至2004年7月首次肝移植患者94例,初始给予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二... 目的观察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后合理的联用方法及合适的血药浓度。方法本实验为单中心、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从2001年2月至2004年7月首次肝移植患者94例,初始给予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二联:联用糖皮质激素;三联:联用麦考吗替酚酯(MMF)+糖皮质激素;四联:联用MMF+糖皮质激素,用2个剂量赛尼哌诱导治疗),比较术后6个月各组之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率:二联25·9%,三联11·1%,四联7·5%;二联组与四联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38)。术后6个月人/肝存活率相同,分别为:二联88·9%,三联92·6%,四联92·5%,P=0·67。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二联37·0%,三联18·52%,四联17·50%,P=0·834。高血糖发病率分别为:二联40·7%,三联33·3%,四联35·0%,P=0·573。手震颤发病率分别为:二联59·3%,三联51·9%,四联47·5%,P=0·639。乙肝再感染率分别为:二联12·0%,三联19·2%,四联7·9%,P=0·339;CMV感染率分别为:二联55·6%,三联59·3%,四联67·5%,P=0·586;细菌感染率分别为:二联48·2%,三联44·4%,四联55%,P=0·680。在术后3个月谷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二联:64·0±50·9,三联:29·3±23·0,四联:30·00±37·4,P=0·030;四联比二联显著低,P=0·011。血胆固醇(Tch)水平分别为:二联:5·24±1·17,三联:4·70±1·06,四联:4·36±1·09,P=0·005;四联组比二联组显著低,P=0·002。结论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应选择低剂量联合应用对移植肝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低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急性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应用于肝移植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安卫 郑树森 +6 位作者 王卓轶 陈海勇 汤晓峰 陈跃敏 施邵华 吴应盛 庄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3-404,418,共3页
目的探索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2月到2004年7月间40例成人尸体肝移植患者接受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比较高浓度(QH)组与低浓度(QL)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在... 目的探索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2月到2004年7月间40例成人尸体肝移植患者接受以FK506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比较高浓度(QH)组与低浓度(QL)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急性排斥反应率、人/肝存活率、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L组的手震颤发生率显著低于QH组(X^2=5.105,P=0.024),术后15 d、3个月血肌酐水平在QL组显著低于QH组(t_(15天)= 2.10,P_(15天)=0.042;t_(3月)=2.45,P_(3月)=0.019),术后3个月、6个月血胆固醇水平在QL组显著低于QH组(t_(3月)=2.35,P_(3月)=0.024;t_(6月)=2.11,P_(6月)=0.042)。结论QL组使用四联免疫抑制的安全性较好。用四联方案在术后6个月内FK506的血药浓度可控制在5~8 ng/ml。血胆固醇、血肌酐水平、手震颤的发生率与FK506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物排斥 免疫抑制剂 他克莫司
原文传递
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护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卢安卫 黄东胜 郑树森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的临床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 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毕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按预先设定处理方法 ,对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症状体征进行监测。结果  3 0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呼吸功能不全、胸腔积液...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的临床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 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毕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按预先设定处理方法 ,对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症状体征进行监测。结果  3 0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呼吸功能不全、胸腔积液、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一过性高血糖 ;2 8例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 ;4例死于并发症。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易并发全身各重要脏器及系统的并发症 ;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肝移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术后监护 并发症 防治
原文传递
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管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安卫 余国伟 +2 位作者 倪一鸣 屠政良 孙彩虹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9-249,共1页
关键词 手术后管理 心脏功能 监测 心肺联合移植术
原文传递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三例报告 被引量:24
12
作者 梁廷波 汤晓锋 +5 位作者 郑树森 卢安卫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孟雪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26-829,共4页
目的 探讨与总结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CVHD)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跟踪并分析 3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急性GVHD的临床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外周血HLA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PCR -STR)检查... 目的 探讨与总结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CVHD)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跟踪并分析 3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急性GVHD的临床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外周血HLA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PCR -STR)检查作为其诊断依据。并对免疫抑制剂进行调整。结果  3例在术后 3~ 8周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期间肝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 ,巨细胞病毒 (CMV)早期抗原 (pp6 5 )、EB病毒抗体(lgM )均阴性。术后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检测到供体HLA抗原 ,1例女性受体外周血PCR -STR检测到供体Y染色体嵌合。 3例患者最终均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GVHD的发性并非罕见 ,早期易被误诊 ,治疗效果令人失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术 移植物抗宿主病 术后并发症 诊断依据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7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郑树森 黄东胜 +7 位作者 王伟林 梁廷波 张珉 沈岩 吴健 徐骁 卢安卫 廖胜洋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我国现阶段人体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经验,并总结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4月至2001年8月我院连续实施的7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达... 目的 探讨我国现阶段人体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经验,并总结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4月至2001年8月我院连续实施的7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达到75%;恶性肿瘤受体的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围手术期单一应用拉米夫定可以明显减少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术中不用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8%,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96%。结论 原位肝移植可以成为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项常规方法;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围手术期应常规应用拉米夫定;不用静脉-静脉转流技术的肝移植在大多数成人肝移植中是安全可行的;尽早诊断胆道和血管并发症,及时采用正确的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与血管并发症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终末期肝病 拉米夫定 静脉转流技术 并发症 原位移植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树森 蒋智军 +5 位作者 徐骁 梁廷波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卢安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进行的96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19例,均检测到CMV抗原IE E和CMV抗原PP65,其中CMV IgM(+)8例。在CM...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进行的96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19例,均检测到CMV抗原IE E和CMV抗原PP65,其中CMV IgM(+)8例。在CMV感染的患者中,出现呼吸窘迫3例,发热4例,黄疸2例,14例无明显症状。经更昔洛韦治疗后18例患者血CMV抗原IE E和CMV抗原PP65转变为阴性,1例患者死于间质性肺炎。结论肝移植后CMV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预防、早期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CMV感染至关重要,CMV抗原检测的应用能够对CMV感染患者作出早期诊断并且指导治疗,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CM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肝移植术后 防治研究 巨细胞病毒(CMV) CMV感染 2002年12月 同种异体肝移植 CMV抗原检测 术后患者 PP65 更昔洛韦 2001年 间质性肺炎 诊治经验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 呼吸窘迫 早期治疗 指导治疗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作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郑树森 吴健 +3 位作者 王伟林 黄东胜 梁廷波 卢安卫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45-448,共4页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 (HBV)再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4 0例HBV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常规采用拉米夫定预防HBV再感染 ,同时监测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血清HBV DNA、YMDD区变异、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免疫...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 (HBV)再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4 0例HBV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常规采用拉米夫定预防HBV再感染 ,同时监测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血清HBV DNA、YMDD区变异、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免疫组化。结果 肝移植术后拉米夫定单一预防用药 6个月HBV再感染率为 12 .2 % ,12个月再感染率为 2 3.5 %。 4例患者HBV DNA转阳性 ,其中 3例YMDD区产生变异。术前HBVDNA阳性的患者在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高 ;而患者术前HBeAg的状态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无明显相关。结论 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 ;在拉米夫定用药的基础上HBV再感染可以产生YMDD区变异 ;HBV相关疾病患者行肝移植时术前应使HBVDNA转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拉米夫定 预防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肝移植89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郑树森 徐骁 +6 位作者 梁廷波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吴健 卢安卫 邵浙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50-454,共5页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肝移植临床经验,探讨HCC肝移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单位施行的89例HCC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对预后...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肝移植临床经验,探讨HCC肝移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单位施行的89例HCC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6个月、1年和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 8%、55. 3%和43 .7%, 6个月、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 .4%、35. 6%和24 .9%;随访期间肿瘤转移复发的总发生率为52 8%;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因素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癌栓形成(PVTT) (χ2 =15 14,P=0. 0001)、肿瘤大小(χ2 =15. 05,P=0 .0001 )、肝硬化背景(χ2 =6 14,P=0 .0132 )、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χ2 =5 .82,P=0. 0159)和组织学分级(χ2 =4. 61,P=0 .0319);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因素包括PVTT(χ2 =26 .30,P<0. 0001 )、肿瘤大小(χ2 =25 .25,P<0 0001 )、AFP水平(χ2 =14. 83,P=0 .0001)、组织学分级(χ2 =12 54,P=0. 0004 )、肿瘤分布(χ2 =12 73,P=0. 0004 )、肿瘤数目(χ2 =9 81,P=0 0017)以及肝硬化背景(χ2 =9 .76,P=0 .00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累积生存率显著相关的因素是PVTT(RR=4. 721,P=0. 001 )、年龄(RR=3. 282,P=0 .007 )和组织学分级(RR=2. 368,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移植 肝硬化 年龄 组织学分级
原文传递
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伟林 高磊 +3 位作者 梁廷波 姚敏亚 卢安卫 郑树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2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403例施行肝移植患者中有脾切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术前脾切除组(23例)和术中脾切除组(6例),分别与同期随机...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2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403例施行肝移植患者中有脾切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术前脾切除组(23例)和术中脾切除组(6例),分别与同期随机抽取的未合并有脾切的肝移植患者58例作对照,就其手术时间、出血、输血、感染、急性排斥、生存率及术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脾切组和术中脾切组分别与无脾切组相比手术耗时明显延长,术中、术后输血明显增加,细菌感染率也显著增高。脾切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降低。术中脾切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脾切组(P=0.0001)。术后第14天各组平均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但是术后第30天脾切组的平均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正常。结论肝移植术前或术中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均无益处,脾切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脾切除 感染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东胜 郑树森 +7 位作者 徐骁 王伟林 梁廷波 沈岩 张珉 卢安卫 吴健 章爱斌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情况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4月~2001年7月施行的67例肝脏移植,对48例早期肝移植患者中发生的免疫抑制剂替换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8例患者中,21例(43.8%)因术后出... 目的 探讨和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情况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4月~2001年7月施行的67例肝脏移植,对48例早期肝移植患者中发生的免疫抑制剂替换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8例患者中,21例(43.8%)因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或严重毒副作用而替换为其它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激素方案组(31例)中,15例(48.4%)进行替换;CsA+霉酚酸酯(MMF)+激素组(14例)中,6例(43%)进行替换。发生排斥反应者常规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同时替换免疫抑制剂,将CsA替换为他克莫司(FK506)或提高CsA剂量,可获得有效控制;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者应及时减少CsA用量或替换成FK506,其肝功能多能改善;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CsA用量并改联用MMF,或替换成FK506后可有效挽救肾功能;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者,应停用Aza或MMF,或将CsA改为FK506;神经系统病变经更换免疫抑制剂可以好转。结论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治疗中应视具体情况及时、果断、合理地转换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排斤反应、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术后 免疫抑制剂 替换应用
原文传递
肝移植中应用ABO血型不合供肝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4
19
作者 梁廷波 汤晓锋 +7 位作者 王伟林 卢安卫 沈岩 张珉 俞军 庄莉 张赛君 郑树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状况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41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8例为ABO血型不合的急诊肝移植,其中受体血型O型5例、非O型3例。术后以四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观察受体急性排斥反应、血管、胆道并发症、感染... 目的探讨急诊状况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41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8例为ABO血型不合的急诊肝移植,其中受体血型O型5例、非O型3例。术后以四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观察受体急性排斥反应、血管、胆道并发症、感染和肝肾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半年存活率为5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0%。受体血型O型和非O型、MEL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30分和≥30分、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13分和≥13分、重型肝炎和非重型肝炎、脾切除和非脾切除患者的半年存活率分别为80%和0%、50%和33%、75%和25%、25%和75%、33%和60%。术后并发症有: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漏1例;肝叶坏死和肝脓肿2例;肾功能衰竭2例;感染6例(2例为曲霉菌感染)。结论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不佳,围手术期死亡率高,因此仅适用于无法及时获得合适供肝的急诊肝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型不合 ABO血型系统
原文传递
不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树森 黄东胜 +7 位作者 吴健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沈倩云 卢安卫 傅佩芬 徐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评价在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的结果和可行性。 方法 对 4 3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原位肝移植和 15例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在采用和不采用体外静... 目的 评价在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的结果和可行性。 方法 对 4 3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原位肝移植和 15例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在采用和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 2组患者中 ,术后 3d血肌酐值和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 ,手术时间 (5 6± 1 4 )h ,术中出血量 (42 0 0± 85 0 )ml,术中输血量 (480 0± 92 0 )ml,ICU停留时间 6 3d ,均低于或短于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 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在大多数成人肝移植中是安全而又可行的 ,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疾病 静脉-静脉转流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