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模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卢姁 徐建 +1 位作者 张铭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共12页
对北太平洋黑潮末端及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采用复EOF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流场明显异常在全年四季都主要发生在黑潮末端和黑潮延伸体上,其异常的主要形式在前2个模态均表现为一条由中尺度涡旋组成的涡旋带,带上通常有两两旋转方向相反... 对北太平洋黑潮末端及黑潮延伸体的流场异常采用复EOF分析,结果发现:该海域流场明显异常在全年四季都主要发生在黑潮末端和黑潮延伸体上,其异常的主要形式在前2个模态均表现为一条由中尺度涡旋组成的涡旋带,带上通常有两两旋转方向相反的涡旋偶。各季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表现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日本以南的黑潮流量相一致,秋季最大,夏季次之。ENSO的机制是副热带太平洋经圈环流与热带太平洋纬向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在各季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上均有所反映。冬季PDO在年代际变化上表现明显,其他三季则NPGO表现明显。该海域流场异常的性质是海洋Rossby波的异常,而赤道太平洋流场异常的性质是赤道俘获波的异常,但两者均与风应力异常强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异常 黑潮末端 黑潮延伸体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洋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卢姁 张东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0,共9页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上层洋流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流场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偏差流的前三模态均为赤道所俘获...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上层洋流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流场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偏差流的前三模态均为赤道所俘获;其第一、二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模态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密切相关;第二模态与ENSO密切相关;第一模态其模的振幅有由小到大的年代际周期变化,且从1994年起模有越变越大的趋势,这表明这段时期长江流域梅雨降水量的异常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诊断 热带太平洋 上层洋流 长江流域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的复EOF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卢姁 包赟 吕庆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6,共11页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主要结论有:热带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复EOF分解第一、二模态的空间场均为赤道所俘获,并在赤道南北方向均呈迅速衰减的态势,其表现为赤道陷波的形式。第一、二模...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主要结论有:热带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复EOF分解第一、二模态的空间场均为赤道所俘获,并在赤道南北方向均呈迅速衰减的态势,其表现为赤道陷波的形式。第一、二模态时间系数为复数,其辐角均集中在两个状态,其模则表示了流场异常的大小。该时间系数均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其年际变化的周期均与ENSO相同;在冬季,其年代际变化周期分别与北太平洋主要气候模态PDO和NPGO,以及热带外北太平洋流场异常复EOF分解前两模态的周期相同或相近,这反映了热带与中纬度各大气、海洋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由各模态流场异常可得相应的垂直运动异常,从而可估计SSTA的动力变化;第一模态在赤道东、西太平洋处呈现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第二模态则在西太平洋赤道上以及其北侧的西太平洋暖池处,呈现南北向的跷跷板变化。第一模态的性质为海洋赤道Kelvin波的异常,可称之为ENSO的主要模态;第二模态的性质为海洋混合Rossby-重力惯性波的异常,可称之为ENSO的次要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EOF分析 热带太平洋 大洋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10月份海气联合复EOF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姁 张东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63,共10页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10月份的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10月份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10月份的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10月份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中,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陷度特征,而大气风场则无此现象;第一模态与ENSO循环有密切关系,揭示了Walker环流异常;第一模态的垂直运动风场反映了热带太平洋赤道辐合带和南太平洋辐合带上垂直运动的异常;第二模态偏差风场的经向分量大于第一模态,反映了Hadley环流的异常;第二模态与ENSO循环有联系,但关系不如第一模态那样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联合 动力统计诊断 热带太平洋 ENSO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近红外/红外通道反演大气水汽含量及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卢姁 黄思训 何锡玉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8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算法过程作了推导和分析,并用TERRA-MODIS数据反演了大气水汽含量。对MODIS近红外、红外通道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结果和地面探空数据进行了比较分... 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算法过程作了推导和分析,并用TERRA-MODIS数据反演了大气水汽含量。对MODIS近红外、红外通道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结果和地面探空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晴空区域,两者反演的结果一致性较好;在有云区域,红外通道受云污染导致反演失效,而近红外通道可以很好地完成反演。结果表明,近红外反演方法是可行的。对MODIS近红外通道反演存在的局限性也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水汽含量 近红外 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月份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统计动力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卢姁 张东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本文将热带印度洋10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即作了复EOF分析,考察了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印度洋偶极子(IOD)和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中,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俘获现象... 本文将热带印度洋10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即作了复EOF分析,考察了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印度洋偶极子(IOD)和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中,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俘获现象,而大气则无此现象;第一模态为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第二模态为ENSO前期在印度洋的延伸模态。前2个模态的风场都揭示了Walker环流异常的结构;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气耦合状态,但太平洋的ENSO循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EOF分析 印度洋偶极子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5月份海气联合动力统计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卢姁 张永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1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揭示热带太平洋5月份大气、海洋环流异常与长江流域梅雨丰欠的关系并考察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诊断结果表明:在同一EOF模态中,大气部分...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1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揭示热带太平洋5月份大气、海洋环流异常与长江流域梅雨丰欠的关系并考察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诊断结果表明:在同一EOF模态中,大气部分和海洋部分的结构有很大不同,海洋模态表现出较强的赤道陷波特征;在南、北纬5°之外,海洋流场已大幅衰减掉了,而大气风场该现象不明显。EOF第1模态模的时间系数振幅从1994年起增大趋势明显,这表明气候变化剧烈程度在加大;前2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EOF第1模态为长江流域梅雨丰欠异常模态,大气存在经圈环流异常。EOF第2模态为ENSO模态,大气存在纬圈环流异常。黑潮因处5°N以北,已离开赤道,故其流速虽大,但流场偏差则很小,即其流速异常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长江流域 梅雨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云检测产品客观确定AIRS云检测 被引量:6
8
作者 卢姁 严卫 何锡玉 《气象科技》 2007年第5期740-743,I0006,共5页
云检测是用卫星资料研究云对气候系统作用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采用Nagle的基于扫描几何特性的共同空间匹配算法,用MODIS云检测产品客观确定了AIRS云检测,是将高空间分辨率成像仪产品与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观测资料结合使用的一次实际应用... 云检测是用卫星资料研究云对气候系统作用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采用Nagle的基于扫描几何特性的共同空间匹配算法,用MODIS云检测产品客观确定了AIRS云检测,是将高空间分辨率成像仪产品与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观测资料结合使用的一次实际应用。合成使用高空间分辨率成像仪与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观测资料的关键步骤在于:①有效而精确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②传感器像素内图像仪云检测产品的断定。不仅是云检测,利用AIRS视场内空间匹配的MODIS云产品,还可以判断AIRS的云相态、有效云量及云光学厚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AIRS 空间匹配 云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沿岸山地俘获波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姁 黄伟健 +1 位作者 张铭 何锡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1217,共7页
在采用线性化的浅水方程组并假设地形坡度沿山脉走向不变的情况下,本文对具有底面地形坡度的沿岸山地俘获波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底面地形缓变时,可用摄动法得到沿岸山地俘获波的结构,此时零级近似为经典Kelvin波解,一级近似体现了Rossb... 在采用线性化的浅水方程组并假设地形坡度沿山脉走向不变的情况下,本文对具有底面地形坡度的沿岸山地俘获波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底面地形缓变时,可用摄动法得到沿岸山地俘获波的结构,此时零级近似为经典Kelvin波解,一级近似体现了Rossby变形半径内的底面地形对经典Kelvin波解的修正;直至一级近似,沿岸山地俘获波仍是非频散的。在沿岸处当底面地形坡度平缓时,沿岸山地俘获波表现为Kelvin波结构,此时扰动位势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沿岸;而当底面地形坡度陡峭时,其表现为修正Kelvin波结构,此时扰动位势高度最大值偏离沿岸,在沿岸则扰动位势高度相对为低值,而在沿岸外侧则有位势高度的高值。在沿岸底面地形高度越高,地形坡度越大,扰动位势高度廓线的变化就越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山地俘获波 摄动法 修正Kelvin波 扰动位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层海洋赤道Kelvin波解析解模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姁 路凯程 张铭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采用赤道β平面近似下的线性化二层海洋扰动方程组,对其中的赤道Kelvin波做解析求解,结果表明:该赤道Kelvin波共有2个模态;两者上、下层流场均为东向纬向流,振幅均在赤道处最大,并都呈经向衰减态势,两者波动均是非频散的,这些都与经典Ke... 采用赤道β平面近似下的线性化二层海洋扰动方程组,对其中的赤道Kelvin波做解析求解,结果表明:该赤道Kelvin波共有2个模态;两者上、下层流场均为东向纬向流,振幅均在赤道处最大,并都呈经向衰减态势,两者波动均是非频散的,这些都与经典Kelvin波相同。第一模态(前者)的相速要比第二模态(后者)大2个量级,后者相速与海洋流速相近。前者是快波模态,后者是慢波模态。前者周期约为半天,后者约为1季度,并具气候意义。前、后者各层流场向高纬的衰减分别表现为缓慢和迅速,后者呈赤道俘获波形态。两模态各层位势场向高纬的衰减同流场。将后者与实际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实况及诊断作对比后知,它们具有一致之处。后者能对实际赤道海洋情况以及ENSO现象做出某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层海洋模型 赤道Kelvin波 模态分析 解析解 次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流场异常主要模态与PDO及NPGO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庆平 卢姁 +2 位作者 朱娟 戴文灏 张铭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对冬季北太平洋上层海流异常进行了统计动力诊断,并讨论了主要模态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模态和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PGO)模态的关系。结果显示,冬季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复EOF分解的第一模态... 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对冬季北太平洋上层海流异常进行了统计动力诊断,并讨论了主要模态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模态和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PGO)模态的关系。结果显示,冬季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复EOF分解的第一模态是PDO在流场异常上的反映,第二模态则包含了NPGO的明显信息。主要依据有:(1)第一和第二模态的实时间系数序列分别有准20a和准13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与PDO和NPGO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相同;(2)第一和第二模态实时间系数与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回归系数场的空间分布分别与PDO和NPGO模态的空间结构相近。根据第一和第二模态上层洋流异常计算得到的垂直运动异常的分布,与SSTA的PDO和NPGO模态的空间分布类似,表明海盆尺度流场异常造成的垂直运动是形成PDO和NPGO模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流场异常 复EOF分解 PDO NP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Wyrtki急流异常及其与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东凌 卢姁 张铭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6,共11页
采用热带印度洋上层洋流的复EOF分解,对春季Wyrtki急流异常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做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南海、南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分解第一模态可称之为Wyrtki急流模态,其反映了每年5月份Wyrtki急流的总体强度;该强度有非常... 采用热带印度洋上层洋流的复EOF分解,对春季Wyrtki急流异常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做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南海、南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分解第一模态可称之为Wyrtki急流模态,其反映了每年5月份Wyrtki急流的总体强度;该强度有非常明显的8 a年际变化,这与亚洲夏季风年际变化之一相近;还有17 a和23 a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后者与热带外北太平洋主要气候模态PDO的周期相近。Wyrtki急流强度偏弱(强)年,南海、南亚夏季风建立大多偏早(迟),南海夏季风大多偏强(弱)。第二模态反映了Wyrtki急流在整个赤道印度洋东、西方向的不均匀性;其有非常明显的11 a和18~19 a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前者与热带外北太平洋次要气候模态NPGO的周期相近;此外该模态还有5 a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Wyrtki急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南海夏季风 南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外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路凯程 卢姁 张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6,共8页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各月份除赤道太平洋外的北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并与赤道太平洋洋流异常做了比较;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北太平洋海域上层洋流的明显异常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以东、以南范围不大的海域(关键区)内...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各月份除赤道太平洋外的北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并与赤道太平洋洋流异常做了比较;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北太平洋海域上层洋流的明显异常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以东、以南范围不大的海域(关键区)内,此关键区仅占整个北太平洋海域很小的一部分;而在该海域之外,洋流异常均非常小。虽该洋流异常的第一模态与第二模态对整个异常的方差明显小于赤道太平洋;但其对以上关键区内洋流异常的贡献仍是不小的。在上述海域内,第一模态表现为东东北至西西南走向的涡旋偶,即一个反气旋涡旋和一个气旋涡旋的组合;第二模态也主要表现为涡旋形式。第一、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均有两个状态,第一、二模态其模的数值大小则决定了其偏差流场的强弱,模值越大则异常越大。第一、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均有年际变化和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以上两模态是异常风应力造成海洋西边界附近海水流动的异常所致,其性质是海洋Rossby波的异常,这与赤道太平洋洋流异常是Kelvin波的异常不同,但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其均与风应力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EOF分析 北太平洋 洋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模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东凌 卢姁 张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5-987,共13页
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 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道逆流上。第二模态的大气环流相应异常主要发生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赤道印度洋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异常除与第一模态类似外,还包括索马里暖流的明显异常。第一、二模态分别是印度洋冬季风的偏东、偏西模态,也是其主、次模态;均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还分别有约18、22年的年代际变化;该主、次模态分别在1976年及1976、1986年有突变发生;这样印度洋冬季风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并在1976年出现明显突变。该主、次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海气联合复EOF分解第二、第一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反映两大洋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是因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南亚、东亚冬季风的共同源头,对两大洋的大气环流异常都有明显影响。南亚冬季风偏强时印度洋的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上的对流均偏强,反之亦然;且该冬季风的主、次模态都如此;这也反映了南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异常与冬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当该主、次模态发生正、负异常变化时,近表层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呈现横贯大洋的南北向跷跷板变化以及大洋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但前者是主要的。印度洋冬季风对印度洋偶极子起着抑制作用,这是该偶极子在冬季最弱的原因。在热带印度洋,大气低空垂直运动下沉、上升区域都分别大致位于该大洋近表层的下沉、上升运动区域之上,这构成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并有助于南亚冬季风、Hadley环流、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中冬季风环流的维持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冬季风异常 海气环流耦合 复EOF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热带印度洋上层流场异常模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东凌 卢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对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做了模态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该流场异常前两个模态均呈现赤道俘获波形式,其异常在赤道上最大,向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呈现纬向流的形态;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 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对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做了模态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该流场异常前两个模态均呈现赤道俘获波形式,其异常在赤道上最大,向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呈现纬向流的形态;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大洋赤道波动的半波和1波形态,这表明此时赤道波动异常在大洋流场异常中占有重要地位。冬季第一模态大洋垂直运动所导致的近表层海温异常与春、秋季不同,此时在赤道印度洋呈现正—负—正的经向分布态势,这与印度洋耦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不同,并是IOD在冬季衰亡的直接原因。第二模态相应的海温异常则在赤道东印度洋呈现北负南正的分布态势。第一模态与南亚冬季风异常密切有关,为印度洋冬季风环流模态。第一、二模态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均为3~5年,主要的年代际变化则分别为约18、22年,此外两者还均有约13年的年代际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年代际变化的主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和冬季热带太平洋流场异常第二、一模态的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流场异常 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 南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赤道外北太平洋上层流场异常的统计动力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路凯程 卢姁 张铭 《海洋预报》 2010年第6期57-64,共8页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春季赤道外的北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流场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赤道外北太平洋海域上层流场的明显异常主要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以东、以南范围不大的关键区内;异常的第一、二模态分别表现为东东北至西...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春季赤道外的北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流场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赤道外北太平洋海域上层流场的明显异常主要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以东、以南范围不大的关键区内;异常的第一、二模态分别表现为东东北至西西南走向的涡旋偶和涡旋列。该两模态时间系数的辐角均分别有两个状态,相应的偏差流场则分别与其空间场相同或相反;其模的大小决定了其偏差流场偏离以上两个状态的程度;该两模态的时间系数均有非常明显的2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该两模态均反映了黑潮延伸体以南回流漩涡的异常;其性质是海洋Rossby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EOF分析 流场异常 北太平洋 回流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秋冬季我国淮河以北地区干旱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郁红弟 卢姁 卜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年第B09期46-50,共5页
2010/2011年秋冬季中国淮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偏少,无降水时间长,致使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受灾严重。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至2011年1月中国160站降水月平均资料和2010、2011年以及多年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 2010/2011年秋冬季中国淮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偏少,无降水时间长,致使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受灾严重。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至2011年1月中国160站降水月平均资料和2010、2011年以及多年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包括逐日资料和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欧亚中高纬度存在稳定的准静止环流系统。东亚大槽维持在日本东北部,高原西侧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中国大陆长时期处于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下;从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易东移到东亚上空,强度偏弱;此外,北非、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部冬季风异常盛行,来自海洋上的水汽不易到达这些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淮河以北地区 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界大洋对纬向风强迫的响应及共振
18
作者 张东凌 卢姁 张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3-288,共16页
为揭示北太平洋主、次要气候模态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太平洋流涡振荡(NPGO)的形成机理及其振荡周期与大洋水平尺度之间的联系,采用中纬β通道中的约化重力准平衡线性大洋模型,解析求解了纬向风强迫下的大洋流场响应,讨论了其中... 为揭示北太平洋主、次要气候模态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太平洋流涡振荡(NPGO)的形成机理及其振荡周期与大洋水平尺度之间的联系,采用中纬β通道中的约化重力准平衡线性大洋模型,解析求解了纬向风强迫下的大洋流场响应,讨论了其中的共振问题.1)有界大洋的响应形态分别类似于冬季PDO和NPGO的流场模.2)响应形态分别表现为在大洋西海岸以东,前者有一个椭圆状流涡,后者有南北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流涡并构成流涡偶;在整个大洋,前者有一个洋盆尺度环流,后者在大洋南北分别有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洋盆尺度环流;在中纬度西风急流异常位置偏北和偏南,则能分别强迫出以上的两种情况.3)大洋流场对纬向风场强迫的响应频率(周期)与纬向风强迫频率(周期)相同,但大洋响应要滞后于纬向风的强迫;而响应流场即流函数的强度则与纬向风强迫的大小成正比.当纬向风强迫频率(周期)与该大洋固有频率(周期)相同时,二者会有共振发生,此时大洋响应最为强烈;而二者频率(周期)相差较远时,响应则不大.摩擦越小共振就越强,共振的个数也越多.有界大洋东西向的长度对其固有频率(周期)即共振频率(周期)有明显影响,并起着决定作用;当该长度减小时,相邻两个共振周期的间隔会增大.海洋大气间的两两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随机风场的振荡包含了从极低频到高频的各种成分;通过该共振,可从中挑选出与大洋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共振频率,在该频率上流场对风场的响应最为强烈,从而也就锁定了PDO和NPGO的周期.最终结论为:非线性相互作用、风场对流场的强迫、共振是造成PDO和NPGO的三个关键因子;该解析解的性质为时变的共振Rossby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界大洋 纬向风 共振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上下文信息的阵风锋检测与识别
19
作者 卢姁 王也英 +3 位作者 李一玲 王曦 孙国栋 初奕琦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6期1507-1519,共13页
阵风锋是一种常见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其经过常伴有灾害性天气,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精确检测与识别阵风锋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阵风锋的检测面临着数据稀缺、区域特异性强、传统方法检测效... 阵风锋是一种常见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其经过常伴有灾害性天气,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精确检测与识别阵风锋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阵风锋的检测面临着数据稀缺、区域特异性强、传统方法检测效果不佳、形态与位置难以精确识别、以及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此外阵风锋的特征不明显,易与其他大气现象混淆,导致高误判率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改进了Mask R-CNN模型,并引入了注意力机制和特征融合模块,显著提升了阵风锋的检测精度。其次,本文通过引入径向速度频道信息并设计上下文分支,有效增强了模型对干扰要素的辨别能力,从而降低了误判率。此外,本文构建了基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三维阵风锋数据集,并通过数据增强技术扩充样本量,为阵风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提升阵风锋检测与识别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阵风锋的研究及其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Gust fronts are common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that are 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severe weather events, posing significant threats to life and property. Accurat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ust fronts are therefo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However, several challenges persist in the detection of gust fronts, including data scarcity, strong regional specificity, suboptim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al methods, difficulties in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ir shape and location, and limited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y. Moreover, the subtle characteristics of gust fronts often lead to confusion with other atmospheric phenomena, resulting in high false positive rat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First,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s, we improve the Mask R-CNN model by incorporating an attention mechanism and a feature fusion module,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gust fronts. Second, to reduce false positive rates, we introduce radial velocity channel information and design a context branch to strengthen the model’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ust fronts and interfering elements. Additionally, we develop a three-dimensional gust front dataset using next-generation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and expand the dataset through data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thereby providing a robust resource for gust front research.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enhancing the accuracy of gust fron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tools for both research and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in this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雷达数据 注意力机制 上下文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水平路由注意力机制的时序Transformer临近预报研究
20
作者 卢姁 王也英 +4 位作者 李一玲 董先飞 初奕琦 王曦 孙国栋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24年第11期208-217,共10页
0~2小时的临近预报是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准确的临近预报是气象防灾的重要屏障。临近预报是气象预报的一个重要业务。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时序Transformer的全局特征提取的Encoder-Forecasting临近预报模型结构。该模型的Transfor... 0~2小时的临近预报是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准确的临近预报是气象防灾的重要屏障。临近预报是气象预报的一个重要业务。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时序Transformer的全局特征提取的Encoder-Forecasting临近预报模型结构。该模型的Transformer利用双级路由注意力机制定位特征中的几个最相关的键值对来提高计算效率。模型同时采用MaxPool和AvgPool提取目标对象的局部特征,并将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充分提取目标对象的特征用于临近预报。提出的模型与几个模型在一个公共的临近预报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我们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The nowcast of 0~2 hour is an important toolth for forecasting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Accurate nowcast is an important barrier to prevent from weather disaster. Therefore, nowcast is a very important field in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wcast model which based on Encoder-Forecasting architecture and temporal Transformer. The transformer utilizes bilevel routing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sed model also use the operations of Maxpool and AvgPool to extract the local features. The global features and local features are effectively fused to represent the objects’ features.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and four state-of-art models are conducted on a public datase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effectively show the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预报 深度学习 双水平路由注意力 视觉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