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径闪烁仪研究区域地表通量的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卢俐 刘绍民 +1 位作者 孙敏章 王介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2-938,共7页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尺度上有代表性的区域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特别在非均匀下垫面情况下,仍然非常困难。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孔径闪烁仪(LAS)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手段。在介绍大孔径闪烁仪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开展区域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包括在不同地表的LAS测量与涡动相关方法有关结果的对比,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子分析,以及在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检验中的应用等,最后对大孔径闪烁仪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表通量 大孔径闪烁仪(LAS) 涡动相关方法 区域地表通量遥感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卢俐 刘绍民 +2 位作者 徐自为 王介民 李小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大孔径闪烁仪是近年兴起的测量大尺度(500 m^10 km)地表通量的仪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于2002年、2004年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开展了大孔径闪烁仪短期观测实验,2006年6月又在北京密云建立了长期观测站。利用这些数据,对大孔径闪烁仪观... 大孔径闪烁仪是近年兴起的测量大尺度(500 m^10 km)地表通量的仪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于2002年、2004年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开展了大孔径闪烁仪短期观测实验,2006年6月又在北京密云建立了长期观测站。利用这些数据,对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闪烁仪光径高度和风速是影响观测显热通量的关键因子。当地表粗糙元的高度变化相对于光径高度不可忽略时,零平面位移需要精确确定。波文比在湿润地表需要准确确定,而气温、气压和动力学粗糙度则为不敏感因子。计算中所需的大气稳定度可用理查孙数判断,也可借助日出日落时间或净辐射观测值确定。稳定条件下的普适函数目前无统一表达式,可采用仪器说明书推荐的函数。通过几个站点闪烁仪观测显热通量与涡动相关仪测量值的比较表明:大孔径闪烁仪在均匀和非均匀地表都能得到合理的显热通量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闪烁仪 显热通量 不同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下垫面湍流通量观测的印痕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彭谷亮 刘绍民 +2 位作者 蔡旭晖 卢俐 徐自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2005年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开展的非均匀下垫面观测实验的观测数据,分别处理了涡旋相关法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测得的感热通量,并运用印痕模型对数据进行"源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地表上,涡旋相关的测量值由于混杂了... 利用2005年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开展的非均匀下垫面观测实验的观测数据,分别处理了涡旋相关法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测得的感热通量,并运用印痕模型对数据进行"源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地表上,涡旋相关的测量值由于混杂了其他下垫面的通量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观测区域的湍流特征,存在着观测误差。而LAS观测出现的低估问题则与掺混高度和"源区"有关。通过用印痕方法进行数据订正后,以上问题均得到很好的改善,订正结果与LAS观测通量的线性关系良好,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实验结果验证了印痕模型在非均匀下垫面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痕分析 非均匀下垫面 大孔径闪烁仪(LAS) 感热通量 涡旋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和草地下垫面上附加阻尼kB-1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鞠英芹 徐自为 +3 位作者 刘绍民 卢俐 徐同仁 刘寿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65,共11页
利用2010年阿柔站(草地)和馆陶站(农田)的观测资料,运用阻尼法估算不同下垫面的热传输附加阻尼(kB-1),分析日变化特征,探讨用一个固定kB-1值来估算感热通量,最后将估算值与M_1958、M_1963、M_1982、M_1989、M_1998、M_2002和M_2007七种... 利用2010年阿柔站(草地)和馆陶站(农田)的观测资料,运用阻尼法估算不同下垫面的热传输附加阻尼(kB-1),分析日变化特征,探讨用一个固定kB-1值来估算感热通量,最后将估算值与M_1958、M_1963、M_1982、M_1989、M_1998、M_2002和M_2007七种参数化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下垫面上,kB-1变化明显。除玉米下垫面、玉米和裸地混合下垫面外,其余下垫面kB-1均有抛物线型日变化,与地气温差具有相关性。在植被下垫面,可用中值或均值的kB-1计算感热通量。将不同参数化方案计算的感热通量与观测值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裸地下垫面,与观测值最接近的参数化方案是M_1998方案;在混合地表则为M_1958、M_1963和M_2007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附加阻尼 涡动相关仪 参数化方案 感热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动力学阻抗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绍民 卢俐 +1 位作者 毛德发 胡明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7-250,共4页
利用涡旋相关方法和蒸发皿方法分别测量了裸地和玉米田的空气动力学阻抗,分析了空气动力学阻抗的日变化特征,同时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测空气动力学阻抗的日变化比较明显,但变化幅度不大(0~200s/m)。两种方法... 利用涡旋相关方法和蒸发皿方法分别测量了裸地和玉米田的空气动力学阻抗,分析了空气动力学阻抗的日变化特征,同时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测空气动力学阻抗的日变化比较明显,但变化幅度不大(0~200s/m)。两种方法得到的空气动力学阻抗具有可比性,但蒸发皿方法测量的空气动力学阻抗普遍小于涡旋相关方法的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阻抗 蒸发皿 涡旋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北京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事件的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玮 郝翠 +2 位作者 曹洁 周璇 卢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7-1176,共10页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反,平原降水频率整体小于山区;降水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北弱,东部强,城区与南部居中的特点。北京夏季降水的强度和极端性较强,致灾风险高。(2)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日变化主体呈单峰型,降水频次为双峰型,降水强度为多峰型,三者同时在22时(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在12时最小。(3)降水的峰值时间随月份依次后推,6月最早,7月次之,8月最晚;峰值雨量7月最大,8月次之,6月最小。(4)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峰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西北山区四站出现在20时以前,其余16站出现在20时及以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20站划分为两个区域,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5)近4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结构在不断调整,短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和长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交替出现。2000年以前以小于6小时的短持续性降水为主,近15年大于6小时的长持续性降水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夏季降水 日变化 气候特征 K均值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黑碳气溶胶的飞机观测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德龙 肖伟 +10 位作者 杨燕 盛久江 周嵬 卢俐 刘江乐 张晓玲 沈玲玲 宋京京 黄梦宇 何晖 丁德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539-5547,共9页
利用空中国王飞机平台搭载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针对北京2016年12月冬季一次污染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阐述了污染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中的黑碳(BC)气溶胶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混合状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是以PM_(2.5)污... 利用空中国王飞机平台搭载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针对北京2016年12月冬季一次污染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阐述了污染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中的黑碳(BC)气溶胶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混合状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是以PM_(2.5)污染为主的霾污染过程,最大值为432μg/m^(3).NO_(2)、SO_(2)和CO等气态污染物浓度经过3次污染积累阶段,为PM_(2.5)最终爆发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静稳的大气条件为PM_(2.5)爆发增长提供了动力条件.污染发展过程中BC气溶胶先在地面累积增加,然后向高空传输;清除过程则是高空先被移除,低层缓慢降低.污染发展过程中北京地区黑碳气溶胶在边界层(PBL)浓度变化为先升高后减小,平均浓度为3.45μg/m^(3),质量中值直径(MMD)范围在190~220nm.随着污染过程的发展,气溶胶迅速老化,PBL内的BC老化比例在一天内可从27%增加到了51%,老化过程使得PM_(2.5)质量浓度爆发增长.污染过程中BC在边界层的垂直演变导致大气加热率发生变化,有利于逆温的维持和发展,加剧了污染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观测 黑碳气溶胶 垂直分布 加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风天气下边界层结构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程雪玲 房小怡 +3 位作者 卢俐 胡天洁 洪钟祥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6,共8页
近地层观测的强风运动表明,叠加在平均流动之上的脉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湍流脉动,还有一种具有相干结构的阵风扰动。分析表明,上层强风的剪切运动产生阵风,并向下传递能量,对近地层的通量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北京325 m气... 近地层观测的强风运动表明,叠加在平均流动之上的脉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湍流脉动,还有一种具有相干结构的阵风扰动。分析表明,上层强风的剪切运动产生阵风,并向下传递能量,对近地层的通量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位于海拔1257 m的妙峰山测风塔和位于海拔1688 m的灵山测风塔的资料,分析了强风天气下,边界层上层出现阵风并向下传递的过程,进一步证实无论在近地层还是边界层上层,强风期间,叠加在平均流动上除了高频湍流脉动之外,还有周期为1~10分钟的阵风,即相干结构。阵风峰期有下沉运动,阵风谷期有上升运动。这些相干结构在边界层上层产生,向下运动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平均气流梯度的切变作用和地面摩擦,破碎为湍流结构。边界层上层的阵风和湍流产生的动量通量向下传递,使得强风期间,边界层中阵风和湍流对通量具有同样的输送能力,对边界层中沙尘、污染物等气溶胶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模式中进行通量输送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了观测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阵风 相干结构 强风 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卢俐 张晓玲 +2 位作者 玉坤 赵文芳 王麟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153-5155,共3页
当前北京地区300多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极高的自动站观测网,数据质量成为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此对北京地区自动站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开发了可用于实时业务的质量控制系统,同步开发前台WEB网页实时显... 当前北京地区300多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极高的自动站观测网,数据质量成为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此对北京地区自动站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开发了可用于实时业务的质量控制系统,同步开发前台WEB网页实时显示质控结果和数据,供自动站安装维护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以及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查询和下载,满足多业务类型的需要。系统质控结果表明,除了国家站5 min数据外,其他种类的资料的正确率均在95%以上,国家站1 h数据质量最高;整体小时数据质量优于5 min观测数据,国家站与区域站之间的质量差异不明显;影响正确率的最主要因子是数据缺失,不管国家站还是区域站,总体的可疑率和错误率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自动站气象站 质量控制 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ization of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ver Heterogeneous Surfaces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卢俐 刘绍民 +4 位作者 徐自为 阳坤 蔡旭辉 贾立 王介民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Z0m) is a key factor in surface flux estimations with remote sensing algorithms and/or land surface models. This paper calculates ZOrn over several land surfaces, with 3 years of experi...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Z0m) is a key factor in surface flux estimations with remote sensing algorithms and/or land surface models. This paper calculates ZOrn over several land surfaces, with 3 years of experimental data from Xiaotangsh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Z0m is direction-dependent, mainly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oughness elements inside the source area along different wind directions. Furthermore, a heuristic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for heterogeneous surfaces is proposed. Individual Z0m over each surface component (patch) is calculated first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roughness elements (vegetation height, leaf area index, etc.), then Z0m over the whole experimental field is aggregated, using the footprint weight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heterogeneous surfaces FOOTPR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背景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婧 马志强 +2 位作者 胡天洁 卢俐 林润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基于1980~2014年上甸子国家级地面气象台站人工观测的大气水平能见度数据和大气成分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法对大气能见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和污染要素进行相关性检验,以了解华北背景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 基于1980~2014年上甸子国家级地面气象台站人工观测的大气水平能见度数据和大气成分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法对大气能见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和污染要素进行相关性检验,以了解华北背景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甸子地区年均能见度呈下降趋势,能见度最大和最小变率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分别为3.4 km (10 a)-1和1.7 km (10 a)-1;冬季能见度(38.1 km)最高,秋季(36.2km)次之,春季(32.8 km)和夏季(31.4 km)较低;突变分析表明上甸子地区的年均能见度未出现明显突变。能见度受各类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根据Person相关和偏相关的统计结果,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明显负相关;与气压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时正时负,表明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大气污染,能见度随着大气细颗粒物增加呈幂指数降低(决定系数R2=0.98,显著性水平p<0.01);能见度为10km时对应的细颗粒物(PM2.5)的边界浓度为74μg/m^3;在现行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μg/m^3)下,可以使华北背景地区保持较高的大气能见度(≥1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变化趋势 Mann-Kendall方法 气象要素 细颗粒物(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奥会延庆赛区降雪与边界层东风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波 李桑 +3 位作者 郝翠 刘郁珏 杜佳 卢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北京地区冬季降雪常与边界层东风相伴,边界层东风所引起的水汽输送和动力辐合效应对降雪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已有边界层东风对平原地区降雪影响的研究,本文结合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的地形特征,对比相似... 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北京地区冬季降雪常与边界层东风相伴,边界层东风所引起的水汽输送和动力辐合效应对降雪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已有边界层东风对平原地区降雪影响的研究,本文结合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的地形特征,对比相似天气背景下不同温湿特性、不同发展高度的边界层东风对降雪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途经渤海湾的路径较长有利于边界层东风的明显增湿,反之增湿效果则较弱;(2)"干冷"性质的偏东风可形成冷垫抬升北京平原及低海拔地区的暖湿空气;当偏东风在垂直方向发展较为深厚(600 m以上)时,能够翻越延庆东部海拔较低的军都山并在背风坡形成绕流汇合,同时受西部海拔较高的海陀山阻挡,形成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延庆区的辐合东强西弱,进而造成降雪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征;(3)"暖湿"性质的边界层东风因垂直延展高度较低,无法向西越过军都山,对延庆赛区降雪基本无影响;(4)空中500 hPa为西北气流影响时,除考虑边界层东风能否越山之外,若存在与地形高度接近的、700 hPa高度附近饱和区与抬升运动的有利配合,将导致延庆赛区的高海拔山区出现明显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庆赛区降雪 边界层偏东风 温湿特性 垂直高度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数据存贮管理系统 被引量:8
13
作者 窦以文 卢俐 +1 位作者 刘旭林 张代萍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年第7期116-120,共5页
为解决当前北京市气象局历史气象数据庞大,存储结构欠合理,存储格式不统一,数据管理不明晰,以及科研人员、气象预报人员获取历史气象数据难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气象数据存贮策略,并以B/S结构框架,开发了气象数据存贮管理系统。该系统为... 为解决当前北京市气象局历史气象数据庞大,存储结构欠合理,存储格式不统一,数据管理不明晰,以及科研人员、气象预报人员获取历史气象数据难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气象数据存贮策略,并以B/S结构框架,开发了气象数据存贮管理系统。该系统为业务和科研人员在数据获取上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同时,又将数据统一、有序管理起来,实现了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服务的整合和一体化。本系统的实现将为气象数据存贮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样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查询语言 气象数据 海量存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径闪烁仪和涡动相关仪观测显热通量之间的尺度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卢俐 刘绍民 +2 位作者 徐自为 白洁 王介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3-1282,共10页
利用北京昌平小汤山2002年、2004年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借助解析足迹模型计算的源区,分析均匀、非均匀下垫面上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显热通量之间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表明:地表的均匀与非均匀性质,直接影响涡动... 利用北京昌平小汤山2002年、2004年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借助解析足迹模型计算的源区,分析均匀、非均匀下垫面上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显热通量之间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表明:地表的均匀与非均匀性质,直接影响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的显热通量的差异大小。在分析均匀、非均匀地表上2种仪器源区重叠面积及重叠区域内足迹值大小与观测通量值之间的关系后,构建一个非均匀地表上2台涡动相关仪与1台闪烁仪观测通量之间的尺度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热通量 涡动相关仪 大孔径闪烁仪 尺度
原文传递
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白洁 刘绍民 +1 位作者 丁晓萍 卢俐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48-1165,共18页
大孔径闪烁仪可以获取公里级尺度的显热/潜热通量,其观测数据在农林业、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海河流域2008年密云站和馆陶站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为例,讨论了数据筛选与处理方法,以及大气不稳定状态下不... 大孔径闪烁仪可以获取公里级尺度的显热/潜热通量,其观测数据在农林业、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海河流域2008年密云站和馆陶站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为例,讨论了数据筛选与处理方法,以及大气不稳定状态下不同处理方法对显热通量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应结合电压信号的方差进行计算、采用逐日的日平均波文比系数进行湿度订正、结合空间权重函数计算有效高度、选取Andreas(1988)稳定度函数计算显热通量等是可信的。通过对不同插补方法的比较可知,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和以零值替代的方法对不稳定状态和稳定状态下30 min缺失的显热通量进行插补,采用动态线性回归方法对日显热通量的缺失进行插补是可行的。为了解决由于冬天净辐射和显热通量较小,造成能量平衡方程余项法计算的蒸散量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可采用根据大孔径闪烁仪与涡动相关仪观测的日蒸散量建立的关系式进行估算。基于上述方法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的处理流程,保证了在不同下垫面、不同的天气状况条件下都能获取质量可靠、数据连续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的显热/潜热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闪烁仪 数据筛选与质量控制 不稳定状态 插补
原文传递
北京市海坨山冬季不同污染过程下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其潜在来源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德龙 王飞 +9 位作者 刘丹彤 田平 盛久江 周嵬 肖伟 杜远谋 卢俐 黄梦宇 何晖 丁德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60,共15页
为了探讨京津冀地区冬季背景大气中气溶胶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分布,使用GRIMM 180、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和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观测了海坨山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2月3日PM和化学组分,结合气象数据和HYSPLIT模... 为了探讨京津冀地区冬季背景大气中气溶胶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分布,使用GRIMM 180、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和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观测了海坨山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2月3日PM和化学组分,结合气象数据和HYSPLIT模式,计算了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了不同污染过程下PM和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海坨山冬季沙尘过程主要影响PM_(10)和PM_(2.5),对PM_(1)的影响较小;而霾污染正好相反,主要影响PM_(1).化学组分在干净天和霾污染中占PM_(1)的比例分别为85.0%和73.4%,而在沙尘天仅占PM_(1)的47.4%.霾污染过程中NO^(-)_(3)的质量浓度最大,占PM_(1)的25.2%;在干净天和沙尘天黑碳(BC)的质量浓度最大,占PM_(1)的24.1%和12.8%.BC气溶胶的中值直径在干净天、沙尘天和霾污染中分别为209.7、207.5和204.7 nm.D_(p)/D_(c)在霾污染中最大,为2.15,分别是沙尘天和干净天的1.38和1.39倍.不同过程下PM和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日变化特征不同.PM_(10)和PM_(2.5)的日变化在干净天和沙尘天为夜间高白天低,在霾污染为单峰型分布,峰值位于14:00.化学组分日变化在干净天为单峰型分布,在沙尘天和霾污染过程为双峰型分布.不同过程下BC的包裹层成分不同.BC的包裹层在干净天主要是NH_(4)NO_(3),在沙尘天主要是(NH_(4))_(2)SO_(4),在霾污染天主要是有机物.不同过程中PM_(1)及其化学组分的潜在来源分布不同.潜在源区高值区在沙尘天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北京-保定-石家庄-阳泉一带,在霾污染天主要集中在观测点周边的延庆、怀来和昌平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坨山 黑碳(black carbon BC)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 沙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