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情况分析与育种研究
1
作者 邹禹 占新春 +5 位作者 任义 程从新 王接弟 李国庆 许恩定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34-38,92,共6页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育穗粒兼顾的品种,晚粳品种应注重选育早生快发、分蘖力强而多穗类型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产量 农艺性状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
作者 岳伟 王晖 +2 位作者 陈曦 占新春 阮新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47,共7页
为定量化评价稻米品质综合性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行业标准,以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作为稻米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分级赋值、线性加权求... 为定量化评价稻米品质综合性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行业标准,以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作为稻米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分级赋值、线性加权求和等方法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确定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并构建稻米品质指数(rice quality index,I_(RQ),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指数分别用I_(RQ1)和I_(RQ2)表示)以及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中籼稻米品质评价指标中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权重系数分别为0.20、0.26、0.06、0.22、0.10、0.16,中粳稻米中分别为0.23、0.28、0.10、0.08、0.15、0.16,其中垩白度是影响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籼优质稻米一至三等和普通稻米对应的稻米品质指数阈值分别为:I_(RQ1)≥3.94、3.94>I_(RQ1)≥3.47、3.47>I_(RQ1)≥3.17、I_(RQ1)<3.17,中粳优质稻米一至三等和普通稻米对应的品质指数阈值分别为:I_(RQ2)≥3.82、3.82>I_(RQ2)≥3.33、3.33>I_(RQ2)≥3.04、I_(RQ2)<3.04。经验证,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安徽省多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81.4%和80.0%,单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85.7%和92.9%;对于其他部分省份多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均在80%以上,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区域中籼和中粳稻米综合品质的定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籼 中粳 稻米品质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晚粳新品种稼粳86的选育与应用
3
作者 程从新 邹禹 +3 位作者 汪峰 王接弟 占新春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30-33,共4页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稼粳86 晚粳 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占新春 周桂香 +2 位作者 吴爽 张培江 徐继萍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68,共3页
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丰两优1号... 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丰两优1号优质栽培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栽插密度为19.07万穴/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稻米品质 丰两优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占新春 郑乐娅 +2 位作者 付强 张培江 董召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6期148-153,共6页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单株谷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0.63**,0.53**,0.35**),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r=0.15**);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是杂交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次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0.25**)。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大,通过筛选,可以将高产、优质的性状聚合到同一杂交组合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占新春 张培江 +2 位作者 董召荣 郑乐娅 付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4-961,共8页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千粒重 产量 稻米品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食味香型粳稻徽香粳977选育及栽培技术
7
作者 程从新 邹禹 +2 位作者 王接弟 占新春 张培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7-11,共5页
徽香粳977是以镇稻14号为母本,武香粳14号为父本选育的粳稻品种,2022年通过品种审定。本文分析了徽香粳977选育过程、农艺性状特征、生产上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徽香粳977具有优质食味、高产、大穗、综合性状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 徽香粳977是以镇稻14号为母本,武香粳14号为父本选育的粳稻品种,2022年通过品种审定。本文分析了徽香粳977选育过程、农艺性状特征、生产上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徽香粳977具有优质食味、高产、大穗、综合性状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安徽单季晚粳、双季晚粳稻区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原则是稳基础、争足穗、攻大穗、提高粒重和结实率,以获取较高的品质和产量。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 粳稻 水稻产量 稻米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占新春 郑乐娅 +3 位作者 邹禹 钱宝云 张培江 董召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8-973,共6页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l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l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配合力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节水栽培 被引量:6
9
作者 占新春 张培江 吕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11-2011,2031,共2页
介绍了水稻节水栽培形式和节水灌溉方式及其特点。
关键词 水稻 节水 栽培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杂交粳稻皖旱优1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占新春 张培江 +1 位作者 吴爽 付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236-238,共3页
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 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灌溉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胶稠度增加,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粒长变长,粒宽变小,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对稻米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旱优1号 灌溉 栽培技术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占新春 汪登松 +9 位作者 王国朝 付强 吴爽 郑乐娅 童俊 单秀灵 王德志 孟凡东 董召荣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409-2412,共4页
[目的]分析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探讨三系亲本的配合力、遗传力等规律及参数。[方法]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 [目的]分析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探讨三系亲本的配合力、遗传力等规律及参数。[方法]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F1为试验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3个性状外,其他6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组合的单株谷重性状中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其余8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组合的所有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各农艺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播始历期>结实率>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选择和利用这些不育系、恢复系及其配组F1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农艺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占新春 张培江 +1 位作者 江祺祥 阮新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选用 3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3 0个粳型父本配组 ,对 8个农艺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杂种优势及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F1 单株谷重的优势最强 ,超亲优势变幅为 -2 0 .0 0 %~ 110 .0 6% ,平均 76.45 % ;竞争优势 -3 6.3 ... 选用 3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3 0个粳型父本配组 ,对 8个农艺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杂种优势及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F1 单株谷重的优势最强 ,超亲优势变幅为 -2 0 .0 0 %~ 110 .0 6% ,平均 76.45 % ;竞争优势 -3 6.3 2 %~10 1.74% ,平均为 14 .77% ;播始历期、穗长、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 ;结实率的优势大部分呈负向 ;株高的优势大部分呈正向。亲本 40 0 2、99 2 5、5 193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好 ,组合N42 2S/4 0 0 2、HP41S/5 193、HP41S/香糯 990 3 3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 粳稻 亲本 杂种优势 配合力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阮新民 陈曦 +5 位作者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罗志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5 位作者 袁平荣 占新春 阮新民 孙传清 何立斌 孙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4,共5页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直播和机插水稻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培江 付强 +6 位作者 李霞红 孙如银 李福军 占新春 郑乐娅 王玉军 陈学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820-5823,5826,共5页
根据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分析直播水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建议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安徽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 根据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分析直播水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建议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安徽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通过适度增加生产规模、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强化技术指导和项目示范带动、筛选和选育适宜机械化制种和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新品种、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插秧技术,以适应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的需求,推动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稻 机插秧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盐胁迫下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的筛选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禹 刘园园 +4 位作者 钱宝云 占新春 郑乐娅 张炜 张培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3-763,共11页
为了挖掘水稻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阐明OsRPK1参与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MART技术,构建水稻高盐胁迫下根尖的酵母双杂交文库。PCR扩增获得OsRPK1基因编码胞内区域的碱基序列,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检测诱饵表... 为了挖掘水稻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阐明OsRPK1参与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MART技术,构建水稻高盐胁迫下根尖的酵母双杂交文库。PCR扩增获得OsRPK1基因编码胞内区域的碱基序列,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检测诱饵表达载体在酵母中的毒性和自激活活性,筛选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进一步分析高盐胁迫下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量为1.11×10~7 CFU,文库重组率为96%,文库插入片段多态性较好。成功构建了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经检测诱饵表达载体无毒性,无自激活活性。诱饵表达载体与cDNA文库进行双杂交筛选,经测序和比对分析获得了11个重要的候选基因,检测候选基因在高盐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其中8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诱导表达,2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抑制表达,1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瞬时诱导表达后表达量又受到显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RPK1 高盐胁迫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9年安徽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阮新民 施伏芝 +5 位作者 从夕汉 杜弘杨 占新春 王元垒 夏加发 罗志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5,共8页
为明确安徽中籼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子,基于农业农村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最新标准,利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初步建立了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对2009—2019年安徽省中籼稻综合品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为明确安徽中籼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子,基于农业农村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最新标准,利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初步建立了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对2009—2019年安徽省中籼稻综合品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中籼稻米综合品质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投影寻踪模型分析结果与参试组合各年实际检测的优质米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通过审定品种中三级以上优质米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也证实这一规律。稻米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品质指标上的显著进步,促进了综合品质的提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安徽中籼型稻米综合品质的关键因子。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保持中等直链淀粉含量及提高整精米率仍是安徽未来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同时也要注意碱消值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寻踪 稻米 综合品质 关键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发展粳稻生产优势及建议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培江 赵磊 +5 位作者 付强 占新春 郑乐娅 吴爽 杜士云 盛明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4期8059-8062,共4页
当前安徽扩大粳稻生产面临难得机遇,从安徽粳稻生产情况和育种状况,分析安徽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粳稻发展规划,建议建立稳定的粳稻育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粳稻新品种选育和主导品种筛选及应用;强化优质高效技术集成... 当前安徽扩大粳稻生产面临难得机遇,从安徽粳稻生产情况和育种状况,分析安徽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粳稻发展规划,建议建立稳定的粳稻育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粳稻新品种选育和主导品种筛选及应用;强化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创新,推进技术成果应用;合理规划,推进产销区对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理念,树立品牌效应,促进安徽粳稻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发展 优势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平原区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阮新民 陈曦 +6 位作者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吴德祥 罗志祥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6,共9页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稻麦系统 品种类型 产量 生育期 温光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培江 吴爽 +3 位作者 孔令娟 占新春 李泽福 杨惠成 《中国稻米》 2006年第6期52-54,共3页
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和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安徽省发展粳稻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政策和科技优势等,分析了发展粳稻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潜力,提出了今后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粳稻 产业发展 优势条件 对策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