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8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上台风生成和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包澄澜
马卫民
+1 位作者
陈信雄
吴晓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8,共7页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 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 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 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 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扩大到3x4个纬距以上,则热带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 风暴-台风。本文还确认,海表面温度Tss≥29℃是台风生成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北上台风移动 的卫星云图特征的研究,指出台风外围卷入的长云带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移向。尤其是台风南部 来自SW-S-SE方向的季风汇合带云带,不仅意味着台风强度的加强和维持,更预示着台风将往北 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卫星云图
长云带
云顶黑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厄尼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7-288,共12页
厄尼诺事件可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及各种海洋——气象灾害。九十年代以来 ,前期连续发生三次厄尼诺事件 ,1997~ 1998年更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强的一次厄尼诺事件。这种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必将影响到九十年代更为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据 194...
厄尼诺事件可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及各种海洋——气象灾害。九十年代以来 ,前期连续发生三次厄尼诺事件 ,1997~ 1998年更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强的一次厄尼诺事件。这种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必将影响到九十年代更为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据 194 9- 1991年历史资料统计 ,厄尼诺年的当年或次年夏季 ,西北太平洋的年台风发生总数为低值谷年 ,江淮流域则是洪涝年。九十年代前期 ,台风发生总数连续出现三个低值谷年 ,1998年只有极少的 13个台风发生 ,平最低历史记录。同时江淮流域在九十年代前期也对应出现三次大洪涝年 ,1998年夏季更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 2 0世纪每隔 2 0年左右 ,都会出现一个全世界特大风暴潮灾的集中重现期 ,包括 1- 3次特大潮灾。而在九十年代前期短短 5- 6年中 ,竟意外地发生了 5次特大风暴潮灾。这不能不说与九十年代前期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密切有关。本文还对厄尼诺影响的机制 ,提出了结论性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台风
洪涝
风暴潮灾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3年夏季的台风路径特征
被引量:
3
3
作者
包澄澜
施国强
+1 位作者
刘建强
王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91-97,共7页
1993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8个台风,其移动路径趋势有其独特性。有7个台风登陆日本;8个登陆菲律宾;7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和海南省,直接损失高达70亿元,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没有一个台风登陆华东和华北沿海,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本...
1993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8个台风,其移动路径趋势有其独特性。有7个台风登陆日本;8个登陆菲律宾;7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和海南省,直接损失高达70亿元,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没有一个台风登陆华东和华北沿海,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分析了1993年台风移动的天气学原因,及其与厄尼诺现象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从而有助于判别台风究竟是北上转向,还是西行登陆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路径特征
移动路径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啸灾害与预警
被引量:
12
4
作者
包澄澜
叶琳
《海洋预报》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地震海啸灾害作了介绍。同时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海啸波传播
海啸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
发生频率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冬季冷暖变化与El Nio事件
被引量:
3
5
作者
包澄澜
解思梅
韦定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44-48,共5页
近十年来,东亚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本文分析证明,东亚温度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重要洋流区的海表面温度(SST)有密切的遥相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高(或异常偏低),即出现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事件,则在其后7~24个月中,...
近十年来,东亚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本文分析证明,东亚温度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重要洋流区的海表面温度(SST)有密切的遥相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高(或异常偏低),即出现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事件,则在其后7~24个月中,我国华北和东北将出现暖冬(或冷冬),渤海冰情将出现轻冰年(或重冰年)。据此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对1988/1989年和1989/1990年冬季渤海海冰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侯
变暖
大气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九十年代异常厄尼诺现象与异常自然灾害
被引量:
2
6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8-33,共6页
九十年代前期,1991~1995年,罕见地连续出现了三次厄尼诺现象。这种海洋异常现象引起了异常的海洋一气象灾害:连续的集中的特大风暴潮灾,异常的特大洪涝,连续的异常暖冬。本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厄尼诺
自然灾害
风暴潮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与厄尼诺
被引量:
7
7
作者
包澄澜
丁俭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75-84,共10页
1991年初夏,持续性大暴雨导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降水量与洪涝的分布和演变及其基本大气环流特征,并着重研究了洪涝的主要成因——厄尼诺现象.文中指出.江淮流域的大或特大洪涝,大多发生在厄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厄尼诺...
1991年初夏,持续性大暴雨导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降水量与洪涝的分布和演变及其基本大气环流特征,并着重研究了洪涝的主要成因——厄尼诺现象.文中指出.江淮流域的大或特大洪涝,大多发生在厄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厄尼诺、反厄尼诺与北半球低纬100和500hpa大气环流有长达15个月(从同年6月至次年8月)的显著性相关.厄尼诺事件的影响以各种复杂机制,先在低纬作纬向扩展传播.再向中高纬度频散传播.从而对气象与海洋灾害作出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梅雨
厄尼诺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系统
被引量:
23
8
作者
包澄澜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 0 0 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 ,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 ,可以在一旦海啸发生后 ,争取几十分...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 0 0 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 ,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 ,可以在一旦海啸发生后 ,争取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时间 ,提前发出海啸警报信息 ,这就能极大地减轻海啸灾害。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
印度洋
海啸波传播
海啸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
被引量:
6
9
作者
包澄澜
《东北地震研究》
2005年第2期9-15,共7页
地震海啸和风暴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和风暴潮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严重海啸及风暴潮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和风暴潮发...
地震海啸和风暴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和风暴潮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严重海啸及风暴潮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和风暴潮发生后,提前发出警报信息,争取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小时时间,从而极大地减轻海啸和风暴潮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灾害
简介
2004年
海洋灾害
地震海啸
预警系统
警报信息
印度洋
小时
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0年代前期连续厄尼诺事件和异常灾害
10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自然杂志》
1996年第6期358-360,共3页
<正>厄尼诺事件是发生在东部和中部赤道太平洋的大范围海温异常升高(距平达+0.5℃以上)现象。通常厄尼诺事件每3~7年发生1次。
关键词
厄尔尼诺事件
灾害
台风
海洋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风生成的卫星云图特征
被引量:
10
11
作者
马卫民
吴晓彤
+1 位作者
陈信雄
包澄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低压内部,云团中心部分的云顶黑体温度(TBB)降低到河-70℃以下,而且TBB=-60℃的范围扩大到3×4个纬距以上,则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台风。另外海表面温度SST≥29℃则很可能是台风生成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这些结论不仅加深了对台风生成前期条件的认识,还提供了若干台风生成的量化条件,可应用于实际台风生成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TBB
海温
长云带
台风生成
台风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被引量:
31
12
作者
叶琳
王喜年
包澄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关键词
地震
海啸
预警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极海冰异常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
4
13
作者
解思梅
邹斌
+1 位作者
王毅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7,共11页
通过分析1973~1994年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全球海平面代表站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发现南极海冰80年代明显比70年代的海冰面积偏小,海平面高度80年代平均值也明显比70年代偏高.联系两者之间的变化并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80年代海冰变化...
通过分析1973~1994年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全球海平面代表站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发现南极海冰80年代明显比70年代的海冰面积偏小,海平面高度80年代平均值也明显比70年代偏高.联系两者之间的变化并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80年代海冰变化累积距平值比70年代显著减少,标志着全球气候增暖;海水温度和大气温度都明显偏高,从而导致海冰长期累积的大量减少;水温高而引起水体膨胀,并且越是在暖年从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向海洋中输入的冰山就越多.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海平面明显的上升,因此引起80年代海平面平均高度比70年代明显上升,10a平均值偏高22mm,并且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太平洋尤为明显.东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各有一大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区,在白令海峡附近也有一上升区,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各有一下降区.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与南极海冰持续性减少有关,这说明南大洋水温偏高,南大洋环流在南美大陆向北分支的秘鲁寒流水温也相对偏暧,这容易发生El Nino事件.El Nino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盛行的东风减弱西风增强.原太平洋海平面西高东低的状况,因受重力和风动力的作用,使大量的海水从西向东输送,造成80年代太平洋东部上升西部下降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异常变化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极冷源和热带海洋热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
5
14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1-49,共9页
两极海冰和热带海洋SST的异常变化对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报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本文使用了南极、北极海冰月平均距平资料和ENSO事件五要素,即SOI和4个Nino海区的SST月平均距平值,计算了各区海冰之间以及与ENSO事...
两极海冰和热带海洋SST的异常变化对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报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本文使用了南极、北极海冰月平均距平资料和ENSO事件五要素,即SOI和4个Nino海区的SST月平均距平值,计算了各区海冰之间以及与ENSO事件的逐月移动交叉相关时间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寻找两个波发生相互作用最强的时期。(1)发现北极海冰在两极海冰相互作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北极海冰异常影响到后期南极海冰的异常变化。(2)赤道中太平洋的海温(SST)与南极威德尔海区的海冰(SPI3)和罗斯海区的海冰(SPI2)有强的相互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SST与SPI3的周期是5~6a,与SPI2的周期是准11a,这些周期变化尺度与它们自身变化的周期有关。当两者周期相近时,在位相差一定的时期发生共振,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热带海洋
相互作用
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个区域耦合海气模式及其实验
被引量:
5
15
作者
王志仁
姜达雍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0-58,共9页
本文研制了一个区域的简单耦合海气模式,并用来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模式由一层大气模式和一层海洋模式构成。大气模式由运动方程和热力方程组成;海洋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海温方程组成。非绝热加热与风应力构成海气间...
本文研制了一个区域的简单耦合海气模式,并用来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模式由一层大气模式和一层海洋模式构成。大气模式由运动方程和热力方程组成;海洋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海温方程组成。非绝热加热与风应力构成海气间耦合媒介项,其中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以风应力为主,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以非绝热加热为主。在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正常运转,并且应于对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数值模拟.对该事件从发展到衰弱的全过程,特别是中期与成熟期获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显示出本模式的模拟能力,也验证了热带太平洋区域耦合海气作用对ENSO循环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海气模式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平洋海温和渤海海冰
被引量:
6
16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韦定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39-347,共9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与东北、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以及渤海海冰之间的关系。发现前7—24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与后三者之间有密切的遥相关关系,即SST异常偏高(低)——埃尔尼诺(反埃尔尼诺事件)时,在翌年冬季华北、东北地区...
本文主要分析了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与东北、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以及渤海海冰之间的关系。发现前7—24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与后三者之间有密切的遥相关关系,即SST异常偏高(低)——埃尔尼诺(反埃尔尼诺事件)时,在翌年冬季华北、东北地区将是异常偏暖(冷)年,渤海海冰将是轻冰(严重冰封)年。渤海海冰1950—1988年共有5次严重冰封年,有4次都是出现在反埃尔尼诺年后期,仅有1952/53年冬季的严重冰封年出现在埃尔尼诺年后期,可信度达80%。而埃尔尼诺年后期则绝大多数出现轻冰或正常冰封年,可信度达94.7%。用前期海温建立的回归方程,以预报冰级误差小于1为正确,则30年拟合值有26年准确,拟合准确率达87%。8年预报准确率也达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温度
太平洋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5°S以北的印度洋的气候状况和季风特征
被引量:
3
17
作者
姜德忠
解思梅
+2 位作者
包澄澜
陈信雄
吴江俊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49,共10页
35°S以北的印度洋位于热带和副热带。北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北印度洋冬季为东北季风控制;但由于青藏高原阻断了冷空气,没有寒冷天气。夏季风在南亚和东南亚陆上主要表现为暴雨,在北印度洋...
35°S以北的印度洋位于热带和副热带。北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北印度洋冬季为东北季风控制;但由于青藏高原阻断了冷空气,没有寒冷天气。夏季风在南亚和东南亚陆上主要表现为暴雨,在北印度洋上主要表现为强劲的西南风;特别是在阿拉伯海的索马里急流区,夏季经常有6~8级以上的西南大风。在春秋季的季风过渡季节,北印度洋时有台风发生,强风暴潮给孟加拉国造成极大的灾难。在南印度洋的副热带,全年都有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印度洋热带海区则为信风气候区,夏半年热带辐合带活跃,东西两部分都有台风发生发展,强西南季风和台风是海上航行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季风气候
西南大风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
被引量:
2
18
作者
向元珍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36,共8页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有密切的遥相关。本文将事件定义为三级。即1级——反埃尔尼诺年,2级——正常年,3级——埃尔尼诺年。以此与前期(前二年1月起)到后期(后二年3月止)总共51个月的月平均500hPa和100hPa高度场求点相关,取相关...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有密切的遥相关。本文将事件定义为三级。即1级——反埃尔尼诺年,2级——正常年,3级——埃尔尼诺年。以此与前期(前二年1月起)到后期(后二年3月止)总共51个月的月平均500hPa和100hPa高度场求点相关,取相关系数r≥0.40为显著性相关。结论为:(1)埃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有肯定的影响。(2)埃尔尼诺对低纬环流有最显著的大范围持续性正相关,持续期长达1年3个月,最佳正相关期为同年冬季~次年春季,最佳正相关区为中-西太平洋和东大西洋。(3)这种影响首先通过Walker环流在低纬度纬向扩展传播,冬春季环绕整个北半球成一显著性正相关环带。其次,冬季达峰值后,即通过Hadlley环流和二维Rossby波列作经向频散传播,对中高纬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区,即大气活动中心。最后于次年春季中纬峰值向高纬扩展传播,加上环流季节性变迁和隔季相关效应,次年夏季出现埃尔尼诺事件对中高纬环流影响的第二个峰值。表现出埃尔尼诺事件对海洋-气象灾害施加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北半球
大气环流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洋自然灾害对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减灾状况概览
被引量:
2
19
作者
张兴铭
包澄澜
《太平洋学报》
199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论述了太平洋沿岸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平面上升、暴雨等海洋灾害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环太平洋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合作对减轻海洋灾害的战略意义。最后还论述了沿岸国家减灾的特点和近些年来各国合...
本文论述了太平洋沿岸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平面上升、暴雨等海洋灾害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环太平洋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合作对减轻海洋灾害的战略意义。最后还论述了沿岸国家减灾的特点和近些年来各国合作探索太平洋运动变化的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灾害
环太平洋
沿岸国家
地区社会经济
风暴潮灾害
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
海平面上升
西北太平洋
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
被引量:
1
20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38-52,共15页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海冰
相互作用
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上台风生成和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包澄澜
马卫民
陈信雄
吴晓彤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气象室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摘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 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 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扩大到3x4个纬距以上,则热带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 风暴-台风。本文还确认,海表面温度Tss≥29℃是台风生成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北上台风移动 的卫星云图特征的研究,指出台风外围卷入的长云带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移向。尤其是台风南部 来自SW-S-SE方向的季风汇合带云带,不仅意味着台风强度的加强和维持,更预示着台风将往北 移动。
关键词
北上台风
卫星云图
长云带
云顶黑体温度
Keywords
northward moving typhoon, satellite cloud map, long cloud band, cloud top black body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0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厄尼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7-288,共12页
文摘
厄尼诺事件可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及各种海洋——气象灾害。九十年代以来 ,前期连续发生三次厄尼诺事件 ,1997~ 1998年更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强的一次厄尼诺事件。这种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必将影响到九十年代更为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据 194 9- 1991年历史资料统计 ,厄尼诺年的当年或次年夏季 ,西北太平洋的年台风发生总数为低值谷年 ,江淮流域则是洪涝年。九十年代前期 ,台风发生总数连续出现三个低值谷年 ,1998年只有极少的 13个台风发生 ,平最低历史记录。同时江淮流域在九十年代前期也对应出现三次大洪涝年 ,1998年夏季更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 2 0世纪每隔 2 0年左右 ,都会出现一个全世界特大风暴潮灾的集中重现期 ,包括 1- 3次特大潮灾。而在九十年代前期短短 5- 6年中 ,竟意外地发生了 5次特大风暴潮灾。这不能不说与九十年代前期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密切有关。本文还对厄尼诺影响的机制 ,提出了结论性的看法。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台风
洪涝
风暴潮灾
气象灾害
Keywords
El Nino Typhoon Flooding Storm surge disaster
分类号
P42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3年夏季的台风路径特征
被引量:
3
3
作者
包澄澜
施国强
刘建强
王毅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91-97,共7页
文摘
1993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8个台风,其移动路径趋势有其独特性。有7个台风登陆日本;8个登陆菲律宾;7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和海南省,直接损失高达70亿元,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没有一个台风登陆华东和华北沿海,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分析了1993年台风移动的天气学原因,及其与厄尼诺现象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从而有助于判别台风究竟是北上转向,还是西行登陆我国。
关键词
台风
路径特征
移动路径
夏季
Keywords
Typhoon Features of typhoon track 1993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啸灾害与预警
被引量:
12
4
作者
包澄澜
叶琳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文摘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地震海啸灾害作了介绍。同时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海啸波传播
海啸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
发生频率
传播方式
Keywords
EarthquakeTsunami
IndianOcean
Tsunamiwave
Tsunamipre-warningsystem
分类号
P731.2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冬季冷暖变化与El Nio事件
被引量:
3
5
作者
包澄澜
解思梅
韦定英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出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44-48,共5页
文摘
近十年来,东亚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本文分析证明,东亚温度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重要洋流区的海表面温度(SST)有密切的遥相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高(或异常偏低),即出现埃尔尼诺(或反埃尔尼诺)事件,则在其后7~24个月中,我国华北和东北将出现暖冬(或冷冬),渤海冰情将出现轻冰年(或重冰年)。据此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对1988/1989年和1989/1990年冬季渤海海冰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关键词
气侯
变暖
大气
海洋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九十年代异常厄尼诺现象与异常自然灾害
被引量:
2
6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8-33,共6页
文摘
九十年代前期,1991~1995年,罕见地连续出现了三次厄尼诺现象。这种海洋异常现象引起了异常的海洋一气象灾害:连续的集中的特大风暴潮灾,异常的特大洪涝,连续的异常暖冬。本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厄尼诺
自然灾害
风暴潮
洪涝
Keywords
El Nino
Natural disaster
Storm surg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分类号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与厄尼诺
被引量:
7
7
作者
包澄澜
丁俭奋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上海海洋环境预报区台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75-84,共10页
文摘
1991年初夏,持续性大暴雨导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降水量与洪涝的分布和演变及其基本大气环流特征,并着重研究了洪涝的主要成因——厄尼诺现象.文中指出.江淮流域的大或特大洪涝,大多发生在厄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厄尼诺、反厄尼诺与北半球低纬100和500hpa大气环流有长达15个月(从同年6月至次年8月)的显著性相关.厄尼诺事件的影响以各种复杂机制,先在低纬作纬向扩展传播.再向中高纬度频散传播.从而对气象与海洋灾害作出严重影响.
关键词
洪涝
梅雨
厄尼诺现象
Keywords
El Nino event
Flooding-waterlogging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系统
被引量:
23
8
作者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文摘
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 0 0 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的定义、性质、特征 ,历史上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 ,可以在一旦海啸发生后 ,争取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时间 ,提前发出海啸警报信息 ,这就能极大地减轻海啸灾害。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地震海啸
印度洋
海啸波传播
海啸预警系统
Keywords
earthquake tsunami
Indian Ocean
tsunami wave
tsunami pre-warning system
分类号
P731.2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
被引量:
6
9
作者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东北地震研究》
2005年第2期9-15,共7页
文摘
地震海啸和风暴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更是震撼了全世界。本文对海啸和风暴潮的定义、性质、特征、历史上和近代的严重海啸及风暴潮灾害作了简单介绍。指出建立和完善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可以在一旦海啸和风暴潮发生后,提前发出警报信息,争取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小时时间,从而极大地减轻海啸和风暴潮灾害。
关键词
风暴潮灾害
简介
2004年
海洋灾害
地震海啸
预警系统
警报信息
印度洋
小时
大地
Keywords
Earthquake tsunami
Indian Ocean
Storm surge
Tsunami wave
Storm surge prewarning system
分类号
P731.2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90年代前期连续厄尼诺事件和异常灾害
10
作者
包澄澜
向元珍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自然杂志》
1996年第6期358-360,共3页
文摘
<正>厄尼诺事件是发生在东部和中部赤道太平洋的大范围海温异常升高(距平达+0.5℃以上)现象。通常厄尼诺事件每3~7年发生1次。
关键词
厄尔尼诺事件
灾害
台风
海洋灾害
Keywords
El Nino event,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disaster, typhoon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风生成的卫星云图特征
被引量:
10
11
作者
马卫民
吴晓彤
陈信雄
包澄澜
机构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气象室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0,共10页
文摘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低压内部,云团中心部分的云顶黑体温度(TBB)降低到河-70℃以下,而且TBB=-60℃的范围扩大到3×4个纬距以上,则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台风。另外海表面温度SST≥29℃则很可能是台风生成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这些结论不仅加深了对台风生成前期条件的认识,还提供了若干台风生成的量化条件,可应用于实际台风生成的预报。
关键词
卫星云图
TBB
海温
长云带
台风生成
台风预报
Keywords
satellite colud map
TBB
sea temperture
long cloud band
分类号
P457.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被引量:
31
12
作者
叶琳
王喜年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文摘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关键词
地震
海啸
预警服务
Keywords
Earthquake Tsunami Warning service
分类号
P315.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极海冰异常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
4
13
作者
解思梅
邹斌
王毅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7,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9376252)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90307共同资助
文摘
通过分析1973~1994年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全球海平面代表站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发现南极海冰80年代明显比70年代的海冰面积偏小,海平面高度80年代平均值也明显比70年代偏高.联系两者之间的变化并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80年代海冰变化累积距平值比70年代显著减少,标志着全球气候增暖;海水温度和大气温度都明显偏高,从而导致海冰长期累积的大量减少;水温高而引起水体膨胀,并且越是在暖年从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向海洋中输入的冰山就越多.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海平面明显的上升,因此引起80年代海平面平均高度比70年代明显上升,10a平均值偏高22mm,并且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太平洋尤为明显.东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各有一大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区,在白令海峡附近也有一上升区,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各有一下降区.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与南极海冰持续性减少有关,这说明南大洋水温偏高,南大洋环流在南美大陆向北分支的秘鲁寒流水温也相对偏暧,这容易发生El Nino事件.El Nino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盛行的东风减弱西风增强.原太平洋海平面西高东低的状况,因受重力和风动力的作用,使大量的海水从西向东输送,造成80年代太平洋东部上升西部下降的分布状态.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异常变化
海平面变化
分类号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极冷源和热带海洋热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
5
14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1-49,共9页
文摘
两极海冰和热带海洋SST的异常变化对全球气候监测和预报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本文使用了南极、北极海冰月平均距平资料和ENSO事件五要素,即SOI和4个Nino海区的SST月平均距平值,计算了各区海冰之间以及与ENSO事件的逐月移动交叉相关时间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寻找两个波发生相互作用最强的时期。(1)发现北极海冰在两极海冰相互作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北极海冰异常影响到后期南极海冰的异常变化。(2)赤道中太平洋的海温(SST)与南极威德尔海区的海冰(SPI3)和罗斯海区的海冰(SPI2)有强的相互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SST与SPI3的周期是5~6a,与SPI2的周期是准11a,这些周期变化尺度与它们自身变化的周期有关。当两者周期相近时,在位相差一定的时期发生共振,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最佳时期。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热带海洋
相互作用
热源
分类号
P732.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个区域耦合海气模式及其实验
被引量:
5
15
作者
王志仁
姜达雍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0-58,共9页
文摘
本文研制了一个区域的简单耦合海气模式,并用来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模式由一层大气模式和一层海洋模式构成。大气模式由运动方程和热力方程组成;海洋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海温方程组成。非绝热加热与风应力构成海气间耦合媒介项,其中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以风应力为主,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以非绝热加热为主。在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正常运转,并且应于对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数值模拟.对该事件从发展到衰弱的全过程,特别是中期与成熟期获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显示出本模式的模拟能力,也验证了热带太平洋区域耦合海气作用对ENSO循环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耦合海气模式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平洋海温和渤海海冰
被引量:
6
16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韦定英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39-347,共9页
文摘
本文主要分析了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与东北、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以及渤海海冰之间的关系。发现前7—24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与后三者之间有密切的遥相关关系,即SST异常偏高(低)——埃尔尼诺(反埃尔尼诺事件)时,在翌年冬季华北、东北地区将是异常偏暖(冷)年,渤海海冰将是轻冰(严重冰封)年。渤海海冰1950—1988年共有5次严重冰封年,有4次都是出现在反埃尔尼诺年后期,仅有1952/53年冬季的严重冰封年出现在埃尔尼诺年后期,可信度达80%。而埃尔尼诺年后期则绝大多数出现轻冰或正常冰封年,可信度达94.7%。用前期海温建立的回归方程,以预报冰级误差小于1为正确,则30年拟合值有26年准确,拟合准确率达87%。8年预报准确率也达87%。
关键词
海水
温度
太平洋
渤海
分类号
P731.1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5°S以北的印度洋的气候状况和季风特征
被引量:
3
17
作者
姜德忠
解思梅
包澄澜
陈信雄
吴江俊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海上卫星测控部
出处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49,共10页
文摘
35°S以北的印度洋位于热带和副热带。北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北印度洋冬季为东北季风控制;但由于青藏高原阻断了冷空气,没有寒冷天气。夏季风在南亚和东南亚陆上主要表现为暴雨,在北印度洋上主要表现为强劲的西南风;特别是在阿拉伯海的索马里急流区,夏季经常有6~8级以上的西南大风。在春秋季的季风过渡季节,北印度洋时有台风发生,强风暴潮给孟加拉国造成极大的灾难。在南印度洋的副热带,全年都有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印度洋热带海区则为信风气候区,夏半年热带辐合带活跃,东西两部分都有台风发生发展,强西南季风和台风是海上航行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关键词
印度洋
季风气候
西南大风
台风
Keywords
Indian Ocean,Monsoon climate,Strong SW wind,Typhoon.
分类号
P732.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
被引量:
2
18
作者
向元珍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摘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有密切的遥相关。本文将事件定义为三级。即1级——反埃尔尼诺年,2级——正常年,3级——埃尔尼诺年。以此与前期(前二年1月起)到后期(后二年3月止)总共51个月的月平均500hPa和100hPa高度场求点相关,取相关系数r≥0.40为显著性相关。结论为:(1)埃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有肯定的影响。(2)埃尔尼诺对低纬环流有最显著的大范围持续性正相关,持续期长达1年3个月,最佳正相关期为同年冬季~次年春季,最佳正相关区为中-西太平洋和东大西洋。(3)这种影响首先通过Walker环流在低纬度纬向扩展传播,冬春季环绕整个北半球成一显著性正相关环带。其次,冬季达峰值后,即通过Hadlley环流和二维Rossby波列作经向频散传播,对中高纬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区,即大气活动中心。最后于次年春季中纬峰值向高纬扩展传播,加上环流季节性变迁和隔季相关效应,次年夏季出现埃尔尼诺事件对中高纬环流影响的第二个峰值。表现出埃尔尼诺事件对海洋-气象灾害施加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北半球
大气环流
遥相关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洋自然灾害对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减灾状况概览
被引量:
2
19
作者
张兴铭
包澄澜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太平洋学报》
199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文摘
本文论述了太平洋沿岸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平面上升、暴雨等海洋灾害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环太平洋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合作对减轻海洋灾害的战略意义。最后还论述了沿岸国家减灾的特点和近些年来各国合作探索太平洋运动变化的新情况。
关键词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灾害
环太平洋
沿岸国家
地区社会经济
风暴潮灾害
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
海平面上升
西北太平洋
减灾
分类号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
被引量:
1
20
作者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38-52,共15页
文摘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海冰
相互作用
涛动
Keywords
s Arctic, Antarctic, sea ice, interaction.
分类号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上台风生成和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包澄澜
马卫民
陈信雄
吴晓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厄尼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包澄澜
向元珍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93年夏季的台风路径特征
包澄澜
施国强
刘建强
王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海啸灾害与预警
包澄澜
叶琳
《海洋预报》
2005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东亚冬季冷暖变化与El Nio事件
包澄澜
解思梅
韦定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九十年代异常厄尼诺现象与异常自然灾害
包澄澜
向元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与厄尼诺
包澄澜
丁俭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系统
包澄澜
《国际地震动态》
200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海啸及风暴潮灾害简介
包澄澜
《东北地震研究》
200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90年代前期连续厄尼诺事件和异常灾害
包澄澜
向元珍
《自然杂志》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台风生成的卫星云图特征
马卫民
吴晓彤
陈信雄
包澄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叶琳
王喜年
包澄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4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南极海冰异常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解思梅
邹斌
王毅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两极冷源和热带海洋热源的相互作用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一个区域耦合海气模式及其实验
王志仁
姜达雍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太平洋海温和渤海海冰
解思梅
包澄澜
韦定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35°S以北的印度洋的气候状况和季风特征
姜德忠
解思梅
包澄澜
陈信雄
吴江俊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埃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
向元珍
包澄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海洋自然灾害对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减灾状况概览
张兴铭
包澄澜
《太平洋学报》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
解思梅
包澄澜
郝春江
《南极研究》
CSCD
199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