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胁迫下玉米自交系耐密性鉴定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富贵 于晓芳 +6 位作者 李懿璞 苏治军 包海柱 胡树平 刘剑 王志刚 高聚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筛选耐密性鉴定指标,选取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设置12万株/hm^(2)和15万株/hm^(2)2个种植密度,调查玉米单株产量、生物量、形态及光合特性等指标,用指标归一化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自交系... 为探讨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筛选耐密性鉴定指标,选取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设置12万株/hm^(2)和15万株/hm^(2)2个种植密度,调查玉米单株产量、生物量、形态及光合特性等指标,用指标归一化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自交系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在玉米自交系间呈显著差异;以各指标相对值的变异系数≥15%作为筛选标准,选出相对单株产量、相对茎粗、相对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秃尖长和相对行粒数6个指标作为耐密性评价指标;利用指标归一化的变异系数作为权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指数对玉米自交系进行耐密性评价,发现其综合指数差异较大;进一步利用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20份自交系材料分为强耐密、中度耐密和弱耐密3个类型,且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间6个主要指标差异显著。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通过测定相对单株产量、相对茎粗、相对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秃尖长和相对行粒数6个指标,可以对玉米自交系耐密性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胁迫 玉米自交系 耐密性 模糊隶属函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年限及施磷水平对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胡昊驰 王富贵 +7 位作者 朱孔艳 胡树平 王猛 王志刚 孙继颖 于晓芳 包海柱 高聚林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连续5年(5a)和1年(1a)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及不同施磷水平[P_(2)O_(5)0(P0)、45(P45)、90(P90)、135(P135)和180 kg/hm^(2)(P180)]对玉米根系构型、菌根侵染状况、植株干... 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连续5年(5a)和1年(1a)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及不同施磷水平[P_(2)O_(5)0(P0)、45(P45)、90(P90)、135(P135)和180 kg/hm^(2)(P180)]对玉米根系构型、菌根侵染状况、植株干重、磷素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a较1a明显优化了玉米根系形态,促进了根系生长、菌根侵染以及植株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使产量提高1.94%~7.15%;磷肥水平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还影响菌根侵染密度(m%)、丛枝丰富度(a%)和根系丛枝丰富度(A%),并在P90处理后开始明显降低,表明当施磷水平较高时,会严重抑制AM真菌的侵染。拔节期玉米根系、茎秆、叶片的干重分别在P90、P90和P135时达到最大值,与其他施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31%~15.07%、0.05%~25.07%和7.61%~22.42%;磷素积累量分别在P135、P90和P135时达到峰值,与其他施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1.09%~95.51%、10.77%~77.39%和3.91%~29.28%。成熟期玉米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干重分别在P90、P135和P90时达到最大值,与其他施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0.18%~19.25%、5.79%~30.60%和0.90%~10.47%;磷素积累量分别在P135、P135和P90时达到峰值,与其他磷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5.16%~54.70%、13.18%~77.22%和3.99%~56.75%。各施磷处理玉米产量均较P0显著增加,P135产量最高。综上,连续5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配施磷135 kg/hm^(2)时,能够促进植株生长,玉米具有更强的养分吸收能力,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施磷量 根系生长 菌根侵染 产量
原文传递
向日葵对列当寄生的生理响应及关键代谢通路分析
3
作者 赵榕 王猛 +3 位作者 赵雅杰 朱孔艳 温玉洁 包海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目的】分析向日葵对列当寄生的生理响应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揭示向日葵对列当寄生的抗性分子机制。【方法】以抗列当向日葵材料(s41)和感列当向日葵材料(s26)为供试材料进行接种列当处理,对正常生长(s41CK,s26CK)和列当寄生胁迫(s41,s26... 【目的】分析向日葵对列当寄生的生理响应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揭示向日葵对列当寄生的抗性分子机制。【方法】以抗列当向日葵材料(s41)和感列当向日葵材料(s26)为供试材料进行接种列当处理,对正常生长(s41CK,s26CK)和列当寄生胁迫(s41,s26)条件下的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同时对部分关键代谢物质进行生理验证分析。【结果】(1)在列当接种条件下,向日葵高感列当材料的植株高度和根量明显受到抑制,而且已有部分列当出土,而高抗列当材料无明显变化,仅有极少数列当寄生。(2)通过对样品间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量分别为6362,6609,5490,5469个。GO分析表明,s26-s41、s26CK-s41CK、s26-s26CK、s41-s41CK4个比较组参与生物过程的差异基因数量较多,参与细胞组分的差异基因数量次之,参与分子功能的较少;KEGG分析表明列当寄生对向日葵的植物信号转导、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有较大的影响。(3)在列当寄生条件下,向日葵抗、感列当材料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醇脱氢酶活性及谷胱甘肽、总酚、水杨酸含量均有上升趋势,它们的抗逆系统被激活,但感、抗材料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控制相关生理指标的基因表达情况也不同。【结论】接种列当会明显抑制高感向日葵材料植株高度和根量,而对高抗材料则无明显影响;抗性材料通过增强根部木质素合成、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调控苯丙烷类代谢、水杨酸信号途径等关键基因表达来提高向日葵植株对列当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列当 向日葵 转录组 生理响应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高垄覆膜滴灌对向日葵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杜超 李军 +5 位作者 王刚 邬雪瑞 任志远 张俊峰 包海柱 温埃清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针对河套灌区土壤返盐积盐强烈,大量中度盐碱地向日葵生长势差以及生育后期的生理干旱胁迫导致的向日葵减产问题,开展了盐碱地高垄覆膜滴灌对向日葵生长和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垄覆膜滴灌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向日... 针对河套灌区土壤返盐积盐强烈,大量中度盐碱地向日葵生长势差以及生育后期的生理干旱胁迫导致的向日葵减产问题,开展了盐碱地高垄覆膜滴灌对向日葵生长和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垄覆膜滴灌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增幅最大,较平作覆膜滴灌(CK1)和平作覆膜不灌(CK2)分别增加31.56%和75.28%,促进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灌浆期增幅最大,较CK1和CK2分别增加35.03%和100.62%;促进了根系生长,开花期根系鲜重较CK1和CK2分别增加71.86%和199.23%;有效提高了开花期和灌浆期0~30 cm土壤含水量,灌浆期增幅最大,较CK1和CK2分别增加7.51%和21.77%;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较CK1和CK2分别增加21.20%和42.34%;较CK1和CK2增产分别为15.70%和28.31%,增产效果显著。综上表明,高垄覆膜滴灌模式在向日葵生长后期有明显的保墒效应,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从而增产,是盐碱地向日葵的适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盐碱地 高垄 覆膜滴灌
原文传递
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包海柱 高聚林 +1 位作者 马庆 胡树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6-1744,共9页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6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及其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性质、规律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含油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株高、茎粗、盘径...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6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及其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性质、规律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含油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株高、茎粗、盘径、百粒重、籽仁率和单盘粒重等6个遗传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共同控制,结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籽仁率、单盘粒重以加性、显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性状间的各项遗传相关性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百粒重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结实率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单盘粒重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向日葵籽实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包海柱 高聚林 +1 位作者 马庆 胡树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55,59,共7页
利用9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进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油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籽实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 利用9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进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油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籽实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油率、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同时受到胚、细胞质及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基因的影响,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主要受控于细胞质效应基因和母体效应基因,细胞质互作则是影响油酸含量表现的主要效应;含油率、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遗传率大于胚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油酸含量的细胞质互作遗传率大于其他效应遗传率;含油率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正相关,含油率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母体加性、母体显性和直接显性×环境互作效应的负相关;控制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着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而对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而言,则是母体加性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品质性状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大麦籽粒品质性状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包海柱 张凤英 +2 位作者 徐寿军 刘志萍 吕二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6,共5页
采用3倍体胚乳禾本科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啤酒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纤维含量、脂肪含量及β-葡聚糖的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及狭义遗传率。结果表明,所测的5个品质性状主要受控于... 采用3倍体胚乳禾本科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啤酒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纤维含量、脂肪含量及β-葡聚糖的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及狭义遗传率。结果表明,所测的5个品质性状主要受控于遗传主效应,环境互作效应较小。蛋白含量、淀粉含量、纤维含量、β-葡聚糖含量的表达主要受控于细胞质遗传效应,控制脂肪含量的遗传主效应以母体显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纤维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9.75%、60.09%、57.69%和61.76%,脂肪含量性状未被检测到显著的狭义遗传率。加性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纤维含量间存在细胞质、母体加性的完全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纤维含量与淀粉含量、β-葡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的细胞质完全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麦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遗传率 遗传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M模型的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动态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包海柱 高聚林 +1 位作者 马庆 胡树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3-538,共6页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显性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在粗脂肪积累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存在发育期间的间断表达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开花后0 ~ 10d和30~40d的时段内未能检测到加性遗传效应,25d120d时段是加性效应表达的高峰期;显性效应在开花后的45d内均有极显著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开花后的15 ~ 30d的时段是显性微效多基因被激活及表达的活跃期,即杂种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母体效应在开花后的35 ~ 45d内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最活跃期为开花后的40d135d时段;在开花后的20d内(开花后初期和中期),基因效应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含油率 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保护性酶的发育遗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包海柱 徐寿军 +2 位作者 张凤英 刘志萍 吕二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4,共5页
为明确大麦抗旱生理性状的发育遗传,在大麦抗旱育种中加以利用。采用ADMP(加性-显性-母本-父本)遗传模型及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大麦叶片4种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 为明确大麦抗旱生理性状的发育遗传,在大麦抗旱育种中加以利用。采用ADMP(加性-显性-母本-父本)遗传模型及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大麦叶片4种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4种保护性酶的遗传效应不尽相同,在遗传效应类别、遗传表达量上存在差异;随着生育进程推进,4种保护性酶的条件遗传主效应表现出一定依时空波动和间歇性。在出苗-拔节阶段,以SOD的显性效应强,GSHR的母本效应最强;在拔节-开花阶段,SOD、POD存在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GSHR存在最大值的父本效应;在开花-灌浆阶段,SOD、POD的加性遗传效应高于相应的显性遗传效应,SOD、CAT被检测到较大的母本遗传效应,GSHR的父本效应最强。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不同生育阶段以保护性酶指标进行抗旱鉴定时,可如下进行:出苗-拔节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GSHR;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SOD。拔节-开花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SOD、POD;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POD。开花-灌浆阶段,对高代材料或亲本而言,适宜测定SOD、POD、CAT、GSHR;对F1或F2而言,适宜测定P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保护性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包海柱 张凤英 +1 位作者 刘志萍 李艳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812,共5页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耐盐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懿璞 许政晗 +1 位作者 蔺雅楠 包海柱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土壤盐渍化通过抑制种子萌发、影响根系生长、阻碍水分和养分吸收、减弱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等,对玉米生产造成多方面危害。当前,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因此,解析玉米耐盐分子机制、培育耐盐玉米品... 土壤盐渍化通过抑制种子萌发、影响根系生长、阻碍水分和养分吸收、减弱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等,对玉米生产造成多方面危害。当前,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因此,解析玉米耐盐分子机制、培育耐盐玉米品种是增加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该文综述了盐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玉米耐盐应答的生理机制、玉米耐盐基因的调控机制和玉米耐盐品种筛选与选育的最新研究进展。盐胁迫对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时期抑制植株根系和幼苗生长;生殖生长影响光合作用和物质运输,导致地上部生物量下降,籽粒产量和品质下降。玉米耐盐生理机制主要依赖于渗透调节和离子稳态,其中离子稳态主要体现在Na^(+)、K^(+)的选择性吸收和分配、细胞膜离子转运系统、液泡离子隔离、钾钠比的调节、离子稳态的信号调控。目前,研究发现的玉米耐盐基因主要是通过Na^(+)/K^(+)平衡和活性氧的积累调控玉米的耐盐性。最后,分析了耐盐玉米品种筛选和专用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展望了玉米耐盐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玉米耐盐种质创新和玉米耐盐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盐性 渗透胁迫 离子稳态 耐盐品种选育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包海柱 苏治军 +2 位作者 李志伟 伊六喜 王树彦 《西部素质教育》 2023年第22期158-162,共5页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组成,然后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最后阐述了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成效与反思。
关键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新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旱作区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包海柱 李春艳 +2 位作者 张凤英 张建民 刘志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年第5期33-34,共2页
通过Lattice(8×8)试验设计,分析了64个大麦品系在内蒙古东部旱作区的生产潜能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所观测的7个农艺性状中,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及主穗粒重,该地区大麦生产潜能可达402.22k... 通过Lattice(8×8)试验设计,分析了64个大麦品系在内蒙古东部旱作区的生产潜能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所观测的7个农艺性状中,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及主穗粒重,该地区大麦生产潜能可达402.22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农艺性状 生产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包海柱 张凤英 刘志萍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年第3期61-62,共2页
蒙啤麦3号(原代号08pj-24)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多棱啤用型大麦品种,于2011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为蒙认麦2011009号。该品种经过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 蒙啤麦3号(原代号08pj-24)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多棱啤用型大麦品种,于2011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为蒙认麦2011009号。该品种经过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均表现高产、优质、抗旱、抗病、抗倒伏、酿造品质好等特点,可在内蒙古自治区广泛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啤麦3号 啤酒大麦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6000胁迫对大麦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包海柱 徐寿军 +2 位作者 张凤英 刘志萍 高瑞晓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8-9,76,共3页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的方法,以抗旱品系13PJ-118和非抗旱品系13PJ-108为试验材料,对幼苗进行了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胁迫条件下幼苗叶片保护性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0%-25%的聚乙二醇胁迫下,随PEG浓度升高,大麦叶片SOD活性...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的方法,以抗旱品系13PJ-118和非抗旱品系13PJ-108为试验材料,对幼苗进行了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胁迫条件下幼苗叶片保护性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0%-25%的聚乙二醇胁迫下,随PEG浓度升高,大麦叶片SOD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POD酶、CAT酶活性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SOD酶活性可作为首选抗旱鉴定指标,POD酶、CAT酶活性可以作为抗旱鉴定的参考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麦 PEG6000 保护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通辽地区播种期与密度对蒙啤麦3号大麦的产量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海柱 徐寿军 +3 位作者 吕二锁 张凤英 刘志萍 张颖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4期29-31,49,共4页
以蒙啤麦3号大麦为供试材料,在通辽市进行播种期、密度处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蒙啤麦3号以3月29—4月19日播种、密度以30万~40万株/667 m^2为宜;在4月4日播种,且密度为40万株/667 m^2条件下,蒙啤麦3号在通辽地区可实现理论产量... 以蒙啤麦3号大麦为供试材料,在通辽市进行播种期、密度处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蒙啤麦3号以3月29—4月19日播种、密度以30万~40万株/667 m^2为宜;在4月4日播种,且密度为40万株/667 m^2条件下,蒙啤麦3号在通辽地区可实现理论产量422.9 kg/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啤麦3号 播种期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包海柱 《现代农业》 2022年第5期107-109,共3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可以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可以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同频共振。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及学科前沿的同时,筑牢学生正确思想根基,有助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兴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乡村振兴、种业振兴培养高素质新农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育种学 课程思政 新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啤酒大麦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包海柱 张凤英 +2 位作者 刘志萍 陶玉荣 高振福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年第3期28-30,共3页
通过对啤酒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垦啤麦7号的不同施肥水平试验,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这两个大麦品种产量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内蒙古东部旱作生态区啤酒大麦的最佳施肥量,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大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 通过对啤酒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垦啤麦7号的不同施肥水平试验,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这两个大麦品种产量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内蒙古东部旱作生态区啤酒大麦的最佳施肥量,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大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表明:在本次肥料试验中,蒙啤麦1号的生产潜力高于垦啤麦7号;蒙啤麦1号的最高产量为405.39 kg/667 m2,垦啤麦7号的最高产量为349.8 kg/667 m2;蒙啤麦1号施肥量在10.0~20.0 kg/667 m2范围内,其产量变幅为372.28~405.3 kg/667 m2,千粒重变幅为50.8~51.6 g;垦啤麦7号施肥量在10.0-20.0 kg/667 m2范围内,其产量变幅为320.9~349.8 kg/667 m2,千粒重变幅为43.2~44.8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蒙啤麦1号 垦啤麦7号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营养价值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40
19
作者 孙继颖 高聚林 +7 位作者 王志刚 于晓芳 胡树平 刘剑 包海柱 霍鲜鲜 白云龙 闫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3-1742,共10页
为探讨青贮玉米(Zea mays L.)产量及品质对密度调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饲用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 为探讨青贮玉米(Zea mays L.)产量及品质对密度调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饲用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冀承单3号籽粒产量高于真金青贮31号的籽粒产量,而冀承单3号的秸秆产量及全株产量低于真金青贮31号,冀承单3号及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密度均低于其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冀承单3号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为8.25×104株·hm-2,全株青贮产量达21364.69 kg·hm-2;冀承单3号获得最高粗饲料分级指数的密度为7.11×104株·hm-2,粗饲料分级指数达35.13 MJ·d-1;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全株产量的密度为7.31×104株·hm-2,产量达25254.82 kg·hm-2;真金青贮31号获得最高粗饲料分级指数的密度为7.01×104株·hm-2,粗饲料分级指数达24.12 MJ·d-1。综合青贮玉米饲用产量及饲用营养价值,推荐冀承单3号高产优质种植密度为7.11×104株·hm-2~8.25×104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高产优质种植密度为7.01×104株·hm-2~7.31×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种类型 饲用产量 饲用营养价值 密度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富贵 于晓芳 +5 位作者 高聚林 王志刚 孙继颖 苏治军 胡树平 包海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4,共12页
【目的】探究深松增密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以耕作方式(常规浅旋15cm(RT)和深松40cm(SS))为主区,密度(82 500... 【目的】探究深松增密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以耕作方式(常规浅旋15cm(RT)和深松40cm(SS))为主区,密度(82 500株/hm2(D1),105 000株/hm2(D2))为副区,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副副区,测定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透光率、植株形态、光合特性、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深松增密显著提高耐密玉米品种产量,增产11.9%~14.7%,非耐密品种增产-8.1%~0.6%;耐密品种产量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程度显著高于非耐密品种,耐密品种主要通过增穗数、保粒数、稳粒重来实现增密增产。深松耕作能有效缓解增密产生的簇拥效应,提高植株叶片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增密后茎粗变小的趋势,增加穗上茎节长度,缓解株型的变化,耐密品种缓解作用高于非耐密品种。增密后,深松耕作能延缓玉米生育后期LAI和穗位层透光率的下降速率以及叶片衰老程度,降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吐丝期后耐密品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Pn高于非耐密品种。【结论】耐密玉米品种对增密后产生的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有更强适应能力,增密后深松耕作使耐密玉米品种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LAI,延缓叶片衰老程度,保证充足的光合面积,稳定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耐密性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深松耕作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