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的文献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刘霞云 卢志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2-38,共7页
21世纪是信息化、多元化时代,时代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至今,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核心素养"研究已形成臻于成熟的理论架构,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内容... 21世纪是信息化、多元化时代,时代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至今,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核心素养"研究已形成臻于成熟的理论架构,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内容为经,以时间为纬,在纵横交错中立体还原国内外研究状况,并以此为基点剖析"核心素养"研究的可开拓空间,对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研究现状 可开拓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三十年代“典妻”题材小说主题的揭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霞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5-49,共5页
作为中国婚姻制度的一部分,"典妻"以及相关的婚姻形式总是在民间或强或弱地存在着。自"五四"以来,这种民间习俗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与之相应的,典妻题材的小说也相继在文坛上出现。面对这一民族陋习,不同的作家依... 作为中国婚姻制度的一部分,"典妻"以及相关的婚姻形式总是在民间或强或弱地存在着。自"五四"以来,这种民间习俗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与之相应的,典妻题材的小说也相继在文坛上出现。面对这一民族陋习,不同的作家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社会环境和生存地域的不同以及在创作中所采取的叙事模式的不同,展现了对这一题材不同的挖掘。本文就拟从两方面来研究现代作家典妻题材主题挖掘深度的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妻 赌徒吉顺 为奴隶的母亲 丈夫 生人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苦难与生死的高尚书写——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霞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7-83,139,共8页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细读作品,分别从多重主题的丰富表达、对人生苦难与生死的深层理解、对语言、细节的精心设置以及呈圆心辐射状的叙事方式和出神入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来评价作品,认为新作的确不失为一部最能代表余华全部风格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超越 苦难与生死 高尚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的男权书写与有意识的女性观照——论刘震云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及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的女性悖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霞云 《临沂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95-99,共5页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一直以来,刘震云因深邃的主旨立意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备受大家关注,但鲜有论者提及其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在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意欲以一本书的方式去接近李雪莲,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有意...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一直以来,刘震云因深邃的主旨立意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备受大家关注,但鲜有论者提及其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在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意欲以一本书的方式去接近李雪莲,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有意识的女性观照与无意识的男权书写相抵牾,形成了新作中关乎李雪莲形象的系列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女性观照 男权书写 女性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穆斯林的葬礼》影像叙事的精神内核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霞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0-31,共2页
作为一部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影片,《穆斯林的葬礼》的影像叙事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内核,影片从历史、民族、人生等角度表达出对回民族传统精神的审视,即对优良传统精神的礼赞和对落后保守思想及习俗的隐忧;对民族大融合的呼唤,主要体现为... 作为一部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影片,《穆斯林的葬礼》的影像叙事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内核,影片从历史、民族、人生等角度表达出对回民族传统精神的审视,即对优良传统精神的礼赞和对落后保守思想及习俗的隐忧;对民族大融合的呼唤,主要体现为现代意义上穆斯林信仰的终极叩问、汉回民族融合的势在必行、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美好展望;对人类爱情自由的追求,主要体现为韩楚的纯洁之恋、梁冰玉对真爱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影像叙事 精神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审美、立意:也谈《秦腔》的文备众体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霞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78,共8页
由于酷爱古典传统文学艺术,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继承古典文学文备众体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以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这些文学艺术碎片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叙事、审美、立意功能,立体呈现... 由于酷爱古典传统文学艺术,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继承古典文学文备众体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以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这些文学艺术碎片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叙事、审美、立意功能,立体呈现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发掘其在贾平凹写作中的美学价值与文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文备众体 叙事 审美 立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注释叙事——以《三个三重奏》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霞云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7-183,共7页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写作中的注释运用现象寥若晨星,但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其为长篇小说的叙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比及当代文坛以及作者已有的注释叙事,宁肯的新作《三个三重奏》显得规范、理性、节制、成熟,堪称典范。从注释体小说...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写作中的注释运用现象寥若晨星,但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其为长篇小说的叙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比及当代文坛以及作者已有的注释叙事,宁肯的新作《三个三重奏》显得规范、理性、节制、成熟,堪称典范。从注释体小说固有的优势以及存在不足的可提高性维度,从其哲思化的典型特征以及读者的接受审美需求等方面看,注释体小说存有一定的可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注释叙事 《三个三重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互渗”现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霞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82-89,共8页
文体互渗是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因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变易现象。自现代以来小说中就出现了"互渗"现象,但真正在长篇中出现"互渗"现象还是新时期中后期。目前学界对"文体互渗"概念置喙不一,对此类文体... 文体互渗是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因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变易现象。自现代以来小说中就出现了"互渗"现象,但真正在长篇中出现"互渗"现象还是新时期中后期。目前学界对"文体互渗"概念置喙不一,对此类文体现象关注甚少,追溯"文体互渗"的历史渊源,厘清概念释义,爬梳新时期以来长篇中的"互渗"镜像,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成因,理性评判其未来发展趋向,对于当代长篇的写作以及文体研究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长篇小说 文体互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备众体”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3期28-35,共8页
"文备众体"是中国小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唐至今一直存在。以古典小说的"文备众体"为借鉴,梳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备众体"的状貌,研讨其在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拓展并探究成因,体味当代长篇所蕴含的... "文备众体"是中国小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唐至今一直存在。以古典小说的"文备众体"为借鉴,梳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备众体"的状貌,研讨其在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拓展并探究成因,体味当代长篇所蕴含的时代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备众体 继承与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军 刘霞云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专业师资培养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基本保障。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存在的师资培养效果有差距、师资培养内容脱节、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培养激励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以A学校为例,从提升师资培养质量、优化... 专业师资培养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基本保障。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存在的师资培养效果有差距、师资培养内容脱节、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培养激励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以A学校为例,从提升师资培养质量、优化师资培养内容、加快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和完善师资培养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师资培养体系的优化策略和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师资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格势制下的影像构建与内核消解——谈影片《暖》对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霞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9-75,共7页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因其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富有寓意的背景设置、深刻的主题揭示、精湛的叙事才华而成为其写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篇优秀作品。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影片《暖》则在投资方、中国官方以及编剧、导演、演员等综合因素...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因其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富有寓意的背景设置、深刻的主题揭示、精湛的叙事才华而成为其写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篇优秀作品。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影片《暖》则在投资方、中国官方以及编剧、导演、演员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进行影像构建,结果却因扬弃了小说的背景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揭示、意境氛围等基本思想内核力,而使影片流于介于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通俗爱情故事片,其生命力与影响力自然也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 《白狗秋千架》 形格势制 影像构建 内核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真情流露,抑或其他——比较研究凌叔华和丁西林的两种《酒后》文本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霞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5-28,共4页
在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可谓是一桩公案,而凌叔华与陈西滢的美满婚姻又博得了众人的称道。究竟在凌、徐和陈之间曾经存在过怎样的微妙关系?作为凌叔华的成名代表作《酒后》的撰写与发表,其写作机由与主题昭示又引起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可谓是一桩公案,而凌叔华与陈西滢的美满婚姻又博得了众人的称道。究竟在凌、徐和陈之间曾经存在过怎样的微妙关系?作为凌叔华的成名代表作《酒后》的撰写与发表,其写作机由与主题昭示又引起了很多评论家和读者的猜测,作者是因自己的情感经历而有感而发,还是为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呐喊助威,带着这些疑问,文章拟将小说文本《酒后》与丁西林的独幕剧《酒后》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掠开此段情史的面纱,探得其中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丁西林 《酒后》 真情流露 妇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九届茅奖文体新取向:传统姿态下的“先锋”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霞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6-51,55,共7页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比已尘埃落定。盘点历届获奖作品的文体取向,在很长时段内只是表征为对现代主义技巧的点缀运用。此取向在近两届茅奖评比中得以改变,可圈可点的文体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本届茅奖评比中,文体取向体现为对传统长篇叙...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比已尘埃落定。盘点历届获奖作品的文体取向,在很长时段内只是表征为对现代主义技巧的点缀运用。此取向在近两届茅奖评比中得以改变,可圈可点的文体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本届茅奖评比中,文体取向体现为对传统长篇叙事的基本恪守、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自觉转向以及对现代主义小说观的自然渗透,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先锋的交织中进行"先锋"叙事。究其原因,此种转向不是偶然,而是茅奖以及长篇小说文体自身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文体新取向 传统姿态 “先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意味的形式与表达——论《秦腔》文备众体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霞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 《秦腔》 文备众体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尖锐对抗与寂寞守望——刘震云小说主旋律题旨释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霞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从成名作《塔铺》到代表作《一地鸡毛》,乃至后来的官场系列小说、历史系列小说,直到《一句顶一万句》问世,刘震云一直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文学视角、关注对象以及作品的主题揭示都是恒定... 从成名作《塔铺》到代表作《一地鸡毛》,乃至后来的官场系列小说、历史系列小说,直到《一句顶一万句》问世,刘震云一直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的文学视角、关注对象以及作品的主题揭示都是恒定的。以刘震云二十余年创作之旅为研究对象,以其作品的阶段性主题揭示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出作家面对物质对于精神、权力对于尊严、历史对于人性造成威胁与摧残时所发出的尖锐抗议以及对美好、自由、光明世界的寂寞守望,进而完成刘震云小说主旋律题旨的释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主旋律 小说题旨 尖锐对抗 寂寞守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憾的遗忘——论影片《穆斯林的葬礼》对原著的改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霞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6-60,共5页
《穆斯林的葬礼》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影片上映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大众及学界应有的关注。深入研读电影与小说文本,影片在片名的定夺、影像空间的构建、人物角色的安排与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忠于原著,在直译式改编... 《穆斯林的葬礼》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影片上映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大众及学界应有的关注。深入研读电影与小说文本,影片在片名的定夺、影像空间的构建、人物角色的安排与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忠于原著,在直译式改编中凸显了主题,在删减情节中产生了创造性背离和消解性背离两种不同的效果,原著结尾的消解性删减削弱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但即使这样也没遮住其清雅隽永的佳片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改编 遗憾 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的意识与固存的掣肘——论《淮水谣》的文化意味与文体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霞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2-18,共7页
《淮水谣》是"皖军"作家曹多勇的最新力作。从文本表层看,《淮水谣》与"淮水流域"相关,与"淮河歌谣"相联。透视文本内核,则是对淮河流域文化的理性反思与美学阐释,且这种反思与阐释不仅体现在作者有意识... 《淮水谣》是"皖军"作家曹多勇的最新力作。从文本表层看,《淮水谣》与"淮水流域"相关,与"淮河歌谣"相联。透视文本内核,则是对淮河流域文化的理性反思与美学阐释,且这种反思与阐释不仅体现在作者有意识的文体设置与意味表达上,还体现在作者无意识的艺术追求与固存的艺术掣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水谣》 文化意味 文体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哲学的理性探讨与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梦境释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霞云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3-67,共5页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关于作品,众评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小说凸显的孤独主题和绕人的说话形式上。其实,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梦境艺术手法。从梦境的意义建构与梦境的文学功能显现两方面可以看出作...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关于作品,众评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小说凸显的孤独主题和绕人的说话形式上。其实,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梦境艺术手法。从梦境的意义建构与梦境的文学功能显现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理性思考与精神家园的感伤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梦境艺术 意义建构 文学功能 审美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舛的人生 真诚地表达——论张弦小说主题揭示的真实性与反叛性
19
作者 刘霞云 孙嘉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55-56,共2页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反叛性。以张弦十年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张弦小说创作主题的阶段性演进与流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弦的小说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弦小说 主题揭示 时代感 真实性 反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统”兴衰与长篇历史叙述的发展
20
作者 刘霞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4,共9页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史统"孕育了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规范,"史统"影响了小说的发展。纵览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史统"之"兴"使历史叙述长期陷入传统叙事模式之中,文体表达趋平无奇。进入20世纪80...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史统"孕育了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规范,"史统"影响了小说的发展。纵览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史统"之"兴"使历史叙述长期陷入传统叙事模式之中,文体表达趋平无奇。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史统"之威开始受到质疑,新的历史叙述进入多元无序状态,文体表达趋奇求新。但中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度,"史统"之"兴"或"衰"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历史叙述方式的变异,但文学不会因此减弱对历史的兴趣。恪守常规的传统历史叙述和极具后现代特质的新历史叙述皆存掣肘,在继承"史统"基础上糅合现代意识,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历史叙述才是打通当下历史写作的可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统”之兴 “史统”之衰 长篇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