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9
- 1
-
-
作者
刘衍永
周晓阳
-
机构
南华大学船山研究所
-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64-66,共3页
-
文摘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死亡
死亡观
现代意义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刘衍永
刘永利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6-21,共6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大学生科学生命观教育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08C726)
南华大学社科基金"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10XSJ41)
-
文摘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生命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
生命本质
生命价值
生命过程
生命归宿
-
Keywords
view of life
Marxist view of life
the nature of life
the value of life
the life course
the end of life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论文化继承与文化超越及其辩证关系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刘衍永
董敏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6-30,共5页
-
文摘
文化继承是指文化的纵向积累和前后传递;文化超越是指文化通过创新实现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转换和跨越。文化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超越的过程。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超越是目标。文化继承和文化超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继承
文化超越
-
Keywords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euhural transcendence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人格内涵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衡阳医学院社科部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4-75,共2页
-
文摘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根本人格特征就是他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这一根本人格特征,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自主和实现。意识作为个体主体性人格内涵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体对自我与外在世界辩证统一关...
-
关键词
人格内涵
个体自觉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
个体主体性
目标选择
自我意识
个体价值
人格特征
目标实现
外在世界
-
分类号
B848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佛家文化视野下的生命观解读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刘衍永
刘永利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3期157-160,共4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资助课目(2008C726)
-
文摘
佛家文化的生命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众生平等;超越痛苦和烦恼,达致幸福和快乐;自觉觉人,自利利他。佛家文化的生命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
关键词
佛家文化
佛教
传统文化
生命观
现实意义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论习近平的反腐败思想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刘衍永
姚晓东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37-43,共7页
-
文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反腐败理论和中共历代领导人反腐败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党内仍然极其严峻复杂的腐败问题,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和专门机关的力量,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习近平反腐败思想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其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务实具体,与我党反腐败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关键词
十八大
习近平
反腐败
-
分类号
D26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3
- 7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9-120,123,共3页
-
文摘
哲学要研究人,必然思考人的死亡,死亡问题不能排除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之外。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三大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死亡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佛家、道家、佛教对死亡的思考比较化、体系化、理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死亡哲学
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4
- 8
-
-
作者
刘衍永
邓雅泓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执政理念的哲学思维研究"资助(编号:14CJK226)
-
文摘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
关键词
习近平
人民主体思想
价值主体之维
动力主体之维
权力主体之维
-
Keywords
Xi Jinping
People's Subjectivity
value subject
main body of motivation
subject of rights
-
分类号
D61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关于命运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 9
-
-
作者
刘衍永
刘玉芳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8-21,共4页
-
文摘
对命运的思考是与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相随而来的,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司之谜;命运是先验性、不可抗拒性和后验性、可抗拒性的统一;认识命运要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原则,把握命运要有生活在现在的态度,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
关键词
命运
斯芬克司之谜
先验性
不可抗拒性
后验性
可抗拒性
生活在现在
-
Keywords
fate
Sphinx Myth
apriority
irresistance,posterior
resistance
living now
-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刘衍永
许泉
邓雅泓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5-20,共6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设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梦。
-
关键词
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梦
人民幸福梦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刘衍永
丁炳丽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
关键词
死亡
死亡观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
-
Keywords
death
death viewpoint
Marxism's death viewpoint
-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生命价值观及其现代建构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刘衍永
刘永利
罗妍琴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2-35,共4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008C726)
-
文摘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是入世的,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完成理想抱负来实现生命价值。道家文化是避世的,主张"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生命之价值就是"道"和"自然"的价值。佛家文化从出世中寻求入世的价值,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它轮回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是对儒道生命价值学说的交融和超越。五四运动的文化洗礼造成了传统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后现代化时代构建的生命价值观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
关键词
儒、道、佛
生命价值观
五四运动
后现代化时代
价值观建构
-
Key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assumptions of life values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era of post-moder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values
-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刘衍永
罗妍琴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4-20,共7页
-
文摘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性
善恶之辨
时代价值
-
Keywords
Marxism
human nature
debate of good and evil
time value
-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论和谐生命观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刘衍永
刘永利
-
机构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武陵学刊》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科学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2008C726)
-
文摘
和谐生命观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选择。和谐生命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等基础上的人本观,觉人.利他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全新的健康观,合理的财富观。和谐生命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坚持和谐生命观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和谐生命观也是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础。
-
关键词
和谐生命观
人本观
天人合一
自然观
-
Keywords
harmonious life attitude
human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view of nature
-
分类号
B82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关于个体发生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7-110,共4页
-
文摘
从哲学上研究个体发生有必要且有可能,弗洛伊德、科尔伯格、皮亚杰从不同角度对个体发生问题作了研究,但都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个体发生问题,但它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对创立马克思主义个体发生哲学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
关键词
个体发生
个体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Keywords
individual growing-up
individual
Marxism
Marxist philosophy
-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论“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电视文化力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刘衍永
谢商精
-
机构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0-112,共3页
-
文摘
电视文化力,是文化力的核心。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它在引导文化、拉动经济、化育民众等方面的能动作用,又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以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其先进性。
-
关键词
全面小康
文化力
电视文化力
-
Keywords
comfortably-off living
culture power
TV culture power
-
分类号
G229.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个体道德建构
- 17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湖湘论坛》
2002年第1期30-31,67,共3页
-
-
关键词
个体道德
为道
总和
相对
自身
社会道德
自我实现
层面
体现
社会现象
-
分类号
D62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死亡意识与道德建构
- 18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5-18,共4页
-
文摘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
关键词
死亡
死亡意识
道德
自律
信念和信仰
-
Keywords
death
death conciousness
moral
self-discipline
belief
-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 19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20-22,共3页
-
文摘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理想人格是"英雄",他们身上凝结的是远古人类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给了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美的享受。儒家学说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他的人格特征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对世人具有永恒的激励和警策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呼唤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和强者的合二而一,它是进取性道德品质和协调型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理性型"的人格模式。
-
关键词
理想人格
儒家
君子
道德品质
-
Keywords
ideal personality
confucianism
nobleman
moral quality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 20
-
-
作者
刘衍永
-
机构
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3期5-7,共3页
-
文摘
个体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自觉能动性。个体主体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是主体性得以确证的前提和条件。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表现为受制约性、合规律性、重复性。如果进一步分析个体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能动性三方面具体内容的话 。
-
关键词
个体主体活动
自觉能动性
受制约性
合规律性
重复性
客观性
个体意识
-
Keywords
individual subject
self-consciously dynamic role
restrictions
regularity
repetition
-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C912.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