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疟”为引,达原饮方源流探溯
1
作者 赵一霖 陈宣妤 +5 位作者 范淑月 刘绍媛 侯雪雍 俞鲁娜 张继尧 赵岩松 《中国中医急症》 2025年第3期512-515,522,共5页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温疫论》,用于治疗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吴又可邪伏膜原之论参考了《素问·疟论》“横连膜原”一说,达原饮制方亦或胚胎于治疟方,后世将达原饮用于治疗间疟、痰疟、寒热如疟之证,并基于湿热阻遏膜原的认识加减...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温疫论》,用于治疗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吴又可邪伏膜原之论参考了《素问·疟论》“横连膜原”一说,达原饮制方亦或胚胎于治疟方,后世将达原饮用于治疗间疟、痰疟、寒热如疟之证,并基于湿热阻遏膜原的认识加减,形成了达原饮类方,扩展了达原饮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达原饮 达原饮类方 吴又可 膜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苦微辛”治法在外感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一霖 陈宣妤 +3 位作者 刘绍媛 侯雪雍 王翰飞 赵岩松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94-2298,共5页
叶桂提出“轻苦微辛”治法,意指味微苦、微辛,性质轻清药物配伍,可入上焦、中焦调节气机,即强调秉持方药作用的“流动”之性。常用药物如杏仁、白蔻、橘红、桔梗、郁金、枳壳、栀子、淡豆豉等,方剂如栀子豉汤及其变方、三仁汤等。临床... 叶桂提出“轻苦微辛”治法,意指味微苦、微辛,性质轻清药物配伍,可入上焦、中焦调节气机,即强调秉持方药作用的“流动”之性。常用药物如杏仁、白蔻、橘红、桔梗、郁金、枳壳、栀子、淡豆豉等,方剂如栀子豉汤及其变方、三仁汤等。临床可用于温热、湿热类邪气郁痹上焦所致中焦乃至三焦气机不利之外感病,且无伤正之痹,为外感病辨治开拓了思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苦微辛 外感病 温病 栀子豉汤 三仁汤 翘荷汤 三香汤 上焦宣痹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翼》瘟疫辨治特色探赜
3
作者 侯雪雍 陈宣妤 +2 位作者 赵一霖 刘绍媛 赵岩松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293-1297,共5页
对中医疫病学理论发展的研究有益于中医学的传承及为未来人类对抗新发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明末蒋示吉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理论为基,承《温疫论》之论,撰写《伤寒翼》,明辨瘟疫有别于伤寒之处,在治疗中则提出治疫始终宜于疏利,通... 对中医疫病学理论发展的研究有益于中医学的传承及为未来人类对抗新发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明末蒋示吉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理论为基,承《温疫论》之论,撰写《伤寒翼》,明辨瘟疫有别于伤寒之处,在治疗中则提出治疫始终宜于疏利,通解表里,注重顾护正气,又创造性地将下法分为可下、宜下、急下、连下4个方面,补前人之不足,发展中医疫病认识。今探究蒋示吉《伤寒翼》瘟疫辨治理论学术渊源,梳理其疫病治疗特色,为中医药治疗新发、突发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理论 蒋示吉 《伤寒翼》 通解表里 顾护正气 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头瘟疫古今病名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侯雪雍 刘龙坤 +3 位作者 陈宣妤 赵一霖 刘绍媛 赵岩松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1期1920-1926,共7页
目的 通过考证大头瘟病名古今源流,探讨大头瘟与现代临床疾病的关系,总结古代医家治疗大头瘟用药规律与现代应用价值。方法 梳理大头瘟病名形成脉络,总结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现代疾病,整理古籍中有关大头瘟的方药记载数据,导入Neo4j构建... 目的 通过考证大头瘟病名古今源流,探讨大头瘟与现代临床疾病的关系,总结古代医家治疗大头瘟用药规律与现代应用价值。方法 梳理大头瘟病名形成脉络,总结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现代疾病,整理古籍中有关大头瘟的方药记载数据,导入Neo4j构建图数据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中药频次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发现古代医家认识大头瘟以风热毒火上攻头面为主要病机;基本治则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疏风散结;用药以苦寒佐辛凉为主;银翘散、桔梗汤、普济消毒饮合增损双解散为核心方义。结论 古今医家对大头瘟疫的认识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借助知识图谱可得出不同古籍大头瘟治疗思路共识,指导当今临床治疗以风热毒火上攻头面为核心病机,以头面部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身痛等全身症状的疾病,如鼠疫、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流行性腮腺炎、颜面丹毒、睑腺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瘟 源流考证 知识图谱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现代应用 Neo4j 古今医案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府-膜原-门户”认识对湿热性疫病辨治的启发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宣妤 侯雪雍 +2 位作者 赵一霖 刘绍媛 赵岩松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2期2207-2211,共5页
探究中医治疗湿热性疫病理论在当代临床问题中的指导价值及灵活运用。通过对华北与东北地区新冠诊疗方案的用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的治疗体现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湿热性质,需从三焦分利湿热;而东北地区治疗则要重视发汗... 探究中医治疗湿热性疫病理论在当代临床问题中的指导价值及灵活运用。通过对华北与东北地区新冠诊疗方案的用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的治疗体现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湿热性质,需从三焦分利湿热;而东北地区治疗则要重视发汗解表与清热并重,且要注意截断病势。两地的治疗特点体现了玄府-膜原-门户理论,该理论强调祛邪路径,旨在通过宣通玄府、调畅三焦以治疗湿热性质的疫病,使气机升降出入归于正常,气血津液正常流通布散,以祛除膜原湿热邪气。注重“玄府-膜原-门户”的理论对指导当今湿热性疫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可参照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方剂溯源 理论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浊邪害清”对外感病辨治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宣妤 侯雪雍 +2 位作者 赵一霖 刘绍媛 赵岩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653-5657,共5页
“浊邪害清”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湿热蒙蔽清窍出现耳聋、鼻塞、神识昏蒙等表现。而“清窍”既包括上窍,亦包括心窍、脑窍,“浊邪”的范畴也远大于湿热之邪,湿、痰、瘀等均属于“浊邪”,因此“浊邪害清”在临床运用中不应只局限于... “浊邪害清”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湿热蒙蔽清窍出现耳聋、鼻塞、神识昏蒙等表现。而“清窍”既包括上窍,亦包括心窍、脑窍,“浊邪”的范畴也远大于湿热之邪,湿、痰、瘀等均属于“浊邪”,因此“浊邪害清”在临床运用中不应只局限于湿热蒙蔽上窍之证。外感病中出现“浊邪害清”之证,可用宣肺开窍法、芳香开窍法、健脾化浊法、活血通窍法、升阳通窍法等进行组方用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亦有感官失灵、脑雾等“浊邪害清”的表现,其治疗用药亦体现了以上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邪害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感官失灵 脑雾 治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