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瑞宏 胡立斌 +1 位作者 付海鸿 张思迅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9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三维重建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光量与CR空间分辨率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瑞宏 田元江 高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3-123,125,共2页
关键词 曝光量 空间分辨率 计算机X线摄影 X线检查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p选择对使用AEC的DR骨盆摄影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瑞宏 綦维维 +1 位作者 付海鸿 鲁永勤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4期96-98,共3页
选择不同的kVp对铝梯和骨盆模体一同进行摄影,分析自动处理后得到的铝梯像素值变化和各铝梯噪声变化,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使用AEC时,kVp的选择影响图像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90kVp~100kVp适合DR的骨盆摄影。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 X线摄影 数字X线摄影 自动曝光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 Pinpoint系统在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瑞宏 黄振国 王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Pinpoint系统在CT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35例中139例应用Pinpoint系统活检,196例应用非Pinpoint系统,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确诊。比较Pinpoint组与非Pinpoint组在诊断正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 目的:探讨Pinpoint系统在CT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35例中139例应用Pinpoint系统活检,196例应用非Pinpoint系统,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确诊。比较Pinpoint组与非Pinpoint组在诊断正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无显著性意义。结果:Pinpoint组诊断正确率为90.6%,非Pinpoint组的诊断正确率82.7%(χ2=4.31,P=0.037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于直径>3cm的病灶,Pinpoint组和非Pinpoint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3%和89.7%(χ2=0.60,P=0.44),但对≤3cm的病灶,Pinpoint组诊断正确率为88.6%,非Pinpoint组77.1%(χ2=4.12,P=0.0423)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对于紧贴胸膜病灶,Pinpoint组诊断正确率94.6%,略高于非Pinpoint组91.5%,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30,P=0.5833),对于非紧贴胸膜病灶,Pinpoint组诊断正确率89.2%,非Pinpoint组79.9%(χ2=3.87,P=0.0490)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inpoint组和非Pinpoint组气胸发生率分别12.2%和12.8%(χ2=0.01,P=0.927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inpoint系统在胸部病变CT导引下活检中可提高正确诊断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疾病 放射学 介入术 活体组织检查 Pinpoint导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热式干式打印机图像质量检测浅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瑞宏 牛延涛 付海鸿 《医疗设备信息》 2007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直热式干式打印机成像性能校准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打印30张灰阶图样,用密度计分别测得21级偶数阶密度值,对其灰阶还原能力进行检测并对灰阶响应特性曲线进行微调。对打印图像与主机监视器图像的一致性,以及窗口技术的规范性进... 目的探讨直热式干式打印机成像性能校准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打印30张灰阶图样,用密度计分别测得21级偶数阶密度值,对其灰阶还原能力进行检测并对灰阶响应特性曲线进行微调。对打印图像与主机监视器图像的一致性,以及窗口技术的规范性进行检测。结果图像质量满意的照片的Dmax是3.20,Dmin是0.17;打印图像与主机监视器图像完全一致;无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畸变。结论直热式干式打印机成像性能检测必须根据相关的国际标准进行,以保证打印照片质量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热式干式打印机 图像质量 检测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模体定量评价三维DSA距离测量的准确性
6
作者 刘瑞宏 胡立斌 +1 位作者 李传东 贾绍田 《中国医疗设备》 2009年第10期128-130,124,共4页
目的运用模体定量评估三维DSA距离测量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模拟动脉瘤模体和动脉狭窄模体,改变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来研究三维空间距离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模体中球体和圆柱体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尺寸测量与... 目的运用模体定量评估三维DSA距离测量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模拟动脉瘤模体和动脉狭窄模体,改变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来研究三维空间距离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模体中球体和圆柱体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尺寸测量与模体实际尺寸进行对比评估。结果在三维图像重建中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均能清晰显示圆柱体、球体影像及模拟狭窄的程度。随着扫描野的缩小,对球体直径和狭窄直径的测量精度提高,对于圆柱体长度测量无变化。重建矩阵加大,球体直径测量误差减少(1283最大为0.36mm,2563最大为0.12mm)。圆柱体狭窄百分率测量误差大约为3%。结论当选用合适的图像成像参数和后处理方法时,利用重建后的三维图像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动脉狭窄的程度是相当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体模研究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放射技术在SARS工作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瑞宏 付建华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3年第6期334-334,共1页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普通放射技术 X线防护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平片检查合理辐射剂量的探讨
8
作者 刘瑞宏 薄志敏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颈部平片检查 辐射剂量 颈椎骨折 颈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 被引量:23
9
作者 胡立斌 刘瑞宏 +2 位作者 张思迅 田朝晖 叶志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InSAR技术从雷达图像获取DEM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瑞宏 张华 曾琪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80,共3页
该文阐述利用InSAR技术生成DEM的过程,比较使用不同参数处理ERS数据所获得的不同试验结果,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因素,为提高处理结果精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最后总结出干涉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和关键点。
关键词 INSAR DEM 质量控制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处理技术 雷达图像 图像处理 单视复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校准及维护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传东 孙士龙 +2 位作者 王玉丽 贾绍田 刘瑞宏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7期54-56,57,共4页
目的:探讨定期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方法,以使DSA设备性能在工作中达到最佳状态。方法:运用设备自带程序及模体对DSA设备的X射线管球、平板探测器、机架稳定性及焦点对称性进行校准、维护。结果:将检测数据作为调... 目的:探讨定期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方法,以使DSA设备性能在工作中达到最佳状态。方法:运用设备自带程序及模体对DSA设备的X射线管球、平板探测器、机架稳定性及焦点对称性进行校准、维护。结果:将检测数据作为调整DSA设备相关性能的依据,进而使设备保持稳定的性能。结论:通过对DSA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可保证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准确性,为医学科研、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校准 体模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立斌 刘瑞宏 +3 位作者 田朝晖 张思迅 孙士龙 马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颈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45例,通过颈部血管B超、MRA、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等方法,确定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运用虚拟支架血管分析程序,得... 目的:探讨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颈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45例,通过颈部血管B超、MRA、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等方法,确定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运用虚拟支架血管分析程序,得到颈动脉狭窄虚拟支架数据参数。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立体多角度直观清晰地观察和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程度以及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虚拟支架技术测量的数据参数为依据,选择相应型号的支架治疗满意率达100%。结论:虚拟支架技术有助于术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正确地选择合适类型的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介入性放射学 虚拟支架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压印过程中的聚合物流变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瑞宏 李海华 王庆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7-891,899,共6页
针对紫外纳米压印工艺,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光刻胶的流变填充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紫外压印中光刻胶黏度系数小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黏性流体的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的ALE(ArbitraryLagrange Euler)方法,系统分析了模板的周期性、占空比、深宽比... 针对紫外纳米压印工艺,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光刻胶的流变填充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紫外压印中光刻胶黏度系数小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黏性流体的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的ALE(ArbitraryLagrange Euler)方法,系统分析了模板的周期性、占空比、深宽比及非周期结构对光刻胶填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非周期模板,周期结构的模板所能引起的图形转移缺陷小;占空比及深宽比对小周期模板比大周期模板的影响大.进行了纳米压印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说明了仿真的可信,可以作为模板结构设计及表面处理工艺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纳米压印 有限元仿真 占空比 周期结构 任意的拉格朗日-欧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机助制图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立力 焦健 +1 位作者 曾琪明 刘瑞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52,共4页
论述由国家1∶25万基础地形数据库制作专题地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步骤,重点讨论目前发展阶段GIS环境下的制图综合策略及实现方法,总结机助制图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机助制图 地形数据库 GIS 制图综合策略 晕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距离测量准确性的模体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国林 刘瑞宏 +1 位作者 胡立斌 李传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7期801-804,共4页
目的:运用模体定量评估三维DSA距离测量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模拟动脉瘤模体和动脉狭窄模体,改变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来研究三维空间距离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模体中球体和圆柱体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尺寸测量... 目的:运用模体定量评估三维DSA距离测量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模拟动脉瘤模体和动脉狭窄模体,改变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来研究三维空间距离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模体中球体和圆柱体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尺寸测量与模体实际尺寸进行对比评估。结果:在三维图像重建中不同的扫描野、重建矩阵、模体方向均能清晰显示圆柱体、球体影像及模拟狭窄的程度。随着扫描野的缩小,对球体直径和狭窄直径的测量精度提高,对于圆柱体长度测量无变化。重建矩阵加大,球体直径测量误差减少(1283最大为0.36mm,2563最大为0.12mm)。圆柱体狭窄百分率测量误差大约为3%。结论:当选用合适的图像成像参数和后处理方法时,利用重建后的三维图像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动脉狭窄的程度是相当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体模研究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涛 马青 刘瑞宏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4,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旋转三维DSA检查,并通过DS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E重建。结果:103例患者中36例动脉瘤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瘤...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旋转三维DSA检查,并通过DS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E重建。结果:103例患者中36例动脉瘤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瘤内情况,47例动脉狭窄表现为侧支开口不规则及VE漫游中视野缩小,7例动静脉畸形仅能看清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6例动脉闭塞显示血管信号中断,7例正常无病灶。结论:三维DSA及VE技术能够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资料,为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介入治疗的定位及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 仿真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中的辐射剂量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士龙 李传东 +1 位作者 王玉丽 刘瑞宏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2-53,56,共3页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头颈部血管众多检查方式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公认为脑血管疾病诊断、术前评估和术后评价的"金标准"。
关键词 辐射剂量 SUBTRACTION 术后评价 脑血管疾病 颈部血管 检查方式 受照剂量 照射量 确定性效应 IC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的心电图改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瑞宏 毓珊 《山西医药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220-220,共1页
本文就我院1993年10月—1998年10月的138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分析,心电图异常者72例。除有14例原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58例否认有心血管疾患及心电图异常史,对58例心电图异常的急性胰腺... 本文就我院1993年10月—1998年10月的138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分析,心电图异常者72例。除有14例原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58例否认有心血管疾患及心电图异常史,对58例心电图异常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和研究,以进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心电图 心电图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院多学科联合手术室的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青 刘瑞宏 +1 位作者 陶端 付海鸿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第2期102-104,13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手术室设计及功能特点。方法浅析我院新建多学科联合手术室的设计过程,并在工程完成后进行各项技术测试。结果联合手术室的构建联合了11个合作科室的综合技术力量,设计合理,各项测试达标,能在满足一个(DSA)造影室需...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手术室设计及功能特点。方法浅析我院新建多学科联合手术室的设计过程,并在工程完成后进行各项技术测试。结果联合手术室的构建联合了11个合作科室的综合技术力量,设计合理,各项测试达标,能在满足一个(DSA)造影室需要的同时达到一个洁净手术室的标准。结论跨学科的联合手术室可以综合利用优势资源、提高疗效、拓宽治疗指征、降低医疗风险、减少患者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手术室 血管造影系统 手术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血管造影中采集野及附加滤过对受检者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
20
作者 孙士龙 庞思文 +4 位作者 孟繁杨 周桂娟 李传东 王玉丽 刘瑞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造影过程中采集野及附加滤过对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仿真体模、热释光剂量计实测剂量,比较Phil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的不同采集野(22、31、42、48cm)及附加滤过(0.1mmCu+1mmAl、0.4mmCu+1mmAl...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造影过程中采集野及附加滤过对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仿真体模、热释光剂量计实测剂量,比较Phil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的不同采集野(22、31、42、48cm)及附加滤过(0.1mmCu+1mmAl、0.4mmCu+1mmAl、0.9mmCu+1mmAl)组合下,2D-DSA及3D-DSA数据采集时的管电压、管电流、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空气比释动能(AK)及各采集点的剂量值;并在单次曝光模式下,调整不同的采集野及附加滤过组合,分别对矩形波测试卡摄影,采集单幅图像,通过矩形波测试卡图像,探讨采集野及附加滤过与空间分辨率的相关性。结果 3D-DSA数据采集时采集野22cm,附加滤过0.1 mmCu+1 mmAl时,AK为103.90 mGy,垂体的吸收剂量为(13.48±0.12)mGy,枕骨入射皮肤剂量为(134.76±0.55)mGy,均为最大值;采集野48 cm,附加滤过0.9mmCu+1mmAl时,AK为15.00mGy,垂体的吸收剂量为(4.66±0.06)mGy,枕骨入射皮肤剂量为(21.30±0.26)mGy,均为最小值。3D-DSA数据采集时采集野为48cm,附加滤过为0.9mmCu+1mmAl和0.1mmCu+1mmAl时,矩形波测试卡显示值最低,为1.2Lp/mm;采集野为22cm,附加滤过为0.4 mmCu+1 mmAl时,矩形波测试卡显示值最高,为3.1Lp/mm。结论采用适中的采集野、适当增加附加滤过厚度,在保证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采集野 附加滤过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