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目录完备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温淑琳 刘旭宙 +3 位作者 秦满忠 刘白云 康斌龙 吴柏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4-931,共8页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主震后存在大量余震,余震波形相互重叠、难以区分,造成地震目录不完善。为完善该地震的目录,选取震中附近流动台站和固定数字测震台站震后21 d观测到的波形数据,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主震后存在大量余震,余震波形相互重叠、难以区分,造成地震目录不完善。为完善该地震的目录,选取震中附近流动台站和固定数字测震台站震后21 d观测到的波形数据,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地震序列重新检测,共得到1412个地震事件,是测震台网地震数量的1.8倍。根据补充后的地震目录,计算出积石山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1.0,b值为0.74左右。对积石山震源区地震目录的完备性进行补充,有助于分析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为地震危险性、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模板匹配 地震目录完备性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宽频带地震台阵远震记录波形及背景噪声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旭宙 沈旭章 +3 位作者 李秋生 张元生 秦满忠 叶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本文利用远震极性分析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法对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青藏高原东北缘宽频带地震台阵"40个台站的远震记录波形和背景噪声进行了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台阵对远震有较好的记录和识别能力,且... 本文利用远震极性分析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法对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青藏高原东北缘宽频带地震台阵"40个台站的远震记录波形和背景噪声进行了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台阵对远震有较好的记录和识别能力,且单台定位结果较好;(2)被检测台站背景噪声达到或接近同类地区固定台站的噪声水平标准,观测数据品质较高;(3)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计算的各台站概率密度函数PDF分析结果建议,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层较厚地区开展宽频带流动观测,应首选基岩台基以保证三分量观测效果,在不得已选择非基岩台基情况下,应深埋地震计以达到最大程度降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宽频带地震观测 远震极性分析 背景噪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旭宙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地震计观测性能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旭宙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秦满忠 李秋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观地给出不同仪器观测性能差别,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地震计的差别,对观测资料作出合理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计对比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兰州烈度速报强震动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旭宙 张元生 +1 位作者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6-380,共5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了43个兰州烈度速报台站记录到的共129道本次地震强震动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兰州市加速度峰值分布和加速度峰值与土层厚度的对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强震动记录 兰州地区 烈度 土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县M_S6.6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旭宙 张元生 秦满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2-437,共6页
利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观测到的主震波形记录的初动符号求解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MS6.6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并与哈佛及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对比,对这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若干次Mb4.5以上的地震也利用初动符号求解了震源机制,发现与MS6.... 利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观测到的主震波形记录的初动符号求解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MS6.6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并与哈佛及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对比,对这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若干次Mb4.5以上的地震也利用初动符号求解了震源机制,发现与MS6.6地震的震源机制形态较为相似。进而利用2010年至2011年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在震中距50km范围内,并且接近岷县MS6.6地震发震断裂临潭-宕昌断裂的中小地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到的地震进行初动识别后得到初动数目大于10个、并且对震源包络良好的中小地震31个,利用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求解了该区域的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主压力方向为NEE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Ms6.6地震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旭宙 张元生 +2 位作者 秦满忠 郭晓 魏从信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3-918,共6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还求解了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2010—2016年间28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得到的小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应力轴与最小应力轴均为水平方向,其中最大应力轴方向为NWW方向,最小应力轴方向为SSW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旭宙 张元生 李顺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7,3,共8页
阐述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不同地震数据格式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NET框架平台上用C#语言编写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程序及其对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整合处理的原... 阐述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不同地震数据格式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NET框架平台上用C#语言编写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快速整合程序及其对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整合处理的原理和流程,并通过对2011年11月2日岷县MS4.5地震数据的快速分析展示了该程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震观测 数据格式转换 C#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旭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9-379,共1页
关键词 2000年 6月 甘肃 景泰5.9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级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旭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玉门5.9级地震 民乐-山丹6.1级地震 岷县5.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7月11日甘肃镜铁山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旭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甘肃 镜铁山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川Ms6.4级地震加速度记录与衰减关系研究
12
作者 刘旭宙 张建武 +1 位作者 张元生 周民都 《高原地震》 2012年第1期11-15,共5页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后,甘肃省地震局在甘川交界地区布设了多个强震动流动观测站,2008年5月25日记录到了1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6.4。27个强震动台站共获得了81条记录。这次强余震记录到的最近震中距为12 km,最远为485 km,其中最大加速度...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后,甘肃省地震局在甘川交界地区布设了多个强震动流动观测站,2008年5月25日记录到了1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6.4。27个强震动台站共获得了81条记录。这次强余震记录到的最近震中距为12 km,最远为485 km,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367.6 cm/s2,最小加速度峰值为0.8 cm/s2。相比较汶川地震的强震动记录,由于流动观测台站的布设使得本次地震的记录具有更好的线性分布,震中距也更为丰富,因而更利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统计方法获得了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衰减关系,基本服从幂函数衰减关系。这一结果对甘肃东南部地区震害研究和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Ms6.4级地震 强震动台网 地震动衰减规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基于SKS和Pms震相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桂红 武澄泷 +8 位作者 唐国彬 侯爵 张明辉 贺志洪 张智 蒲举 刘旭宙 陈继峰 程建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50-1662,共13页
利用甘肃和青海两省固定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挑选高质量SKS震相,联合使用最小切向能量方法和旋转互相关方法获得230对高信噪比分裂参数;同时对接收函数中Pms震相随方位角的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24个台站的地壳各向异性分裂参... 利用甘肃和青海两省固定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挑选高质量SKS震相,联合使用最小切向能量方法和旋转互相关方法获得230对高信噪比分裂参数;同时对接收函数中Pms震相随方位角的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24个台站的地壳各向异性分裂参数.整个区域SKS分裂快波方向均值为123°,Pms分裂快波方向均值为132°,且大部分区域SKS、Pms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相一致,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为主,地壳上地幔相互耦合.SKS、Pms分裂时差均值分别为1.0s和0.6s,显示地壳各向异性对于SKS分裂时差有较大贡献.昆仑断裂附近Pms、SKS分裂快波方向与昆仑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昆仑断裂可能是岩石圈尺度深大断裂;而阿尔金断裂东缘二者快波方向显著差异意味着阿尔金断裂在东缘可能仅为地壳尺度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变化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2
14
作者 沈旭章 周元泽 +3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宙 秦满忠 李翠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73-2282,共10页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且扬子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成为地形变化极为剧烈的一个梯度带.该区域地壳发生了明显缩短,形成了复杂的地壳结构,因此,该地区地壳内部结构的探测对于青藏高原隆...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且扬子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成为地形变化极为剧烈的一个梯度带.该区域地壳发生了明显缩短,形成了复杂的地壳结构,因此,该地区地壳内部结构的探测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布设在该区39个固定宽频带台站远震接收函数,得到了该区域地壳底界面起伏形态以及波速比分布的详细结果.该结果表明,该区域地壳底界面存在着可达20km的起伏;接近青藏高原内部的研究区西部地壳较厚、波速比较大,该特性说明这一区域地壳中存在低速流变物质,是软地壳;位于鄂尔多斯和扬子地块的东边区域,地壳较薄、波速比较小,可能是硬地壳.在地形剧烈变化且位于软硬地壳之间的梯度带内,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也呈现较为复杂分布,这可归结为长期复杂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历史上发生过海原巨大地震的局部区域,地壳起伏和波速比呈现较强烈的横向变化,这可能是该区域孕育巨大地震的一种深部结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形梯度带 接收函数 地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活动断层土壤气汞、氡地球化学特征场地试验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慧 张新基 +1 位作者 苏鹤军 刘旭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在兰州市主要活动断层上选择有断层露头或有钻孔资料的典型场地开展了断裂带土壤气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断层带上方土壤气氡、汞不仅具有明显的峰值异常显示,而且其异常的形态特征对断层产状和断层性质有显著的反映... 在兰州市主要活动断层上选择有断层露头或有钻孔资料的典型场地开展了断裂带土壤气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断层带上方土壤气氡、汞不仅具有明显的峰值异常显示,而且其异常的形态特征对断层产状和断层性质有显著的反映,断层土壤气测量是活断层探测和研究的有效方法。结果还显示覆盖层厚度对断层带土壤氡、汞浓度的峰值形态及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活动断层 土壤气 汞地球化学 场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红武 张元生 +3 位作者 刘旭宙 陈继锋 姚海东 张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3-447,共5页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地震定位 发震断裂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家堡活动断层土壤气氡、汞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新基 张慧 +1 位作者 苏鹤军 刘旭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2,共6页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结果表明:①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与气氡相比,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②土壤气氡、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结果表明:①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与气氡相比,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②土壤气氡、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较高-高-较高-低的峰值形态。单点异常大多数为观测中的干扰因素造成;③在断层带上方氡、汞的峰值异常一般比背景值高出2倍以上,且具有成组特征,即在断层带上方超过背景值2倍以上的点2个以上。根据断层带土壤气氡、汞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刘家堡活动断层在不同区段的具体位置。探讨了利用土壤气氡、汞浓度形态变化特征判断活断层性质及产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土壤气 汞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项目建设及震源重复性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元生 郭晓 +11 位作者 秦满忠 刘旭宙 魏从信 沈旭章 颜文华 邹锐 尹亮 王亚红 孙点峰 冯红武 张丽峰 郭瑛霞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激发源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西流水水库,2015年7月9日各系统开始正式运行,11月10日完成了为期40天的连续激发实验。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气枪震源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整个观测系统能比较清晰地记录...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激发源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西流水水库,2015年7月9日各系统开始正式运行,11月10日完成了为期40天的连续激发实验。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气枪震源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整个观测系统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震源激发的信号。祁连山主动源项目建设取得的结果可为主动源探测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借鉴,不断取得的观测数据为跟踪了解祁连山地区的深部结构时空变化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重复探测 祁连山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资料探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姚凯 卢大伟 +2 位作者 刘旭宙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在记录值较大时优势频率也偏低。在强震动作用下同一地区的地形条件不同造成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频率的差异,致使山顶建筑物所受损坏程度普遍较重。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强震动 峰值加速度 汶川大地震 甘肃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极性揭示的甘东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卜玉菲 张元生 +2 位作者 万永革 刘旭宙 高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0-165,共6页
通过分析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周边固定台站2010年11月1日-2011年11月30日记录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区域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P波极性数据推断了甘东南地区主应力轴方向,给出了0.25°×0.25°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显... 通过分析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周边固定台站2010年11月1日-2011年11月30日记录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区域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P波极性数据推断了甘东南地区主应力轴方向,给出了0.25°×0.25°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显示,甘东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表现出旋转特性。最大主压应力轴由北部的NEE向逐渐向南部偏转为近EW向和SEE向。结合该区域其它结果讨论了本区域应力场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初动 甘东南地区 构造应力场 流动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