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医学微生物学学科
1
作者 刘成程 《基础医学教育》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医学微生物学学科,源自1937年创建的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推动医学微生物学科研进步方面...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医学微生物学学科,源自1937年创建的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推动医学微生物学科研进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基础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 西安交通大学 微生物学学科 寄生虫学教研室 高素质医学人才 教学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昊天 刘成程 +3 位作者 赵楠钰 李军 李旭祥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实验室培养也是探讨砗磲地球化学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展了砗磲的培养试验,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对砗磲生长及壳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就砗磲的培养方法、人工培养条件进行简要综述,并从温度、光照、盐度、p CO_(2)、营养盐、金属离子等多个方面对人工培养条件下,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适应性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砗磲的培养保护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虫黄藻 砗磲实验室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群岛现代鳞砗磲内外层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梁承德 韩韬 +6 位作者 赵楠钰 文汉锋 王国桢 刘成程 杨昊天 耿鋆 晏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共13页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代鳞砗磲的内外层壳体进行月分辨率δ^(18)O、δ^(13)C测试和内壳日生长纹层扫描,分析内外层壳体δ^(18)O和δ^(13)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砗磲外壳δ^(18)O比内壳δ^(18)O更加偏正,但是两者都具有十分相似的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海表面温度的控制,表明砗磲内外层壳体δ^(18)O能够可靠地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砗磲内外层壳体δ^(13)C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内壳δ^(13)C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通过对比分析砗磲内壳δ^(13)C与日生长速率、气候环境参数,发现内壳δ^(13)C的季节变化主要与初级生产力和砗磲自身生命活动有关。砗磲外壳δ^(13)C相对于内壳δ^(13)C较为偏负,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无季节性变化,这可能是由采样路径偏离最大生长轴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δ^(13)C δ^(18)O 气候变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诊断标准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成程 巩振华 岳欣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6期995-998,共4页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国内外诊断标准的差异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价国内诊断标准在孕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适宜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档的孕妇,共计2155例。按照2012年国内制定的...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国内外诊断标准的差异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价国内诊断标准在孕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适宜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档的孕妇,共计2155例。按照2012年国内制定的《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建立本淄博地区不同孕期促甲状腺激素(TSH)参考范围,以本院TSH的95%上限即TSH>5.360mIU/L、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正常的妊娠合并亚甲减孕妇为国内标准组,分别与2011年、2017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推荐诊断标准比较,分析对妊娠期亚甲减发病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国外旧标准组亚甲减孕妇共350例,发生率为16.24%(350/2155),国内标准组亚甲减孕妇共52例,发生率为2.41%(52/2155)。两组亚甲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外新标准组亚甲减孕妇共73例,发生率为3.39%(73/2155)。与国内标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标准组、国外旧标准组、国外新标准组亚甲减孕妇的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国外旧标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标准组、国外新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妊娠期孕妇亚甲减患病率较高,且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增加;(2)按我国2012年标准,采用本地区参考区间为诊断标准(血清TSH水平>5.360mIU/L)更适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也符合2017年新国际诊断标准,避免过度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按旧国际诊断标准(孕早期血清TSH水平>2.5mIU/L,中晚期>3.0mIU/L)诊断亚甲减对孕期管理过于宽泛,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孕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妊娠结局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酶序解法制备高吸水性玉米多孔淀粉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成程 边六交 陈超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酶序解法制备了高吸水性玉米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酸酶序解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多孔淀粉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酸处理条件为:盐酸质量浓度3.0%、淀粉乳质量浓度40%、处理时间70 min、处...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酶序解法制备了高吸水性玉米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酸酶序解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多孔淀粉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酸处理条件为:盐酸质量浓度3.0%、淀粉乳质量浓度40%、处理时间70 min、处理温度50℃;最佳酶解条件为:复合酶加量为理论水解量的40%、酶解时间18 h、酶解温度40℃、pH值4.0。用该酸酶序解法制备的玉米多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56.98%,比传统的单用复合酶解法提高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多孔淀粉 酸处理 酸酶序解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域温度异常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成程 张文超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利用1958—2005年西沙永兴岛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部(NOAA)提供的1866—2014年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逐月ENSO指数(MEI)、南方涛动指数(SOI)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南海西沙气温、海温异常的关系。1... 利用1958—2005年西沙永兴岛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部(NOAA)提供的1866—2014年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逐月ENSO指数(MEI)、南方涛动指数(SOI)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南海西沙气温、海温异常的关系。1958—2005年西沙群岛永兴岛观测站气温与MEI指数比较分析显示:西沙群岛气温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75.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西沙气温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1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拉尼娜事件。1866—2014年西沙海域SST异常与同期SOI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西沙SST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6.47%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有较好的响应;西沙SST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9.41%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有较好的响应。该研究结果表明西沙气温、SST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法能够得到中等及其以上强度ENSO事件的良好记录,这为利用南海高分辨率珊瑚、砗磲重建所得到的古温度记录定量重建过去ENSO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南海西沙 温度异常 定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成程 寻萌 +1 位作者 韩蕾 秦棪楠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10期890-894,共5页
文章整理和总结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体验和实现个性化教育方面的优势。研究表明,AI技术通过智能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实时反馈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复杂知识点... 文章整理和总结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体验和实现个性化教育方面的优势。研究表明,AI技术通过智能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实时反馈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掌握和实践技能。同时,AI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如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手术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临床技能。然而,AI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技术成本高、教师培训不足和数据隐私等挑战。文章进一步探讨了AI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为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 个性化教育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7
8
作者 杜加强 舒俭民 +3 位作者 刘成程 王丽霞 郭扬 张林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2-100,共9页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4种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AOP-M方法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主要集中在生长季的3-10月。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值多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则明显减少,且变化过程不同。气温和风速敏感系数的年内变化分别呈显著的波峰型和波谷型,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呈生长季略有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方面,气温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地区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照时数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导致了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增加,高海拔地区的蒸散发主要受气温、日照时数等能量制约;低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减少主要受日照时数和风速减小、相对湿度提高的影响,水分条件的限制更显著。该研究对于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开展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作物 模型 PENMAN-MONTEITH方程 敏感系数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 被引量:42
9
作者 韩永伟 高吉喜 +3 位作者 王宝良 刘成程 汪军 拓学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8-85,I0002,共9页
为深入了解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该研究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应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工程法,评估了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 为深入了解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该研究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应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工程法,评估了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结果显示,从1986到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量逐步增强,土壤保持量和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明显降低;1986、1996、2006年土壤保持量分别为38956×104、37834×104、34359×104t,土壤保持功能总经济价值分别为230.26×108、223.63×108、203.09×108元。在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中保持钾素的经济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96.41%,保持土壤有机质的经济价值最低,仅占1.52%。该区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差异性明显,东部地区的土壤保持能力在15000t/km2·a以上的区域面积较多,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在1000t/km2·a及以下的区域面积较多。研究结果将为该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保持 侵蚀 陇东黄土高原 重要生态功能区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几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比较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杜加强 熊珊珊 +3 位作者 刘成程 郭杨 舒俭民 张林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40,共10页
验证参考作物蒸散量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对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黄河上游地区50 a来10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为标准,验证11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在该... 验证参考作物蒸散量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对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黄河上游地区50 a来10个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为标准,验证11种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计算了各方法与P-M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和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基于辐射的Priestley-Taylor和Makkink方法与P-M方法具有一致性,在黄河上游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Priestley-Taylor方法更适宜于在月尺度上计算整个区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而Makkink方法在高寒地区的生长季的适用性更强。基于温度的Thornthwaite、McCloud、Blaney-Criddle和Holdridge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低估了ET0,主要原因是其无法反映研究区域气温低但辐射强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计算方法 适用性 Penman—Monteith方法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采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延达 徐翠 +4 位作者 翟永洪 巢世军 杜加强 刘成程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94-1200,共7页
在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3个产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设置虫草采挖样地和对照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和统计分析,评价冬虫夏草采挖活动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采挖使... 在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3个产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设置虫草采挖样地和对照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和统计分析,评价冬虫夏草采挖活动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采挖使草地物种多样性、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优势度升高.由于采挖活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减少了10.3%~12.5%,群落盖度降低了10.6%~19.1%,地上生物量降低了20.7%~46.1%,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增加了16.7%~31.8%.采挖活动未使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变化.植被状况的恶化将影响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因此,应加强冬虫夏草产区的植被保护,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上生物量对冬虫夏草采挖活动最为敏感,可作为冬虫夏革产区植被保护过程中的首选评价指标.采挖活动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与地理位置有关,表明采挖活动的效应具有区域分异特征,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策略应根据区域特点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采挖 物种多样性 盖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9
12
作者 韩永伟 高馨婷 +2 位作者 高吉喜 徐永明 刘成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86-2992,共7页
科学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是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对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服务的空间转移特性,探索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 科学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是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对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服务的空间转移特性,探索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典型生态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在指标体系中,影响水源涵养服务的主要是土壤质地和降水量;影响土壤保持服务的主要是植被覆盖度和丰富度指数;影响防风固沙服务的主要是植被覆盖度和大风时速;影响生物多样性服务的主要是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影响洪水调蓄服务的主要是湿地容积和降水量。土壤、植被、地形和气候等生态因子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产生与发挥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服务 评估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被引量:9
13
作者 梁广林 张林波 +3 位作者 李岱青 刘成程 罗上华 孟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78,共5页
福建省是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本文梳理了福建省自2001年以来在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福建省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巨大... 福建省是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本文梳理了福建省自2001年以来在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福建省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巨大、与生态文明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仍不健全、闽西和闽北山区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总结了福建省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转变方式、绿色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建议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在福建省集中示范,形成制度合力,增强引领示范效应;建议福建省在下一阶段应着力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优化国土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文明 政策建议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宪强 郭卫华 +2 位作者 杨继红 刘成程 王仁卿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研究了刺槐克隆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刺槐克隆种群中幼年分株数量较多,死亡率较高;成年个体数量较少,死亡率较低,而且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结构成金字塔型;无性系产生分株的时间较晚,分株的数量正处于上升阶段.无性系中刺槐... 研究了刺槐克隆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刺槐克隆种群中幼年分株数量较多,死亡率较高;成年个体数量较少,死亡率较低,而且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结构成金字塔型;无性系产生分株的时间较晚,分株的数量正处于上升阶段.无性系中刺槐基株的基径、高度、冠幅远远大于分株.刺槐分株在幼年时期高生长和冠幅的生长均较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年龄逐渐缓慢下来.克隆分株的生长、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整合的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环境中灌木层、草本层竞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克隆神群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克隆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量计算中应用辐射效应理论的探讨——以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永伟 王宝良 +1 位作者 刘成程 方广玲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4,54,共5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风蚀输沙率模型、沙尘空间传输模型和成本分担模型,对黑河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辐射效应进行评估,并以辐射效应结果为支撑,研究制定该区的生态补偿方案。结果表明:(1)该区生态系统防风固...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风蚀输沙率模型、沙尘空间传输模型和成本分担模型,对黑河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辐射效应进行评估,并以辐射效应结果为支撑,研究制定该区的生态补偿方案。结果表明:(1)该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辐射范围达120.5×104 km2,辐射效益达89.94×108 CNY;(2)2006年研究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为2625.525×104 CNY。受惠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需支撑的生态服务补偿金额达887.25×104 CNY,占总补偿金额的33.79%;受惠最少的上海市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为3.15×104 C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防风固沙 生态补偿 辐射效应 黑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福建闽江上游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8
16
作者 岳琦 张林波 +1 位作者 刘成程 张海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93-298,共6页
风险区划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理解山洪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可为科学地分析山洪灾害致灾因子,为恰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以多年降水均值、土壤类型、坡度、高程、最长汇流路径长度、最长汇流路径比降... 风险区划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理解山洪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可为科学地分析山洪灾害致灾因子,为恰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以多年降水均值、土壤类型、坡度、高程、最长汇流路径长度、最长汇流路径比降、糙率、稳定下渗率、人口密度、地均GDP、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12项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确定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完成闽江上游山洪灾害危险评价图、易损性图和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与1985—2013年近30年的灾害数据进行集成分析,比较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发生情况,以期为不同风险地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为山洪易灾区居民提供风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风险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NLR、PL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美玲 鞠瑛 +3 位作者 刘成程 成士清 王勇 张炳昌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6期749-751,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9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24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检测血常规和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9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24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检测血常规和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进行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乙型肝炎患者组的NLR中位数分别为1.64、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5),乙型肝炎患者PLR中位数分别为109.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0,P<0.05)。乙型肝炎患者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选取最佳截点分为低NLR组(NLR<1.36,25例)与高NLR组(NLR≥1.36,34例);低PLR组(PLR<86.17,32例)与高PLR组(PLR≥86.17,27例)。在低NLR组与高NLR组中,GGT中位数分别为34.00、19.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2),而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PLR组与高PLR组中,AST、ALT和GG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LR对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者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 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山洪灾害的敏感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岳琦 张林波 +1 位作者 刘成程 李岱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16-21,26,共7页
[目的]分析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山洪灾害敏感性,为非工程性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GIS技术,使用Landset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和Aster的DEM数据,以小流域为最小研究单元,计算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的山... [目的]分析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山洪灾害敏感性,为非工程性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GIS技术,使用Landset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和Aster的DEM数据,以小流域为最小研究单元,计算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敏感性,分析土地利用和坡度影响下的山洪灾害敏感性。[结果]城镇建设、耕地建设等人工生态系统会增加山洪灾害发生,而森林、灌丛、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减缓山洪灾害发生。在坡度大于25°区域,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会显著促进山洪灾害发生。[结论]研究区通过生态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工程,应该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此外,坡度大于25°的不适合开发区域,应尽量减少城镇开发和耕地开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敏感性 山洪 赣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监管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广林 刘成程 +1 位作者 戴霞 高如泰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1年第20期53-55,共3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的潜在危害更为突出,在已建和新建的重大基础设施持续增多的背景下,可能会对各种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现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的潜在危害更为突出,在已建和新建的重大基础设施持续增多的背景下,可能会对各种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现代化监测预警体系构建、跨区域综合管控、重点区域专项监管、制度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地下水 地面沉降 监管体系 专项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山洪汇流过程关键因子识别研究——以赣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涛 李兴 +3 位作者 李青 刘成程 柴莹莹 薛明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191,共10页
森林植被与山洪过程耦合关系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给定降雨条件下不同重现期山洪汇流过程关键影响因子识别研究不足严重制约着山洪灾害的预警预报。该研究选取江西赣江上游易灾地区为研究案例,将洪峰模数、汇流时间和1h立即转... 森林植被与山洪过程耦合关系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给定降雨条件下不同重现期山洪汇流过程关键影响因子识别研究不足严重制约着山洪灾害的预警预报。该研究选取江西赣江上游易灾地区为研究案例,将洪峰模数、汇流时间和1h立即转移临界雨量这3个参数作为山洪汇流过程表征因子,以生态参数、人类扰动、森林起源及林龄4个因子集共计14个因子作为环境解释变量,采用10 min不同重现期降雨实现暴雨区划,在乡镇尺度上利用Canoco5.0软件中RDA模型并进行关键因子识别。研究结果表明:NDVI在1%、2%、5%、20%和50%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对山洪汇流过程影响贡献最大且变化幅度相对稳定,其贡献率在37.8%~44.2%之间,而植被覆盖度指数(VC)在80%时贡献率最大;天然林、中林龄、250以上坡耕地及人口密度对山洪汇流过程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不同重现期下解释变量和响应变量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变化不大;植被指数与山洪汇流过程耦合作用显著,可作为山洪预警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重现期 山洪汇流 关键因子 RDA 赣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