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腰部训练疼痛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魏恒旭 陶宇洪 +8 位作者 王之辉 王鼎凯 王俊豪 高攀 刘成榕 李琳 李楠 齐瑞波 黄鹏 《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背景:训练引起的腰痛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是一种新型无创的镇痛工具,其主要的原理是以电流作用于电极片最终产生震动从而松解疼痛部位的肌肉。传统的经皮电刺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将低频电流经皮神经电刺激用于... 背景:训练引起的腰痛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是一种新型无创的镇痛工具,其主要的原理是以电流作用于电极片最终产生震动从而松解疼痛部位的肌肉。传统的经皮电刺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将低频电流经皮神经电刺激用于训练导致腰部疼痛的报道少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用于对训练引起腰痛的缓解程度、腰椎功能的影响,并分析该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7~10月收治的77例存在腰痛症状的受训战士展开研究,并应用低频经皮电神经刺激进行治疗。分析此77名战士在低频经皮电刺激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以探索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训练导致腰痛的效果。结果:使用自身对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训练所致的腰痛,具有治疗时间短、效果明显的特点,相比于其他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非特异性下腰痛 军事训练伤 腰椎功能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地暴露和颗粒物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关联的队列研究
2
作者 刘成榕 刘超 +7 位作者 张莹莹 赵珂 张珮瑶 张丙银 鹿子龙 郭晓雷 薛付忠 贾贤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的绿地暴露和颗粒物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死亡的关联。方法 在山东5个县(区)收集2013―2019年患IS的个案病例,构建IS患者队列。根据每个患者的居住地址匹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 目的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的绿地暴露和颗粒物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死亡的关联。方法 在山东5个县(区)收集2013―2019年患IS的个案病例,构建IS患者队列。根据每个患者的居住地址匹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夏季暴露值和PM2.5、PM10的年均暴露浓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长期绿地暴露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及其交互作用与IS患者死亡的关联,并且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别评估绿地暴露、PM2.5和PM10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59 084人,因IS死亡4 726人(8.00%)。分析结果显示:在评估NDVI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时发现NDVI与IS患者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交互作用结果表明:NDVI每增加0.1个单位,IS患者的死亡风险为0.74(95%CI:0.67~0.82),PM2.5每增加10μg/m3的IS患者的死亡风险为0.94(0.88~1.00),交互项为1.04 (1.02~1.07)。年龄、性别和居住地是影响NDVI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及其交互作用与IS患者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因子。NDVI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非线性趋势,PM2.5和PM10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U”型和“J”型。结论 绿地暴露可能降低IS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时进行良好的绿地规划以及降低PM2.5和PM10的暴露浓度可能进一步降低该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绿地暴露 细微颗粒物 吸入颗粒物 回顾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二氧化氮长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关联及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研究
3
作者 赵珂 胡杨 +10 位作者 张珮瑶 刘超 刘成榕 师春香 韦晶 张丙银 鹿子龙 郭晓雷 薛付忠 贾贤杰 芈静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60,共7页
目的 探讨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长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选取山东省NO2浓度相对较高的西北地区4个区(县)2013―2019年的IS病例进行了纵向研究,... 目的 探讨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长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选取山东省NO2浓度相对较高的西北地区4个区(县)2013―2019年的IS病例进行了纵向研究,患者被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或死亡日期。采用时间依赖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NO2每增加1个IQR,IS患者因脑卒中死亡的HR及其95%CI。利用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函数拟合NO2长期暴露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通过纳入NO2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水平的交互项探究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作用。最后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分析,并基于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城乡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共包含46 252名IS患者,4个区(县)2013―2019年NO2的年平均浓度为(43.30±1.32)μg/m3。研究显示,NO2每升高1个IQR,IS患者死亡的HR值(95%CI)为1.22(1.15~1.29)。暴露-反应关系显示NO2长期暴露与IS患者的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01)。交互作用结果发现NO2与绿地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非线性=0.005),且NO2对IS患者死亡的影响在绿地暴露程度较高的地区最弱(HR=1.19,95%CI:1.12~1.26,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以及农村地区,同样发现NO2长期暴露与绿地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 NO2长期暴露是IS患者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且绿地暴露可能缓解这种危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氧化氮 绿地暴露 纵向研究
原文传递
气温对山东省四城市卒中死亡影响归因风险评估
4
作者 何芬芬 赵珂 +7 位作者 董意麟 刘超 刘成榕 张珮瑶 刘浩宇 郭晓雷 薛付忠 贾贤杰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1543-1549,共7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中部地区不同温度暴露对卒中及亚型死亡的相对和归因贡献。方法收集山东省中部地区四区(县)2013—2019年逐日卒中死亡、气象和空气污染资料。应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各区县温度对卒中死... 目的探讨山东省中部地区不同温度暴露对卒中及亚型死亡的相对和归因贡献。方法收集山东省中部地区四区(县)2013—2019年逐日卒中死亡、气象和空气污染资料。应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各区县温度对卒中死亡影响的滞后与累积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s,RRs)。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合极大似然估计合并效应值并进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定量估算不同温度区间造成的人群归因分数(attributable fraction,AF),并按性别和年龄分层,以确定敏感人群。结果2013—2019年山东省中部地区4区县因卒中死亡30721例,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19594例(63.78%),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HS)11127例(26.22%)。日均气温与卒中及亚型死亡均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以最低死亡风险温度为参照,极冷与极热对HS死亡无显著影响;而极热对卒中和IS死亡的累积效应在Lag 0~7 d达最高值,RR分别为1.54(95%CI:1.24~1.91)和1.87(95%CI:1.46~2.40),尚未发现极冷对两者的影响;在Lag 0~14 d卒中和IS死亡归因于非适宜温度暴露的AF分别为19.78%(95%CI:6.44%~20.20%)和24.56%(95%CI:7.47%~34.95%);中冷造成大部分卒中死亡负担(AF=15.42%,95%eCI:3.19%~23.44%)。分层结果显示,男性和<65岁人群对极冷更敏感,在Lag 0~21 d时RR分别为2.09(95%CI:1.02~4.30)和2.71(95%CI:1.06~6.90),女性和≥65岁人群对极热更敏感,在Lag 0~7 d时RR分别为2.28(95%CI:1.55~3.63)和1.64(95%CI:1.27~2.11);与极冷相比,中冷对男性影响更大,在Lag 0~14 d时AF为24.98%(95%CI:14.62%~31.92%)。结论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卒中死亡负担,但两者滞后模式不同;与其他温度范围相比,中等低温效应的可归因比例最高,男性更易受到低温影响,而高温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应予以适时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死亡率 人群归因分数
原文传递
大气颗粒物对成年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植被覆盖的效应修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褚一凡 施恒远 +6 位作者 刘超 刘成榕 董意麟 张珮瑶 贾贤杰 吴学森 高怀荃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8-533,共6页
目的评估城市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成年居民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影响及植被覆盖的效应修饰研究。方法2015年在蚌埠市抽取4000名成年居民,使用问卷调查和居民体检获得基本信息。通过卫星反演技术... 目的评估城市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成年居民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影响及植被覆盖的效应修饰研究。方法2015年在蚌埠市抽取4000名成年居民,使用问卷调查和居民体检获得基本信息。通过卫星反演技术,获得参与者家庭所在1 km缓冲区的大气PM浓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PM与患CVD的关联。通过分层分析,探讨年龄、性别、BMI和植被覆盖对这种关联的潜在作用。结果最终纳入3190名对象,其中CVD患者1080例。亚微米颗粒物(submicrometer particles,PM1)、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10)不同组之间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植被覆盖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不同组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协变量后,PM2.5高浓度组患病风险为低浓度组的1.352倍(OR=1.352,95%CI:1.078~1.696)。PM1、PM10与CVD的调整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分层分析显示:PM2.5与植被覆盖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植被覆盖处于较低水平时,PM2.5与CVD患病风险的关联更强。结论PM污染越严重,CVD患病风险可能越高。植被覆盖可能缓解了PM污染与CVD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植被覆盖 心血管疾病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