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多时相CT血管造影提供颅脑血管的侧支情况,分析侧支循环丰富程度与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再通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再通治疗患者,选取其中大脑中动...目的利用多时相CT血管造影提供颅脑血管的侧支情况,分析侧支循环丰富程度与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再通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再通治疗患者,选取其中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共49例。根据溶栓前多期CTA显示的软脑膜吻合支的血流范围、血流速度,按照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31例和18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获益和风险,包括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30 d病死率、90 d mRS评分以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使用t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侧支良好组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4.6±5.6)vs(12.5±8.4),P<0.01;(1.7±1.7)vs(3.1±1.5),P<0.05;侧支良好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50%发生率、90 d mRS 0-2分发生率显著高于侧支不良组(77.4%vs 27.8%,P<0.05;80.6%vs 27.8%,P<0.01);侧支良好组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侧支不良组(9.7%vs 50.0%,P<0.05)。侧支良好组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侧支不良组(0%vs 11.1%),尽管两组间30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MCA脑梗塞并接受再通治疗的患者,良好的侧支代偿可使其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恢复较好的近期神经功能,较低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较低的致残率、病死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通成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IS再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颈内动脉...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通成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IS再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06例。根据再通治疗后3 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将206例患者分为开通成功患者(n=157,其中61例接受DGMI治疗)和开通失败患者(n=49,其中21接例受DGMI治疗);以患者是否接受过DGMI治疗为依据,将接受DGMI治疗≥7 d的患者设为试验组(n=82),未接受DGMI治疗的为对照组(n=124)。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至干预时间、干预方式、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死亡)、发病时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别比较开通成功患者和开通失败患者中对照组和试验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差异,包括症状性脑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 d后的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结果开通成功患者中,试验组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开通失败患者中两组间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症状性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在两亚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AIS患者,DGMI有利于再通成功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浓度与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脑梗死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了117例患者,依据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0.55 mg/L组(正常组)与D-二聚体≥0.55 mg/L组(异常组),比较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57.5)min vs.(116.6±59.4)min,P>0.05],正常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异常组[(9.6±6.8)分vs.(17.4±9.2)分,P<0.05],两组在溶栓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5.4)分vs.(5.0±7.6)分,P>0.05]。结论:不同D-二聚体浓度与发病至就诊时间无明显关系,D-二聚体异常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在溶栓后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文摘目的利用多时相CT血管造影提供颅脑血管的侧支情况,分析侧支循环丰富程度与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再通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再通治疗患者,选取其中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共49例。根据溶栓前多期CTA显示的软脑膜吻合支的血流范围、血流速度,按照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31例和18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获益和风险,包括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30 d病死率、90 d mRS评分以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使用t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侧支良好组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4.6±5.6)vs(12.5±8.4),P<0.01;(1.7±1.7)vs(3.1±1.5),P<0.05;侧支良好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改善≥50%发生率、90 d mRS 0-2分发生率显著高于侧支不良组(77.4%vs 27.8%,P<0.05;80.6%vs 27.8%,P<0.01);侧支良好组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侧支不良组(9.7%vs 50.0%,P<0.05)。侧支良好组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侧支不良组(0%vs 11.1%),尽管两组间30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MCA脑梗塞并接受再通治疗的患者,良好的侧支代偿可使其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恢复较好的近期神经功能,较低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较低的致残率、病死率。
文摘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通成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IS再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06例。根据再通治疗后3 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将206例患者分为开通成功患者(n=157,其中61例接受DGMI治疗)和开通失败患者(n=49,其中21接例受DGMI治疗);以患者是否接受过DGMI治疗为依据,将接受DGMI治疗≥7 d的患者设为试验组(n=82),未接受DGMI治疗的为对照组(n=124)。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至干预时间、干预方式、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死亡)、发病时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别比较开通成功患者和开通失败患者中对照组和试验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差异,包括症状性脑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 d后的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结果开通成功患者中,试验组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开通失败患者中两组间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症状性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在两亚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AIS患者,DGMI有利于再通成功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