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木香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培卫 杨云 +2 位作者 张玉秀 杨勇 刘洋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4,共8页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沉香层和过渡层之间,其厚度变化较大,由薄壁细胞群和阻隔层木质部组成;阻隔层中含有少量的淀粉和较多的可溶性总糖。上述研究结果为消除或延迟阻隔层的产生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优化通体结香技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木间韧皮部 阻隔层 通体结香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漏沉香的基本特征及其品质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顾小辉 王国全 +6 位作者 周亚奎 杨云 刘洋洋 刘培卫 冯剑 高志晖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8期1064-1070,共7页
目的:明确虫漏沉香的基本特征和品质特征。方法:调查野外虫蛀产生的虫漏沉香,并用分子方法鉴定虫源;收集市场上典型的虫漏沉香,进行感官特征、显微特征、醇浸物含量、沉香四醇含量及挥发油成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野外采集的虫漏沉香虫... 目的:明确虫漏沉香的基本特征和品质特征。方法:调查野外虫蛀产生的虫漏沉香,并用分子方法鉴定虫源;收集市场上典型的虫漏沉香,进行感官特征、显微特征、醇浸物含量、沉香四醇含量及挥发油成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野外采集的虫漏沉香虫源鉴定出天牛科Cerambycidae眼花天牛属Acmaeops和木蠹蛾科Cossidae豹蠹蛾属Zeuzera的昆虫;市售虫漏沉香具有独特虫道特征,易于辨认,有明显的甘甜和清凉香味,木间韧皮部和木射线填充油脂;醇浸物含量相对较高,最高达38.35%,但沉香四醇含量相对较低,且不与醇浸出物呈正向关系;相对通体香和板头香,虫漏沉香具有G-cadinene、Guaia-3,9-diene或Costunolide等独特挥发油成分,但不同虫漏沉香之间挥发性成分种类差异较大。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虫漏沉香可由天牛、木蠹蛾、白蚁等昆虫伤害形成,鉴定了二类可产生虫漏沉香的蛀干昆虫;首次报道虫漏沉香具有的感官特征、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明确了虫漏沉香化学成分有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虫漏沉香 虫源 感官特征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层孔菌(Fomitopsis sp.)促进沉香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旭玉 杨云 +3 位作者 刘洋洋 冯剑 刘培卫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8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为了获得促进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形成沉香的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并纯化真菌及菌液接种到白木香树进行功能验证。形态学特征结合ITS序列进行真菌鉴定和平板培养法测定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到1... 目的:为了获得促进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形成沉香的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并纯化真菌及菌液接种到白木香树进行功能验证。形态学特征结合ITS序列进行真菌鉴定和平板培养法测定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到1株真菌ASAF01,其菌液输到白木香6个月后能促进沉香的形成。ASAF01鉴定为拟层孔菌(Fomitopsis sp.),属于拟层孔菌属(Fomitopsis),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多孔菌目(Polyporal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其菌最适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35℃,最适p H值为7,最适碳源和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结论:拟层孔菌(Fomitopsis sp.)ASAF01能促进白木香结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真菌促进结香 鉴定 拟层孔菌(Fomitopsis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亚非 魏建和 +6 位作者 孙佩文 刘洋洋 杨云 刘培卫 丁宗妙 王帅 王灿红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8期1051-1056,共6页
沉香为我国名贵中药和香料。中国沉香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可培育为千亿元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本文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沉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中国沉香科技和产业发展存在... 沉香为我国名贵中药和香料。中国沉香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可培育为千亿元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本文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沉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中国沉香科技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发展思路,为中国沉香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产业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豆蔻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玉秀 刘培卫 +2 位作者 甘炳春 孟慧 杨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123,共4页
目的:制定肉豆蔻种子质量标准。方法:对24个批次的肉豆蔻种子样本进行检测,测量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制定肉豆蔻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结果:以成熟度、含水量、千粒重和生活力作为种子分级的主要... 目的:制定肉豆蔻种子质量标准。方法:对24个批次的肉豆蔻种子样本进行检测,测量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制定肉豆蔻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结果:以成熟度、含水量、千粒重和生活力作为种子分级的主要指标,将肉豆蔻种子分为2个等级。结论:建立了肉豆蔻种子的分级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 种子 质量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果实分泌囊发育与挥发油积累关系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梁社坚 梁锦堂 +2 位作者 蒋宁雄 刘培卫 吴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揭示柑橘果实分泌囊发育与挥发油的积累关系,为陈皮的适时采收提供科学的形态学和植物化学依据.[方法]运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法研究了陈皮果实及其分泌囊的发育过程;利用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挥发油含量的变化... [目的]揭示柑橘果实分泌囊发育与挥发油的积累关系,为陈皮的适时采收提供科学的形态学和植物化学依据.[方法]运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法研究了陈皮果实及其分泌囊的发育过程;利用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挥发油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柑橘果实从5月开始发育到笠年1月成熟,由硬变软.果皮颜色从深绿色变成金黄色或橙黄色,从不易剥离到极易剥离.分泌囊在外果皮中呈一轮排列且深浅不一,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成熟的分泌囊具有帽区和球区.后者中央有被2~5层上皮细胞包围着的大的空腔,挥发油由上皮细胞分泌出来并贮存在空腔中.随着果实的发育,挥发油的积累呈现“S”型的变化趋势.挥发油含油率在5-8月是一个平缓上升的时期,9-11月是一个快速增长期,11月中旬到达顶峰,12月初开始略微地下降.陈皮应以柑橘果实的外果皮为最佳入药部位.陈皮的最佳采收时期应为11月末到12月初,此时果实颜色为浅黄色或金黄色,分泌囊空腔平均直径最大(200μm左右),挥发油含油率最高(8.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柑橘 分泌囊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沉香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培卫 张玉秀 +1 位作者 杨云 陈波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为比较沉香属不同种植物间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将不同来源的六种沉香属植物在海南省兴隆南药园种植,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撕片法对其成熟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脉和叶横切面等12项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比较沉香属不同种植物间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将不同来源的六种沉香属植物在海南省兴隆南药园种植,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撕片法对其成熟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脉和叶横切面等12项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六种沉香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现出典型的旱生形态特点。表皮细胞单层,气孔微下陷,仅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表皮毛。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紧密地圆柱状细胞组成,其间分布着大量的长方晶体,海绵组织内有一层排列较整齐,染色较深的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主脉维管束双韧型,呈圆环状,内含大量异细胞。方差分析表明,除栅海比外,叶片厚度、叶脉条数、主脉厚度等其余11项数量指标在六种植物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这六种植物聚成3类,Aquilaria sinensis(白木香),A.crassna和A.banaensis聚为一类,A.baillonii和A.malaccensis聚为一类;A.yunnanensis(云南沉香)单独为一类。该研究结果为沉香属植物的物种鉴定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同时对沉香属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属 比较解剖学 叶片 沉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促进沉香形成的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旭玉 刘洋洋 +2 位作者 刘培卫 彭德乾 魏建和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95-98,共4页
从白木香树中分离了2株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株B1和B2;人工接种试验证实它们能促进沉香的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色二孢菌株B1和B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30℃;B1的最适培养基是PDA,B2的最适培养基是CA;B1、B2菌丝生长的最... 从白木香树中分离了2株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株B1和B2;人工接种试验证实它们能促进沉香的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色二孢菌株B1和B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30℃;B1的最适培养基是PDA,B2的最适培养基是CA;B1、B2菌丝生长的最适p H值分别是7和8,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色二孢 结香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基原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玉秀 刘杨 +3 位作者 刘培卫 符传坤 卢丽兰 魏建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63-1269,共7页
为寻找适用于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快速高效的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新方法,该文首先利用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对中药材莪术三种基原植物,9个样本的7种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matK、psbA-trnH、trnL-trnF、rpoB... 为寻找适用于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快速高效的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新方法,该文首先利用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对中药材莪术三种基原植物,9个样本的7种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matK、psbA-trnH、trnL-trnF、rpoB和atpB-rbcL)进行评估,然后利用MEGA6.0软件对获得的高质量的序列通过变异位点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和系统树分析等进一步进行评估,最后将筛选到的DNA条形码序列对未知基原的待测样品进行基原鉴定。结果表明:(1)ITS、ITS2和matK等条形码序列在莪术基原植物中的扩增或测序成功率较低,难以应用于实际鉴定;而psbA-trnH、trnL-trnF和rpoB条形码序列变异位点信息过少,不足于区分莪术的三种不同基原植物;只有atpB-rbcL条形码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较高,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序列,同时序列长度(642~645 bp)理想,变异位点多(11个),可实现莪术的三种不同基原的区分鉴别。(2)待测样品经基于atpB-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鉴别为温郁金。综上所述,叶绿体atpB-rbcL序列能够准确鉴定莪术不同基原植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条形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DNA条形码 筛选 ATPB-RBCL 基原植物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个白木香倍半萜合酶(AsTPS)基因的健康与伤害诱导表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菲菲 孙佩文 +3 位作者 刘培卫 李俊 徐艳红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8期1076-1082,共7页
目的:明确22个As TPS基因在健康和伤害白木香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催化沉香倍半萜合成的关键酶基因。方法:全断法伤害处理白木香,常规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22个As-TPS基因中,1个基因在健康和伤害白木香中均... 目的:明确22个As TPS基因在健康和伤害白木香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催化沉香倍半萜合成的关键酶基因。方法:全断法伤害处理白木香,常规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22个As-TPS基因中,1个基因在健康和伤害白木香中均不表达;3个基因在健康白木香中不表达,但明显响应于外界伤害;18个基因在健康白木香中均有一定量表达,而伤害处理后,其中7个基因相对表达量达数千倍,11个基因虽也被诱导表达,但相对表达量仅达几十倍至几百倍。结论:21个As-TPS基因为伤害诱导型基因,其中3个是沉香倍半萜合成的关键催化酶基因;在伤害诱导后含量急剧表达上升的7个As-TPS是白木香伤害诱导结香早期倍半萜合成的重要催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白木香 倍半萜合酶 伤害诱导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温莪术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玉秀 刘杨 +3 位作者 刘培卫 留诗雨 黄娴 魏建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45-2850,共6页
目的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产地温莪术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以3个产地8个温莪术居群的42个样品为材料,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6条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 目的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产地温莪术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以3个产地8个温莪术居群的42个样品为材料,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6条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不同居群ISSR标记结果进行多态性分析,通过UPGMA方法聚类并构建亲缘关系树。结果6条引物共扩增出42个多态性位点,居群水平多态位点平均百分率为29.17%。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86,居群间每代个体的基因流系数(Nm)为0.7868。8个居群遗传一致性范围为0.8481-0.9736,遗传距离范围为0.0268-0.1647。结论供试8个温莪术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遗传变异较少,基因流动性水平较低。本研究的开展为温莪术的引种栽培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莪术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诱导普通白木香与奇楠种质沉香中倍半萜类成分及早期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菲菲 杨云 +5 位作者 孙佩文 冯剑 刘培卫 刘洋洋 徐艳红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2期2060-2066,共7页
目的:明确伤害诱导普通白木香和奇楠种质所结沉香中倍半萜组分及其早期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普通沉香和奇楠沉香中倍半萜组分的差异;对3年生普通白木香和奇楠种质茎干分别进行全断干伤害... 目的:明确伤害诱导普通白木香和奇楠种质所结沉香中倍半萜组分及其早期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普通沉香和奇楠沉香中倍半萜组分的差异;对3年生普通白木香和奇楠种质茎干分别进行全断干伤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伤害早期倍半萜合酶基因AsTPS2、AsTPS13、AsTPS14、AsTPS17、AsTPS18、AsTPS20、AsTPS23表达模式的差异。结果:奇楠沉香倍半萜组分显著不同于普通白木香所结沉香,2种沉香中分别检测到16、17个倍半萜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2个,且共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两者的倍半萜合酶基因在伤害诱导早期表达模式也不同,伤害诱导24 h内,普通白木香中7个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水平均上升,2 h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奇楠种质中AsTPS2、AsTPS13、AsTPS14、AsTPS17和AsTPS23基因表达量在24 h内持续上升,AsTPS20基因表达量在6 h达到最大值,但AsTPS18基因表达量低,在伤害诱导0~24 h变化不明显,显著低于普通白木香种质。结论:普通白木香与奇楠种质所结沉香倍半萜类成分差异明显,且响应伤害诱导的倍半萜合酶基因在0~24 h表达模式显著不同,推测倍半萜合酶基因的差异诱导表达可能是2种种质形成的倍半萜成分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奇楠种质 倍半萜 倍半萜合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油沉香基本特征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剑 刘培卫 +3 位作者 杨云 欧阳冬青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7期861-868,共8页
目的:明确皮油沉香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品质特点。方法:采用感官、显微结构、DNA条形码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皮油沉香的外观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基原、挥发性成分、特征图谱及沉香四醇含量进行研究。结果:皮油... 目的:明确皮油沉香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品质特点。方法:采用感官、显微结构、DNA条形码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皮油沉香的外观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基原、挥发性成分、特征图谱及沉香四醇含量进行研究。结果:皮油沉香基原鉴定为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显微结构较为特殊,纤维众多,可观察到含树脂的韧皮部、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等结构;皮油沉香倍半萜类成分较多,含有3种与通体香沉香、板头香沉香相同的共有成分;特征图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沉香特征图谱的特征峰一致,且沉香四醇含量均高于标准限值。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皮油沉香形态特征、显微结构特征、物种基原及化学成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ITS2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龙血树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培卫 张玉秀 何明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5-650,共6页
采用植物解剖学、显微切片技术等,分别对海南龙血树含有树脂的茎、不含树脂的茎、幼根和叶片等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老茎主要由栓化层、皮层、形成层和基本组织4部分组成,树脂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内维管束的导管和纤维中。... 采用植物解剖学、显微切片技术等,分别对海南龙血树含有树脂的茎、不含树脂的茎、幼根和叶片等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老茎主要由栓化层、皮层、形成层和基本组织4部分组成,树脂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内维管束的导管和纤维中。叶片为等面叶,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具有明显的孔下室,上下表皮内侧分布着大量的纤维束。幼根由根被细胞、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根、茎、叶的部分薄壁细胞中均含有晶束。海南龙血树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与干旱、高温和贫瘠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些结果可为海南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组织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间韧皮部的定义、分布、发育和生理功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玉秀 刘培卫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589-3592,共4页
木间韧皮部是植物异常次生结构的一种。针对木间韧皮部的定义和分布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及它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的现状,对木间韧皮部的定义、分布和发育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推测。旨在为木间韧皮部术... 木间韧皮部是植物异常次生结构的一种。针对木间韧皮部的定义和分布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及它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的现状,对木间韧皮部的定义、分布和发育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推测。旨在为木间韧皮部术语规范使用提供帮助,为进一步探索含有木间韧皮部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为深入研究木间韧皮部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间韧皮部 内涵韧皮部 异常次生结构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产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培卫 黄娴 +2 位作者 陈旭玉 张晖烽 张玉秀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7年第2期167-169,共3页
采用植物解剖学和显微拍照等技术,分析海南产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对温州原种及海南产1代、2代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比较发现,海南产温莪术与温州产温莪术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性状和显微... 采用植物解剖学和显微拍照等技术,分析海南产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对温州原种及海南产1代、2代温莪术的形态组织学比较发现,海南产温莪术与温州产温莪术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性状和显微鉴别的要求;海南产2代温莪术的油细胞密度高于温州产温莪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莪术 海南 根茎 组织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不同种质的表型特征与苗木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培卫 张玉秀 杨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2,67,共4页
[目的]为白木香种质的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对6个白木香不同种质的表型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跟踪观察,并利用SPSS软件,对果实和叶片的主要形态学指标及苗期生长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 [目的]为白木香种质的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对6个白木香不同种质的表型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跟踪观察,并利用SPSS软件,对果实和叶片的主要形态学指标及苗期生长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木香不同种质类型在叶片形态、重量及果实形态、重量上差异显著,在发芽率方面差异极显著;果形、采种母树树龄以及叶形是影响白木香发芽率的重要因素;不同种质的苗木生长动态相似。[结论]小叶椭圆果型种质发芽率最高,大叶菱形果最低;小叶椭圆果在播种初期表现出优异的生长特性;果形和叶形是评价白木香种质的潜在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种质 形态特征 发芽率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优良品种棋香21号和棋香31号
18
作者 刘培卫 杨云 +16 位作者 刘洋洋 陈旭玉 康勇 张玉秀 吕菲菲 冯剑 侯文成 陈波 黄良明 王秋玲 谢维宣 覃武业 王斌 伍灵知 陈荣富 陈召山 魏建和 《中国种业》 2022年第2期138-140,共3页
棋香21号和棋香31号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和海南文笔生香沉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野生白木香种质中,通过筛选、引种、驯化等过程选育出来的白木香优良品种,2021年通过海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 棋香21号和棋香31号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和海南文笔生香沉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野生白木香种质中,通过筛选、引种、驯化等过程选育出来的白木香优良品种,2021年通过海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对棋香21号和棋香31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繁育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介绍,以促进这两个品种快速推广,提高白木香单株沉香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白木香 棋香21号 棋香3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结香液在白木香树体内输导规律的研究
19
作者 刘培卫 张玉秀 +1 位作者 杨云 陈波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第5期72-73,共2页
本文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和铁离子显色法对通体结香过程中沉香结香液在白木香树体内的输导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沉香结香液在白木香树体内的输导规律,为研发更为高效结香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通体结香 结香液 白木香 输导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产沉香的品质监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欣 张燕 +7 位作者 孟慧 魏建和 吕菲菲 刘培卫 李浩凌 陈波 黄良明 杨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6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第4~5天,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细胞出现树脂类物质,形成环形沉香层,沉香结香率由4.31%急剧上升至8.11%。结香30 d可形成明显的沉香层结构,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结香30 d内由0.001%增长至0.034%,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和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在第1~8天和第9~16天开始产生并累积。结论: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能够诱导沉香快速形成和稳定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动态监测 形成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