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文 刘惠芳 +4 位作者 陈瑶 苏生 李天兴 刘垚果 周玉锋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230.56±3.49)mg·L-1和(124.79±10.29)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238.38±5.51)mg·L-1和(115.38±10.96)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茅草 挥发成分 茶树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孢子弹射法分离茶饼病病原菌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垚果 陈瑶 +4 位作者 刘惠芳 陈薇 雷志伟 马驰宇 杨文 《中国茶叶》 2022年第7期38-45,共8页
茶饼病的致病菌Exobasidium vexans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难于分离,该研究采用改良的孢子弹射法,对当天采摘的病叶进行分离,分离纯化效率可达78%,较孢子弹射法提高了1.5倍。对分离到的菌株cbb进行鉴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离体茶... 茶饼病的致病菌Exobasidium vexans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难于分离,该研究采用改良的孢子弹射法,对当天采摘的病叶进行分离,分离纯化效率可达78%,较孢子弹射法提高了1.5倍。对分离到的菌株cbb进行鉴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离体茶树叶片致病性研究结果,确定菌株cbb为E.vex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饼病 分离 致病性 改良孢子弹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
3
作者 马驰宇 方仕茂 +5 位作者 姚键梅 刘惠芳 刘垚果 雷志伟 杨文 陈瑶 《贵茶》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为探明‘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其挥发物质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黔茶1号’1~3月一芽二叶鲜叶中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6次检出化合物中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醛类、烃类、酮类... 为探明‘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其挥发物质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黔茶1号’1~3月一芽二叶鲜叶中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6次检出化合物中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醛类、烃类、酮类及其他类挥发物共计189种,在不同时间均被检出的化合物52种。其中醇类占比最高达到50.79%~72.69%,酯类占比7.33%~31.77%、醛类占比4.02%~12.19%、烃类占比2.34%~10.12%、酮类及其他类占比0.65%~1.70%,从时间上来看,醇类物质含量在逐渐下降,其他挥发物质的含量在逐渐上升,从温度变化上看,温度升高后,各类物质种类增多,相对含量也在增加。芳樟醇、香叶醇、反-氧化芳樟醇、1-辛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苯甲醇、苯乙醇、α-松油醇、柠檬醛为‘黔茶1号’挥发性成分6次检测中含量较高的物质,通过分析‘黔茶1号’鲜叶挥发物组分,对进一步研究茶树挥发物积累规律、响应病虫害及非生物因子胁迫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茶1号 鲜叶 挥发物质 芳樟醇 水杨酸甲酯 香叶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