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茱萸热熨腹部对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刁竞芳 黎旭光 何军明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吴茱萸热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30例肝内胆管结石选择肝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术后用吴茱萸热熨腹部;对照组15例,用粗盐热熨腹部。比较2组肠鸣音恢复时间、... 目的:观察吴茱萸热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30例肝内胆管结石选择肝部分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术后用吴茱萸热熨腹部;对照组15例,用粗盐热熨腹部。比较2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热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功能 肝内胆管结石 外治法 热熨法 吴茱萸
原文传递
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刁竞芳 莫嘉强 +2 位作者 叶青 蔡炳勤 何军明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8期55-57,共3页
目的 :观察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辨证属湿遏热伏、邪阻膜原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禁食不禁药,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观察... 目的 :观察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辨证属湿遏热伏、邪阻膜原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禁食不禁药,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观察治疗14天。记录2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缓解时间,观察并记录血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计数(WBC)、淀粉酶(AMY)、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监测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WBC、AMY、BUN、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WBC、AMY、BUN、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WBC、AMY、BUN、CRP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辨证为湿热之邪伏阻于膜原的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能更为迅速地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安全性高,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医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湿遏热伏 邪伏膜原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柴芩达原饮
原文传递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40例 被引量:40
3
作者 何军明 刁竞芳 谭志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07-2608,共2页
目的:探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切除并配合术中及术后纤维胆道镜处理的4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行相应的肝部分切除和术中或术后1次至数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率10.5%(4... 目的:探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切除并配合术中及术后纤维胆道镜处理的4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行相应的肝部分切除和术中或术后1次至数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率10.5%(4/38),治愈率为92.1%(35/38)。再次肝切除率2.5%(1/40)。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核心手段,联合术中及术后胆道镜取石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残石率及再次肝切除手术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肝胆管结石 肝切除 纤维胆道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何军明 黎旭光 +6 位作者 钟小生 王伟 王松 黄有星 仇成江 刁竞芳 谭志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010-2012,共3页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运用和意义。方法对142例解剖性肝切除病例,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下行肝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大出血及空气栓塞。术中无输血,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0 mL(50-850 mL),平...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运用和意义。方法对142例解剖性肝切除病例,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下行肝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大出血及空气栓塞。术中无输血,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0 mL(50-850 mL),平均断肝时间20 min(12-40 min)。结论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可以减少出血和提高解剖性肝切除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性肝切除术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何军明 黎旭光 +1 位作者 钟小生 刁竞芳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0例患者中,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171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2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吸虫病...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0例患者中,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171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2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吸虫病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右肝管结石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9min,平均术后住院日为5.4d。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疗效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镜 胆道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出血控制的体会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建新 何军明 +3 位作者 谭志健 钟小生 黄有星 刁竞芳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止血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43例患者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总结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及术中出血的控制方法。结果:16例患者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27例行腹腔...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止血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43例患者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总结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及术中出血的控制方法。结果:16例患者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27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术中9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275±55)min,出血量平均(250±75)ml,术后胸腔积液7例,胆漏4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平均住院(5.8±1.3)d。结论:随着肝胆外科医生腹腔镜半肝切除术认识的成熟,技术水平的熟练,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完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安全、可行,术中出血不再是阻碍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出血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右半肝血流阻断的肝右后叶切除术(附16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志鹏 何军明 +5 位作者 钟小生 刁竞芳 彭建新 莫嘉强 叶青 沈展涛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16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术中采用血流阻断。结果: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90 min,平均(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16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术中采用血流阻断。结果: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90 min,平均(196.2±12.5)min;右半肝阻断时间20~40 min,平均(26.5±1.2)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255.0±8.3)ml。术后无出血、肝功能衰竭、胆漏、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5~12 d,平均(6.6±0.5)d。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肝切除操作要点的前提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治疗肝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右后叶 血流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可识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纳米造影剂进行肝癌细胞MRI显像 被引量:1
8
作者 鲍洁 张娟 刁竞芳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6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人肝癌Hep G2细胞中的分子显像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对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颗粒进行靶向修饰。使用EGFR单抗作为一抗,对Hep G2细胞进行EGFR蛋白的S-P免疫组化染色。制成EGFR-Ab-U... 目的探讨人肝癌Hep G2细胞中的分子显像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对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颗粒进行靶向修饰。使用EGFR单抗作为一抗,对Hep G2细胞进行EGFR蛋白的S-P免疫组化染色。制成EGFR-Ab-USPIO和对照Ig G-USPIO造影剂,与细胞共孵育后,分别作为EGFR组和对照组。2组细胞加入FITC标记的抗人-Ig G抗体和Hoechst 33258后观察造影剂的肝癌细胞内吞效果,行MRI T_2WI扫描检测造影剂的显影效果。结果免疫组化实验观察到Hep G2细胞膜上高表达EGFR。免疫荧光实验发现,EGFR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大量被绿色荧光染色的造影剂颗粒,而对照组中仅可见蓝染的细胞核。MRI扫描观察到EGFR组细胞中的T_2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含有SPIO的MRI造影剂颗粒进行EGFR抗体靶向化,有望实现对肝癌细胞的高效率敏感显像,改善MRI对肝癌的分子显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创介入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莫嘉强 何军明 +1 位作者 刁竞芳 方扬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4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复发性肝癌应用超声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临床资料采集广东省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肿瘤科治疗的7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施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行... 目的:观察复发性肝癌应用超声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临床资料采集广东省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肿瘤科治疗的7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施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相较于对照组68.57%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疼痛(65.02±7.41)分、生理功能(62.85±8.75)分、总体健康(60.45±8.57)分等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生存率85.71%比对照组62.86%高(P<0.05)。结论:复发性肝癌使用超声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控制病灶进展,改善生存质量,提升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肝癌 超声微创介入 生存质量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保留肝右静脉Ⅷ背侧段属支的原位扩大肝右后叶切除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志鹏 陈雪芳 +3 位作者 叶青 彭建新 刁竞芳 何军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51-653,65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肝右静脉(RHV)的Ⅷ背侧段属支(V8d)联合RHV切除的原位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40~58岁,平均(51.4±6.1)岁,术前均...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肝右静脉(RHV)的Ⅷ背侧段属支(V8d)联合RHV切除的原位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40~58岁,平均(51.4±6.1)岁,术前均诊断为原发性肝癌。采用腹腔镜下保留V8d联合RHV切除的原位肝右后叶切除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肝功能等指标。结果:1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98.0±30.8)min;术中出血量100~700 mL,平均(345.0±216.6)mL。术后未发生出血、肝功能衰竭、胆漏、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为肝细胞癌,手术切缘阴性。术后住院7~14 d,平均(9.5±2.2)d。结论:腹腔镜下保留V8d联合RHV切除的原位肝右后叶切除术治疗肝肿瘤行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肝右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靠、简易、经济的腹腔镜Pringle阻断方法—改良黄氏法
11
作者 谢浩荣 王秋婷 +4 位作者 熊子慧 程洁 彭建新 刁竞芳 何军明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609-613,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可靠、简易、经济的腹腔镜Pringle阻断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肝脏肿瘤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黄氏法(n=101)与改良黄氏... 目的介绍一种可靠、简易、经济的腹腔镜Pringle阻断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肝脏肿瘤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黄氏法(n=101)与改良黄氏法(n=104)对手术时间、出血量、阻断时间、阻断次数、阻断耗材费及术后肝功能、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手术视频,与黄氏组比较,改良黄氏组解除肝门阻断平均时间[(3.6±0.9)s vs(7.6±1.1)s]、阻断耗材费用[5元vs 34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阻断次数、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黄氏法是一种可靠、简易、经济的腹腔镜Pringle阻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切除 Pringle阻断 改良黄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期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刁竞芳 莫嘉强 +2 位作者 叶青 刁德昌 何军明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期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病:直肠癌26例,乙状结...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期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病:直肠癌26例,乙状结肠癌18例,升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5例。肝转移灶直径≤3 cm,数目≤3,且无其他远处转移。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在腹腔镜下经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检查确认无出血及胆漏后转入原发灶的同期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单次消融时间5~10 min,单次完全消融率97%(64/66)。微波消融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未发生肝功能不全、穿刺点出血、胆漏、胆管狭窄等消融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44%(29/66),其中消融灶局部复发率9%(6/66)。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14、15、18、22、25、28、33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死亡率12%(8/66)。截止至投稿日期58例患者获得生存,其中有37例无瘤生存。结论对于直径≤3 cm且数目≤3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消融技术 腹腔镜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3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刁竞芳 叶青 +2 位作者 莫嘉强 郑志鹏 何军明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5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6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47例行腹腔... 目的探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5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6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47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45(110~280)min,术中出血量为240(50~6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9(6~21)d。无一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1%(8/53),发生胆瘘2例,胸腔积液6例。术后发生残留结石8例(15.1%),其中4例术后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净结石,最终结石残留率7.5%。50例(94.3%)获得随访,中位随访26.5个月,47例(94.0%)无再发胆管结石。结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肝切除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miR-30a-5p对人肝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刁竞芳 莫嘉强 +3 位作者 赵祥 华赟鹏 郭宇 何军明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采用mi R-30a-5p模拟物转染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观察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明确mi R-30a-5p对肝癌干细胞的基因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效果。分别采用mi R-30... 目的采用mi R-30a-5p模拟物转染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观察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明确mi R-30a-5p对肝癌干细胞的基因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效果。分别采用mi R-30a-5p模拟物或抑制物转染肝癌干细胞设为30 a M组或30 a I组,并设立空白对照NC组。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mi R-30a-5p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肝癌干细胞分选效率、mi R-30a-5p表达水平、CCK-8实验测得A值、克隆形成数量和细胞凋亡率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未进行磁珠分选的MHCC97L肝癌细胞CD133阳性率为(1.42±0.26)﹪,低于分选后的MHCC97L细胞中CD133的阳性率(94.48±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4)。RT-PCR实验结果显示,30a M组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中mi R-30a-5p的相对表达水平(20.21±1.92)较NC组(1.03±0.02)明显上调;30 a I组的相对表达水平(0.13±0.01)较NC组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6,-6.22;P=0.01,0.03)。CCK-8实验结果显示,30 a M组细胞于24 h、48 h和72 h测得的A值分别为(0.40±0.00,0.68±0.03,0.75±0.02),明显低于NC组的(0.83±0.01,1.34±0.03,2.47±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5,-15.66,-6.42;P=0.01,0.02,0.01);30a I组细胞测得的A值分别为(0.95±0.05,1.64±0.03,3.28±0.07),明显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5,18.97,7.58;P=0.00,0.01,0.03)。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30 a M组细胞的克隆形成数量为(61.81±1.76)个/孔,低于NC组的(131.96±8.15)个/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P=0.00);30 a I组的克隆形成数量为(195.75±6.16)个/孔,高于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1,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0 a M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9.67±0.06)﹪,高于NC组的(1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0,P=0.02);30 a I组的细胞凋亡率为(4.85±0.03)﹪,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6,P=0.00)。结论 mi R-30a-5p对CD133^+MHCC97L肝癌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有望成为针对肝癌的有效靶向性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干细胞 微RNAS CD133
原文传递
miR-30a-5p对CD133^+ Huh7人肝癌干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刁竞芳 莫嘉强 +3 位作者 赵祥 华赟鹏 郭宇 何军明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67-173,共7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磁珠法对肝癌干细胞进行分选,进而使用mi R-30a-5p模拟物和抑制物进行基因治疗,观察其对肝癌干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CD133+Huh7肝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本研究采用磁珠法对肝癌干细胞进行分选,进而使用mi R-30a-5p模拟物和抑制物进行基因治疗,观察其对肝癌干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CD133+Huh7肝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后CD133+细胞比例,分别采用mi R-30a-5p模拟物或抑制物转染肝癌干细胞设为模拟物转染组(30a M组)和抑制物转染组(30a I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mi R-30a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功能蛋白表达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测定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荧光素酶活性,每组实验重复3次。肝癌干细胞分选效率、mi R-30a-5p表达水平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磁珠分选后的Huh7细胞中CD133阳性率为(84.6±0.56)﹪,明显高于未进行分选的Huh7肝癌细胞的CD133阳性率(1.38±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1,P=0.01)。30a M组CD133+Huh7肝癌干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6.23±0.12)较NC组的(1.00±0.04)明显上调;mi R-30a-5p抑制物转染组(30a I组)的相对表达水平(0.07±0.01)较NC组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8,-7.76,P=0.00,0.00)。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NC组、30a M组和30a I组的CD133+Huh7肝癌干细胞的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28.33±2.10)个/孔、(12.52±1.03)个/孔和(72.09±7.11)个/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0,-23.01,P=0.01,0.00)。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NC组、30a M组和30a I组的CD133+Huh7肝癌干细胞的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21.76±1.21)个/孔、(8.74±1.96)个/孔和(145.51±11.23)个/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9,-33.10,P=0.02,0.00)。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30a M组的兔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wn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蛋白的表达量较NC组低,上皮-钙粘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较NC组高,神经-钙粘素(N-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MMP9蛋白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30a I组的Vimentin、wnt1、MMP2、MMP3蛋白的表达量较NC组高,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较NC组低,N-cadherin、Snail、MMP9蛋白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30a M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转录活性(3.23±0.51)明显低于NC组的(16.45±1.22)(t=-16.33,P=0.01)。30a I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转录活性(27.16±0.96)与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4,P=0.00)。30a M组Vimentin的转录活性(4.98±0.33)明显低于NC组的(7.80±0.64)(t=-13.01,P=0.02)。30a I组Vimentin的转录活性(9.31±1.50)与N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9,P=0.02)。结论 mi R-30a-5p对CD133+Huh7肝癌干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有望通过对肝癌干细胞的治疗提高肝癌基因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微RNAS 细胞运动 肿瘤侵润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志鹏 何军明 +4 位作者 钟小生 黄有星 刁竞芳 彭建新 谭志健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施行的90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63.3%),平均年龄54.6岁.20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病...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施行的90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63.3%),平均年龄54.6岁.20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病率为22.2%.选取围手术期31个独立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保留幽门、广泛淋巴清扫、焦虑、术前高血糖、肠内营养延迟、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等10个变量与术后胃瘫有关(OR值分别为3.143、3.587、2.852、2.889、3.231、7.071、2.889、5.359、6.000、6.263,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泛淋巴清扫、焦虑、保留幽门、腹腔感染、肠内营养延迟、低蛋白血症、术后高血糖等7个变量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574、8.931、6.637、6.461、6.446、5.414、5.200,P均〈0.05).结论 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围手术期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 胃瘫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腹腔镜解剖性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的策略与技巧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青 何军明 +3 位作者 彭建新 郑志鹏 刁竞芳 莫嘉强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手术技巧与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12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72岁,中位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手术技巧与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12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72岁,中位年龄55岁。解剖第一肝门,显露、悬吊肝右前和左内叶肝蒂,控制出血,采用腹腔镜解剖性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顺时针依次离断左侧、足侧、右侧、头侧切面。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26(177~288)min,术中出血量295(50~800)ml。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胆漏1例,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7 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2.3)d。结论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有一定的挑战性,正确地选择肝切面,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腹腔镜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术 失血 手术
原文传递
CytoMPS原位疫苗治疗肝癌的抗瘤作用及其免疫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匡铭 刁竞芳 +4 位作者 彭宝岗 沈顺利 王晔 吴浩 陈斌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0年第5期10-12,36,共4页
目的制作成细胞因子缓释微粒原位瘤苗(CytoMPS-ISV),观测CytoMPS-ISV抗瘤作用及其免疫效应。方法 C57BL/6J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瘤内注射CytoMPS3次制作CytoMPS-ISV,观察其抗肿瘤作用及小鼠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变... 目的制作成细胞因子缓释微粒原位瘤苗(CytoMPS-ISV),观测CytoMPS-ISV抗瘤作用及其免疫效应。方法 C57BL/6J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瘤内注射CytoMPS3次制作CytoMPS-ISV,观察其抗肿瘤作用及小鼠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的CD4+、CD8+和NK1.1+细胞浸润情况,体外检测小鼠脾CTL和NK细胞的杀瘤活性,检测疫苗诱导脾CTL的抗体阻断作用。结果与PBS注射组和对照组相比,瘤内注射CytoMPS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瘤内注射CytoMPS组血液中及局部浸润的CD4+、CD8+和NK细胞明显高于PBS组和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杀伤试验结果显示瘤内注射CytoMPS组小鼠的脾CTL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PBS组(P<0.01)和对照组(P<0.05);抗体阻断作用试验显示接种疫苗的小鼠脾CTL的杀瘤活性可被抗CD8+、抗MHC-I单克隆抗体所阻断,但不被抗CD4+、抗MHC-II单克隆抗体所阻断。结论 CytoMPS-ISV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能明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其诱导的CTL杀瘤特性是由MHC-I限制的CD8+T细胞所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缓释微粒 肝细胞癌 疫苗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志鹏 陈雪芳 +3 位作者 叶青 彭建新 刁竞芳 何军明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4...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4~75岁,中位年龄53岁。原发病:右半结肠癌5例,左半结肠癌1例,乙状结肠癌5例,直肠癌4例。肝内转移瘤局限于左半肝9例,右半肝5例,肝中叶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采用一期同时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3个肝段),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15例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方式包括左半肝切除+乙状结肠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Dixon术3例,左半肝切除+左半结肠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右半结肠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Dixon术1例,肝中叶切除+右半结肠切除1例。手术时间中位数200(150~360)min,术中出血量200(100~35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胆漏1例,胸腔积液2例,无肠漏、出血、肝衰竭、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0(7~15)d。术后采用Folfox6/Xelox+贝伐珠单抗方案辅助化疗。随访时间22(6~42)个月。随访中发现1例残肝转移,1例肺转移,1例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一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术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