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
凤媛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1
|
|
2
|
来华西士的汉语教科书与清末语言变革——以莫安仁的《官话汇编》为例 |
凤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后五四”时期的启蒙、爱情与“生活者”鲁迅——再读《伤逝》及其周边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5
|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
凤媛
李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 |
凤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7
|
早期老舍与宝广林之关系考论——以宝广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宗教思想为切入点 |
凤媛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8
|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 |
凤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9
|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 |
凤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一个通俗小说家如何诞生?——从圣约翰大学时期的予且说起 |
凤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新青年”如何被“教育”?——从老舍早期创作看其反思“五四”的一种视角 |
凤媛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2
|
从茅盾和叶圣陶的早期文学实践看“为人生”文学思潮的多重面向 |
凤媛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3
|
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关于《故乡》的一种解读 |
凤媛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4
|
游戏与抒情——从王朔、孙甘露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城市书写之差异 |
凤媛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5
|
撤退与进击——试论《檀香刑》的叙事艺术及意义 |
凤媛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4
|
|
16
|
江南故事,如何重续?——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
凤媛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7
|
重读“趣味”:从周作人到汪曾祺 |
凤媛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8
|
异域体验和老舍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 |
凤媛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0
|
城市化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 |
凤媛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