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被引量:1
1
作者 凤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46-56,共11页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勾勒出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政治、经济、农事、风俗、祭祀、礼仪等多重图景,涉及社会阶层变动、地方权力博弈、底层对统治阶层的反抗等多重政经脉络的演进。作品在贡献出一幅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整体的历史”的缩微图的同时,也打开了现实江南世界的历史纹理和日常褶皱,为现代江南文学的书写和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创作手法上的借鉴和研究路径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江南社会史 “农村三部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华西士的汉语教科书与清末语言变革——以莫安仁的《官话汇编》为例
2
作者 凤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2,177,共11页
英国传教士莫安仁的汉语教科书《官话汇编》是重新理解和思考近代来华西士的汉语实践和晚清切音字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代表。莫安仁在《官话汇编》中表现出对戴侗《六书故》及其汉字观的高度欣赏,并充分吸纳了其“因声求义”的... 英国传教士莫安仁的汉语教科书《官话汇编》是重新理解和思考近代来华西士的汉语实践和晚清切音字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代表。莫安仁在《官话汇编》中表现出对戴侗《六书故》及其汉字观的高度欣赏,并充分吸纳了其“因声求义”的语言研究方法。《官话汇编》中提出的“现代官话”概念,提升了其适用人群的社会等级,强调了其之于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意义,从概念建构、价值提升和教学实践层面为一种统一的民族标准语的形成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劳乃宣等主导的切音字运动的转向及相关主张,在《官话汇编》中也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回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音字运动 汉语教科书 现代官话 《官话汇编》 莫安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五四”时期的启蒙、爱情与“生活者”鲁迅——再读《伤逝》及其周边
3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启蒙正是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诚实参与而实现的,他和这生活进行肉搏、挣扎,深入其中,复又挣脱出来,并在这生活的锻造中塑型他对启蒙问题的思考。涓生和子君的关系体现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接受环境和接受主体的检视,同时,他对“后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伦理悖论和异化危机亦进行了反省,这两种思考的杂糅造成了涓生独白的混杂交响和文本的复杂性。《伤逝》既是鲁迅启蒙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连环,也是他又一次以“生活者”的态度直面“后五四”时期启蒙问题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五四” 启蒙 爱情 “生活者”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9
4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2,共6页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观和后现代地域文化观的某些偏颇之处,本文提出以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引入到地域文化和文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提出的"深描"法,注重还原文本和文化行为生成的"具体情境",...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观和后现代地域文化观的某些偏颇之处,本文提出以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引入到地域文化和文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提出的"深描"法,注重还原文本和文化行为生成的"具体情境",能够挖掘其背后深在的文化脉络,同时主张一种近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态度,让研究者实践一种深入其中的参与性的阐释,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由此,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江南文化,不仅能够为江南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可供阐释的绵延传续的文化背景,而且可以通过"深描"细读出江南文化对于文学文本和文化行为的深远影响力,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凸显出江南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地域文化 江南文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凤媛 李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121,共6页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不断丰富的城市形态与寻求新变的京味文学之间构成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城...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不断丰富的城市形态与寻求新变的京味文学之间构成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城市定位带来了城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改变,也必然拓展京味文学的表现空间,从外部为京味文学的新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京味文学在新的历史契机中不断孕育新的生长点,强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因而在北京城市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保持和彰显北京文化特色和品格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文学 城市形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 被引量:4
6
作者 凤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1,172,共11页
圣约翰大学赋予林语堂的,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调和中西文化之优长的态度,和对中国固有的语言、文学、文化加以重新审视和再造的意识。林语堂在圣约翰时期的语言观和文学观,看似"一捆矛盾",实则是他始终在西方经验/... 圣约翰大学赋予林语堂的,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调和中西文化之优长的态度,和对中国固有的语言、文学、文化加以重新审视和再造的意识。林语堂在圣约翰时期的语言观和文学观,看似"一捆矛盾",实则是他始终在西方经验/民族文化、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之间寻找着一个理想的平衡支点。它既是圣约翰校方及其校长卜舫济所持的"调和中西"的治校理念的一种产物,也是当时圣约翰校园文化气氛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成为林语堂在"五四"及其之后的语言和文学实践的一种内在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圣约翰大学 语言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老舍与宝广林之关系考论——以宝广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宗教思想为切入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凤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4-112,共9页
宝广林深受自由派神学思想的影响,他对基督教义持有的多元开放的态度、以基督教救国救世以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以及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工作导向,都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在寻找新的价值皈依的老舍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宝广林在中国教会... 宝广林深受自由派神学思想的影响,他对基督教义持有的多元开放的态度、以基督教救国救世以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以及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工作导向,都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在寻找新的价值皈依的老舍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宝广林在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坚执自信的态度,为求教会自立和差会之间的交涉斡旋,更让原本就对洋教态度暧昧的老舍感到同声相契。当然这并不代表老舍对宝广林的宗教观点全面服膺,宝广林和老舍之间的关系,有相互认同、彼此欣赏的思想遇合,也有彼此相左、对话互补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保持一种亲密合作的同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老舍 宝广林 宗教思想 对话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凤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9,77,共15页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中国化"的治校理念、周作人对于基督教所持的包容立场及其当时在北大"多余人"的尴尬处境多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国语文学 翻译课 《燕大周刊》 中文部 文学学科 新文学观 国语教育 新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凤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2,共12页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色的戏剧教育及对新文学的高度瞩目,对燕大英文系学生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即可说明这种西洋文学教育巨大的渗透力。发展到1930年代,系方提升文学教育的研究性内涵的诉求愈加强烈,谢迪克、瑞恰慈等对于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范式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就读于燕大的萧乾的新文学实践,甚而对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科学化转向都产生了辐射广泛的影响。吴宓对杨刚、王友竹等翻译活动的指导和支持,让燕大学生体悟到一种融贯中西、博雅中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知识,这也正是他在学院化体制中反思新文学如何借力西洋文学进行发展,从而塑成理想文学之思路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英文系 文学教育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通俗小说家如何诞生?——从圣约翰大学时期的予且说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凤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予且的文学之路实际上是从圣约翰大学开始的。1920年代前半期的圣约翰大学新旧杂糅的校园文学气氛,为他投身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他对新文学创作理念的接纳、对新文学创作困境和未来出路的反省思考、对圣约翰大学话剧... 予且的文学之路实际上是从圣约翰大学开始的。1920年代前半期的圣约翰大学新旧杂糅的校园文学气氛,为他投身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他对新文学创作理念的接纳、对新文学创作困境和未来出路的反省思考、对圣约翰大学话剧传统的接续和创化,都直接影响了1940年代"新市民小说家"予且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予且 早期创作 圣约翰大学 新市民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青年”如何被“教育”?——从老舍早期创作看其反思“五四”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凤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6,共12页
从《老张的哲学》到《赵子曰》,老舍成功地完成了从教育者到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他充分借助教育者的阅历、眼光和立场,通过写作实现了对民初到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生态以及五四运动的审视和反思。在老舍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新式教育改... 从《老张的哲学》到《赵子曰》,老舍成功地完成了从教育者到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他充分借助教育者的阅历、眼光和立场,通过写作实现了对民初到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生态以及五四运动的审视和反思。在老舍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新式教育改革和五四运动因为历史的机缘互为力量,但这些并非都是正向发展的力量,他以一种既旁观又介入的方式看到了这些历史力量背后的某种龃龉、偏差和逆反,从而建构起“知识救国”的缓进改良之路。可以说,老舍是从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朴素立场出发,对五四运动成败得失的影响及其未来出路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看法,这和主流评价史中对五四运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显示出了分歧,但也因此更显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茅盾和叶圣陶的早期文学实践看“为人生”文学思潮的多重面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凤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0,共11页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叶圣陶 “为人生”文学 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关于《故乡》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凤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从一全新角度揭示鲁迅的《故乡》文本所可能有的更为广阔的内蕴空间,即它不仅是五四时期关于乡土中国的一部启蒙话语杰作,还可解读成在一个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从而也彰显了鲁迅复杂而矛盾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鲁迅 《故乡》 情感结构 生存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与抒情——从王朔、孙甘露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城市书写之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凤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北京和上海作为20世纪90年代都市化进程中两个经典个案,由于传统和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状貌。王朔的"顽主"系列,表现一代都市新市民对于传统政治秩序的反抗和对于市场化的都市运行法则的奉行,为北京经历这一历史转型期的阵... 北京和上海作为20世纪90年代都市化进程中两个经典个案,由于传统和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状貌。王朔的"顽主"系列,表现一代都市新市民对于传统政治秩序的反抗和对于市场化的都市运行法则的奉行,为北京经历这一历史转型期的阵痛和焦虑提供了注脚。孙甘露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书写,在挽悼逝去传统和疏离抵抗都市浮华中,呈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诗性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抒情 王朔 孙甘露 城市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撤退与进击——试论《檀香刑》的叙事艺术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凤媛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6-59,共4页
《檀香刑》不论是汲取民间传统精神文化资源 ,还是接纳西方现代叙事技巧 ,都建立起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 ,开放性的当代小说审美叙事品质 ,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竖立了一支醒目的标杆 。
关键词 《檀香型》 叙事艺术 民间说书人 内心独白 叙事技巧 中国 小说 莫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故事,如何重续?——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16
作者 凤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江南三部曲”是一部浩大驳杂、旨意深远的作品,它的浩大驳杂人所共见,三部小说勾连起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关涉到革命、政治、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而旨意深远这一层,笔者以为目前学界对于它的探讨还稍显不足。
关键词 三部曲 江南 故事 格非 中国社会 20世纪 知识分子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趣味”:从周作人到汪曾祺
17
作者 凤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4,共5页
从周作人于雅俗之趣中熔铸现实的人性关怀,到汪曾祺于嘲谑之趣中凝聚对俗世人生的悲悯体恤,由他们对于主体精神世界与个体心性的珍视和护佑,可以清晰地串连起一条久被压抑的20世纪趣味文学线索。
关键词 江南趣味 周作人 汪曾祺 趣味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体验和老舍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
18
作者 凤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2,152,共11页
老舍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他1920—1940年代在英国、南洋和美国的三次异域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五年的英伦经历赋予了老舍放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及对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代价值观的接受,同时身处异邦的弱国子民境遇又催生了他的国家意识及... 老舍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他1920—1940年代在英国、南洋和美国的三次异域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五年的英伦经历赋予了老舍放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及对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代价值观的接受,同时身处异邦的弱国子民境遇又催生了他的国家意识及对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思维的高度警惕。南洋经历让老舍东西方文化双向批判的思路增加了“南洋”维度,他一方面以孩童视角中的新南洋颠覆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式书写,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去建构一个以东方弱小民族的联合为主体的理想的东方世界,这也成为老舍世界主义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40年代的抗战和战后的访美经历,让老舍既开始对理想的东方世界是否可能存续发生怀疑,又深刻体会到冷战背景下东西方阵营对垒背后的意识形态力量,进而意识到要超越冷战思维追求人类社会和谐平等相处的必要性,至此老舍已经建构起了以国家意识为底色,以文化审视和文化重造为途径,以承认人类间的差异,并以人类的和平共存为最终目标的世界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异域体验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19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77,共8页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描述和呈现,显示出其都市想象的图景和脉络,使得其在同类刊物中始终处在一种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对自身的结构调整,打造出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刊物风格,使得其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种新的局面和角色定位,进一步营建和巩固自己的"文学场",进而参与到愈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从这两点而言,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凭借它的都市表述以及它自身的都市生存境遇,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都市想象 19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
20
作者 凤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伴随着城市化步伐日渐加剧,新世纪文学呈现出诸多新质,包括打工作家、青春写作、女性作家和主流作家的创作特征,谱写出新世纪十年文学发展图景,呈现出城市化和文学发展的微妙关联。
关键词 城市化 新世纪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