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超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凡金星 高纪凡 李永田 《节能》 2024年第5期43-46,共4页
光伏发电(PV)的输出功率受发电系统的电气设备和外界环境影响,鉴于光伏发电功率存在间歇性、不稳定性等不足,提出自适应聚类分析的优化算法预测其发电功率。以规模为1.5 MWp的地面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期2年的发... 光伏发电(PV)的输出功率受发电系统的电气设备和外界环境影响,鉴于光伏发电功率存在间歇性、不稳定性等不足,提出自适应聚类分析的优化算法预测其发电功率。以规模为1.5 MWp的地面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期2年的发电功率数据和气象数据作为输入,研究太阳辐照度、光伏发电功率、环境温度等特征量。基于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Python程序实现一种以k-means均值为聚类准则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度、温度是光伏发电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风速、湿度的影响较小,并以该模型对一周内的光伏发电功率进行跟踪预测,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功率预测 K-MEANS 聚类分析 通径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Con太阳电池背面叠层poly工艺的优化及其对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凡金星 刘绍洋 高纪凡 《太阳能》 2024年第4期73-79,共7页
通过增加TOPCon太阳电池poly层中的磷掺杂浓度可以增强poly层与硅基底之间的钝化效果并提高poly层与金属电极间的接触能力,但过高的掺杂浓度会导致磷原子扩散到硅基底,破坏氧化层与硅基底之间的界面钝化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在p... 通过增加TOPCon太阳电池poly层中的磷掺杂浓度可以增强poly层与硅基底之间的钝化效果并提高poly层与金属电极间的接触能力,但过高的掺杂浓度会导致磷原子扩散到硅基底,破坏氧化层与硅基底之间的界面钝化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在poly层中间增加一层薄的氧化层作为阻挡层(即叠层poly工艺,下文简称为“叠层工艺”)的方案,将原本单一的poly-Si磷掺杂进行双层分布,底层poly-Si轻掺杂,表层poly-Si重掺杂;对常规工艺和叠层工艺制备TOPCon的太阳电池进行对比试验后,进一步优化叠层工艺,调整中间氧化层厚度,并研究不同中间氧化层厚度的叠层工艺对TOPCon太阳电池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叠层工艺可以提高TOPCon太阳电池的电性能;2)当中间氧化层厚度提升至1.5 nm时,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高值(25.66%)。但中间氧化层的厚度是一个需要精确控制的工艺参数,需找到最佳的厚度平衡点,以提高太阳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Con太阳电池 poly层 磷掺杂浓度 钝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VD沉积双层SiN_x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凡金星 施正荣 +3 位作者 张光春 杨健 陈如龙 李果华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196,共5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双层SiNx薄膜的方法,其薄膜具有良好的减反射钝化特性。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方法,通过控制SiH4和NH3气体流量比,在p型多晶硅衬底上生长单层及双层SiNx膜。随后使用薄膜测试分析仪测量了薄膜... 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双层SiNx薄膜的方法,其薄膜具有良好的减反射钝化特性。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方法,通过控制SiH4和NH3气体流量比,在p型多晶硅衬底上生长单层及双层SiNx膜。随后使用薄膜测试分析仪测量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及反射率,并用Semilab WT-2000测量少数载流子寿命,通过测量量子效率,对单、双层膜电池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层减反射钝化膜,采用双层SiNx膜,少数载流子寿命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开路电压可提高约2 mV,短路电流可提高约40 mA,电池效率能提高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SiNx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减反射膜 太阳电池 少数载流子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x)N_(y)/SiN_(x)叠层钝化膜对PERC太阳电池性能及LID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凡金星 陈达明 +2 位作者 许林云 杨言华 周宏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127,共6页
由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的SiO_(x)N_(y)薄膜中含有大量H原子,因而具有优异的表面钝化性能。通过在PERC太阳电池的Al_(2)O_(3)/SiN_(x)背钝化叠层中间插入一层SiO_(x)N_(y)薄膜,形成Al_(2)O_(3)/SiO_(x)N_(y)/SiN_... 由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的SiO_(x)N_(y)薄膜中含有大量H原子,因而具有优异的表面钝化性能。通过在PERC太阳电池的Al_(2)O_(3)/SiN_(x)背钝化叠层中间插入一层SiO_(x)N_(y)薄膜,形成Al_(2)O_(3)/SiO_(x)N_(y)/SiN_(x)结构,可避免SiN_(x)所带的固定正电荷对Al_(2)O_(3)负电荷场钝化效应的负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硅片少子寿命从原来的130μs提高至162μs,电池转换效率增加0.09%。同时,基于Al_(2)O_(3)/SiO_(x)N_(y)/SiN_(x)背钝化的PERC太阳电池的LID也得到了改善,由对照组的1.83%下降到实验组的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太阳电池 背钝化 SiO_(x)N_(y) LID 叠层膜 场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多能互补项目政策分析及技术评价指标 被引量:3
5
作者 左克祥 王安 +4 位作者 张晋阳 钱金忠 凡金星 杜东亚 李永田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5期24-28,共5页
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系统是基于热电气储耦合技术,以生物质发电作为基础能源,风、光、储为补充,实现局部区域内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能的高效供能系统。政策分析表明:2000年以后,我国陆续颁布系列与多能互补相关的促进能源改革及可再生能... 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系统是基于热电气储耦合技术,以生物质发电作为基础能源,风、光、储为补充,实现局部区域内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能的高效供能系统。政策分析表明:2000年以后,我国陆续颁布系列与多能互补相关的促进能源改革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政策,国家支持多能互补、微网、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以全可再生能源小镇为例,阐释了多能互补的技术路线:优选“源-网-荷-储”的工艺路线,采取链式、垂直一体化反馈为辅助技术措施,完善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能源生产、储运、转换、使用、回收等环节不足,通过“端-管-云”一体化能源管理平台进行智能化调度,弥补可再生能源运行缺乏灵活性和确定性,并且具有波动性等特点。根据可再生能源在多能互补项目中的特性,建立技术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社会效益指标,通过多维度评价指标判别可再生能源项目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 源-网-荷-储 政策 能量管理平台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Con太阳电池中多晶硅层磷掺杂工艺的优化及其对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钱金忠 左克祥 +3 位作者 王安 杜东亚 凡金星 高纪凡 《太阳能》 2023年第9期54-59,共6页
随着光伏行业的飞速发展,PERC太阳电池技术已无法满足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TOPCon太阳电池因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的可选方案。针对TOPCon太阳电池的多晶硅层的磷掺杂量、推进温度及推进时间对... 随着光伏行业的飞速发展,PERC太阳电池技术已无法满足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TOPCon太阳电池因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的可选方案。针对TOPCon太阳电池的多晶硅层的磷掺杂量、推进温度及推进时间对多晶硅层、硅衬底中磷掺杂特性及电性能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隧穿氧化层及多晶硅层厚度分别设定为1.5和130.0 nm的条件下,磷掺杂参数设置为通源流量为1400sccm、通源时间为25min、推进温度为880℃、推进时间为30min时,既保证了钝化效果,也保证了欧姆接触和寄生吸收在合理的区间,TOPCon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最大值,为2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电池 多晶硅层 磷掺杂 钝化效果 光电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低压氧化工艺对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左克祥 王安 +4 位作者 张晋阳 钱金忠 李永田 杜东亚 凡金星 《太阳能》 2022年第10期68-73,共6页
以采用低温低压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为研究对象,将在(600~700℃低温段、200mbar低压条件下制备的二氧化硅层作为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发射极表面的钝化层,并对该种太阳电池与未采用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性能进行测试... 以采用低温低压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为研究对象,将在(600~700℃低温段、200mbar低压条件下制备的二氧化硅层作为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发射极表面的钝化层,并对该种太阳电池与未采用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性能进行测试及对比。测试结果显示:采用低温低压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与未采用氧化工艺的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相比,光电转换效率可提高0.64%,方块电阻可增加8.3Ω/□,少子寿命可提高59.76μs,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可分别提高0.01080 V和0.13 A。由此可知,低温低压氧化工艺是提高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期可为更高效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 低温低压 氧化工艺 钝化层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