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微塑料与阻燃剂复合污染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进展分析
1
作者 王天予 凌思源 胡双庆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276,共13页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阻燃剂(flame retardants,FRs)作为2类新污染物,二者的复合污染问题及环境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微塑料与阻燃剂的复合污染及环境健康风险为主题进行研究态...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阻燃剂(flame retardants,FRs)作为2类新污染物,二者的复合污染问题及环境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微塑料与阻燃剂的复合污染及环境健康风险为主题进行研究态势、成果聚类、主题演化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为后续把握该领域重点方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微塑料与阻燃剂复合污染及环境健康风险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该领域内我国研究力量贡献较为突出;微塑料中溴代阻燃剂的环境行为、生物蓄积及毒性效应研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与阻燃剂归趋研究、微塑料与阻燃剂对人体的暴露途径及健康影响等内容是此领域的主要聚焦点;微塑料和阻燃剂复合暴露毒性的分子毒理学机制以及二者与其他环境持久性有机物的互作机制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阻燃剂 复合污染 环境健康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胡彦龙 凌思源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8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方便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方便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细胞损伤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的神经细胞损伤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研究组TNF-α、MMP-9、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减少脑组织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立体定向 尿激酶 疗效
原文传递
早期介入治疗用于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胡彦龙 王猛 凌思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69-072,共4页
探究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展开早期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40例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均源自临沭县人民医院,研究首位、末位患者入院时间节点分别为2019年1月、2023年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介入治疗,进而探究治疗... 探究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展开早期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40例确诊为脑动脉破裂的患者,均源自临沭县人民医院,研究首位、末位患者入院时间节点分别为2019年1月、2023年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介入治疗,进而探究治疗后患者所获取的效果。结果 依据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判定患者疗效信息,显效及有效人数相加为39例,整体有效率为97.50%。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40例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脑血管痉挛、1例尿路感染,并发症总计发生2例,占比为5.00%,整体症状较为轻微,且经相应处理后未对机体造成大碍。治疗后患者的MDA、D-D以及NIHSS均低于治疗前,SO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将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能够获取较好疗效,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MDA、D-D、NIHSS、SOD指标水平的改善,可有效缓解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患者获取理想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破裂 早期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天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植被碳汇量估测 被引量:7
4
作者 凌思源 高子滢 +1 位作者 马闯 尤海舟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69-75,81,共8页
为探明天津地区植被固碳水平和影响因素,基于MODIS数据、地区气象和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2011—2020年天津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NPP在2011—2020... 为探明天津地区植被固碳水平和影响因素,基于MODIS数据、地区气象和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2011—2020年天津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NPP在2011—2020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均值为380.11 gC·m^(-2)·a^(-1);(2)研究区NEP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11年相比,2020年碳汇能力增加了15.79 gC·m^(-2)·a^(-1),近10年均值为82.10 gC·m^(-2)·a^(-1);(3)研究期内天津碳源区面积占94.8%,碳汇区仅占5.2%,总体表现为碳源;(4)NEP与年均温和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5和0.035,说明气温是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主要自然因素。综上,10年间随着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天津地区植被固碳能力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NPP NEP 天津 CAS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对斑马鱼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银杰 张洪昌 +3 位作者 凌思源 蒋玲玲 彭程 张卫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2-371,共10页
为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鱼类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动态影响,探究NP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机制,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测定NP对斑马鱼的急性半致死浓度(LC_(50)),并以不同浓度(5、50和100μg·L^(-1))的NP进行14 d暴... 为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鱼类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动态影响,探究NP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机制,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测定NP对斑马鱼的急性半致死浓度(LC_(50)),并以不同浓度(5、50和100μg·L^(-1))的NP进行14 d暴露和7 d净化实验,探究NP对头部、肌肉和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对斑马鱼的24~96 h的LC_(50)为487.6~273.6μg·L^(-1)。NP胁迫下斑马鱼头部SOD活力在5μg·L^(-1)组表现出显著的毒性兴奋效应;肌肉和内脏团的SOD活力在暴露中后期受到诱导,尤其在高浓度胁迫下更快产生该效应。头部和肌肉的CAT活力分别受NP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但均随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CAT在内脏团中的活力受明显抑制后逐渐上升,100μg·L^(-1)组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更持久。抗氧化酶受NP影响的差异可能与抗氧化酶在各组织内的敏感性和赋存含量密切相关。50μg·L^(-1)和100μg·L^(-1)组内脏团的GST活力随时间延长而增强,并且其平衡水平与NP浓度呈正相关。GSH在头部和肌肉内的含量在初期被NP大量消耗后,逐渐通过生物合成而增加。净化阶段,高浓度NP胁迫后的抗氧化酶活力一般恢复较慢。本研究结果将为NP对水生动物的毒性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斑马鱼 急性毒性 抗氧化酶 敏感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郊区典型河道卤代烃类消毒副产物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研究
6
作者 周萌萌 沈根祥 +4 位作者 朱英 胡双庆 凌思源 张洪昌 张红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44,共15页
消毒副产物(DBPs)随着消毒剂的大量使用而不断产生,DBPs持续输入水环境中,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以上海郊区典型河道太浦河及其周边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9个点位水体中7种典型DBPs的浓度水平进行了测定,并... 消毒副产物(DBPs)随着消毒剂的大量使用而不断产生,DBPs持续输入水环境中,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以上海郊区典型河道太浦河及其周边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9个点位水体中7种典型DBPs的浓度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基于典型DBPs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分布法(SSD)和风险评价因子法(RAF)推导出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结合风险商值法(RQ)开展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冬季7种DBPs在所有点位中均有检出,总浓度范围为198.42~1201.86 ng·L^(-1);夏季,除三溴甲烷(TBM)外,其余DBPs检出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二氯甲烷(DCM)和四氯化碳(CTC)在9个采样点均未检出,7种卤代烃类DBPs总浓度范围为5.81~40.62 ng·L^(-1),即表明冬季典型河道水体中DBPs的检出率和浓度均普遍高于夏季。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夏季太浦河及周边河道中7种DBPs的水生态急性和慢性风险均较小(lg(RQ)<-1),但冬季,太浦河干流点位TCM的慢性lg(RQ)在-1~0之间,对水生态系统存在潜在中等风险,需进一步加强监测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副产物 挥发性卤代烃 生态风险评估 顶空-气质色谱/质谱法 预测无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零价纳米铁去除土壤中十溴二苯乙烷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潇 卢聪 +1 位作者 凌思源 张卫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524-4530,共7页
作为十溴联苯醚的替代品,新型溴代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已经在国内外大量使用.随着DBDPE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普遍检测到,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首先制备生物炭(BC)负载零价纳米铁(nZVI)材料(BC/nZVI),进而研究了BC/... 作为十溴联苯醚的替代品,新型溴代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已经在国内外大量使用.随着DBDPE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普遍检测到,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首先制备生物炭(BC)负载零价纳米铁(nZVI)材料(BC/nZVI),进而研究了BC/nZVI去除土壤中DBDPE的动力学过程,并探究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BC加入能促进nZVI均匀分散在生物炭的表面,并改善了其分散程度;BC/nZVI去除效率最高(投加量为0.1 g·g^-1,BC∶nZVI为2∶1,DBDPE初始浓度为10 mg·kg^-1),24 h内达到了89.74%,去除过程涉及到吸附和降解的共同作用,实验数据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采用LC-MS-MS探究了DBDPE的降解产物和途径;ECOSAR毒性评价数据显示BC/nZVI能够降低DBDPE的生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二苯乙烷 生物炭 零价纳米铁 土壤 降解机制
原文传递
十溴二苯乙烷对蚯蚓亚急性毒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蒋玲玲 凌思源 +3 位作者 万江 桑丽 彭程 张卫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7-486,共10页
新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大,在环境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生态风险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关DBDPE对陆地无脊椎生物毒性效应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探究了不同剂量(5、10、20、50和100 mg·... 新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大,在环境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生态风险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关DBDPE对陆地无脊椎生物毒性效应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探究了不同剂量(5、10、20、50和100 mg·kg^(-1))DBDPE暴露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行为特征、抗氧化系统的毒性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露剂量范围内(5~100 mg·kg^(-1)),DBDPE胁迫对蚯蚓的生长和回避行为没有明显影响,但能诱导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在暴露早期(7和14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被显著诱导(p<0.05),丙二醛(MDA)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在21 d,DBDPE对SOD的诱导作用减弱,T-AOC和CAT活性受到抑制,三者活性均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暴露28 d后,与对照组相比,10mg·kg^(-1)DBDPE显著增加了蚯蚓体内活性氧(ROS)水平(p<0.05),并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ROS水平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以上结果表明DBDPE胁迫可能通过诱导ROS生成,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引起脂质过氧化和氧化损伤.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DBDPE暴露导致了蚯蚓上皮细胞形状改变和环状肌层萎缩等结构损伤的发生.此外,DBDPE暴露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对变形菌门中的γ变形菌纲的影响较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处理组中γ变形菌纲丰度下降了8.42%~1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二苯乙烷 蚯蚓 氧化应激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