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65
1
作者 秦梦阳 张文泰 +8 位作者 凌宇辉 李坤航 李立帅 于鸿业 赵丹 王维 杨华林 孙晓伟 包义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6-790,共5页
目的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备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26例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中有无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和传统手术... 目的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备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26例重型颅脑创伤和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中有无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和传统手术组(对照组)。观察术后1周内早期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监测组45例患者中,颅脑创伤30例,高血压脑出血15例;对照组181例患者中,颅脑创伤96例,高血压脑出血85例。术后1周内,监测组颅内感染7例(15.56%),其中颅脑创伤4例(8.89%),高血压脑出血3例(6.67%);对照组颅内感染30例(16.57%),其中颅脑创伤15例(8.29%),高血压脑出血15例(8.29%)。2组比较,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底骨折、术后营养指标、术后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是监测组发生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1周内,在重型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创颅内压监测与传统手术比较不会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术后尽可能规避间断开放脑室型外引流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与技巧
2
作者 凌宇辉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年第9期301-301,共1页
当前,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电视台要必须做好节目编排工作,从而提高频道本身的竞争力和收视率。所以,在进行电视节目编排时,必须根据人们的需要,合理的定位,切实提高节目编排的实际质量,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本文主要研究了电视节目... 当前,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电视台要必须做好节目编排工作,从而提高频道本身的竞争力和收视率。所以,在进行电视节目编排时,必须根据人们的需要,合理的定位,切实提高节目编排的实际质量,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本文主要研究了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和延伸,能够帮助电视频道提高收视率,更好参与到电视竞争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编排 策略 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黄绪鑫 凌宇辉 +1 位作者 黄庆豪 王培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6期877-880,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3例因缺血性脑卒中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依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将应用静脉溶栓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3例因缺血性脑卒中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依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将应用静脉溶栓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臂踝脉搏传播速度、两侧踝肱指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外周阻力、脑血管特性阻抗、脉搏速度、脑血管平均血流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观察组治疗后臂踝脉搏传播速度慢于对照组,两侧踝肱指数低于对照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阻力、脑血管特性阻抗低于对照组,脉搏速度慢于对照组,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快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有助于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绪鑫 凌宇辉 +1 位作者 黄庆豪 王培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究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对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神经介入中心进行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150例,按手... 目的探究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对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神经介入中心进行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15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显微镜颅内夹闭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测定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于术后3个月,参考GO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预后质量,并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结果术后7 d,观察组IgG、IgA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对照组IgG、I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GOS评分均高于术前,其且观察组术后3 d、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优良率达到97.33%,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分级aSAH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病情控制成效,与常规夹闭手术相比,该手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维持免疫功能稳态等方面的作用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颅内夹闭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绪鑫 周立云 +1 位作者 凌宇辉 王培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探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 目的:探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0 d后的脑血流灌注指标[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V)、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多普勒超声指标[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统计比较两组治疗1年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rCBFV、rCBV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TT、PSV、搏动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调节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