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 被引量:7
1
作者 凌士营 王林 +4 位作者 傅先明 牛朝诗 蒋辰 丁宛海 汪业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48-350,共3页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切除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导航辅助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整体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重...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切除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导航辅助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整体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组织。结果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7例(58.6%),Ⅱ级切除9例(31.0%),Ⅲ级切除3例(10.4%)。无手术死亡。随访21例,时间3个月~4年,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2例在术后1~3年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妥善保护大脑中央区血管、脑皮质、矢状窦,是提高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中央区 大脑皮质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摘除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4
2
作者 凌士营 汤中应 +1 位作者 汪业汉 傅先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摘除术 并发症 经鼻蝶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体积胶质瘤摘除术 被引量:19
3
作者 凌士营 汪业汉 +2 位作者 傅先明 计颖 陈海宁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和MRI的三维成像技术结合,对颅内胶质瘤实行等体积切除。方法:使用Leksel-G或ASA-602型定向仪,1.0T的MRI对颅内病灶进行三维成像,立体定位颅内病灶,选择适当头皮切口及环钻开颅,... 目的: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和MRI的三维成像技术结合,对颅内胶质瘤实行等体积切除。方法:使用Leksel-G或ASA-602型定向仪,1.0T的MRI对颅内病灶进行三维成像,立体定位颅内病灶,选择适当头皮切口及环钻开颅,术中配合超声刀进行等体积切除胶质瘤。结果:所有25例胶质瘤均做到了全切除,术后一过性面瘫8例,癫痫发作2例,语言障碍1例,均能恢复。无伤口感染,无脑脊液漏,无手术死亡率。结论:立体定向技术与MRI三维成像技术相结合,能对颅内病灶如胶质瘤做到等体积切除,手术侵袭性小、安全、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术 三维成像 等体积切除术 颅内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中靶点的综合定位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凌士营 傅先明 +1 位作者 凌至培 汪业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 介绍综合定位法在苍白球内侧部 (Gpi)毁损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5 9例Gpi毁损术中的靶点综合性定位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先根据Shaltenbrand图谱和姚家庆图谱 ,确定一个标准的Gpi坐标 ,X =18mm ,Y =2mm ,Z = 6mm ,再通过MRI定位... 目的 介绍综合定位法在苍白球内侧部 (Gpi)毁损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5 9例Gpi毁损术中的靶点综合性定位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先根据Shaltenbrand图谱和姚家庆图谱 ,确定一个标准的Gpi坐标 ,X =18mm ,Y =2mm ,Z = 6mm ,再通过MRI定位扫描、粗电极刺激和微电极记录三种方法对标准靶点坐标进行三次修改。最后 ,在对靶点进行试验性毁损后 ,制作永久性Gpi毁损灶。结果 第一次标准靶点修改例数为 5 0例 ,修改范围 :x=0~ 4mm ,y=1~ 2mm ,z=0~ 3mm ;第二次修改例数为 18例 ,修改范围 :x=1~ 3mm ,y=1~ 1.5mm ,z=1~ 1.5mm ;第三次修改例数为 9例 ,修改范围 :x=0 .5~ 1mm ,y=0 .5mm ,z=0 .5~ 1.5mm ,而且大多数仅在z轴上进行修改。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 最大限度地利用MRI定位扫描和粗电极刺激所获得的信息 ,是Gpi毁损术中靶点定位的基本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 靶点 综合定位法 MRI定位扫描 粗电极刺激 微电极记录技术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12
5
作者 凌士营 傅先明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53-256,共4页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的复兴。深部电刺激术的出现,使得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向着丘脑底核刺激的方向发展,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疾病症状:震颤、僵直、运动缓慢、异动症及中...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的复兴。深部电刺激术的出现,使得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向着丘脑底核刺激的方向发展,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疾病症状:震颤、僵直、运动缓慢、异动症及中线症状均有益。靶点的定位方法最初标准脑图谱法、微电极记录术的引入,使得靶点的定位进入细胞水平,高场强核磁共振的出现,使得靶点的定位更加直观和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毁损术 深部电刺激术 微电极记录术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侵袭理念在癫痫型脑囊虫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凌士营 汪业汉 +1 位作者 傅先明 魏建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4期200-203,共4页
目的 探讨微侵袭理念在癫痫型脑囊虫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8例癫痫型脑囊虫病 ,在CT或MRI或导航下精确选择入颅点 ,采取直径为 2 .5cm环钻开颅 ,在显微镜下 ,运用微侵袭理念 ,垂直切开皮质 ,完整取出脑囊虫。结果  138例癫痫型... 目的 探讨微侵袭理念在癫痫型脑囊虫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8例癫痫型脑囊虫病 ,在CT或MRI或导航下精确选择入颅点 ,采取直径为 2 .5cm环钻开颅 ,在显微镜下 ,运用微侵袭理念 ,垂直切开皮质 ,完整取出脑囊虫。结果  138例癫痫型脑囊虫病均完整取出 ,无手术死亡 ,无手术新增加神经功能缺失。原肌力下降18例 ,有 17例恢复正常 ,原感觉减退 11例 ,完全恢复正常 ,语音障碍 9例 ,也完全恢复正常。癫痫完全控制而且不需要服药 135例 ,仅 3例需口服抗癫痫药物才能控制癫痫。结论 运用微侵袭理念摘除脑囊虫病 ,可以控制癫痫发作 ,保全神经功能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微侵袭手术 立体定向术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摘除第四脑室脑囊虫 被引量:1
7
作者 凌士营 汪业汉 +1 位作者 傅先明 魏建军 《安徽医学》 2004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手术摘除第四脑室脑囊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正中直切口 ,双侧枕下小骨窗开颅 ,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显微镜下 ,沿第四脑室正中孔向上 ,切开脉络膜 ,完整... 目的 探讨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手术摘除第四脑室脑囊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正中直切口 ,双侧枕下小骨窗开颅 ,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显微镜下 ,沿第四脑室正中孔向上 ,切开脉络膜 ,完整取出脑室内脑囊虫 ,共计 2 9例。结果  2 9例第四脑室脑囊虫病灶均完整取出 ,未切开小脑蚓部。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 ,平衡障碍均恢复 ,未出现小脑缄默症 ,无肌张力改变。结论 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不必要切开小脑下蚓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摘除 第四脑室 脑囊虫病 小脑扁桃体延髓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内窥镜下三脑室底部造瘘术 被引量:2
8
作者 凌士营 凌至培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0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 :从三脑室底部造瘘术的经验总结 ,提高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科共实施立体定向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19例。术前均作 MRI检查 ,鞍背与脑干之间距离大于5 m m,梗阻原因为导水管狭窄 1... 目的 :从三脑室底部造瘘术的经验总结 ,提高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科共实施立体定向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19例。术前均作 MRI检查 ,鞍背与脑干之间距离大于5 m m,梗阻原因为导水管狭窄 14例 ,松果体区肿瘤 3例 ,三脑室后部肿瘤 2例。全部病例均在 L eksell- G型定向仪辅助下 ,MRI导向 ,应用德国生产的 Storz硬质神经内窥镜 ,由右额钻孔右侧侧脑室入路。根据术中内窥镜下脑室内解剖结构 ,参考立体定向靶点坐标及轨迹 ,选择造瘘口位置。造瘘口一般位于鞍背后方 ,两个乳头体前方 ,用单极电凝器电凝后 ,穿通之 ,再用球囊导管扩大造瘘口 ,直径在 6~ 8mm之间。结果 :全组病人造瘘成功 ,造瘘口未见出血。术后高颅压症状缓解明显。术后 1周颅脑 CT复查显示脑室系统缩小不明显 ,一个月后可见明显缩小 ,但是有1例病人术后二周不但未见缩小 ,反而有所扩大 ,再行 V— P分流术。全组无死亡率。结论 :立体定向辅助下内窥镜作三脑室底部造瘘术 ,具有定位准确 ,手术安全 ,疗效确切的特点。用单极电凝穿通三脑室底部及球囊导管扩张造瘘 ,瘘口形成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脑积水 三脑室底部造瘘术 立体定向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凌士营 傅先明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5期307-312,共6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运动觉 配戴 手套 眼睛 听觉 手部动作 头部动作 数字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0
作者 凌士营 傅先明 +2 位作者 汪业汉 魏祥品 丁宛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259-261,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经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内、Luschka孔区及第四脑室内肿瘤的方法。方法在熟悉小脑延髓沟显微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临床上经此沟入路切除肿瘤7例。并对3例典型病例举例说明。结果小脑扁桃体延... 目的介绍一种经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内、Luschka孔区及第四脑室内肿瘤的方法。方法在熟悉小脑延髓沟显微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临床上经此沟入路切除肿瘤7例。并对3例典型病例举例说明。结果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结构可以分为小脑扁桃体间隙和蚓垂扁桃体间隙两个部分。此沟的底由脉络膜、下髓帆和侧孔壁组成,也是第四脑室的顶。后壁由小脑扁桃体、枕大池组成,外侧壁有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内含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和小脑延髓静脉。可分3种方式打开此沟的底,进入第四脑室。2例枕大孔区肿瘤突出于此沟内完全切除;其中1例小脑半球毛细胞型胶质瘤经此入路全切除。4例髓母细胞瘤中2例经此沟底打开第四脑室全切除肿瘤,2例近全切除,1例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经此沟底打开第四脑室全切除肿瘤。结论后正中开颅、经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入路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手术野,为切除位于此沟内肿瘤、枕大孔区肿瘤、Luschka孔区肿瘤以及第四脑室内肿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还可以避免因切开小脑蚓部和切除小脑扁桃而产生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第四脑室 小脑扁桃体延髓沟 Luschka孔 枕骨大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试验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11
作者 凌士营 汪业汉 +2 位作者 凌至培 牛朝诗 姜晓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 介绍左旋多巴试验在PD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3例PD病人 ,在进行UPDRS评分和Webster评分后 ,作一次单剂量左旋多巴试验。先停药 12小时以上 ,然后 ,一次性口服左旋多巴 35 0mg ,每隔 30分钟对病人的状态评价一次 ,共计... 目的 介绍左旋多巴试验在PD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3例PD病人 ,在进行UPDRS评分和Webster评分后 ,作一次单剂量左旋多巴试验。先停药 12小时以上 ,然后 ,一次性口服左旋多巴 35 0mg ,每隔 30分钟对病人的状态评价一次 ,共计检查 30 0分钟 ;最后计算病人对左旋多巴的改善率。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分别作Vim核或Gpi毁损术。 结果 左旋多巴的最大改善率分为 0 =0 % ,± =12 .5 % ,+=37.5 % ,++=5 0 % ,+++=75 % ,++++=10 0 %。本组最大改善率为 :+4例 ,++8例 ,+++9例 ,++++12例。所有病人的手术结果均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外科治疗 左旋多巴试验 丘脑毁损术 苍白球毁损术 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病灶(12年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13
12
作者 傅先明 魏祥品 +3 位作者 汪业汉 魏建军 凌士营 凌至培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病灶的手术方法和术式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年5月~2003年5月完成的立体定向开颅术442例,病灶位于额叶225例,颞叶48例,顶叶96,枕叶33例,多发病灶40例。其中154例位于脑重要功能区。结果均成功... 目的探讨影像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颅内病灶的手术方法和术式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年5月~2003年5月完成的立体定向开颅术442例,病灶位于额叶225例,颞叶48例,顶叶96,枕叶33例,多发病灶40例。其中154例位于脑重要功能区。结果均成功切除病灶。术后一过性运动、语言、感觉障碍加重23例,癫发作3例,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2例。结论立体定向开颅术是一种定位精确、侵袭性小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功能区或皮质下病灶(直径≤5cm)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开颅切除术 颅内病灶 功能区 微创外科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下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 被引量:15
13
作者 傅先明 魏祥品 +4 位作者 汪业汉 魏建军 姜晓峰 凌士营 凌至培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37例该类病例,对术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等体积切除34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肢体肌力下降3例,肌力下降伴语言障碍加重2例,语言障碍加重2例。术后4周仅...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37例该类病例,对术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等体积切除34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肢体肌力下降3例,肌力下降伴语言障碍加重2例,语言障碍加重2例。术后4周仅1例轻瘫,1例不全性运动性失语,余病人均恢复。结论在磁共振引导下,应用神经导航手术可对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胶质瘤行影像学等体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胶质瘤 等体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策略与手术技巧 被引量:11
14
作者 魏祥品 傅先明 +3 位作者 魏建军 凌至培 凌士营 汪业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策略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其中行单侧额下入路5例,翼点入路9例,改良翼点入路11例,双额冠状开颅经纵裂入路6例。结果Simpson Ⅰ级...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策略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其中行单侧额下入路5例,翼点入路9例,改良翼点入路11例,双额冠状开颅经纵裂入路6例。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23例,Ⅲ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改善24例,无变化4例,视力下降3例。死亡1例。结论根据肿瘤不同的生长形态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计划,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操作,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鞍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林 钱若兵 +2 位作者 牛朝诗 凌士营 傅先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77-378,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方法。方法根据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骑跨大脑镰脑膜瘤36例。结果手术切除按Simpson分级,Ⅰ级33例,Ⅱ级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8~4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方法。方法根据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骑跨大脑镰脑膜瘤36例。结果手术切除按Simpson分级,Ⅰ级33例,Ⅱ级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8~4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明显提高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残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骑跨大脑镰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多发性脑脓肿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林 牛朝诗 +4 位作者 凌士营 钱若兵 计颖 汪业汉 傅先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57,共2页
采用MRI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术及术中抗生素冲洗治疗多发性脑脓肿16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脓腔消失,经随访全部治愈。认为MRI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术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多发性脑脓肿及部位较深或位于语言、运动中枢... 采用MRI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术及术中抗生素冲洗治疗多发性脑脓肿16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脓腔消失,经随访全部治愈。认为MRI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术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多发性脑脓肿及部位较深或位于语言、运动中枢等主要功能部位的脓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术 多发脑脓肿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IFNM技术可视化面神经 被引量:4
17
作者 梅加明 牛朝诗 +6 位作者 刘会林 凌士营 计颖 丁宛海 姜晓峰 陈海宁 傅先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技术在显微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的效果。方法对86例单侧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切开肿瘤背侧包膜前,根据电刺激肿瘤表面及边缘产生的激发性肌电图来...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技术在显微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的效果。方法对86例单侧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切开肿瘤背侧包膜前,根据电刺激肿瘤表面及边缘产生的激发性肌电图来探查并确认面神经的行走路径;术中采用自发性肌电图监测面神经,使其免受牵拉、挤压或损伤,交替采用激发性肌电图实时探查、确认面神经,从而在虚拟状态下达到面神经"可视化"。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79例,占91.9%;次全切除5例,占5.8%;大部分切除2例,占2.3%。面神经解剖保留74例,保留率达86.0%;实用听力保留28例,占32.6%。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分级:Ⅰ~Ⅱ级64例,占74.4%;Ⅲ~Ⅳ级15例,占17.4%;Ⅴ~Ⅵ级7例,占8.2%。结论采用IFNM技术术中"可视化"面神经是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得以保留的关键,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扎实的桥小脑角局部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显微神经外科 术中面神经监测 面神经 小脑脑桥角 监测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 被引量:7
18
作者 计颖 牛朝诗 +4 位作者 程伟 凌士营 姜晓峰 丁宛海 傅先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 目的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6.7%。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改变6例,下降4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前纵裂入路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良好的手术入路,暴露充分,可提高全切除率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裂入路 鞍结节脑膜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特殊部位病变的立体定向活检术 被引量:15
19
作者 魏祥品 傅先明 +4 位作者 汪业汉 魏建军 牛朝诗 凌士营 李光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0期591-59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特殊部位病变立体定向活检的手术技巧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994年12月 ̄2005年12月间对颅内特殊部位病变行MR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06例病例。患者年龄6 ̄76岁,平均42.5岁,其中男62例,女44例,病灶位于鞍区13例,基底节区35例,... 目的探讨颅内特殊部位病变立体定向活检的手术技巧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994年12月 ̄2005年12月间对颅内特殊部位病变行MR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06例病例。患者年龄6 ̄76岁,平均42.5岁,其中男62例,女44例,病灶位于鞍区13例,基底节区35例,松果体区51例,脑干7例。使用1.0TMR机定位和Leksell-G型定向仪,ASA-602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行定位影像三维重建并选择最佳靶点、入颅点和活检轨迹。所有靶点均使用Sedan活检针活检,活检组织标本行术中快速冰冻病检,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106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03例,其中生殖细胞瘤37例,松果体母细胞瘤5例,淋巴瘤11例,转移瘤14例,感染性病灶7例,胶质瘤26例,脑变性疾病3例;阴性(轻度胶质增生)3例。病理诊断阳性率97.17%。活检后少量出血2例,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脑部疑难病变定性诊断方法,对颅内特殊部位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活检 颅内病变 影像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CTA术前诊断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克学 曹东兴 凌士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显示技术(VRT)作用的比较。材料和方法:对36例CT平扫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初选2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MIP、SSD及...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显示技术(VRT)作用的比较。材料和方法:对36例CT平扫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初选2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MIP、SSD及VRT成像,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向及载瘤动脉;进行瘤体大小及瘤颈宽度的测量,部分病例与术中结果比较。结果:27例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大小:5-60mm。瘤颈呈蒂状(颈宽<10mm)18例、宽颈(颈宽≥10mm)9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虹吸部(6例)、基底动脉(2例)。蒂状窄颈动脉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例瘤颈宽为10mm手术后患者所在中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性梗死,9例均放弃手术。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的有效术前筛选诊断,可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前的重要指导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A 肿瘤 临床资料 脑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