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专业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冯金侠 张慧 孔令娜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8年第3期55-56,共2页
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规模较大的服务于全校的公共基础计算机实验室和规模较小的服务于各个院系的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两间专业计算机实验室为例,深入分... 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规模较大的服务于全校的公共基础计算机实验室和规模较小的服务于各个院系的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两间专业计算机实验室为例,深入分析专业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在日常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硬件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软件的维护与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高效、更科学的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更好地为高校实践教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计算机实验室 管理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干发展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冯金侠 张卫建 《耕作与栽培》 2005年第4期4-6,44,共4页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网络调查,在简略归纳耕作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学科发展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以及新世纪耕作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广大空间和大好机遇。论文从学科的队伍建设、科研内涵、社会地位和学科阵地4个方面概括...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网络调查,在简略归纳耕作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学科发展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以及新世纪耕作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广大空间和大好机遇。论文从学科的队伍建设、科研内涵、社会地位和学科阵地4个方面概括了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振兴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作学 学科建设 历史成就 队伍建设 科研内涵 社会地位 学科阵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卫建 郑建初 +5 位作者 江海东 冯金侠 吴魁 何龙兴 李小妹 秦君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7-21,共5页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幅度降低田间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总结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鹅 农牧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综合效益 栽培技术 养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被引量:26
4
作者 郑建初 谭淑豪 +2 位作者 刘华周 冯金侠 张卫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在总结分析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系统特点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对稻鸭共作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稻鸭共作在基础理论和种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示范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 在总结分析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系统特点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对稻鸭共作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稻鸭共作在基础理论和种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示范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上,提出了稻鸭共作系统的持续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有机农业 生态安全 环境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许明敏 冯金侠 +4 位作者 陈卫平 杨海水 刘建 卞新民 陆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0-1967,共8页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沟埋还田 秸秆层 氮素分布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建初 芮雯奕 +1 位作者 冯金侠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34-338,共5页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人类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为农田土壤固碳和生产力保育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南方农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80%的耕地是水田,因此,研究南方水田土壤有机...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人类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为农田土壤固碳和生产力保育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南方农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80%的耕地是水田,因此,研究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的综述分析,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分组、稳定机制和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生物学机制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卫建 冯金侠 +2 位作者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7-99,共3页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质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结合 南方稻区 农业持续发展 农田生态环境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态适宜性变权评价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静 冯金侠 +2 位作者 卞新民 臧敏 胡大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物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变动赋权分析 种植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卫建 李春生 +2 位作者 冯金侠 柯建国 章熙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居民调查和专家咨询 ,采用GM (1,1)模型 ,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趋于稳定 ,而农... 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居民调查和专家咨询 ,采用GM (1,1)模型 ,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趋于稳定 ,而农村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显著增加 ,城乡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均将显著增加。在动物性食物消费的结构比例上 ,城乡居民均在向 1/ 3猪牛羊肉、 1/ 3家禽产品和 1/ 3水产品的比例趋势发展。植物性食物消费中 ,粮食的直接消费在稳步下降 ,小麦占口粮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 ,目前不足口粮总量的 5 % ;蔬菜消费基本稳定 ,植物油和水果的消费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农村居民。因此 ,在中长期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食物消费 城乡差异 农业生产 结构调整 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集约农区农牧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卫建 谭淑豪 +1 位作者 冯金侠 章熙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27,共4页
为寻求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者在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对农牧结合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作了全面论述。结果表明,农牧结合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南方集约农区 农牧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多熟种植制度复种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针对90年代种植制度变革的新特点,分析了间套作、复种及复种指数的意义,讨论了区别间套作的共生期标准、作物标准熟期与熟数系数以及面积系数等概念,提出了多样化的多元多熟种植条件下复种指数的计算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 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多熟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建立及效益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龙昌 王立祥 +1 位作者 贾志宽 冯金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7-561,共5页
针对宁南旱区降水资源短缺且变异性显著 ,造成干旱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 ,依据不同作物对干旱气候的适应性规律 ,借助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进行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设计 ,组建了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在综合考虑... 针对宁南旱区降水资源短缺且变异性显著 ,造成干旱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 ,依据不同作物对干旱气候的适应性规律 ,借助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进行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设计 ,组建了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在综合考虑各种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对作物产量影响程度的基础上 ,种植制度优化模式包括了随机型和确定型两种决策方案。综合分析和生产验证表明 ,优化方案可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对于广大旱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区 应变型种植制度 决策系统 系统建立 优化设计 生态类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欣 王强盛 +1 位作者 许国春 冯金侠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9期90-96,共7页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生态效应 种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冰 陈长青 +1 位作者 陈林海 冯金侠 《高等农业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70,共3页
针对目前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实践基地缺乏、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不够和信息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建立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创建虚拟实... 针对目前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实践基地缺乏、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不够和信息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建立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创建虚拟实验室平台系统和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等,以期提高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实践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玉米稻种植体系中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萍萍 陈欣 +2 位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毛罕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06,F003,共3页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水稻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春玉米套作共生期间种间互作效应的微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谭立军 李萍萍 +2 位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周玲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51-52,共2页
小麦春玉米套作共生期间种间互作效应的微气候学研究1谭立军1李萍萍1卞新民1冯金侠2周玲娣收稿日期:1995-03-30(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2邳州市农业局棉花科,邳州221300)关键词小麦套作春... 小麦春玉米套作共生期间种间互作效应的微气候学研究1谭立军1李萍萍1卞新民1冯金侠2周玲娣收稿日期:1995-03-30(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2邳州市农业局棉花科,邳州221300)关键词小麦套作春玉米;种间互作;农田微气候AM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套作 春玉米 种间互作 农田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棱海棠和湖北海棠的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卫平 冯金侠 孔令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26-1828,共3页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两个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和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的试管苗,并以不同浓度的NaCl作为盐胁迫因子,加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盐胁迫的30d内,试管苗的生根率、生根...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两个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和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的试管苗,并以不同浓度的NaCl作为盐胁迫因子,加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盐胁迫的30d内,试管苗的生根率、生根数目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试管苗的受害指数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4g/L NaCl胁迫下,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试管苗的受害率和受害指数呈上升趋势。八棱海棠耐盐能力大于湖北海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砧木 耐盐性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南方农业发展迎接新世纪粮食挑战 被引量:3
18
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张卫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9-92,共4页
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点 ,以及中国南方农区在今后粮食增产中的潜力、作用和地位 ,提出开发南方粮食生产潜力保证满足下世纪前期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战略思考 ,并就如何开发南方粮食生产潜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中国 南方地区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遗传学实验的常用材料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令娜 冯金侠 陈卫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年第2期56-58,共3页
黑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的黑麦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R,体细胞染色体多为二倍体,2n=2x=14。文中介绍了黑麦的形态、分布及其优良特性;重点阐述了黑麦在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减数分裂、多倍体的诱导鉴定以及染色体分带和带型分析等遗传学实验... 黑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的黑麦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R,体细胞染色体多为二倍体,2n=2x=14。文中介绍了黑麦的形态、分布及其优良特性;重点阐述了黑麦在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减数分裂、多倍体的诱导鉴定以及染色体分带和带型分析等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黑麦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利用价值和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遗传学实验 小麦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探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慧 刘晓雪 +2 位作者 冯金侠 孔令娜 吴震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7年第1期135-137,共3页
随着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国家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建设投资大量增加,高校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学实验室中除了常规仪器设备外,大型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为了更好... 随着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国家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建设投资大量增加,高校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学实验室中除了常规仪器设备外,大型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从管理制度建设、有偿使用机制、设立开放性实验项目、实验技术人员激励政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科研实验室压力,充分发挥教学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验室 大型仪器 开放共享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