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骞 冯朴琼 +3 位作者 姚勤 陈寒梅 赵婷 吴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指标是否为复发的高危因素,并利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16(1.089~1.240),P <0.001]。采用ROC预测的临界值为8.35μmol/L(灵敏度0.847,特异度0.532)。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血小板计数和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Hcy水平预测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复发 PEAR1基因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自雪梅 张峻 +1 位作者 冯朴琼 何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期51-54,61,共5页
目的:采用Logistic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并预测该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 目的:采用Logistic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并预测该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联合ROC曲线预测血小板减少发生风险。结果:120例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29例(占24.17%)发生血小板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础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和用药时间,利用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方程变换后得到联合预测因子计算公式,联合预测因子=0.172×利奈唑胺谷浓度-0.019×基础血小板计数-0.184×白蛋白水平-0.023×肌酐清除率+0.222×用药时间,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下面积(0.928,95%CI=0.972~0.984,P<0.001)优于其他指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Youden指数最大时(0.766)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界值(-2.63)。结论: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础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和用药时间是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可用独立危险因素计算联合预测因子,预测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娟 张峻 +3 位作者 王晶晶 王茜 冯朴琼 何瑾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8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对我院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0年6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73例患者中... 目的:对我院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0年6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73例患者中利奈唑胺平均血药谷浓度为(6.54±2.31)μg·ml^(-1),在参考范围内的占34.2%,低于参考范围的占12.3%,高于参考范围的占5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高于非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正常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随ALT和肌酐清除率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能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药谷浓度 影响因素 肌酐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娟 张峻 +2 位作者 郑巧玲 冯朴琼 何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目的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或/和肺部感染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19例神经外科颅内感染和/或肺部感染患者的相关信息,对万古霉素血... 目的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或/和肺部感染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19例神经外科颅内感染和/或肺部感染患者的相关信息,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考察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经验性给予万古霉素1g,ivgtt,q12h,血药谷浓度在参考范围(10~20 mg/L)内的仅占26.1%,低于参考范围的占68.1%,对于谷浓度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肌酐清除率对于万古霉素谷浓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时,经验性给予1g,ivgtt,q12h的剂量可能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需结合患者肌酐清除率选择初始给药剂量,同时密切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及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CBL+EBP整合教学方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结果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茜 冯朴琼 +2 位作者 卢珊珊 柳汝明 张峻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循证药学教学方法(evidence-based pharmacy,EBP)的整合模式在临床药学治疗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循证药学教学方法(evidence-based pharmacy,EBP)的整合模式在临床药学治疗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就读的2016和2017级临床药学专业学生139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试验组35名,对照组1共34名,对照组2共35名,对照组3共35名。试验组的理论课、实践课及实习阶段分别采用PBL、CBL、EBP教学法,对照组1在理论课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2在实践课采用CBL教学法,对照组3在实习阶段采用EBP教学法,对照组其他阶段均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理论测试、实践测试以及问卷调查评价4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2和对照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学生认为PBL教学法、CBL教学法、EBP教学法对学习药学有促进作用。结论PBL+CBL+EBP整合教学法在临床药学治疗学的不同阶段对增强学生临床能力、打下科研基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临床药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 循证药学教学法 整合教学 临床药学治疗学 临床能力 科研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及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朴琼 林玮玮 +2 位作者 张峻 王长连 焦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建立应用决策树模型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临床药师依据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患者病程建立决策树模型,应用决策树模型对血药浓度作解读,必要时应用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患者个体化给药剂量,... 目的:建立应用决策树模型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临床药师依据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患者病程建立决策树模型,应用决策树模型对血药浓度作解读,必要时应用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患者个体化给药剂量,辅助临床个体化用药。结果:药师应用血药浓度决策树模型提出个体化给药建议,临床医师接受了药师建议并调整抗癫痫治疗方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良好控制。结论: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丙戊酸血药浓度解读模式可协助医师个体化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模型 丙戊酸 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药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致过敏性休克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朴琼 何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4期159-160,共2页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GIV)是一种生物制剂,是经低温乙醇法纯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其一方面能中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另一方面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近...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GIV)是一种生物制剂,是经低温乙醇法纯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其一方面能中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另一方面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IGIV除了用于说明书中的儿童疾病中,IGIV也被广泛用于血液系统、皮肤及神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过敏性休克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万古霉素AUC_(0-24h)的监测与分析
8
作者 冯朴琼 吴晖 何瑾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AUC0-24h作为万古霉素监测靶目标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2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感染诊断情况、万古霉素用药情况及AUC0-24h达标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265例老年患者中,AUC0-24h监测结... 目的探讨AUC0-24h作为万古霉素监测靶目标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2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感染诊断情况、万古霉素用药情况及AUC0-24h达标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265例老年患者中,AUC0-24h监测结果在目标范围之内(400~650 mg·h·L^(-1))的占35.1%,低于目标范围的占55.1%。在不同给药方案中,AUC0-24h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肌酐清除率进行区组分析,AUC0-24h达标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肌酐清除率<30 mL·min^(-1)组及30~39.99 mL·min^(-1)组的AUC0-24h达标率较高,而肌酐清除率≥40 mL·min^(-1)的老年患者AUC0-24h达标率为30%左右。结论我院老年患者万古霉素AUC0-24h达标率低。临床药师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提供药学服务,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AUC0-24h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奥司他韦治疗妊娠期流感病毒感染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柳汝明 卢珊珊 +5 位作者 钱懿轶 王露婕 冯朴琼 罗吉敏 何瑾 张峻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87-1291,共5页
目的:评价奥司他韦治疗妊娠期流感病毒感染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维普、CBM数据库。按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3进行Met... 目的:评价奥司他韦治疗妊娠期流感病毒感染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维普、CBM数据库。按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篇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奥司他韦暴露组共1 865例,非暴露组共138 414例。结果显示奥司他韦暴露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与非暴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司他韦暴露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低于非暴露组;而在早产、先兆子痫及产时发热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胎或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和阿普加评分<7分方面,奥司他韦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儿畸形和小样儿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司他韦暴露组胎儿畸形及小样儿发生率更低。结论:奥司他韦不增加妊娠流感患者早产、先兆子痫、产时发热、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等不良结局,并可减少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和小样儿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司他韦 妊娠期 队列研究 安全性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AUC_(0-24h)结合JPKD软件的万古霉素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朴琼 何瑾 +2 位作者 张峻 郑巧玲 柳汝明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709-711,共3页
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抗菌药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均有杀菌活性,因其治疗窗窄,有潜在肾毒性的风险。对万古霉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调整给药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计算AUC_(0-24h)结合JPKD软件对患者万古霉素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服... 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抗菌药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均有杀菌活性,因其治疗窗窄,有潜在肾毒性的风险。对万古霉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调整给药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计算AUC_(0-24h)结合JPKD软件对患者万古霉素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精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AUC_(0-24h) JPKD软件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